等速肌力训练仪联合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疾病康复的效果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108 ●Mod Diagn Treat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9 Apr 30(7)
肿瘤骨转移癌能有效控制肿瘤生长,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志冰.脊柱转移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临床应用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9):993-996.
[2]胡夕春,王杰军,常建华,等.癌症疼痛诊疗上海专家共识 (2017年版)[J].中国癌症杂志,2017,27(4):312-320.
[3]郝元涛,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J].现代康复,2000,4(8):1127-1145.
[4]T herasse P,鄢践,曾益新.实体瘤疗效评定最新指南[J].国外医学
(肿瘤学分册),2000,27(6):375.
[5]魏长宏,杜海峰,潘友金.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观察[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4,27(3):165- 167。

[6]胡凯,方萍,单娟.肺癌脑转移瘤的不同伽玛刀治疗方式近期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10):1603-1605.
[7]石婷婷,李双庆,梁利波.降钙素原在感染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中华全科医学, 2018,16(4):620-625.
[8]张惠玲,张宏伟,徐黎明.89Sr内照射治疗骨转移癌的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6,23(10):1217-1219.
[9]刘云,王晓岚,周海中. 89锶治疗158例肿瘤多发性骨转移疼痛的疗效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3):181-182.
收稿日期:2018-12-13
等速肌力训练仪联合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疾病康复的效果评价
鲁芳勤(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平顶山467000)
摘要:目的 分析等速肌力训练仪联合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效果。

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120例,根据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

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等速肌力训练仪联合康复训练,3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躯体功能量表(FMA)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肌肉拉伤、骨折、皮肤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FMA评分、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给予等速肌力训练仪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能迅速修复受损神经,加快肢体功能恢复,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用。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等速肌力训练仪;康复效果;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8174(2019)07-1108-02
脑血管病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好发于中老年群体,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

近年来,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患者常合并有运动障碍、共济失调、言语障碍等,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痛苦[1]。

通过临床长期观察发现,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恢复期较长,药物是基础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尽早对患者实施康复训练,能疏通血管,修复神经细胞,改善血液循环和功能障碍,对促进患者康复有重要作用[2]。

本院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等速肌力训练仪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取得了满意成效。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120例,根据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

对照组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48~81(7
2.8±6.6)岁;NIHSS评分11~16(14.7±2.0)分;疾病类型:高血压18例、急性脑梗死10例、脑血栓27例、脑动脉损伤5例。

研究组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46~80(72.5±6.4)岁;NIHSS评分12~17(14.4±1.8)分;疾病类型:高血压16例、急性脑梗死12例、脑血栓
25例、脑动脉损伤7例。

两组患者的疾病类型、性别等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本次研究获得医学伦理会审批,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关于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2)经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等确诊(3)患者意识清晰、生命体征稳定,有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

排除标准:(1)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疾病;(2)先天性心脏病、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者;(3)合并有骨折、代谢性疾病或严重并发症患者。

1.3 方法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引导患者伸直髋关节,膝关节外侧、足底分别放置软枕,使小腿与足成直角,保持良肢位摆放。

鼓励患者进行上下肢功能训练,由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逐渐过度。

医护人员、家属帮助患者进行下肢运动,膝关节屈伸训练、下肢作
● 1109 ●Mod Diagn Treat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9 Apr 30(7)
蹬自行车行动或双足用力蹬床头等,恢复下肢肌力。

引导患者进行室内运动、日常活动训练,如站立、行走、抬腿等,提高平衡力。

1次/d,30min/次,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训练强度。

观察组给予等速肌力训练仪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康复训练方法同对照组。

采用南京思伯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Body Green等速肌力训练仪进行下肢训练,下肢肌力低于3级的患者给予被动运动、主动运动,肌力大于3级者以主动运动为主。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角转速,有1.571、1.047、
0.524rad/s三种等速训练模式。

连续训练10次后休息2min,对下肢各肌群依次训练2个循环。

两组患者均治疗3月。

1.4 临床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躯体功能量表(FMA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ADL评分用于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NIHSS 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分越低,神经功能损伤越轻。

FMA评分评估患者躯体功能,得分越高,功能恢复效果越好。

不良反应包括疼痛、疲劳、肌肉拉伤、骨折和皮肤损伤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肌肉拉伤、骨折、皮肤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n疼痛疲劳肌肉拉伤骨折皮肤损伤总发生率研究组60120003(5.00)对照组60320005(8.33)χ20.5357 P0.4642 2.2 两组FMA评分、ADL评分、NIHSS评分比较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FMA评分、ADL评分、NI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FMA评分、ADL评分、NIHSS评分比较±s,分)
FMA评分NIHSS评分ADL评分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研究组35.2±4.978.0±17.714.7±2.07.2±1.936.7±8.168.9±3.4对照组35.8±4.656.3±14.214.4±1.811.3±2.436.5±7.954.6±2.7 t0.3631 6.5426 1.110810.22360.200029.5734 P0.71730.00010.26940.00010.84190.0001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是引起老年患者死亡的主要疾病类型。

