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哲学之特质中学教师“国培”课件共52页

合集下载

儒家哲学讲义(PPT 119页)

儒家哲学讲义(PPT 119页)


提出“未能事人,焉

能事鬼”、“未知生,
学 说
焉知死”的观点,具 有积极的入世意义。 同时孔子重视“慎终

追远”的祭祖思想,

可见其天道观及出世

意义。
2.孔子的伦理观:

以“仁”为中心思想,
“仁”就是指个人内在修养
孔 子
及感情的蕴蓄。
孔子探求有关人道的学 问,发现人道归根究底就是个

“仁”字,人自所包含的事:
战国时期孔子的门徒开 始推崇孔子、孔子时期推崇 圣王、后来推崇孔子、后来 孔子超越了圣王。孔子成了 最为伟大的、不在其位却做 出了万世师表、是帝王之师, 是全体人类之师。
孔子为万民指引了一个 人之为人的方向、为帝王指 明了根基于仁的王政、“高 山仰止”。
孔子的基本是的思想是礼 与仁。仁体现了孔子的做,礼 体现了孔子的术。透过仁孔子 为仁找到了价值之根据。
御、书、数”, 小六艺“诗、书、礼、
乐、易、春秋”。 主要目的是涵养人的德
性,是处世立身所应把握的。
孔子五岁致于学,孔子三 十而立,是立于人之所以为人 之正道。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其核心继承了后天上 帝之命。
在对待天使和人文的关系 上,孔子提出了自强不息,知 其不可而为之者,但出于深沉 的救世之心,一生凄惶,颠沛 流离。
孔子认为通权达辩是 最高的智慧。人之所以为 人应当去做其应该做的, 其成效如何不要去在意, “尽人事而听天命。”
在颜渊的心目中,孔 子才是一个浑圆的圣人形 象。
最高的精神的境界 是天地之境界。周敦颐 《邵州新迁学释祝文》 中称颂孔子说:“惟夫 子道德高厚,教化无穷, 实与天地参而四时 同……施其道,泽及生 民者,代有之,然而夫 子之宫可忽欤!”

儒家文化培训讲义(PPT 74页)

儒家文化培训讲义(PPT 74页)

一、儒家文化的产生和演变
(一)儒家文化产 生的历史背景
儒家文化创自孔 子(名丘,公元 前551——前 479年)。孔子 是中国上古数千 年传统文化的集 大成者。
孟子(名轲,约公元 前372——前289年) 曾评价说:“孔子, 圣之时者也。孔子之 谓集大成。集大成也 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 玉振之也者,终条理 也。始条理者,智之 事也;终条理者,圣 之事也。”(《孟 子·万章下》)
❖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曾 经极大地影响并规定了包括朝鲜、韩国、日本在内的 整个东方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发展进程,使东方文化 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上,以 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东方文化,一度造就了领 先于世界文明的东方古代文明。
❖作为身处21世纪剧变洪流中的现代中国人,要在挑 战中去把握机遇,就更应当以处变不惊的冷静、理性 和客观,去重新审视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 化,发掘蕴藏其中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加 以继承和创新,进而去开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儒家文化
概说
❖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这种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 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东方文明的象征。
❖自孔子创立儒学以后,经过历代儒家学者的不断发展 与完善,建构了一套具有完整的理论架构的价值系统的 儒家文化思想体系。作为礼乐文化,它所充溢的“人文” 精神,尤其是道德理性,倍受统治者的青睐。
❖自汉武帝开始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 策,尔后,历代统治者及其思想家成功地将儒家文化编 织进社会生活,使之与中国古代宗法性社会结构融为一 体,形成了礼乐的大传统与民间信仰的小传统交相辉映 的局面。
“今谓孔子生前一年 或后一年,此仅属孔子 私人之寿,与世运之升 降,史迹之转换,人物 之进退,学术之流变, 无足轻重如毫发。而后 人于此,月之、日之, 考证不厌其详”,是 “劳而且拙”。

