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二选修《三棵树》教案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高二选修《三棵树》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三棵树》的主题思想,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自然、生命、人文的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分析课文结构,掌握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列出自己认为的重要语句和段落。
3.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
(2)讨论内容:课文主题、结构、表现手法等。
4.课堂讲解
(1)教师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5.课堂小结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6.作业布置
(2)学生自主选择一篇课文,进行仿写练习。
四、教学反思
2.针对不足之处,教师进行调整和改进,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五、教学资源
1.课文《三棵树》
2.相关背景资料
3.教学课件
六、教学评价
1.学生课堂表现:积极参与讨论,对课文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
2.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读后感质量较高,仿写练习有一定创意。
3.教学效果:学生对课文主题有深刻认识,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七、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参观校园内的树木,观察树木的生长状态,了解树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开展以“保护树木,爱护环境”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三棵树》,分析了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对课文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了敬畏自然、生命、人文的情感,增强了环保意识。
重难点补充:
一、教学重点补充
1.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三棵树》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生命力的颂扬。
要让学生理解到三棵树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即使在恶劣环境中也能顽强生长。
2.分析课文结构:课文通过对比三棵树的生长环境、生长状态,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重点分析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
3.掌握表现手法:课文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如“三棵树就像三个巨人,伫立在荒野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难点补充
1.对课文内涵的挖掘: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为什么作者会选择三棵树作为主题?三棵树分别代表了什么?”
2.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设计一些阅读理解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教学过程补充: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特别坚强的植物,它们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长?
生1:我见过沙漠中的仙人掌,它们在几乎没有水分的环境中生存。
生2:我在海边看到过一些植物,即使海水侵蚀,它们也能顽强生长。
2.自主学习
师:请大家阅读《三棵树》,边读边思考,这三棵树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3:我觉得这三棵树很顽强,它们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都能生长。
生4:我觉得它们很孤独,但是又很坚强。
3.合作探讨
师:请大家分成小组,讨论一下,课文中的三棵树分别象征着什么?
小组讨论后,各小组代表发言:
小组1:我们认为第一棵树象征生命力,第二棵树象征孤独,第三棵树象征希望。
小组2:我们觉得三棵树都象征着生命的顽强,第一棵树是在恶劣环境中的坚韧,第二棵树是在孤独中的坚持,第三棵树是在绝望中的希望。
4.课堂讲解
师:很好,大家的理解都很到位。
课文通过三棵树,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要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5.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是无处不在的,那么在今后的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应该如何做呢?
生5:我们要像三棵树一样,坚强地面对困难,不放弃希望。
生6:我们要学会在孤独中坚持,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6.作业布置
师:请大家根据今天的讨论,写一篇关于《三棵树》的读后感,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和体会。
通过上述补充,教学过程的条理更加清晰,重点难点得到了有效讲解,同时通过对话的形式,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注意事项:
1.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注意调整讲解的深度和广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2.在合作探讨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引导,避免讨论偏题或停留在表面。
3.对于阅读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辅助材料或阅读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4.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兴趣,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主
动探索和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6.对于表现积极、理解深入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7.在作业布置上,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难度的题目供学生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8.教学评价要全面,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