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对外汉语教学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教学法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学位专业课。

本课程重点介绍和评析对外汉语
教学法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并力图结合教学实践中的课堂教学技巧,使学生能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教学,并创造出适合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方法。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第二语言教学法的流派与理论
第二章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技巧
第三章当今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研究成果
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研究方法
(三)主要参考资料
1.齐沪扬、陈昌来《应用语言学纲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2.周小兵、李海鸥《对外汉语教学入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3.刘珣《对外汉语教学简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4.蒋可心《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5.刘珣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

6.崔永华、杨寄洲《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

7.陈阿宝《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

8.徐子亮《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

9.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

11.章兼中《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12.吕必松《吕必松自选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

13.程棠《对外汉语教学目的原则方法》,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

14.张亚军《对外汉语教法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年。

15.国家汉办教学业务处《对外汉语教学与教材研究论文集》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年。

(四)任课教师:张新明
(五)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自选与对外汉语教学法有关的论题,写一篇课程论文。

例如: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可以从各种教学法中借鉴什么?
2.怎样运用有关教学法分析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偏误?
3.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运用汉语的创造性?
4.如何解决“结构”和“功能”的矛盾?
5.适用于不同学习阶段,或某种课型的教学方法。

6.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方法。

第二语言教学法与对外汉语教学
一.导言
1.学习目的: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重点介绍和评析第二语言教学法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课堂教学方法、技巧,使学生能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并创造出适合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方法。

2.教学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受到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的直接影响。

因此,需要先介绍第二语言教学法的主要流派,然后再介绍各种课型的教学方法、技巧及其他方面的内容。

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第二语言教学法的流派与理论
第二章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技巧
第三章当今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研究成果
第四章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研究方法
研究教学法的必备条件:除了要了解和熟悉上述内容,更重要的是参与课堂实践。

这个学期,可行的做法是:阅读有关文献,了解课程与教材,多进课堂听课。

3.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实践性,涉及到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的许多方面,如:
* 语言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文字、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文化背景知识。

语音中的声调、洋腔洋调的纠正;
语法中的补语、把字句、无标记被动句、时态表示法------。

汉字的认读和书写。

* 提高学习效率,有效地训练阅读速度,培养听、说、写的能力------。

* 语言认知和习得规律、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研究、中介语正负迁移的作用与影响。

* 不同学习水平、目的、国籍、年龄、性格、人数的教学(课程、教材、教法)。

* 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难易顺序、语句长短、操练形式、功能—结构—文化)。

*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音像、多媒体)。

4.100多年来,产生了许多教学法流派:
18世纪“语法翻译法”→19世纪末20年代初“直接法”→20世纪30年代“自觉对比法”→40年代“听说法”→50年代“视听法”→60年代“自觉实践法”→“认知法”→“人际法”→70年代“交际法”。

不少著名的语言学家也参与了教学法的研究:英国的帕默,丹麦的叶斯帕森,美国的布龙菲尔德、乔姆斯基、克拉申------。

对外汉语教学是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

20世纪以来,各种学科越来越多,结合新的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应该是开创新的教学法的最好途径。

5.研究教学法,最重要的是解决“怎样教”这个核心的问题。

研究的方法,如:
* 结合的方法:教学法+ 汉语本体研究、习得与认知理论、多媒体教育技术------。

* 实验的方法:确定目标→设计实验(对象、对照组)→制定计划→进行实验
→整理分析→结果论证。

二.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定义和地位
定义:
从宏观上说,它是语言教学理论的一个完整体系,是处理教与学各类关系的一系列指导性原则。

从微观上说,它又是贯彻这些理论、原则的一套方法和技巧。

以往,语言教学法研究的结构模式是单一的,只是具体经验性、单纯操作性的,局限于:了解教材内容——熟悉教学方法。

现在,语言教学法的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从介绍流派到建立体系,从具体经验到科学实验,从教法研究到习得规律探讨,从了解教材到设计教学大纲,从传授知识到发展智力,从错误分析到中介语研究,从语言教学到跨文化交际,从外语考试到测试理论,等等。

