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鉴赏--李清照的一生
李清照一生总结简短
李清照一生总结简短
李清照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文学家,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其作品远销海内外,影响深远。
据史书记载,李清照属于一个人才辈出的
家族,父亲李复以官至工部侍郎,兄长李清则是南京礼部尚书。
李清照的
一生可谓富有传奇色彩,以下简要总结:
一、早年生活:李清照于1084年出生在济南,其父亲任职官员,兄
长李清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她从小聪明伶俐,喜好文学,爱好书法、音乐等艺术,被誉为“才女”。
二、婚姻生活:李清照于16岁时与放浪不羁的大才子赵明诚相识相恋,两人最终结为夫妻,但因赵明诚早逝,李清照过着孤寂的寡妇生活。
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文学创作,反而在孤独中寻得更多的灵感。
三、文学成就:李清照以其高超的文学天赋,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词
作品。
尤以她的爱情词、婉约词最为著名。
她的词作不仅表达了对爱情、
亲情、友情的深情追求及对生活的感悟,同时在表现情感时融入了美的审
美趣味,追求精致、细腻的艺术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特色。
四、晚年生活:晚年的李清照虽坎坷艰难,但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
爱和对文学的创作。
她在晚年创作了许多具有深刻思想、感人至深的作品,成为中华文学珍贵的遗产。
李清照的文学成就和人生经历,成为了后人倍受推崇的文学篇章。
她
凭借才情与毅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女性诗人和文学家之一、她对文化的热诚、对艺术的执着,对生命的热爱、对爱情的执著,都将成
为后人永远珍藏的记忆。
李清照人生经历及词作特点
李清照人生经历及词作特点李清照(1084年-约1151年)是一位中国古代著名的女词人、文学家。
她的一生经历了丰富多彩的人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词作,以及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李清照出生在北宋的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书法家。
从小她就被培养成了一位才情出众的女子,精通琴棋书画,诗文词曲无所不通。
她早年曾与著名文学家辛弃疾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但很快两人就离婚了。
李清照的词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情感真挚:李清照的词作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她善于通过描写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对爱情、家乡、岁月流转的思考和感悟。
她的词作中透露出的情感非常质朴和真实,打动着读者的心弦。
2.抒发离愁:李清照的词作常常表达了她对离愁别绪的抒发。
她经历过离婚、疾病、战乱等艰难的人生境遇,这些经历使得她对离别、别离的感受特别敏感。
她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词句,表达了内心对家园故土与亲人的思念之情。
3.清新唯美:李清照的词作以清新唯美著称。
她的词曲流畅优雅,意境动人,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抒发对生活之美的追求和渴望。
她善于运用具象的笔法,以及形象生动的描写,将自然美和人文美完美结合在一起。
4.唱和写意:李清照的词作中常常运用唱和的手法,即把男女的对话放在词的结构中,使得词曲更加鲜活生动。
她还善于运用写意的手法,通过几个简洁明了的词句,把复杂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女词人,她的词作以情感真挚、抒发离愁、清新唯美和唱和写意为主要特点,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诗人李清照诗词全集赏析
诗人李清照诗词全集赏析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我在此整理了李清照诗词全集赏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李清照诗词全集赏析11、点绛唇·闺思李清照?〔宋代〕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衰一作:芳)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
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这首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
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
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
结尾“望断”二字写尽盼归不能的愁苦,此时感情已积聚至最高峰,全词达到高潮。
2、南歌子·天上星河转李清照?〔宋代〕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
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详,但从抒发国破家亡之恨来看,似为流落江南后所作。
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
这首词看似平平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3、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李清照?〔宋代〕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
