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又称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是一种原因不明、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其特征为受累组织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血管外肉芽肿形成。
CSS的典型病程分三期,即前驱期、血管炎期和血管炎后期,患者多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等。
(1)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测定:绝大多数CSS患者,在急性期时,ANCA为阳性,主要是核周型ANCA(pANCA)阳性,在疾病缓解期或经治疗有效后ANCA消失。
(2)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测定:在CSS血管炎期升高,为CSS的特征之一;随着病情的缓解而IgE下降,血管炎反复发作时可持续升高。
(3)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测定:E增多是CSS的特征之一,可出现于病程的任何阶段。
CSS的E计数均在1.5×109/升以上,甚至有>5×109/升的,E占外周白细胞(WBC)总数的10%~50%,比过敏性哮喘高(很少超过0.8×109/升),但较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低(可高达100×109/升)。
血管炎期有无哮喘,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明显相关。
CSS病情缓解期,或治疗后病情好转后,嗜酸性粒细胞数下降并恢复正常。
(4)血沉(ESR)测定:CSS血管炎急性发作时,ESR可呈中度升高,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5)血、尿常规检查:多数CSS患者,可有轻至中度贫血。
可见血尿和(或)轻度蛋白尿,可伴尿中白细胞或多种细胞管型。
(6)血蛋白等测定:γ及α球蛋白、C反应蛋白,均可升高;类风湿因子(RF)低滴度阳性,补体可降低。
(7)组织病理学检查:动脉壁内有纤维蛋白沉积或坏死,以及由巨噬细胞、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形成的肉芽肿,内有密集的嗜酸性粒细胞,还有血管外肉芽肿形成。
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检查项:
1. 白细胞(WBC或LEU)
2. 嗜酸性粒细胞(E)直接计数
3. 血沉(ESR)
4. 血常规化验报告单
5. 华珊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仪(CELL-DYM3500型血球分析仪)报告形式
6. 尿沉渣显微镜检查
7. 尿蛋白(PR0)
8. 尿α1-微球蛋白(α1-MG)
9. 尿常规检验报告单
10. 尿液分析仪检查项目和参考值
11. 血清C-反应蛋白
12. 免疫球蛋白E(IgE)
13.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14. 类风湿因子(RF)
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
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嗜酸性粒细胞(E)直接计数(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个/升(个/L)
【正常值】
(50~300)×108/升
【临床意义】
同白细胞分类(DC)
血沉(ESR)(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米/小时(mm/h)
【正常值】
男性为0~15毫米/小时,女性为0~20毫米/小时
【临床意义】
(1)增快: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球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
(2)减慢: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及使用抗炎药物等。
血常规化验报告单(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见表1—2。
表1-2 XX医院门诊检验报告单(血)
门诊号____检验号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 结果:
性别____年龄____ 血红蛋白:60g/L 血型:A
诊断——血小板:40×l09/L
标本——出血:5分凝血:2分
目的——白细胞:18×109/L
中性:84% 淋巴: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核:1% 酸性:1%
送检日期年月日碱性:0%
送检医师
其他____
收到日期___年___月___日报告日期__年__月__日检验者:
华珊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仪(CELL-DYM3500型血球分析仪)报告形式(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见表1-3。
表1-3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报告单
检验项目英文缩写正常参考值计量单位红细胞计数RBC男4.0~5.5×1012/L
女3.5~5.0
红细胞比容HCT男0.40~0.54%
