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简单地说,人文教育是关于“做人”的教育,是解决“价值观”的教育,是追求“善”的教育。
人文教育其本
质属性应该定性为: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的“思想服务”。
目前人文教育总的思路是把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局限于工具,片面追求人文知识的灌输,教育活动停留在认知层次,忽视学生的感受、体验等非认知因素。
重视学业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知识的内化,忽视思想灵魂的塑造。
存在“有人文知识无人文素养”等突出问题。
本文就学生人文精神价值、现状以及教育对策等进行探讨。
一、加强学生人文教育的现实价值
1系统传承优秀文化的客观需要
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源远流长。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刚柔交错,
天文也;文明以上,人文也。
关乎天文,以查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指的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人文”则是指人类社会的运行法则。
具体地说,“人文”的主要内涵是指以礼乐为教化天下之本,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文明社会。
2深刻认识科学技术的迫切需要
科学技术创造的丰富的物质世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们渐渐形成科学至上的价值取向。
事实上转基因生物、克隆技术、核技术等的发展和应用,给人类带来惊喜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潜在危机。
著名科学家乔治·萨顿指出:“单靠科学,即使我们的科学比现在再发达一百倍,我们也不能生活得更美好。
”这句话是科技不可替代人文的最好诠释。
要使学生懂得科学真正地造福于人类,就必须使科学人性化,把科学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以人道、人性、人格为知识意向、价值取向。
要让学生陶冶情操、提升气质、健全人格、实现社会价值,引导他们充分认识科学技术只能解决“是什么”、“怎么办”等问题,而不能解决“该不该”的问题。
要着力解决学生“该不该做”的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
3全面提升精神境界的现实需要
科学的内容是人认识外物,人文的内容是人认识自身。
人文精神是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人的精神境界既是幸福人生的重要指标,也是人类和谐发展的必要元素。
人文精神是人的精神境界的最高层次。
如果没有精神追求可能失去生命的乐趣,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没有人文关怀的生活,将会造成人与自然的疏离、与社会的疏离、与生命的疏离,最终丧失生存的意义。
人文教育旨在帮助受者提升人文精神,学会享受人文和关怀他人,它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从自在状态过渡到自为状态。
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能让学生用人性的眼光、用科学的态度关注历史,关注现实,关注未来。
从而,全面提升其精神境界。
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1重视人文知识传授,忽视人文行为养成
学校及教师都十分注重传授人文知识,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较理想,但这些人文知识没有内化为人文素养。
部分学生表面文质彬彬,内心价值取向扭曲,道德水准低下。
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不以为然,反而视为个性;在男女交往中,只注重情感体验、生理要求,而忽视男女双方团结友爱的义务和道德责任;网络上污言秽语,随心所欲,无视道德底线;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有过损坏公物,随地吐痰,排队加塞等现象。
学习和生活中缺乏诚信,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制作假成绩单,伪造假荣誉证书等现象在校园时有发生。
部分学生对文化、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学习奉行实用主义的原则,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
一些学生偏向于学习“有用的”知识,很少主动
接触哲学、历史、经济、文艺、文学等有关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
这些现象的产生,虽然是多种因素促成,但学校忽视人文活动的有序推进,难辞其咎。
2重视人文氛围营造,忽视人文活动推进
人们对环境育人已形成共识。
大多数学校重视人文氛围的营造。
黑板报、广播台、宣传窗、文化墙、字画横幅、温馨提示等一应俱全。
校园人文氛围虽表面热闹繁华,但泛政治化和应景性倾向比较普遍和突出,缺少个性特色,导致人文教育形式与人文教育内容部分脱节。
究其原因,学校忽视了学生人文活动开展和行为的养成。
调查显示,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京剧或其他地方剧种,有86.5%的学校未组织学生欣赏,更不用说组织学生去参观、讨论、体验、表演。
其实人文行为的养成是人文知识内化的过程。