通篇从醉酒写乡愁,悲慨有致,凄婉情深。
此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透出无限凄凉。
“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
“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
“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光线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表明久久地观看着日影,见出她的百无聊赖。
梧桐早凋,入秋即落叶,“恨霜”即恨霜落其叶。
李清照的一生概括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和遭遇
李清照的一生概括李清照的一生经历和遭遇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朝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词人,文学家李格非之女。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环境里,通晓音律,擅工书画,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之说。
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这些令人动容的诗句都是出自李清照。
词的风格往往反应着诗人的心境,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前后风格反差明显,李清照的词前期以闺中之情为主,轻快浪漫;后期词风转向沉郁悲伤。
一个人词风的变化与她的生活变动息息相关。
李清照后期遭遇了什么变动,使自己郁郁寡欢呐?李清照的童年生活十分幸福,父亲李格非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进士,曾拜苏轼门下学习,名列”苏门后四学士”,著有《洛阳名园记》等。
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精通文学,是名门闺秀。
父母为她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生活氛围。
可以说李清照从小就是按照名媛培养的,也是因为父母的宠溺和见识卓越,李清照养成了温婉但又坚强的性格。
李清照的第一段婚姻为人津津乐道。
李清照十八岁才满京城时就嫁给她第一任丈夫赵明城,两人相互欣赏,自由恋爱。
李清照这一时期的词作多清新活泼,表现了自己幸福的生活,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中: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的婚后生活可谓幸福美满,因两人的家境都很好,不用为生活发愁,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日常生活就是赏花赋诗,各地游玩收藏古玩字画,收集金石。
闲来无事时,泡一壶淡茶,相互考对方的文化功底,夫妻二人过得不要太自在。
李清照的幸福生活只持续了一年,婚后第二年就因为朝廷的新旧朋党之争李清照的父亲就被革职了,李清照不得不搬离京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正月,赵家也因朝廷朋党争斗没落,李清照只好随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
评价李清照的一生
评价李清照的一生李清照,历史上最著名的女性诗人之一,集宋代文学艺术之大成。
她擅长经典诗歌创作,把诗词写得有声有色、意境深远。
她用庄重诗篇,涉及写景、写思、写情、写怀,令人叹为观止。
她的诗歌把宋词的风格精髓,发扬光大,被认为是诗歌的最高境界。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悬殊,经历了众多挫折。
她出身贵族家庭,年少时在育儿方面受到嘉宠而享受生活美好的日子,但当她的父亲去世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李清照的家庭陷入极大的困境,于是她不得不和家人一起去到落魄的村庄中生活。
在村庄里,李清照温学苦读,受到年长者们的赏识和称赞,并开始出人头地。
但是,在农村的生活中,不幸的是她的妹妹去世,李清照把自己完全投入到文学的世界中,以此来抚慰自己的痛苦。
李清照的诗歌创作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其中《忆江南》享誉中外,在文言文诗歌创作中更是独具一格,以其奇特的境界和技巧,传达出千古不变的经典之美。
九句诗,如彩翎金羽,添彩变换,在一片春光里,焕发出一种耐人寻味的诗意调调,这种文学珍宝,流芳百世。
李清照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个勤劳的女性,她在家庭中面对贫穷和病痛,仍然不忘孝顺,把整个家庭的尊严守护好。
在诗歌的创作中,她注重对情感的抒发,从而形成一种精致的诗歌意象,反映出普世的心理状态,到今天依然令人津津乐道,令古今中外诗人赞叹不已。
以上就是关于李清照的一生的讨论,当今追求自由、独立和平等的社会,李清照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这样坚定的信念,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她在悲欢离合中,勇于放弃旧信仰,追求新的安身之所,也正是这种毅力,才有了一代传奇。
本文论述了李清照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以及她在家庭责任和追求自由,独立和平等的精神上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李清照的精神与今天的年轻人一样坚定勇敢,从而创造出传奇的一生。
李清照的诗歌,她所代表的精神,将永久流传,历久弥新。
李清照生平及其诗词
李清照生平及其诗词
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有《漱玉词》流传后世。
李清照出身于一个文化氛围很浓的仕宦家庭,父母皆“工于词章”,受家庭熏陶,在闺中即有文名。
18岁与才子赵明诚结婚,因有共同的文学爱好和艺术情趣,婚后夫妇感情融洽。