儒释道的思想和智慧培训课件

儒释道的思想和智慧培训课件

儒释道的思想和智慧
12
4、福祸相依。《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 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相依蕴涵着生 活的辩证法,说明祸和福都是相对的。当人身 处困厄之际应该想到希望,因为事物之间的关 系是动态的,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和人的主观 能动性的发挥,事物就有可能朝着有利的方向 转化。
1/11/2021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 的总结。
1/11/2021
儒释道的思想和智慧
3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仁义礼智信”
1、“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 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 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 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 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 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
1/11/2021
儒释道的思想和智慧
4
2、“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 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 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 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 发为刚义之气。
1/11/2021
儒释道的思想和智慧
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 、谦逊这五种美德。
这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1/11/2021
儒释道的思想和智慧
8
二 道家思想与智慧
老子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 聃。约生活于前571 年至471年之间。是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 家和思想家、道家学 派创始人。老子乃世 界文化名人,世界百 位历史名人之一。在 道教中,老子被尊为 道教始祖。

儒家哲学PPT课件

儒家哲学PPT课件
• “敛时五福,用敷锡厥民;维时厥民于汝极, 锡保汝极”《尚书-洪范》
*
8
主宰之天 ——公平之天、正义之天。
• 周公姬旦提出的“以德配天” 宗教伦理观点。 要获得民心,就要实行德政,敬德保民,才能 配天受命。 可以看出,当时一些进步的思想家认为,主宰 之天不光是保佑统治者的天,也是保护人民的 天。
• 商朝的祖先是‘后契’,据传是他的母亲吞吃 巨卵后怀孕而生的,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 周的祖先‘后稷’是他的母亲踩上巨人的足迹 后怀孕而生的。
• 汉高祖刘邦为了神化自己的地位,就造了传说: 说自己的母亲在生他的时候,梦见了龙,所以 他是神圣的真龙天子。从此由中国早期多个部 落图腾组合起来的‘龙’图腾,就成了国家和 天子的象征
儒家的哲学思想
——孔子、曾子、子思、孟子以及 后学
*
1
序言: 1、儒家哲学起源
从天人相分——到以德配天
*
2
殷、周天命神学思想
• 殷周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哲学思想就是天命 神学思想。统治者自以为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 因而上天会保佑他们的江山永固,天命恒久, 万古流传。
• 西周在政治上逐渐形成了君权神授的思想,皇 帝是上天的嫡长子,贵为天子,君临天下,一 以统众。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以血缘为纽带的天 下一家、长幼有序、等级分明的宗法制度。
西周从商朝的灭亡吸取了教训, 西周的统治者认为:“民心”比 “天命”更重要,如果对人民过 分的剥削和压迫,失掉民心,就 会导致天命的坠落。
*
7
‘敬德保民’ 思想 在《尚书》里有很多记载
“天惟时求民主”《尚书-多方》上天关心下民, 为民做主。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 “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尚书-泰誓》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尚书-蔡仲之命》

儒家思想及其文化 ppt课件

儒家思想及其文化 ppt课件

孔子、孟子与儒家学派
孟子(公元前390-前305年)
名柯 字子舆,邹国人(山东)
主张“性善论”
侧重发展孔子的仁学, 主张“仁政”,强调人民的 重要性,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孔子、孟子与儒家学派
孟子重视人的主观精神的修养,”养浩然 正气”,达到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
敌” 。如何做?
仁、义、礼、智、信。 “言必信,行必果”
3、管理的准则——经权关系
经:原则性。“治要不治详,治近不治远,治 明不治幽”
权:灵活性。“信反为过”,“经也变,权有 度”
4、用人方针——任人唯贤与 举贤不避亲 办法:论功行赏、举荐、选拔、 科举考试
儒家思想评价
元仁宗:”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 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 “万世师表” 。儒 家学说被称为“儒教”。
要子亡子不能不亡。忠君报国,杀身成仁 “父母在,不远游” ,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 孝压抑了人的本性,父母之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中国教育就是“孝”的教育, “孝” 与 “文” 合是为 “教”,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
儒家伦理观念对人性的压制
中国人无性爱,婚姻无自主权,结婚只是为了传宗 接代,毫无快乐可言。
5、生活准则——信
指为人交往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 态度。
孔子把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 备的品德。
孔子主张统治者要 “立信”, 要获得人民信任,“其身正,不 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6、待人之本——忠、恕
“忠”即忠诚老实,不背判朋友, 恕,是宽恕。以博大胸怀待人, 为人宽恕与容忍。
7、家庭伦理——孝与悌
80年代以来有三种观点: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体、主干。 儒家、道家并为中国文化的主干 儒家是官方文化,道家是民间文化。

