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真题例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
1.(2015·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
....,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翛不能用。
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靖康元年,召为给
事中,进兵部
..尚书。
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
..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
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困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坠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
是日,金人遂
登城。
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
..留守,仍兼少傅。
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给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
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于朔廷。
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解析:文言文断句一是看句意,一是分析动词和附近名词的关系。
从句意上看,这句话的意思是:宣和末期,高丽入宋朝进贡,使者所过的地方,调发民夫修整船只,引起骚动且
用度颇多,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且对于中原之国来说又没有丝毫的好处。
”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降贬孙傅把他安置在蕲州。
从动词和名词的关系来看,动词“贡、过、谓”的发出者分别是“高丽、使者、宰相”,所以以上动词应该紧跟着发出动作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故可以排除C、D。
而选项A、B的不同只在于动词“奏”的主语是谁,很明显,“奏”不是孙傅自己发出的,也不是突然冒出的苏轼发出的,而是宰相发出的动作,故“奏”不应紧跟名词“苏轼”,所以排除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解析:D项错在“被确定”,应是被“预定”,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皇储、储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
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傳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
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
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解析:C原文中“他密谋藏匿太子”一事最终没有施行。
C选项“杀二宦者”错。
原文中说的是:“别求类状宦者二人杀之”,意思是说“另外找了两个像宦官的人杀死”,也就是说是两个像宦官的人,而不是宦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关键点:①“唯”,只;“帝”,名词做动词,统治、称帝;“苟”,如果;“当”,
判罪,这里是判自己去死的意思;“之”代指前面的事情。
②宾语前置句“不吾索”,要翻译成“不索吾”;“虽”,即使;“俱”,一起;“面”,名词做状语,当面;“庶或”,或者;“济”,实现、成功。
答案:①我只知道我们的君主可以称帝统治中原之国,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应为此死去。
②金人即使不索要我,我也应当与太子同行,求见两位敌帅当面责斥他们,也许万一可以成功。
【参考译文】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考中进士,任礼部员外郎。
当时蔡翛任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政事,劝他早点做些更改,否则一定失败。
蔡翛不听。
他又升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期,高丽入贡,使者经过的地方,调发民夫修船,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
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对于中原之国没有丝毫好处。
”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降贬他在蕲州安置。
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议论虽然偶然与苏轼相同,但没有他意,以职论事而受到指责实在过分了,许翰也被罢贬。
靖康元年(1126),受召入京任给事中,升任兵部尚书。
上奏章请求恢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他,孙傅说:“祖宗法度有利于百姓,熙宁元丰法度有利于国家,崇宁、大观间法度有利于奸臣。
”当时认为这是名言。
十一月,授任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抵挡箭石。
金兵分从四面鼓噪而攻,宋兵败退,掉进护龙河,护龙河被尸体填满,城门急忙关闭了。
当天,金兵攻进城里。
靖康二年(1127)正月,钦宗到金兵元帅营中,任命孙傅辅助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
钦宗二十天还不回来,孙傅多次寄信给金营乞请放回钦宗。
废立皇帝的檄书传来,孙傅大哭道:“我只知道我们的君主可以称帝统治中原之国,如果立异姓人做皇帝,我应为此死去。
”金人来索要太上皇、皇后、诸王、妃子公主,孙傅留住太子不放行。
秘密谋划把他藏在民间,另外找两个像宦官的人杀死,并杀死十几个囚犯,把他们的头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京城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
于是太子率兵讨伐平定,杀死作乱的人献过来。
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
”过了五天,没有人肯承担这件事。
孙傅说:“我是太子的师傅,应当与太子同生死。
金人即使不索要我,我也应当与太子同行,求见两位敌帅当面责斥他们,也许万一可以成功。
”孙傅于是跟从太子出城。
守城门的金兵说:“金人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何必参预?”孙傅说:“我是宋朝大臣,而且是太子的师傅,应当死从。
”当晚,住在城门下;第二天,金人召他前去。
第二年二月,死在北方金人朝廷。
绍兴年间,(孙傅)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赠谥号为忠定。
2.(2015·河南、河北、山西、江西高考压轴冲刺卷(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应题目。
范雎者,魏人也。
事魏中大夫须贾。
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
齐襄王闻雎辩口,
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
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
..告齐,以告魏相魏齐。
魏齐使舍人
笞击雎,折胁摺齿。
雎详死
..,即卷以箦,置厕中。
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
范雎得出。
后魏齐悔,复召求之。
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
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
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
秦相穰候①车骑从西来。
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
”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
”即别去。
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
”于是范雎下车走。
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
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
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
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
绾伐魏,拔怀。
后二岁,拔邢丘。
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
..时,闻秦之有穰侯,
不闻其有王也。
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
..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
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
魏
使须贾于秦。
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
..,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②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
”须贾归,以告魏齐。
魏齐恐,亡走赵。
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
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
”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
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
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戹者。
一饭之德
必偿,睚眦
..之怨必报。
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
赵王卒取魏齐头予秦。
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平。
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
任郑安平,使击赵。
郑安平为赵
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
应侯席槀请罪。
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
..诛。
而应侯日益以不怿。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
②莝:cuò,铡碎的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以为雎持魏国阴事
..告齐
阴事:隐秘的事情,机密。
B. 雎详死
..