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下,掳走徽、钦二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
李清照随宋室南渡,开始了她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
李清照夫妇苦心收集的古物书籍,大部分毁于战火。
高宗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病故,此时国破家亡,夫妇永诀,绍兴二年(1132),李清照再嫁张汝舟,不久离异。
她没有子女,从此孤老而终。
由于前后期迥然不同的生活经历,决定了李清照词在思想内容和风格技巧等方面有着前后不同的特色。
李清照较为幸福的前半生,使她前期的词大多以描写少女情怀和婚后的生活情趣为主要内容;语言活泼清新,意境优美动人。
后期的词大多以表现国破家亡,郁郁寡欢的愁苦生活,语言哀婉凄清。
李清照一生总结
李清照一生总结引言李清照(1084年-1155年),北宋著名女词人,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一生经历了丰富多彩的人生,以及艺术创作上的骄人成就。
本文将以她的一生为线索,对其经历和作品进行总结与分析。
早年生活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谏官。
由于家庭的背景,她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她幼年时期,李清照就显示出了对文学的天赋和热爱。
她对诗词的学习和创作势头迅猛,在十几岁的时候,已经写出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
婚姻与旅居李清照于年仅16岁时与赵明诚结婚,但他们的婚姻并不幸福。
赵明诚经常外出旅游,而李清照则留在家中独自思念。
在这段不幸的婚姻中,她创作了许多悲伤的词曲,成为传世佳作。
随后,由于赵明诚的调任,李清照在南京旅居多年。
在这段时间里,她结识了许多文人雅士,与他们进行交流并增进了自己的文学造诣。
人物形象李清照以才女形象为人所熟悉,但她的才华并不仅限于文学创作。
她亦擅长音乐、绘画,并对诗词理论有深入的研究。
她的词作独具一格,富有情感表达力。
她的创作题材广泛,包括山水田园、儿女情长以及时事社会等,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创作风貌。
创作风格李清照的文学风格与当时的其他词人有明显的差异。
她在抒情表达上更加细腻而深沉,充满了对生活的痛苦和追求。
她的文字清雅而又充满了力量,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
她对于音乐的理解也影响到了她的词作,使其更加优美动人。
文学成就在文学创作方面,李清照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她的词作在词坛上享有盛誉,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的作品多次被选为文学选本的主要内容,流传至今。
李清照的文学成就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思想也成为后世词人的借鉴。
后世评价李清照的才华和成就被后世所赞誉。
在清代,清人对她的评价更是非常高,将她与另一位女词人曹雪芹并列,并把她们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
从她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她的真实情感和对于生活的思考,这也是让她的词作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清照诗词鉴赏
第三阶段(国破南渡)
•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破汴 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因明 诚丧母而奔丧至建康。第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 ,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 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 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 情郁郁,后于赴任湖州途中在建康病逝。其后李清照随南 宋朝廷辗转江南各地,夫妇二人平生所收集的金石书画在 颠沛流离中几乎丧失殆尽。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虽隔了重山万水, 彼此心中未断的牵挂,是这孤单日子里的慰藉。有情有义,却被 分在了天涯两方,是上天的误判,还是命运的错转?仿佛已有许 久,未见他眼底盈盈的笑意,不知他在汴京是否安好,是否能与 她共有此时的圆月?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相思之苦无法排遣 ,稍从微蹙的眉间退去,转而又从心底漫起。这一“下”一“上 ”的相互映照,已胜却任何的言语。没有忸怩作态,皆是意兴之 处的笔墨,构思精巧,尽是眷眷情浓。
• 作者生平(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豆蔻年华,春光 淡荡试新衣(少女时期)
• 第二阶段:明月入梦,和羞 试理并双枝(结婚早期~南 渡之前)
• 第三阶段:国破南渡,角声 催断梦伤悲(国破南渡)
• 第四阶段:一别永诀,秋坟 瘦却损梨枝(赵明诚之死及 晚年生活)
第一阶段(豆蔻年华)
• 李清照父亲李格非是济南人,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 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能 文善诗,才气十足。李清照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长大,自幼 受父母熏陶,勤读古诗词文,研习百家经典。
李清照的详细生平和诗词赏析
基本生平经历:李清照是南北宋交替时代的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
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