国学经典与教师道德修养 ppt课件

国学经典与教师道德修养  ppt课件

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 连续上演,“国学”方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 热度火起来。
ppt课件
14
(五)、国学与每个中国人密切相关
国学不是老学者们钻在故纸堆里埋首做的文章。 是每个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和精神脊梁。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都是知识分子的追求, 修、齐、治、平的观念总足或隐或显地影响着你的思想, 左右着你的行动。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中国的历史发展,每 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ppt课件
9
ppt课件
10
(三)、国学的主要内容
国学的主体部分保存在清代编撰的《四库全书》中,包括“经史子 集”四大部门。 1、“经”:儒家经典以及历史注解,十三经。经的原意是线,经书 就是线装书。意义为常道。先秦五经、汉七经、唐“九经”、五代 “十一经”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于石
《易》《诗》《书》《仪礼》《春秋》《左传》《公羊传》 《谷梁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尔雅》。
ppt课件
26
君子原是对有权位、有财产的贵族统治阶级的统称。地位较 高者称“君”,地位较低者称“子”。孔子是君子之义由 “位”至“德”。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君子是高尚的思想和 正派的行为,指有德者或道德高尚之人。
“君子”虽非孔子首创,但孔子对其作出了新的阐释与界 定,以具体道德品质充实了君子内涵,形成了一个完整 的价值与理论体系。 《论语》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必须 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很好相处的人。
ppt课件
2
伟大时代:以回归为风尚
回归 什么
01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02 对大自然的热爱
03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 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儒、道哲学之特质中学教师“国培”课件

儒、道哲学之特质中学教师“国培”课件

(3)知识论:研究知识之性质,即所谓知识论 (Epistemology);研究知识之归范,即所谓论理学 (Logic)。目的在求一“对世界之道理”(A Theory of Knowledge) 2、现在一般认为: (1)哲学是探究终极存在之学,包括在、思、言、 学四个部分。其中,“在”指终极存在;“思”指哲思, 是对整个存在(包括人本身生存状态)的思索;“言”指 哲学,是对“哲思”系统、理论的表述;“学”指哲学的 教学与研究。 (2)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应包括:本体论(存在 什么)、认识论(如何认识存在)、价值论(存在的意义 为何)、实践论(存在意义的实现)等等。
儒、道哲学之特质
章伟文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一、何谓哲学? 1、哲学其意为“爱智慧”。在古希腊时期,其内容 主要包括: (1)宇宙论: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 素,此为“本体论”(Ontology);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 历史、归宿,此为宇宙论(Cosmology)。目的在求一 “对于世界之道理”(A Theory of World) (2)人生论:研究人究竟是什么(生理学、心理 学);人究竟应该怎么样(伦理学(Ethics)、政治社会 哲学等)。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A Theory of Life)
(三) 孟、荀对“成人”之道的不同认识:孟子强 调心性修养,荀子强调礼乐教化 第一,孟子强调求放心、养气、实践磨练。 《孟子· 告子上》: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 人。……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 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孟子· 告子上》: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 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 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 气也,至大而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 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 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 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

初中班会 弘扬国学精髓 传承儒家文化 课件

初中班会 弘扬国学精髓 传承儒家文化  课件
儒 学
弘·扬·国·学·精·髓
传·承·儒·家·文·化
主讲人:某某某 日期:202X
什么是儒家文化
儒 学
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
儒家文化的道德价值
学习国学经典,传承儒家文化
儒 学
什么是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秉承儒家思想的文化派系,备受儒家信奉者的推崇。
儒 学
儒家文化的产生背景
儒家之源,可溯至司徒之职,辅佐帝王顺应阴阳,明示教化。其游历六经之文,注重仁义
儒 学
儒家文化的词汇释义
"义"是一种观念上的规范,约束着人在社会中的行为准则,规定了人们应尽的 责任和应为之事。而这些责任的本质,即是以博爱之心对待他人,也就是"仁"。 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才能妥善履行其社会责任和义务。具体而言,仁爱之心体现在以下几点:
亲情是人生的基石, 修身、齐家、治国、 人的情感被融入人
将知识与应用相融合,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的成长。因此,这一思想对于解决
现阶段教育困境至关重要。