女0.37~0.48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4~100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7~31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
血小板计数PLT100~300×109/L
血小板平均体积MPV 6.8~13.5fl
血小板压积PCT男0.108~0.272%
女0.114~0.282%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15.5~18.0%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0.109~0.157%
白细胞计数WBC 4.0~10.0×109/L
血红蛋白HGB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淋巴细胞绝对值LYM#
淋巴细胞百分比LYM20~40%
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
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50~70%
单核细胞绝对值M0N0#
单核细胞百分比
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1个/高倍视野(个/HP)
【正常值】
(1)白细胞:玻片法,平均0~5个/高倍视野;定量检查,0~12个/微升尿。
(2)红细胞:玻片法,平均0~2个/高倍视野;定量检查,男0~12个/微升尿,女0~26个/微升尿。
(3)上皮细胞:0~少量/高倍视野,其中大圆上皮细胞偶见,小圆上皮细胞及尾样上皮细胞不易找到。
(4)管型:①透明管型平均为0~1个/高倍视野,健康人剧烈运动后可见少量增加。
②粗颗粒管型无,正常人在运动后可见少量细颗粒管型。
③细胞管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蜡样管型、宽大管型(过去称肾衰竭管型)无,脂肪管型少见。
(5)尿结晶:①酸性尿液中,尿酸结晶,偶见;草酸钙结晶,为尿液正常成分;磺胺药物结晶、亮氨酸和酪氨酸结晶、胆红素结晶、胆固醇结晶,无;胱氨酸结晶,极微。
②碱性尿液中。
【临床意义】
(1)白细胞增加(脓尿):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前列腺炎、精囊炎等。
(2)红细胞增加:超过10个/高倍视野(为血尿)或肉眼血尿,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肾结核、泌尿系结石、泌尿道肿瘤、充血性心力衰竭、前列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3)上皮细胞增加:尿液中出现大量或片状脱落的上皮细胞,并且伴有白细胞、脓细胞,常见于尿道炎;尿中出现较多的大圆上皮细胞,常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尿中出现小圆上皮细胞增加,常见于肾小管损害。
尿中尾样上皮细胞增加,见于急性肾盂肾炎或膀胱颈部炎症时。
(4)管型:尿中出现管型,可提示肾实质性损害。
①透明管型增加。
高热、心力衰竭者,可少量增加。
大量出现,特别是出现复合性透明管型,多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恶性高血压、药物中毒
等肾实质病变;出现复合性透明红细胞管型,为肾脏出血的标志;出现复合性透明白细胞管型,为肾脏炎症的标志;出现复合性透明脂肪管型,是肾病综合征的重要标志。
②颗粒管型。
发热或脱水时,尿中可见少量细颗粒管型;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病变,尿中可出现大量细胞颗粒管型。
尿中出现粗颗粒管型,提示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及药物毒性等引起的肾小管损害。
③细胞管型。
尿中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淀粉样变性、肾移植后排斥反应、妊娠中毒症、药物及重金属盐中毒等;尿中出现红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期、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出血、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等;尿中出现白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狼疮性肾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尿中出现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等;尿中出现蜡样管型,常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晚期、肾淀粉样变、肾功能衰竭等;宽大管型从尿中出现,常见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移植后发生严重的排斥反应等。
(5)尿结晶:①酸性尿液中的结晶。
痛风时,尿酸结晶增加;尿中出现尿酸结晶并伴有红细胞时,提示有膀胱结石或肾结石的可能。
尿中草酸钙结晶增多,并伴有尿路刺激症状及尿中有红细胞,应考虑结石的可能。
服用磺胺药物时,如尿中出现大量磺胺药物结晶并伴有红细胞,则有发生泌尿道结石或导致尿闭的可能。
尿中亮氨酸和酪氨酸结晶增加,常见于严重的肝病、急性肝萎缩、肝硬化及肺癌等恶性肿瘤。
胆红素结晶增加,常见于黄疸、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癌、肝硬化及磷中毒等。
胱氨酸结晶增加,常见于泌尿系统结石。
出现胆固醇结石,多见于肾淀粉样变性、乳糜尿、尿路感染、肾炎、泌尿系肿瘤等。
②碱性尿液中的结晶。
尿中磷酸钙结晶大量出现,常见于膀胱尿潴留、下肢麻痹、慢性膀胱炎、前列腺肥大、慢性肾盂肾炎等。