李清照现存诗文集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1卷,《漱玉集》5卷。
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夏日绝句》等。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词作特点:李清照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也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
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她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这一点,在她的很多词作中,都可以或清晰或含蓄地表达出来。
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
前后时期词作对比:前期:幼年到宋室南迁一、背景李清照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
并且受父亲李格非影响,善于诗词。
那是,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李格非在东京做官,清照作为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被封建礼教所禁锢,无法太多的接触到社会,但又不是非常的闭塞。
一直到她十八岁嫁给赵明诚,并经历了幸福美满却短暂的婚姻生活。
后来夫妻二人分散,饱受相思之苦。
二、作品特点主要是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自然风光和离别思夫之苦。
三、典型作品举例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宋词鉴赏之李清照篇
三、善用白描法
漱玉词不重故实,不过多化用前人诗文,而长于以白描 手法创造动人的意境。易安的白描与 柳永的“细密妥溜”、 美成的富艳典重不同,而是“冲口出常言,境界动心魄”。 如《醉花阴》写离思凝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永遇乐》写孤寂失落:“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均以直白之语,写深浓之情,有场景,有人物,有衬映。阶 前花下心系伊人,刻骨相思的形象,闭关帘底,孤苦零丁, 将无穷悲伤一己吞咽的心态,呈现眼前,栩栩纸背,令人一 睹难忘。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 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 地死在江南。
三、艺术特色
现照的时得千““派雁春 代现满《前我艳真 一
。坎词代半心凄许凄儿》 人女怀一成爱情。 、
坷 生 涯 、 悲 剧 人 生 、 灾 难 时 代 的 映
至 情 , 连 篇 痴 语 , 自 然 率 真 最 能 体
剪 梅 》 、 《 凤 凰 台 上 忆 吹 箫
》 等 ,
功 的 第 一 人 。 其 前 期 的 恋 情 词 , 如
情 悲 欢 和 亲 历 的 家 国 巨 变 而 获 得 空
幽 怀 , 李 清 照 则 是 以 女 性 本 位 写 自
李 清 照 之 前 , 婉 约 词 人 多 以 男 性 写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注释: ①险韵诗:以冷僻难押的字做韵脚的诗。 ②扶头酒:易醉的酒。 ③初引:初长。《世说新语·赏誉》:“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这两句形容春日清晨,露珠晶莹欲滴,桐树初展嫩芽。
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 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 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 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 凡。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她的词作在 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 术风格——“易安体”。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 “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 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 术形象。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 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她词 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 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 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 词人”。
一代词宗—李清照诗词鉴赏
一代词宗—李清照诗词鉴赏
李清照 (1084~约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一岁。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合称“济南二安”。其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 ,为吏部侍郎赵挺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其住所为“易安堂”,李清照也故自封为易安居士。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幼承家学,早有才名。
因此可说李清照的作品是和愁字分不开的,从开始的情愁,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沦陷的国愁。这纷繁的愁绪令她一步步地迈上了文学的圣殿。真可谓万古愁心!