儒家文化的道德价值 政治价值
儒家思想文化不仅涵盖了道德、教育和生活等领域,还包含了政治哲学的深邃见解。
“仁政”主张和民本思想
其重要体现之一便是"仁政 "主张和民本思想,倡导" 轻刑薄赋"、"听政于民"、 "与民同乐"等。
其后,理学家朱熹承继儒学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了教育理念。他不仅宣扬学习 的必要性和终生性,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如朱熹所言:“问渠哪儿得清如 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语不仅体现了对知识的不懈追寻,更倡导了实践的意义。
这种思想在当今教育领域仍具启示意义。面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以及

儒家精神与中庸之道课件

儒家精神与中庸之道课件

美国心理学卢维斯定理:谦虚不是把自己 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 如果把自 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将别人想得很糟。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托利得定理:测验一个 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 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 行事。
刺猬理论: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 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保持亲 密的重要方法,乃是保持适当的距离。
各国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图书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 社、中央编译局、对外翻译公司等机构 的出版翻译情况令人吃惊,翻译西方的 东西举不胜举,但翻译输出中国著作却 仅仅十几本唐诗和成语故事初等读物: “西方发达国家的大书店中“最多的是 ‘风水’、‘易经’‘八卦’‘菜谱’, 当然还有一些形形色色的不准确,甚至 是歪曲我们中国现实的图书。”
氨基酸组合效应:组成人体蛋白的8种氨基 酸,只要有一种含量不足,其它7种就无法 合成蛋白质。 当缺一不可时,一就是一切。 最佳整体,乃是个体的最佳组合。要想达 到完整的契合,须各方都做出必要的割舍。
权威暗示效应:一化学家称,他将测验一 瓶臭气的传播速度,他打开瓶盖15秒后, 前排学生即举手,称自己闻到臭气,而后 排的人则陆续举手,纷纷称自己也已闻到, 其实瓶中什么也没有。 迷信则轻信,盲目 必盲从。不能吸引人才,已有的人才也留 不住。
善疏则通,能导必安。
法国皮尔·卡丹定理:用人方面一加一不等 于二,搞不好等于零。组合失当,常失整 体优势,安排得宜,才成最佳配置。
美国奥格尔维法则: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雇 用比我们自己都更强的人,我们就能成为 巨人公司。如果你所用的人都比你差,那 么他们就只能做出比你更差的事情。
美国蓝斯登原则:在你往上爬时,一定要 保持梯子整洁,否则你下来时可能会滑倒。 进退有度,才不致进退维谷;宠辱皆忘, 方可以宠辱不惊。

【新教材】第一单元学习任务先秦诸子儒与道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

【新教材】第一单元学习任务先秦诸子儒与道  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
17
儒家三道
孝道——为人之道 忠恕——立业之道 中庸——处世之道
18
懂点权变
与智者言,依于博; 与博者言,依于辨; 与辨者言,依于要; 与贵者言,依于势; 与富者言,依于高; 与贫者言,依于利; 与贱者言,依于谦; 与勇者言,依于敢; 与愚者言,依于锐;
——摘自《鬼谷子·权变篇》
19
儒家思想建立在人性善基础上,一切以 “仁”为标准。为人的最高追求是仁义;立 业的最高追求是忠恕;处世的最高追求是中 庸。
10
儒家历史贡献
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和价值观! 确立了中国社会的道统!
11
儒家是最会讲故事的,最会造梦的! 儒家的三千年发展史沉淀出了中国人 的主流价值观。儒家形成了中国的道 统,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道德裁判!
12
儒家核心
善与慎独 仁与义 修身之术 儒家三道
13
三戒、三畏、九思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 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 得思义”
20
21
(二)道家学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代表
春秋老子,道家创始人 战国庄子
2、学派思想特征
3、主张
4、影响
22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 极(最后的结果)?
❖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 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 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3
4
儒家先驱——周公 周公其人
德治思想 礼教思想