出现尿酸铵结晶,表示膀胱有细菌感染。
尿蛋白(PR0)(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24小时尿(mg/24h尿)
【正常值】
(1)定性:阴性。
(2)定量:0~80毫克/24小时尿。
【临床意义】
尿液蛋白定性试验阴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20毫克/24小时尿,称为蛋白尿。
临床上可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尿蛋白在120~500毫克/24小时尿为轻度,尿蛋白在500~4000毫克/24小时尿为中度,尿蛋白大于4000毫克/24小时尿为重度。
(1)肾小球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肾小球肾病、过敏性紫癜肾炎、糖尿病性肾病、肿瘤、肾动脉硬化、肾病综合征等。
(2)肾小管性蛋白尿:多见于肾盂肾炎,肾间质损害(如金属盐类、有机溶剂、药物引起),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
(3)溢出性蛋白尿:多见于急性溶血,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4)组织性蛋白尿:多见于肾脏炎症、中毒等。
(5)混合性蛋白尿:多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尿α1-微球蛋白(α1-MG)(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升(mg/L)
【正常值】
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为0~12毫克/升
【临床意义】
尿中α1-微球蛋白>20毫克/升时即为不正常,明显增加见于上尿路感染、肾性蛋白尿及血尿。
尿液中α1-微球蛋白排出量较少受肾外因素的影响,并在各种pH的尿液中稳定性优于β2-微球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加上尿中α1-微球蛋白的浓度也远高于β2-微球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使尿液α1-微球蛋白的精确度大为提高,有取代β2-微球蛋白检测的趋势。
尿常规检验报告单(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见.表1—4。
表1-4 ××××医院门诊检验报告单(尿)
门诊号____ 检验号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 结果:
性别____ 年龄____ 蛋白: ++ 糖:阴性
诊断——沉淀镜检
标本——红细胞0~
1/HP 上皮细胞0/HP
目的——白细胞0~
2/HP 透明管型0~2/HP
脓细胞0 颗粒管型0~1/H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黏液丝0 管型
送检日期年月日其他磺胺结晶++
送检医师
收到日期___年___月___日报告日期__年__月__日检验者:
---------------------------------------------------------------------
尿液分析仪检查项目和参考值(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
见表1—5。
表1-5尿液分析仪检查项目和参考值
常用检查项目参考值
pH 4.6~8.0
比重(SG) 1.015~1.025
尿蛋白(PR0)阴性
尿糖(GLU)阴性
尿酮体(KET)阴性
胆红素定性(BIL)阴性
亚硝酸盐(NIT)阴性
白细胞(LEU/wBc)阴性(<25个/μl]
红细胞(RBC/ERY/BLD)阴性(<10个/μl]
维生素C(Vit C)20~100mg/L
血清C-反应蛋白(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升(mg/L)
【正常值】
沉淀法:阴性;环状免疫单向扩散法:小于10毫克/升。
【临床意义】
阳性,常见于急性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病毒性肝炎、结核病活动期、感染及淋巴瘤、乳腺癌等。
免疫球蛋白E(IgE)(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毫克/升(mg/L)
【正常值】
EIA法:成人为0.1~0.9毫克/升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免疫球蛋白E(IgE)骨髓瘤、湿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药物及食物过敏等。
(2)降低:某些进行性新生物、运动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及某些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阴性。
【临床意义】
ANCA是系统性坏死性脉管炎的标志性抗体。
阳性,见于韦格那麦芽肿、镜下多动脉炎、坏死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类风湿因子(RF)(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致敏胶乳凝集试验:为阴性;间接血凝试验:小于1:4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N小于2.1。
【临床意义】
类风湿因子阳性率,类风湿性关节炎为52%~92%(多在70%左右),恶性贫血、皮肌炎及硬皮病为80%,自身免疫性溶血为75%,慢性肝炎为60%。
正常人阳性率为2%~5%,随年龄增长有增高趋势。
原文地址:/jibing/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