详死:感觉(自己)快要死了。
C. 范雎大供具
..
供具:摆设酒食。
D. 与诸侯通,坐法
..诛
坐法:犯法判罪。
解析:详,通“佯”,假装。
详死:假装死了。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睚眦必报”,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解析:“编年体通史”错,应为“纪传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范雎忍辱负重,坚韧顽强。
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
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B.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
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假死逃过一劫;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跑开,又逃过一劫。
C.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因此得到秦王的亲近。
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功绩。
D.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
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郑安平任大将,后又荐王稽任河东守,造成恶果。
解析:根据阅读和理解文章可知,白起不是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而是因与范雎有隔阂,范雎向秦王进言而被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关键点:①“有顷”“劳”“得无”“徒”和句子大意。
②“与”后面省略宾语“之”,“坐”的使动,“置莝豆其前”省略介词“于”,“马食之”和句子大意。
答案:①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不久),穰侯果然来到,慰问王稽,又对王稽说:“您该不会和诸侯的说客一起来吧?这些人没有用处,只会扰乱别人的国家罢了!”②把诸侯国的使臣全都请来(把诸侯国所有来使请来),与他们坐在堂上,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草豆(草豆掺拌的饲料),命令两个黥徒(受过墨刑的犯人)在两旁夹着,让他像马一样来吃。
【参考译文】
范雎,是魏国人,侍奉魏国的中大夫须贾。
须贾为魏昭王出使齐国,范雎跟从前去。
齐襄王听说范雎能言善辩,就派人给范雎送去了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
须贾大怒,以为范雎把魏国的机密出卖给齐国,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魏相国魏齐。
魏齐叫门人鞭打范雎,打断了他的肋骨,打落了他的牙齿。
范雎装死,门人就用草席包住他,丢在厕所里。
(当时,魏齐正在宴客)宾客们喝醉了酒,轮番在他身上撒尿,故意侮辱他。
范雎最后得以逃出来。
后来魏齐后悔了,又派人要把他找回来。
魏国人郑安平听说这消息,就带了范雎一起逃走,躲藏起来,把他的姓名改为张禄。
秦昭王派遣使者王稽到魏国。