语文社九上课件-管窥儒家精髓照亮思想灵魂

语文社九上课件-管窥儒家精髓照亮思想灵魂

管窥儒家精髓照亮思想灵魂
——《〈论语〉十则》评析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本文节选的十则都是儒家的修身至言和做人处世之道,认识这些修身、做人的至理名言对我们个人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与“人”的关系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用语录体的形式来反映,闪现着思想的光辉,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一至三则讲做人的道德修养,要注重自我反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如第一则中“为人谋而不忠乎”,表明了孔子提倡的待人态度;第三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了为人处世的一个根本原则,概括起来就是一个“恕”字。

所以当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时,孔子就说是“恕”,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换位思考”,“恕”表明了孔子提倡的“对人”的态度。

二、做“事”的态度
本文四至八则讲人要有追求和抱负,而对富贵要取之有道,追求不到就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事要注重实践;修身的过程中,既要能成全他人的美德,又要从反面吸取教训。

其中第四则“任重而道远”讲做事应该有毅力,能坚持;第五则、八则,孔子认为做事要符合“仁道”;第六则、七则主张人们要勇于实践,要能成人之美;九至十则讲除了德行修养外,还要注重艺术修养,要热爱音乐,亲近自然,锻炼身体。

我们阅读时要注意它们的内在联系,并从中获得启示:做事与做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所谓的“做事即为做人”。

总之,本文对儒家的做人标准,从理想追求到道德行为,到人际关系,到艺术鉴赏,都有所涉及。

这些闪光的思想千百年来影响着我们,是我国乃至东方思想文化的精髓,值得认真诵读领悟,以增加文化积累,获得情感熏陶。

儒家教育 ppt课件

儒家教育 ppt课件

儒家教育
儒学在海外的影音非常大,遍及日本、韩国、东南亚,甚至美 国、加拿大及欧洲等地。可以说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儒学的影音。
儒学对日本的影音 十九世级上半叶前,儒学在日本思想界一直占着统治地位。即 使在明治维新后,日本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仍深受儒学影音。在政 治上,日本人着重儒家的道德自觉精神。在企业经营上,强调「和 为贵」的诚信精神,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就是儒家敬业乐群精神的最 好体现。在家庭观念上,日本人也特別强调「孝」道。
※保民论:保民而王 以人文本,何必利日 匹夫之勇,独夫与杀君
※义礼学:仁爱谦和 三反其身,舍生取义 心悦诚服,存善成圣
※论理学:人伦之序 君臣 父子 夫妇 兄 弟 朋友 枉己直人
※人格论:天赋人格 咎由自取
有为若掘井
※代表著作:〈〈孟子〉〉
儒家教育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名柯, 字子舆 ,是战国时代 著名的思想家。 他出生在距今约2300年前的山东,曾 跟从孔子的后人子思学習,是继孔子 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世尊称 他为「亚圣」。
儒家教育
独尊儒术与士人
由于儒家思想强调「忠君」,有利国君统治,于是 汉武帝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学作为帝王的 统治工具。从此,儒学成为「官学」,儒家经籍成为文 人进入仕途的必读之书。由于儒学成为争夺利赂的门径, 所以研习儒家经籍的读书人,大多能头贵扬名,跻身于 公卿之列,社会地位崇高,渐渐形成了「士人」阶层。
儒家教育
人性善恶的争论
在孟子的时代,人性善恶的问题是人们热烈讨论的焦点。当 时主要有几种有开人性论的观点,分別是性无善恶、性本善、性 本恶等等。而「性善论」就是孟子思想理论的基楚。
人人皆可成为圣人
孟子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差別,就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人的性善就如水下流一样,是绝无例外的。仁、义、礼、智等各 种善德在人身上皆有根芽,只要人们竭力求善,就能拥有这些善 德,否则便会失去,帶来现实中的各种恶行。故此,在人本性善 的基楚上,孟子认为人人都可通过修心求善,成圣人。