它“通过知识讲授与问题解惑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与能动解决问题相结合等方法,将人文知识的基本要素变异为学生在内心认同基础上的精神和心理组成”,从而形
成学生的人文素养。
3重视人文艺术再现,忽视人文心理体验
学校搭建各种活动平台,热哀人文艺术再现活动,以艺辅德活动呈蓬勃发展之势态。
如举办人文讲座,开设艺术辅导班、艺术周、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磨难教育、人文艺术会演等等,就连人文艺术雕塑也像雨后春笋一样,屹立在校园。
这些人文艺术再现活动,对培植学生的人文形态或多或少都有帮助。
但问题的关键是,在实施这些人文艺术教育活动时,忽视了学生的人文心理体验,过分地强调艺术性和功利性,导致人文艺术活动失去其育人的目的。
如军训l,其目的应该重在培养学生独
立自主、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和能力。
可是多数学校只重视再现部队英武壮观的艺术场面,只是强调学生该怎么做,甚至把学生交给教官。
从不组织学生探讨为什么要这样做,漠视学生人文心理体验。
三、改进学生人文教育对策研究
1更新观念,创新人文教育机制
科学素质是人文素质的基础。
有高的科学素质不一定有高的人文素质,但要有高的现代人文素质就一定要有高的科学素质。
人文知识的教育,是科学教育的范畴,并不等同于人文教育。
第一,健全人文教育的保障机制。
首先,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直接面对学生,一言一行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因此要组织教师开展学习、总结,结合专业教育,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质。
其次,组织力量,编辑适合学生阅读的人文知识教材。
教材应该最大限度涵盖传统文化的精髓。
第二,完善人文教育的制约机制。
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与课程、教师人文教育的意识和水平、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复杂的社会因素等密切相关。
一方面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意识和水平进行指导和评估,另一方面要加强和改进
学生人文素质的考核和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等形式将学生人文素质报告评价落在实处。
第三,建立人文教育的激励机制。
一是课堂激励。
在教育过程中,引发学生的人文学习动机和创造动机,将“做人”的教育贯穿在“做事”的教育之中。
二是氛围激励。
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形成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
三是活动激励。
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四是社团激励。
通过学生社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2以人为本,优化人文知识网络
人文教育以引导人内心精神世界和价值意义为目标,为人提供关于人类精神、情感、理想、价值与信仰方面的知识与理论,鼓励人进行精神探索,追求自我存在的价值,唤醒人的理性与良知,充盈人的美好情感,塑造人的完美人格,提高人的精神层次。
因此,一定要树立人本意识,坚持以人性的理解为重,以人格的尊重为旨,以人品的升华为本,遵循人文精神养成和人文知识传授“合二为一”的培养理念,教育学生“正确做人”和“正确做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文素质的提高以人文知识的积累为基础。
为此,在教学中注重人文教育的渗透和融合。
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养成人文的观念和理念。
如运用科学史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提倡竞争合作。
在学习科学过程中学会做人,提供科学欣赏,培养学生欣赏科学美的高雅情趣。
有计划组织学生阅读哲学、伦理学、史学、法学、文艺学、语言学和艺术学等人文读物,使学生“用书清心,用情育德,
用评导行”,让人文知识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提高
他们的人文素养。
上自《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和先秦作品,下至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作品包括在内。
使他们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人文阅读还要注重现实生活中关系国计民生和人类发展的热点、焦点、重点、难点等社会科技问题,优化学生人文知识网络。
3实践感悟,提升人文精神层次
人文教育包括知识传授、行为养成和内心体验等几个方面。
人文知识的接受只是必备的前提和基础,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精神。
从人文知识到人文精神之间的中介是“实践”,是“行”。
只有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不断地体验、历练、积淀,并抓住活动过程中的教化、评价和感受这些重点,才能将活动效果升华为人文精神。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
如参观考察火电厂、造纸厂及化工企业,让他们感受科技的神奇,同时,让其了解到科技带来的环境资源等突出问题,让他们心灵震撼:开展讨论、辩论演讲。
如“克隆人”是福是祸,核武器、核电站是利是弊,科技是把双刃剑;开展读书活动、征文比赛、报告会、讨论会、主题班会等成为人文精神的主阵地,使人文教育实践形式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