郑安平就在夜里带着张禄来拜见王稽。
王稽知道范雎是位贤才,载着范雎进入秦国。
秦国的相国穰侯的车马从西边来。
范雎说:“我听说穰侯独揽秦国大权,他讨厌接纳诸侯的说客。
我不如暂时躲在车子里。
”一会儿,穰侯果然来到,慰问王稽,又对王稽说:“您该不会和诸侯的说客一起来吧?这些人没有用处,只会扰乱别人的国家罢了!”随即告别离开。
范雎说:“我听说穰侯是个智谋之士,他看出您有所迟疑,刚才怀疑车中有人,却忘记了搜查一下。
”于是范雎就跳下车跑开。
走了十多里,穰侯果然派骑兵回来搜查车子,没发现有说客,才作罢。
王稽于是与范雎进了咸阳。
(秦昭王)任命范雎为客卿,谋划军事。
最后听从了范雎的谋略,派五大夫绾带兵攻打魏国,拿下了怀邑。
两年后,又夺取了邢丘。
范雎一天比一天更加被秦王亲近,于是趁昭王在闲暇方便之时进言说:“我在崤山以东时,听说秦国有穰侯,没听说秦国有秦王。
既然有那么大权怎能不倾覆,政令怎能由大王发出呢?我暗自替您担忧,您去世以后,拥有秦国的怕不是您的子孙了。
”昭王听了这番话,大感惊惧,于是把穰侯驱逐出函谷关外,任命范雎为相国。
秦昭王把应城封给范雎,封号称应侯。
魏王派须贾出使秦国。
须贾去向范雎辞行,范雎便大摆宴席,把诸侯国的使臣全都请来,与他们坐在堂上,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草豆掺拌的饲料,命令两个受过墨刑的犯人在两旁夹着,让他像马一样来吃。
范雎责令他道:“给我告诉魏王,赶快把魏齐的脑袋送来!不然的话,我就要血洗大梁(魏都城)。
”须贾回到魏国,把情况告诉了魏齐。
魏齐十分害怕,逃到了赵国。
范雎做了秦相国之后,进宫告
诉昭王说:“如果没有王稽的忠诚,就不能把我带进函谷关来。
现在我的官位已至相国,但是王稽的官位还只是个谒者,这不是他带我来秦国的本意啊。
”于是昭王召见王稽,封他做河东太守。
(范雎)又举荐郑安平,昭王便任命郑安平为将军。
范雎于是散发家里的财物,用来报答所有那些曾经帮助过他而处境困苦的人。
凡是给过他一顿饭吃的小恩小惠他也一定报答,而瞪过他一眼的小怨小仇他也一定报复。
秦昭王一定要替范雎报此仇,赵王最终取下魏齐的头颅送到秦国。
五年后,昭王采取应侯的策略,在长平城大败赵军。
不久,(范雎)和武安君白起有了隔阂,就在昭王面前进谗言,杀了白起。
又保荐郑安平,让他率领军队攻打赵国。
郑安平被赵军包围,他带领二万军队投降赵国。
对此应侯跪在草垫上请求惩处治罪。
二年后,王稽做河东太守,却与诸侯勾结,因犯法被处死。
为此,应侯一天比一天不愉快。
3.(2015·河南、河北、山西、江西高考压轴冲刺卷(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应题目。
丙申
..秋,有太原客南贾还,策一驴,橐金可五六百。
偶过中牟县境,憩道左。
有少年人,以梃(木棒)荷犬至,亦偕憩。
犬向客咿哑,若望救者。
客买放之。
少年窥客装重,潜蹑至僻处,以梃搏杀之,曳.至小桥水滨,盖以沙苇,负橐去。
犬见客死,阴尾少年至其家,识之,却诣县中。
适县令升座,衙班
..甚肃,犬直前据地叫号,若哭若诉,驱之不去。
令曰:“尔何冤?吾遣吏随尔。
”犬导隶.出,至客死所,向水而吠。
隶掀苇得尸,还报,顾.无从得贼。
犬亦复至,号踯如故。
令曰:“若能知贼乎?我且遣隶随尔。
”犬又出,令又遣数隶尾去。
行二十余里,至一僻村人家,犬竟入,逢一少年,跳而啮其臂,衣碎血濡。
隶因绁之到
县,具供杀客状。
问其金,尚在,就家取之。
因于橐中得小籍,知其邑里
..姓字。
令乃抵少年辟.,而籍其橐归库。
犬复至令前吠不已,令因思曰:“客死,其家固在,此橐金安属?犬吠,将无是乎?”乃复遣隶直往太原,此犬亦随去。
既至,其家方知客死,又知橐金无恙,大感恸。
客有子,束装偕隶至,贼已瘐死狱中。
令乃取橐验而付之。