因此,实际上,语言教学法是多元化、多维度、多层次的,它是关于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的科学,研究对象是语言教学的全过程,以及这个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因而,它是语言教学法规律、语言学规律、语言教学规律的总和,并不只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地位
教学法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跟第二语言教学的四个方面(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语言测试)都有密切的关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1.跟总体设计的关系,例如:
* 不同的学习对象:直接法和听说法适合儿童,认知法适合成人。

* 不同的学习目的:只要学会日常生活对话,用听说法比较好。

要学会阅读,用语法—翻译法、阅读法比较好。

要当语言教师、翻译,用认知法比较好。

* 不同的学习阶段:初级阶段宜用听说法。

中级阶段宜用交际法。

高级阶段宜用认知法、语法翻译法。

2.跟教材编写的关系,例如:
在确定课文内容或前后次序时:
* 语法—翻译法:强调根据语言点的难易程度和系统性来编排。

* 功能法:强调根据交际功能在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先后来编排。

* 听说法:强调设计大量的重复性、机械性的练习。

3.跟课堂教学的关系,例如:
* 语法—翻译法:主张使用学生母语,着重课文内容和语法的讲解及翻译能力。

* 直接法和听说法:不主张使用学生母语,着重听和说的能力。

确定教学方法:如何展示和讲练,从课文开始还是从句型开始,先分项练习还是先综合练习,怎样利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用演绎法还是归纳法(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如何进行交际性练习(交际法),如何以学生为中心(人本法),教师的语言如何体现i+1的可理解输入的原则(自然法)。

4.跟语言测试的关系(学能测试、成绩测试、水平测试),例如:
* 语法—翻译法:重视语法结构、翻译能力的考查。

* 直接法和听说法:重视听和说的考查。

三.语言教学法与相关学科的互动关系
随着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语言教学法也不断向纵深发展,呈现出了与其他相邻学科高度综合、互相渗透、边缘交叉的趋势。

例如:
1.与心理学的关系
首先,语言教学法与心理学的关系最密切。

各类教学法的产生都有其心理学基础,例如:
* 语法—翻译法: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 直接法:心理学依据是联结主义心理学、幼儿语言习得论。

* 听说法: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
* 认知法,心理学依据是认知心理学。

其次,所有教学法都涉及到心理学学科的相关问题。

例如:
* 全身反应法:涉及听—说的心理机制。

* 阅读法:涉及书面符号认知记忆的阅读心理。

实施语言教学,研究语言教学规律,需要研究学习者习得语言的心理过程、策略,这就需要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当前,认知心理学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中备受重视,是语言习得理论的主要支柱之一。

2.与语言学的关系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一直受语言学理论的支配。

例如:
* 语法—翻译法:理论基础是历史比较语言学。

* 听说法: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的描写语言学。

* 认知法:理论基础是转换生成语法。

其次,也涉及到语言研究的方面,如:认知语言学、配价理论------。

3.与教育学的关系。

语言教学本身就是教育的一类。

例如:
* 静默法、咨询法: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的出现和成熟有密切的关系。

* 学习水平的测量:与教育统计学有密切的关系。

4.与神经生理学的关系。

例如:
* 启示法:是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知识相结合的产物。

此外,相关学科发展得比较成熟,相应的教学法也会比较完善。

例如:
* 20世纪以来,描写语言学一直在稳步发展,以之为基础的“听说法”也发展得比较成熟。

* 50年代末产生的转换生成语法,其理论一直在不断修正,以之为基础的“认知法”也就一直没能发展
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教学体系。

* 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之前,已经有了第一语言系统,第一语言系统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不可避免地发挥着影响,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迁移。

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起阻碍作用的叫负迁移,或干扰。

第一章第二语言教学法的流派与理论
第一节各种教学法流派的分类:
100多年来,产生了许多教学法流派,其出现的年代与先后顺序:
18世纪“语法翻译法”→19世纪末20年代初“直接法”→20世纪30年代“自觉对比法”→40年代“听说法”→50年代“视听法”→60年代“自觉实践法”→“认知法”→“人际法”→70年代“交际法”。