精品课件-儒道互补(公开课)课件

精品课件-儒道互补(公开课)课件

5、“述而”篇 原文:
子曰:“饭疏食, 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
子曰:“君子坦 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读:
追求吃穿享受很容易导致不义的行为。通 过不义的行为而获得的富贵是很不稳定的。你 怎么得到的,最终也会怎么失去。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 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 得失。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 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 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 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 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 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 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
讲究自我表现约束,用一定的社会规范来 调适自己的行为与语言,提高个人修养,使人 与人的关系和谐。
7、“季氏”篇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 三戒:少之时,血气未 定,戒之在色;及其壮 也,血气方刚,戒之在 斗;及其老也,血气依 衰,戒之在得。”
解读: 这一则,孔子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
了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壮年要成 熟稳重,做事情要三思而后行;老年要淡泊, 不可以贪婪。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 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 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资料链接
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 “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讲儒之仁汇编教学课件

讲儒之仁汇编教学课件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价值
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儒之仁强调的公正、公平和关爱,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提高公共道德水平
儒之仁提倡的仁爱、诚信和礼义,有助于提高社会公共道德水平 ,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强化社会责任感
儒之仁强调的个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有助于增强个体 的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的进步在基础,礼是仁的外在表现 。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为形式,二者共同维系社会的秩 序和和谐。
与智的关系
仁与智相互补充,仁是道德情感,智是理性认识。只有具 备了仁的道德情感和智的理性认识,才能真正做到明辨是 非、善恶、美丑。
03
儒之仁的历史发展
先秦时期的儒之仁
总结词
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培养关爱与尊重他人的品质
儒之仁提倡的仁爱和尊重,有助于培养人们关爱和尊重他人的品 质,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儒之仁所强调的诚信、正义和礼义,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提升道德修养
儒之仁提倡的内省、修身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有助于提升人 们的道德修养,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
儒之仁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核心价值观
儒之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之一,被视为最高的道德境界。
社会秩序
儒之仁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 际关系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修养
儒之仁也是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 通过实践仁爱、仁义等道德品质, 提升个人的品德和人格魅力。
02
儒之仁的主要内容
仁的内涵
仁慈与爱
仁的核心是爱,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 和同情,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理解 、关心和帮助。
注重内在修养,强调道德伦理