其犬仍尾其子至,扶榇偕返,还往数千里,旅食肆宿,与人无异。
论曰:夫人赴几在智,观变在忍。
祸起仓卒,张皇震慑而不知所出,智不足也;不忍忿忿之心,蹈义赴难,而规画疏略,志虽诚而谋卒无济,忍不足也。
故曰成事难。
使犬当少年戕客之时,奋其牙齿以与贼角,糜身巨梃而不之避,烈矣,然于客无补。
衔哀茹痛,疾走控吁,而于贼之窟宅未能晓识,纵令当事怜而听我,荒畦漫野,于何索之?冤难达,贼不可得
也。
唯明有报贼之心,而不骤起以骇之。
知县之可诉,而姑忍以候,逡巡追蹑以识其处,贼已在吾目中,而后走诉之。
已落吾彀中,而后奋怒于一啮,而仇可得,金可还,太原之问可通,而客之榇可以归矣。
其经营细稳不必痛之遽伸而务其忠之克济是荆轲聂政之所不能全子房豫让诸人所不得遂而竟遂之者也。
岂独狺讼公庭,旅走数千里外之奇且壮哉?夫人孰不怀忠,而遇变则渝.;孰不负才,而应猝则乱。
智取其深,勇取其沉,以此临天下事,何弗办焉?予既悲客,又甚羡客之有是犬也而胜人也。
(节选自《虞初新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曳.至小桥水滨曳:拖、拉。
B.顾.无从得贼顾:只是。
C.令乃抵少年辟.辟:通“避”,指躲避之处。
D.而遇变则渝.渝:改变。
解析:“辟”是“罪”的意思。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
A.其经营细稳/不必痛之/遽伸而务/其忠之克济/是荆轲聂政之所不能/全子房豫让诸人所不得/遂而竟遂之者也
B.其经营细稳不必痛之/遽伸而务其忠之/克济是荆轲聂政之所/不能全子房豫让诸人/所不得遂而竟遂之者也
C.其经营细稳不必/痛之遽伸而务/其忠之克济/是荆轲聂政之所不能全/子房豫让诸人所不得遂/而竟遂之者也
D.其经营细稳/不必痛之遽伸/而务其忠之克济/是荆轲聂政之所不能全/子房豫让诸人所不得遂/而竟遂之者也
解析:先通读文句理解大意,再抓住“而”“是”“子房”等标志词来断句。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古代历法纪年用天干地支组成。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形成一套干支纪法。
文中的“丙申”是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33年。
B.“衙班”,“衙”是旧时官署之称,“班”按照职务或为某种需要而编成的组织,“衙班”特指衙门里办事的差役。
C.“隶”是指旧社会中地位低被奴役的人,比如奴隶、奴仆。
文中的“隶”就是县令家
的仆人。
D.古代泛指乡下民众聚居之处,有“乡里”“乡闾”“闾里”“邑里”等,这些词还可以代指乡人。
解析:“隶”是中囯古代对一种奴隶或差役的称谓,除了奴隶,还指(职位低微的)吏役。
文中的“隶”是吏役,不是县令私人的奴仆。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太原商人在回家途中被人谋财害命,他所救的一只狗两次到县衙报信求助,最终带着衙役将罪犯捉拿归案。
B.这只狗跟随中牟县衙役前往太原,然后跟随商人的儿子回到中牟县,又跟商人的儿子一起返回太原,往返几千里,在旅店里吃住,跟人一样。
C.作者认为,商人的仇能够报,钱能够追回,家人能够得知消息,灵柩能够运回,这一切主要靠的是这只狗奋不顾身,与歹徒拼死搏斗。
D.作者视角独特。
在整个事件中,他关注的主要不是义狗的知恩图报,而是义狗的智慧谋略和隐忍沉稳;目的主要不是告诫人们如何“为人”,而是怎样“临事”。