各种教学法都有其产生的理论基础、体现的教学原则、采取的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的
原理、类别、特征,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例如:
(1)根据哲学原理,可以分为三类:
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理性—经验主义
(2)根据教育学原理,可以分为三类:
演绎法、归纳法、演绎—归纳法
(3)根据心理学原理,可以分为三类:
认知规则说、刺激—反应的习惯说、认知≒习惯说
(4)根据语言学原理,可以分为三类:
语言是规则的体系、语言是习惯的体系、语言是规则—习惯的体系:
(5)综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的类别,以及语言教学特征,可分为四大派:1.强调自觉掌握的认知派:
主要是:语法翻译法、阅读法、认知法、自觉对比法。

哲学类别是“理性主义”教育学类别是“演绎法”
心理学类别是“认知—规则说”语言学类别是“语言是规则体系”
2.强调习惯养成的经验派:
主要是:直接法、情景法、听说法、视听法。

哲学类别是“经验主义”教育学类别是“归纳法”
心理学类别是“刺激—反应说”语言学类别是“语言是习惯体系”
3.强调情感因素的人本派:
主要是:团体语言学习法、咨询法、沉默法、暗示法、全身反应法。

哲学类别是“经验主义”教育学类别是“归纳法”
心理学类别是“情感和相互交往”语言学类别是“语言是交际工具”
4.强调交际运用的功能派:
主要是:功能法(交际法)、综合法、折衷法、自觉实践法、功能—结构法、
情景—结构—功能法。

哲学类别是“经验—理性主义”教育学类别是“归纳—演绎法”;
心理学类别是“习惯—认知说”语言学类别是“习惯—规则体系”
第二节各类教学法流派的基本理论基础
根据语言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语言习得理论,这四大派又可分成两大类。

当然,这两大类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其中存在交叉现象。

第一类:重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规则,强调课堂中的自觉学习。

又可分为两类:
* 认知派以语法翻译法为代表,强调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自觉掌握。

认知学派认为:教育的最高要求是使学生掌握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言语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创新,不是模仿;
强调有意义的理解性学习,并重视语言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理论基础是:
1.传换生成语法:强调语言是能创造性运用,并能生成无限句子的的规则体系。

2.认知心理学:强调语言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发现、掌握并运用语言规则的过程,
是一种自觉的智力活动。

* 经验派以直接法为代表,强调通过对句型的大量模仿和操练形成习惯。

经验派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反应和对之进行强化形成的;
强调模仿、重复、强化等手段的运用。

理论基础是:
1.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句型结构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扩展、替换有限的句型结构
就能掌握外语。

19世纪后期产生新语法学派:强调语言学习中由模仿操练形成类推的原则。

2.联结—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语言学习要跟客观事物的直接联结,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建
立条件反射------形成语言习惯;
认为学习外语跟习得母语一样,都靠感知和模仿获得的。

第二类:重语言功能意义和交际技能,强调在课堂内外的交际中自然习得。

也分两类:
* 人本派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重视人的情感因素与人际关系;
语言学习的内容与方式,应该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
要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清除心理障碍,充分发挥学习者的潜能。

* 功能派理论基础是:功能主义语言学。

功能主义语言学强调:语言的本质功能是社会交际功能,语言学习应通过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和表达
来掌握语言;
在课堂内外,不仅要自觉地学习,更要自然地习得,在言语交际中逐步培养
语言交际能力。

第三节对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再分析:
1.教学目标:
第一类:强调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的教学,以及口语、听力技能的训练。

第二类:强调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包括:
1.语言能力: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听、说、读、写。