《词论》一文也作于此时。《词论》是第一篇论述词的发生发展,评论自有词以来的诸词人及明确提出词不同于诗而“别是一家”的文章。与此同时,她还同赵明诚一起广求金石字画,潜心研究,从事《金石录》的著述。为此,他们常过着俭朴的生活,“食去重肉,衣去重彩”,甚至到了俸竭质衣的地步。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沈去矜)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提要》)
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白雨斋词话》)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的生平及感悟
李清照的生平及感悟李清照是一代才女了,古语有云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李清照却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不仅如此,李清照还开创了女作家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性爱国的光辉典范,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清照是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
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
从小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
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李清照对中国史学的第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协助赵明诚纂修《金石录》并历尽艰辛将它保存下来,另一重要贡献——为宋代保留下一部孤本的《哲宗皇帝实录》。
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李清照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天才、激情,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
作为女人,她温柔,她婉约,她的身体里流动着多愁善感的血液;但她同时又是一个博学多才,勤于思考的文人、学者。
她和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一样,身体里涌动着一股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阳刚之气。
个性鲜明的李清照,与一般女人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李清照的豪情万丈,可以从她的《渔家傲》里感受到:“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全词热情洋溢,奔放不拘,抒发了她欲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大家气度。
其雄健磅礴的威势,直追词坛大侠苏东坡。
李清照的诗传世很少,若论雄强,自然当属那首脍炙人口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的一生分析
蔡京倒台后,赵明诚再一次出仕离开青州, 辗转多地,李清照独自留在青州。这一时 期,其作品中流露出寂寞冷清空虚的情感, 夫妻感情跌至谷底。 除了分隔两地,还有什么影响了他们的夫 妻情感呢?
感怀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阳关:语出《阳关三叠》,是唐宋时的送别曲。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 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 人。”后据此诗谱成《阳关三叠》,为送别之曲。 此处泛指离歌。 武陵人远:引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 人误入桃花源,离开后再去便找不到路径了。陶 渊明《桃花源记》云武陵(今湖南常德)渔人入 桃花源,后路径迷失,无人寻见。此处借指爱人 去的远方。韩琦《点绛唇》词:“武陵凝睇,人 远波空翠。” 烟锁秦楼:总谓独居妆楼。秦楼,即凤台,相传 春秋时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乘风飞升之前的 住所。冯延巳《南乡子》词“烟锁秦楼无限事。”
情感裂痕弥合,国家遭逢巨变
山东受到战火侵袭,转运金石文物成为迫 在眉睫的要务。 “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 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 —《金石录后序》
赵明诚江宁奔丧,迁移文物十五车; 李清照留守青州,料理余物等待开春。 “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 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 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 之重大者。”——《金石录后序》 “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金石 录后序》 “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馀间, 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金石录后 序》
赵明诚进献金国玉壶之谜 “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 《金石录后序》 文物寄至剡州 ,大都不知所踪 “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 矣。”——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一生的四个时期的诗词
李清照一生的四个时期的诗词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少女时期。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尽情欢乐,且把这欢乐形之于词。
代表词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主要描写了一次愉快的郊游。
这首小令就如一扇窗,向我们洞开着这位传奇女子的人生一断片——活泼天真又任性洒脱的少女时期。
情思悠悠,轻愁绵绵的少妇时期。
李清照18岁嫁给赵明诚,她与丈夫赵明诚门当户对,赵明诚父亲赵挺曾官至宰相之位,并且赵明诚本人也十分喜好诗词、古玩字画和鉴赏金石刻词,夫妻二人志趣相投,感情深厚,才子佳人自是神仙眷侣。
可是婚后丈夫为仕途奔波,夫妇聚少离多,离愁也多。
不过哪怕是离愁,也是甜蜜的忧愁,那心心相印、两情相悦的爱情,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绵绵相思,填满了这对年青夫妇的心田,也洋溢在李清照这个时段的诸多词章里。
这个时期的代表词作有《一剪梅》,词作一改少女时期的活泼俏皮,展现了一位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肠绵绵,情思悠悠。
颠沛流离,愁寂哀怨的怨妇时期。
李清照丧夫之后,此时的她国破家亡,丈夫死去,珍藏的文物也大半散失,独自一人流离异乡,人生的苦痛集于一身。
这个时期的代表词作有《声声慢》,此词写尽了她凄凉惨淡的晚景,也见证了乱世离人的普遍心态。
起笔十四个叠字把词人寻觅的情态、冷清的境遇、凄惨忧戚的苦况真切地再现出来,真是天才的妙笔!李清照把整个人生晚景的凄凉苦痛浓缩为一天傍晚的情事。
把满腔的感情化作消愁之雨,难敌之风,伤心之雁,盛放之菊,梧桐细雨。
这些意象的选择似不经意,却最自然地织成了一张承载凄凉苦痛的情感大网。
李清照晚年的词作由个人的际遇扩展到社会历史的悲剧,意境更为开阔,情感更加深沉。
忧患余生、孤独无依的嫠妇时期。
一曲【声声慢】将词人忧患余生、孤独无依的凄凉晚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生平事迹介绍及其词赏析
李清照生平事迹介绍及其词赏析01.前期生涯李清照(1084~ 1155)号易安居士,生于济南(今山东市名)历城西南的柳絮泉.父亲李格非,字文叔,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其文章曾受苏轼等人激赏,是一个能文的官吏,也是一位很风雅的官员.母亲,文学造诣极深.丈夫赵明诚,山东诸城人,历任地方官职,对于金石学很有研究,其父亲曾任宰相.相传,李清照十二三岁时,美女兼才女之名不胫而走,传遍了汴京,虽然当时有许多人上门提亲,但因女儿东挑西捡,直到及笄之年仍待字闺中.当时有一位太学生赵明诚,一日读到李清照的一阙「点绛唇」,便道:「安得娶此词女为妻,则了无遗憾矣!」其父知此心意,寻寻觅觅,赵李两家终于缔结秦晋之好.婚后,两人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甜蜜生活,沉浸在无边的幸福之中.当明诚离开她时,这个不堪寂寞的少妇,不免黯然神伤,顾影自怜,写出了像「醉花阴」,「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若以1127年的大变乱为界的话,李清照前后期作品有显著的区别.前期作品中,在幼年和婚后的词里可以看出李清照女性柔情的一面,反映在词里是清丽,活泼,缠绵,柔婉,仅限于闺情一类,但是李清照前期的词并非一无是处,像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都是脍炙一时的名作.01.前期作品的赏析A.出嫁前[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B.出嫁后[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李清照晚年词作背景及赏析