解析:主要靠的是义狗的智谋和隐忍。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犬见客死,阴尾少年至其家,识之,却诣县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犬当少年戕客之时,奋其牙齿以与贼角,糜身巨梃而不之避,烈矣,然于客无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关键点①“阴”“尾”“识”“却”。
②“使”“戕”“角”“糜身巨梃”,“不之避”宾语前置,“于客无补”。
答案:①狗看到商人死了,暗中尾随少年到了他的家,记住了他(所在位置),退回到县里去。
②假使狗在少年杀害商人的时候,猛然奋力用它的牙齿来跟歹徒角斗,被大木棒打烂身体都不回避木棒,刚烈啊,但是对商人没有益处。
【参考译文】
丙申年秋天,有一个太原商人在南方做买卖回来,骑着一头驴,包裹里装着大约五六百两金。
偶然路过中牟县境内,在路边休息。
有一个少年人,拿着一根木棒,带着一条狗来到这里,也在路边休息。
狗向商人发出咿哑的叫声,好像希望商人救它。
商人把狗买下放了它。
少年看见商人包裹很重,偷偷跟着商人到偏僻的地方,用木棒打杀了商人,拖着尸体到水边的小桥旁,用沙子和芦苇覆盖,背着商人的包裹离开了。
狗看到商人死了,暗中尾随少年到了他的家,记住了他(所在位置),退回到县里去。
正好县令升堂,衙班很严肃,狗径直向前趴在地上号叫,好像哭泣又好像倾诉,驱赶它也不离开。
县令说:“你有什么冤屈?我派小吏随你去。
”狗带着衙役出来,到商人死的地方,向河水叫。
衙役掀开芦苇找到尸体,回来报告县令,只是无法找到凶手。
狗又回到县衙,像先前一样号叫。
县令说:“你知道凶手是谁吗?我姑且派遣小吏随你去。
”狗又出来了,县令又派遣数名衙役尾随而去。
走了二十余里,来到一个偏僻村庄的一户人家,狗竟然直接进去,遇到一个少年,狗跳起来并且咬他的手臂,把他的衣服咬破了血濡湿了衣服。
衙役于是捆绑他把他带到县里,他详细地供出杀害商人的经过。
问他钱在哪里,钱还在,就到他家取回钱。
因为在包裹中找到一份户籍,知道商人的故乡和姓名。
县令于是判处少年死罪,登记没收商人的包裹放在府库。
狗又到县令面前吠叫不止,县令于是思考道:“商人虽然死了,他的家还在,这包裹里的钱该属于谁呢?狗吠叫,难道是没有道理的吗?”于是又派遣衙役径直前往太原,这条狗也跟随离开。
到了地方,商人的家人才知道商人死了,又知道包裹里的钱没失去,非常悲痛。
商人有个儿子,收拾行装跟随衙役到县里,凶手已死在狱中。
县令于是取出包裹检验并且交给他。
那条狗仍然尾随商人的儿子到来,跟随商人的儿子扶着棺椁一起返回,往返数千里,住店吃饭,和人没有区别。
议论说:人处理事情要用智慧,遇到变故关键在忍耐。
往往灾祸起于仓猝之间,被震慑张皇失措不知怎么办,这是因为智慧不足;不能够忍下忿忿不平的心,(为一时)义气赴难,却疏忽规划谋略,即使心思真诚去做事最终也没有成效,这是忍耐不足。
所以说成事难。
假使狗在少年杀害商人的时候,猛然奋力用它的牙齿来跟歹徒角斗,被大木棒打烂身体都不回避木棒,刚烈啊,但是对商人没有益处。
忍着悲伤与痛苦,奔走控诉呼喊,但是对贼人的住宅却不认识路,纵然让主事的人可怜我而听从我,荒郊野外,到哪里去抓凶手呢?冤屈难以伸张,贼人不能抓获。
只是空有报复贼人的想法,却不能马上来抓住他。
知县那里能够申诉,就姑且忍让来等待时机,追踪跟随来认得他住的地方,贼人已在我眼中,然后我跑去告发他。
贼人已落入我的掌握中(能力所及的范围),而后奋起愤怒狠狠地咬一口,我的仇可以报了,钱可以归还了,商人家里的问询可以通达了,然后商人的棺椁可以回家了。
(遇到事情)筹划营造细密稳重,不一定要(因为)为事痛心而仓猝间急着伸张正义,(而应该)致力于自己的忠诚最后能有成效。
这是荆轲、聂政不能保全自身,而子房、豫让这些人(开始时)不能顺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