儒家文化PPT教案学习

儒家文化PPT教案学习

然后会乐意跟你接近,喜欢跟你沟通。能做到这一点,你的人际关系就会发展得比较快。
二、两套服装
跟别人配合是成功的基础之一。随和一点,人生别太自我设限,给自己更大的弹性空间。让别人对我们有好的印象。两套西装与一表人才说的都是外表,但是二者的重点不同。什么身份穿什么衣服。有的人经常被别
人当做不三不四的人,那也没办法,谁叫他打扮得不三不四的。不合乎身份的打扮,对你是非常不利的。
事情做好。拍马屁的对象是别人,吹牛主要是吹自己。吹牛也包括很多意思:凡是自己表现得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将其放大,这就是吹牛;凡是把自己碰到的倒霉事都推给别人的,也是一种吹牛的方式。要学会选择
互利的吹牛方式。
九、九分努力
把事情做好是最基本的条件,做人是做给别人看,做事是做给自己看。一个人努力不努力,只有自己知道,别人是不知道的。做人不以成败论英雄,做事则“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好好做人,是为了好好做事。
和灵活运用度酌情给分。
参考答案: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庆幸的是,中国人善于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人际关系的建立技巧可以简化为十大要领,分别是一表人才、两套西装、三杯酒量、四圈麻将、五方交游、
六出祁山、七术打马、八口吹牛、九分努力、十分忍耐。这十个要领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要诀,缺一不可,必须合理应用,以确保,一表人才通常叫做第一印象。第二,很多人都会凭第一印象来论断你。这就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你不要犯这个错误,但是你无法禁止别人犯这个错误。第三,外表有利也有弊。
要想做到“一表人才”,最好的办法是靠内心的修炼,即真心诚意,不胡思乱想,慢慢的,你的相貌就会变得端正。好不好看是另外一回事,最起码要相貌端正,使别人不会对你产生提防心理,不会看到你就害怕,
六、六出祁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道哲学之特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教师“国培” 课件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三、中国传统哲学的主题:天人关系 1、天道:大化流行的自然理体,是事物的共性、合
五、先秦儒家哲学思想之特质: 1、孔子(前551——前479)以仁、礼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一)礼 第一,关于礼。孔子认为,春秋时期是“天下无道”、
“礼崩乐坏”的时代,他致力于以“礼”来缓和社会的阶 级矛盾,恢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首先,“礼”乃治国之纲 ,属于根本的政治制度, 为上层建筑,故又称其为“礼治” 。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左传·隐公十一年》)为“王之大经”(《左传·昭 公十五年》)
其次,“礼”又是“礼仪”的规定。包括祭祀、出征、 朝聘、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等仪则,即礼制、礼器。
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 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 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 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 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 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 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阳货》)
故“仁”更多指的是一种内在道德、精神境界。 “仁”是社会礼乐制度的基础,由“仁”发而在外,则有 “忠恕”、“孝悌” 等各种外在道德行为。
“仁”是“礼制”等政治社会制度和道德行为规范的 基础,也是先王治政之道的核心理念。
第三、总结: 其一,礼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人伦规范,包括礼器、 礼仪、礼制(礼治)、礼义等内容,礼义的源头是超越的 天道。 其二,仁主要表现为人的德性,孔子认为人是感情的 动物,持“情善论”,重人之血缘亲情,将“仁”视为善 情的统称,善情的源头亦是超越的天命、性。 其三,礼以仁为内涵,仁、礼合一。提出了道德实践 及其两个超越维度,即道德主体情感的超越——仁;道德 主体间关系的超越——礼。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 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 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再次,“礼”还包括礼义:其中心是人伦关系,礼义 的源头——超越的天道(礼本)。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 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 哉!”(《论语·阳货》)
子夏问曰:“《诗》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 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 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 语·八佾》)
理性、理念性的存在。 2、人道:所谓“人事”,指的是人的生存活动方式,
即人文化成,包括人性与人事。其中,人性指人之成其为 人的本质;人事则为社会文明之建构。 四、中国传统哲学天人文化体系的两大支柱:儒、道
1、儒:由人之天 ——以文化引领现实世界符合天地 之道。
2、道:由天之人——试图从宇宙大化中推阐出某种 理体,作为一切文化的最根本原则。反对文明的异化、人 性的扭曲;也就是说,要以自然之理作为文化体系的基础, 使人文建设不违背天道自然。
(三)中庸之道 第一,中之意:均衡、度、和谐。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述而》) 子贡问:“师(子张)与商(子夏)也孰贤?”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过犹不及。” (《先进》)
第二,用中:执中、时中。 仲尼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礼 记·中庸》) 第三,用中之道;以义决之——仁、礼,反对乡愿。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 比。” (《里仁)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
著名者如子路、冉求、子贡、颜回、曾子等;其中,传经: 子夏等;传道:曾子等。战国时期,孟子(约前372—— 前289)传孔子之道,发展孔子的仁学;荀子(约前313— —前238)传孔子之经,发展了孔子的礼学。
(二) 孟、荀的人性理论。 第一,何谓人性?孟子以人性为人不同于一般动物的
本质属性,是人之特性;荀子以人性为人天生的、类的物 理、生理属性。
(二) “仁”: 第一, “仁” 为“礼”的基础。礼制、孝悌、忠信
等治理国家、协调社会关系的各种制度和形式要以“仁” 爱之心作为基础。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第二,何谓“仁”? “仁”之基本涵义有二:其一曰 “爱人”,其二为“克己复礼”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 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 (《颜渊》)
第二,孔子继承周礼的思想,主张“为国以礼”。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学而》) 第三,孔子认为要通过“正名”来实行“礼治”。 所谓正名,不是指纠正一般事物的名,而是指名分、 职事、仪则这种关系到等级上下、制度仪礼等具有政治内 容的大事。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 “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四)天命与人生 第一、人生命运分解为贫富、贵贱和是非、善恶两种,
其中贫富、贵贱属于天命 ;是非、善恶属于人为。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
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雍 也》)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 “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颜渊》)
第二、天命与人为的终极一致推至为一种信念。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
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宪问》)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
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 其如予何?” (《子罕》)
2、孟子、荀子的哲学思想之特质。 (一)孔门后学的演变。所谓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