李清照晚年词作背景及赏析摘要:一、李清照晚年生平简介二、李清照晚年词作特点三、李清照晚年词作赏析四、总结正文: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词中之冠”。
在她的一生中,经历了北宋的繁荣与南宋的战乱,这些历史变迁为她的词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本文将重点分析李清照晚年的词作背景及赏析。
一、李清照晚年生平简介李清照晚年时期,正值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金人南侵,北宋灭亡,民生凋敝。
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离散,她独自流寓江南,饱尝战乱之苦。
这段经历使得她的词作风格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早期的婉约、清丽、豪放变为晚年的沉郁、悲壮、抒怀。
二、李清照晚年词作特点1.主题方面:晚年李清照的词作主题以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为主,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同情。
2.情感方面:晚年的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悲剧,她的词作情感变得更为深沉、悲壮。
在词中,她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痛、离散之苦,以及对逝去美好生活的回忆。
3.艺术风格:李清照晚年的词作,在意境、语言、音律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她善于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使词作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三、李清照晚年词作赏析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以“常记”开头,表达了词人对逝去美好生活的回忆。
词中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对离散的思念之情。
2.《声声慢·寻寻觅觅》:这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悼亡词,词人运用“寻寻觅觅”这一富有象征意义的词语,表达了对亡夫的思念和自己的孤独寂寞。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以怀古为主题,词人通过回顾历史,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精神的赞颂。
四、总结李清照晚年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战乱时代一个女性词人的家国情怀。
她的词作既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李清照的诗词的一生
李清照的诗词的一生《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衍生注释:1. “溪亭”:临水的亭台。
2. “沉醉”:大醉。
3. “兴尽”:尽了兴致。
4. “藕花”:荷花。
5.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二、赏析: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
李清照回忆起往昔在溪亭游玩的经历,那是一个日暮时分,她沉醉于美景之中,玩得尽兴才返程。
结果却迷了路,误闯进荷花丛里。
“争渡,争渡”这两句把她急于从藕花深处划出的焦急又有点慌乱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惊起一滩鸥鹭更是增添了画面的动感和生机。
整个词语言清新自然,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就像一幅灵动的水墨画,每一笔都恰到好处。
三、作者介绍: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词作多写悠闲生活。
她才华横溢,其词情感细腻,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在词坛有着极高的地位。
四、运用片段:在那次班级组织的郊外春游中,我们玩得太开心了。
就像李清照在溪亭日暮时那样沉醉不知归路。
我们在河边的树林里嬉戏,到了傍晚,想回去的时候,却发现有点迷路了。
大家在树林里穿梭,就像李清照误入藕花深处一样,慌乱中又带着兴奋,那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衍生注释:1. “红藕”:红色的荷花。
2. “玉簟”: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3. “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
4.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二、赏析:词的上阕从秋日的景象写起,红色的荷花凋谢,竹席透着秋凉,烘托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李清照独自登上兰舟,她在期待着远方的书信。
云中大雁飞过,她盼望着那是爱人寄来的锦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观赏
• 红藕香残玉簟秋,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 •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 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 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 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镜头一
醉归途中:常记溪亭 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镜头二
误入荷塘: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镜头三
惊飞水鸟: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
•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 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 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 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 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 李煜《乌夜啼》: •
• 范仲淹《御街行》 • 明人俞彦《长相思》 • 李廷机《草堂诗余评林》
•
晚年:流露江南
• 赵明诚病死,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兵南下,李 清照在浙东亲历变乱,从此在颠沛流离的生活 中度过晚年。此时的词流露着对社会的不满, 含有悲凉之意。
声声慢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 寒时候,最将难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 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 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领起全篇。写荷花凋谢、
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 “红藕”,即粉
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
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
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
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
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