2.社会语言能力:在不同的语境中恰当、得体地运用。

3.话语能力:表达完整语义,进行连贯表达。

4.策略能力:应变能力、增加效果。

如:解释、委婉、回避、语体转换-----
2.教学内容、顺序安排、大纲特点:
第一类:教学内容:着重语言知识的学习。

教学顺序:根据语言内容的难易程度或出现的频率,由易而难,循序渐进。

大纲特点:配有语法项目表、词汇表。

第二类:教学内容:着重情景、功能的学习。

教学顺序,由学习者交际的需要来决定。

大纲特点:有用于交际的功能、意念、话题、表达,也包括语法和词汇内容。

功能:指用语言叙述事情和表达思想,即“怎么说”。

如:问候、介绍、感谢、道歉、询问、请求、同意、高兴、希望、建议等。

意念:指根据特定的交际需要,规定所要表述的具体内容,即“说什么”。

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意念:时、空、数量等,如存在、方位、时间、空间、数量、质量---
一种是特殊意念:话题直接决定的各类词汇,如问路、购物、天气、爱好--- 话题:如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经济贸易、文化教育、交通、医疗、环境等。

表达:根据社会身份、性别、年龄、场合等,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得体的表达。

3.教与学的活动类型:
第一类:如听说法,基本上采用句型操练和对话活动。

第二类:如交际法,主要采用“完成任务”的活动。

如学习了询问姓名、地址、电话等句子后,让学生互相询问,并将所得信息记在通讯录上。

同一种对话、交互式的活动,在不同教学法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 在听说法中,只是为了避免学习枯燥。

* 在交际法中,则是为了进行相互交流的练习。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第一类:如在听说法中,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只是一种刺激—反应的机器,其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

第二类:如在交际法中,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体现“自我学习”的过程。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第一类:教学依赖教师。

第二类: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顾问。

6.教材的内容:
第一类:在教材内容、进度上有详细的规定,并需要提供足够的示范性结构规则,以及词语用法。

第二类:强调教材应给教师和学生自主性发挥的空间,所用材料不应是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编写的,而应是为本族语学习者所用的“真实”的材料。

各种教学法流派都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虽然存在对立、排斥的关系,但却是不断向前
发展的,后者吸取前者的优点,弥补以往的不足,形成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第四节各种教学法详介
1.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盛行于18世纪末的欧洲,起初用于学习古拉丁文和古希腊文。

其实,当时古拉丁文和古希腊文已经不再用于口头交际,仅是用于学术著作、官方文件的“国际语”。

而是否精通这些语法极为复杂的语言,也是当时衡量一个人是否受过良好教育,是否具有智慧的标志。

因此,语法—翻译法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读和写,并不是为了听和说。

顾名思义,语法—翻译法就是以“语法”为教学内容,以“翻译”为教学手段的。

其基本特征是:(1)教学目的是双重的:通过翻译,培养学生阅读、书写的能力;
通过讲练复杂的语法,发展学生的智慧。

(2)语言材料是古典书面语,词汇和语法规则是主要的教学内容。

(3)教学语言依靠学生母语,教学方式以翻译为主(外语和母语互译)。

(4)词汇教学主要通过对译的词汇表孤立地进行。

(5)语法教学主要讲词的形态和曲折变化,以及复杂的语法现象。

教学过程:教字母发音→孤立地讲解单词、语法规则(从规则到例证的演绎法,边讲边译,再用互译来巩固)→阅读课文(先用学生母语介绍课文内容,再逐词翻译,然后朗读课文,最后再用互译法来巩固)
理论基础:
* 语言学基础是传统的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对古梵文、希腊文、拉丁文和现代印欧文进行了历史比较与分类研究,认为一切语言的规律,以及词汇所代表的概念都是共同的,所不同的只是词汇的语音和书写形式,所以通过两种语言中词汇的互译和语法关系的替换,就能掌握另外一种语言。

由此,语法—翻译法强调不同语言的共性,强调母语能力和翻译能力的重要作用,并且注重语言规则的学习,认为语言教学就是规则的理解和教学。

* 心理学基础是18世纪德国的官能心理学。

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可划分为不同的官能(如认识、情感、意志等),各种官能都可以单独进行训练与培养,以促进其发展。