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残疾率高达80%[3]。

近年来,脑血管疾病在中青年人群中的发病率也不断升高,患者的身心承受巨大的压力。

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主要与高血压、贫血、血液黏稠、吸烟、糖尿病、肥胖等因素有关,偏瘫、肢体功能障碍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且患者恢复时间长,易致残,给患者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4]。

随着临床对脑血管疾病的不断研究,发现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对保留残余运动功能、加速运动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残疾率有重要作用[5]。

发病3月内是患者功能恢复最佳时期,康复训练时间越早,患者功能恢复效果越显著。

康复训练主要是通过良肢位摆放、下肢运动、平衡训练、室内活动、日常活动训练等方法提高患者肢体协调能力,由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逐渐过渡,疏通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激发大脑皮层传递神经冲动,逐渐提高肌力,同时增强了患者对康复的信心[6]。

发病初期,通过床上肢体伸展、桥式运动、蹬自行车等运动可以提高患者舒适度,降低血栓、压疮、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恢复中后期,通过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延长训练时间,并利用辅助器械进行平衡力训练和抗阻力训练,患者可逐渐恢复正常的运动功能[7]。

医护人员、家属陪同患者进行训练可激发其训练兴趣,养成坚持运动的习惯,提高FMA评分、ADL评分。

在训练期间应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切勿急于求成,循序渐进的恢复运动功能[8]。

等速肌力训练仪是辅助运动仪器,能够协调关节肌与拮抗肌比值、增强肌力、提高关节稳定性,在等张肌力、等长肌力训练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根据患者运动能力选择训练速度能够增强神经活动协调性,调节生化功能,增加线粒体酶、肌糖原活性,促使腘绳肌、股四头肌产生强大的收缩力,增强膝关节稳定性。

同时,等速肌力训练不会引起肌肉痉挛,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的接受度较高[9]。

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FMA评分、ADL评分明显更高,
● 1110 ●Mod Diagn Treat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9 Apr 30(7)
且NIHSS评分下降幅度更大,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单独康复训练治疗。

综上所述,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给予康复训练联合等速肌力训练仪治疗的疗效安全可靠,可促进患者运动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全身血液循环,提高下肢肌力,且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增强患者对康复的信心,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尊,杨伟伟,王磊.脑卒中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易复发的神经和骨骼肌病理因素和中西医康复方法[J].中国康复,2018,33(2):163-165.[2]赵素平,唐鹏,李晓青,等.速肌力训练仪结合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疾病康复效果的评价[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6,8(5):45-48.[3]付桂香.脑血管疾病所致功能障碍120例康复护理报告[J].中国民
康医学,2013,25(16):63,79.
[4]鲁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血管疾病中的效果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8):240-241.
[5]段萍.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3):72-73.
[6]江晓峰,胡雪艳,张通.早期康复训练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脑水肿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12):1128-1131.
[7]郭克喜,马焕彩,郭志华.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社区康复成效的研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4):184-185.
[8]许健,赵彩兰,周东阳,等.延续护理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3):127-128.
[9]牛陵川,张燕虹,李长清,等.cAMP/PKA-pCREB信号通路介导康复训练促进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探讨[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4,22(3):24-29,4.
收稿日期:2018-12-09
无创呼吸机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频率、心率及气管插管率的改善作用
宋 玮(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目的 探究无创呼吸机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频率、心率及气管插管率的改善作用。

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86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无创呼吸机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前,两组呼吸频率、心率水平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呼吸频率、心率、气管插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不仅能有效促进患者呼吸频率、心率平稳,还能降低气管插管率和提升治疗效果。

关键词:无创呼吸机;COPD合并呼吸衰竭;呼吸频率;心率;气管插管率
中图分类号:R56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8174(2019)07-1110-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阻塞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不仅会引发患者出现胸闷、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还易诱发呼吸衰竭、肺心病等合并症,从而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一定威胁,为改善患者肺通气功能,需尽早采取有效的方案对其进行治疗[1]。

以往,临床多采用对症药物治疗,虽能促进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缓解,但无法改善患者呼吸功能,随着无创呼吸机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在治疗该疾病方面发挥了显著的应用优势,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呼吸频率及心率,还能降低建立人工气道率或气管插管率[2]。

本文主要探究了无创呼吸机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频率、心率及气管插管率的改善作用。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86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 43例,对照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53~78(67.4±
2.5)岁,病程0.6~4.5(2.8±0.4)年;研究组男27例,女16例,年龄
55~76(67.6±2.3)岁,病程0.5~4.8(2.6±0.5)年,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均符合COPD合并呼吸衰竭诊断标准,(2)均自愿加入本研究且治疗依从性良好。

排除标准:(1)存在无创呼吸机治疗禁忌证者(如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呼吸抑制)者,(2)存在精神障碍疾病者。

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给患者提供吸氧、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液、利尿、化痰平喘、扩张支气管等对症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无创呼吸机治疗,采用BIPAPVision无创呼吸机,模式调至为S/T,经鼻罩或面罩提供双水平正压通气,吸氧浓度35%~40%,潮气量8~10ml/kg,正压吸气6cmH2O,正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