“人去席冷”之意境。
• “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 《两般秋雨庵随笔》)
李清照
诗词鉴赏
• 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 表人物之一,她的词素以委婉、含 蓄、清丽著称。
少女时代
李清照少女时代生活在历城,大明湖的美丽秋景, 不禁使李清照感受到“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 无穷好”,情感单纯明快,年轻女词人的心灵敏感 与大自然“心有灵犀”,词活泼向上,又如“露浓 花瘦,薄汗轻衣透”表现了少女的天真、活泼,极 有情趣。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 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 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 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 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 “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 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 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 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 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 以匹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 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 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 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 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 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 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 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 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 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 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 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 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 境来。
• 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魂丽, 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 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李词的音节和谐, 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 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 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 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 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 与其词风不同。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小院闲窗春己深, 重帘未卷影沉沉, 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 细风吹雨弄轻阴, 梨花欲谢恐难禁。
归鸿声断残云碧, 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
舟上或楼中,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 “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 • --郑文妻孙氏《忆秦娥》, • “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 --晏殊《诉衷情》, •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 --秦观《减字木兰花》,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李煜《相见欢》, • “玉楼明月长相忆” • --温庭筠《菩萨蛮》, • “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 • --冯延巳《三台令》,
一 句,承上启下,词意不 断,言眼前的落花流水 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 自是飘零东流。与上阕
、 两句相拍合的; 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 爱情、离别,则给人以 “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之 感,以及“水流无限似 侬愁”(刘禹锡《竹枝 词》)之恨。
• 两个
喻的人世的
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
以无可奈何之感
二句,在写自己 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 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 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 罗邺《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 忍报年年两地愁”, • 韩偓《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 青春两处愁”。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 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 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 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
• 另外,一个有文化的女子,到郊野游玩,还喝得大 醉,这在今天也是不多见的,在封建礼教重压之下 的宋代,那就更为稀罕了。这也表现了李清照性格 中任情豪放、不受拘束的一个方面。她强烈的生命 的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 出。
婚后
李清照新婚不久,丈 夫赵明诚负笈远游, 旋又出任。此时她的 词充满离愁别绪,反 映了女词人孤寂的生 活。
的是舟中所望、所思;
•“
”,则又由此生发,构成一
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
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
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
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
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
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
• “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
”,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
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
游玩。 “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
神态、举动。
•“
”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词
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
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