尤其是由于拉丁语的语法极其复杂,因此,学习拉丁语的语法就成了发展智慧的重要手段。

由此,语法—翻译法把第二语言教学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智力训练,是发展心理的一种特殊途径。

优点是:1.基本符合成人学习第二语言的规律和心理过程。

2.重视通过大量阅读和背诵原著,培养阅读能力。

学生基本功扎实;
3.注重利用语法,启发思维,训练智慧。

学生素养较高。

4.学生掌握语法规则,有利于增强理解外语和运用外语的能力。

5.有利于学生理解生词意思,特别是抽象概念的词语。

缺点是:1.过分偏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
2.过分重视语法教学,不注重运用语言能力的技能训练。

3.过分依赖母语和翻译,不仅占用了大量教学时间,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
直接用外语理解和表达思想的能力。

4.对多语种的学习对象,教师无法操作。

2.直接法(direct method)(又称“改革法”、“口语法”等)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欧。

当时西欧各国工业发展、贸易兴盛,国际交往日益频繁,需要大量外语口语人才。

语法翻译法忽视现代语言中口语技能的培养方法,明显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此,一些语言学家和教师进行了教学改革,直接法就此应运而生。

它对第二语言学习影响很大,对听说法、视听法、功能法的产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代表人物:德国语言教育家菲埃托(V.W.Vietor)是奠基人;大力推广者是德国教育家贝利兹(M.D.Berlitz);还有法国外语教学法家古恩(F.Gouin)、英国的帕默(H.E.Palmaer)、魏斯特(M.West)、丹麦的叶斯珀森(O.Jesperson)等。

典型教材是英国艾克斯利(C.E.Eckerslel)的《基础英语》。

直接法主张仿照儿童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来设计教学过程。

由此,其基本教学原则是:
(1)尽量不用母语,直接用目的语进行教学,用动作、图画等直观手段进行教学。

(2)语言材料是现代语言。

口语领先,先听说后读写。

初学阶段不多讲语法规则。

(3)以句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整句学,整句用,在句子学习中学习单词和语音。

(认为:儿童学习母语不是从学习一个个孤立的字母,单词、语法开始的,而是一句一句学习的。

并认为:学生在掌握一定数量的句子后,就能利用替换、类推等方式构造出新的句子。

)(5)用直接感知、模仿、类推为主要教学手段。

认为模仿、重复所学的语句,由此养成习惯就能进行类推,达到自动化程度。

到一定阶段,再对语法进行归纳。

教学过程:演示、动作→教师领说→学生边听边做动作→认读动词和句子
理论基础:
* 心理学基础是联结主义心理学。

联结主义心理学注重语言跟客观事物的直接联结,并强调感知和模仿,认为学习外语跟习得母语一样,都是靠人的自然能力。

* 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句型操练的重要性。

另外,还有19世纪后期产生的新语法学派(newgrammarians),代表人物是德国语言学家保尔(H.Paul),强调模仿、操练形成语言习惯的类推原则。

可以说,这种类推原则也是直接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

优点是:
1.用各种直观手段进行自然的口语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同时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特别适用于入门阶段或少年儿童。

2.重视语言实践操练和听说能力的培养,能促使学生不通过“心译”,养成直接使用目的语进行思维和交际的习惯。

3.重视模仿,有利于培养正确的语音、语调和外语语感。

4.以句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有利于学生完整地理解句义,并进行有意义的句子操练。

缺点是:
1.忽视成人思维和学习第二语言的特点,将成人学习外语和儿童习得母语混为一谈。

2.完全排除母语的中介作用,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不易讲清抽象概念,造成学习困难。

3.片面强调口语教学,不够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

此外,应该使用哪些句型也不确定。

4.忽视语法的监控和指导作用。

仅靠机械性模仿、操练、记忆,却不了解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和句子的结构特征,就难以监控自己所使用外语的正确性,也不利于指导语言再实践,难以灵活地运用所学语言举一反三。

3.自觉对比法(又称“比较法”或“翻译比较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