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
摘要:面对生态危机的现实,人类提出了生态自然观,而生态科学,又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
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综观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基本原则的形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途径的探索,均贯穿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关系
引言:
“英雄时势谁主造?千年纷争从未停。
诸法因缘起,系统临环境;
适者求生存,改变更长命;
学习获启示,利用争优胜!
掠夺无厌显兽性,环境人类互依存。
天地厚人类,回报何无情?
千疮孔又百疮,蓝天已昏沉;
人类有后代,环保减报应!”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争论难休。
时势便是环境,人类可以采取五方面的措施,正确地对待环境:适应,改变,利用,学习,保护。
上述小诗一首,总结了这五方面的关系。
生物竞争,大自然选择了人类,让人类生存了下来,并且统治着地球;人类为了更好的生活,通过园艺过程,选择了生物,通过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人类应该与其他生物共同和谐地生存下去[1]。
一、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的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1.1 生态自然观的内涵
生态自然观以生态危机作为确立的现实根源,用生态科学奠定理论基础,主张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生态自然观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内涵主要包括:
1)生态自然观并不是简单地回到天然自然观,它既是对人工自然观的某种扬弃,又是向天然自然观的某种复归,是这两种自然观的辩证的有机统一体。
在生态自然中,人融入了自然中,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实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2)生态自然观并不是对一般环境科学的重复讨论,而是对生态自然界进行哲学思考,从而形成的关于自然观的一种新理论。
3)自从人类诞生以来,自然界就分化为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索也随着自然界的发展而发展,生态自然观就是人类在实践中对自然界的一种长期的理性思考的结果。
1.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2]
其基本思想是:
1)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即生命系统与环境组成的整体。
2)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包括有机、无机及其它部分构成的价值链,生物链等。
3)系统是自主织的开放性。
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性。
5)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体系。
“大自然常常有这样一种倾向,就是讨回他的儿子---人---从她那儿借去而加以安排结合的、那些不为普遍的宇宙过程所赞同的东西。
[3]”以材料界为例,人类从大自然母亲那借来金属矿石,耗费能量,制造金属,进一步加工而成桥梁、船舶、钢轨、房屋……,有时是赫然而存,威风凛凛。
但是,大自然母亲的风雨、潮汐、日照……,日夜不停的工作,通过腐蚀、磨损、断裂等方式,讨回本来是属于她的东西。
就是人本身,也是在劫难逃。
但是,人类整体,应还原大自然母亲的本来面貌,以生态自然观的思想来求得与母亲的和平共处。
1.3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是:一、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环境创造人类,人类也创造环境。
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是一致的,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也就是说人的创造要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合乎人性。
”三、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四、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五、要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二、人的能动
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三、人的内在尺度和自然地外在尺度的统一;四、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
1.4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科学基础
自20世纪中叶新技术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迫使自然界竭尽所能地为人类服务,物质财富大量涌入,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然而,现代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与此相联系,生态科学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是“生态危机”。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是生态科学。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涵[4]
2.1 发展性。
是指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停止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社会进步的前提。
发展是指各个民族、国家、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环境等诸多要素的全面综合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2.2 公平性。
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
一方面,我们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必须考虑后代人的利益,应当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等的发展机会。
我们对后代人生存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不能因片面追求发展、过度开发资源、从而剥夺后代人理应享有的发展的机会。
另一方面,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享受平等的发展权利的待遇,这就要求区域内部和不同区域间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者的公平分配和负担。
2.3 持续性。
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口、经济和社会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受能力。
它不仅要实现当代人自身的发展,而且也要实现未来世代人发展。
2.4 共同性。
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地球是人类共同的也是唯一的家园,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得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同国家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来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联起手来为这一共同目标而努力。
三、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综观可持续发
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基本原则的形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途径的探索,均贯穿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5]。
3.1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自然的征服者改变成自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生态自然观使人们从思想上摒弃了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方式的人是自然的主人,人要征服自然的观点。
认识到了只有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维护人与自然系统的平衡,才能真正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
3.2 马克思主张把自然当作实践去理解,所谓实践,就是人们能动的作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把自然界当作实践去理解就是,就是把自然界当作人能动的作用和改造的对象。
相对于人的实践活动而言,自然界是人生活和活动的一部分。
人们作用和改造自然,并不是为了显示人类的强大,而是为了人自身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同时,人本身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发展方式。
四、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实践形式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生态文明。
4.1可持续发展能够克服有限自然资源的困扰。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
只有把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限制在其再生速率的限度内,才能保持资源利用的持续性。
4.2可持续发展能够减轻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这给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根治环境污染,恢复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成了当前我们面临的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4.3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它包括数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而且数量的增长是有限的,显然经济发展的质量的提高就成了我们的关注对象。
我们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来、依靠科学发展观来推动经济、社会、生态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在生态自然观的指导下,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共同发展,在维护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
五、从哲学的角度谈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古今东西的哲人都对事物的因果关系有所论述,例如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释迦牟
尼的缘起论以及毛泽东的矛盾论,人类发展到今天,从自然的征服者,开始向自然的有机整体转变。
因?果?昨日种的因,今日已经得到惩罚,生态自然观的实现已成必然,难道真的要到迈克尔杰克逊MV里的世界末日到来,然后整个世界变成波若地狱,火海一片,重新再来吗?
5.1 生物过程的目的
不知道为了什么,它们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求生存:或者是延长自己的生命;或者是繁殖,传下自己的生命。
为什么生物要求生存?只能说,这是生物的本性,为什么有这种本性?则哑口,无可回答。
5.2 人的生命过程的目的
很难回答的人生哲学问题,人生命过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1)适者生存。
人号称是“万物之灵”,但人类毕竟是一种生物。
“适者生存”这一条适用于生物的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
经历过“文革”的中国人,实践使他们更易理解这种人性,知道这种求生存的人生过程的目的:岁寒知松柏,其尖平树叶,也是为了适应岁寒;乱世明人性,绝大多数人的言行,都是为了求生存。
2)伦理道德。
人之性善或性恶,历代争论不休。
生态自然观要求将人与人的伦理关系扩展到人与一切生命之间,把自然也作为人类道德的对象,这是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道德基础。
3)规定目的。
对于人间事,依据具体情况,规定目的。
4)分析物与人、事问题的差异,在于过程的目的因。
5.3 人类的梦想与现实的实践
潘多拉星球,有幽萤圣洁的灵魂树,灵魂树是纳美人的根,是纳美远古祖先生生不息繁衍下的种族精神,是凝聚潘多拉星万物万灵和谐共处、平等尊重的图腾。
纳美人单纯善良,心地澄澈,因为他们懂得,万物惺惺相惜,生命的存在不过是从此到彼,循环不已;神是无所不在的,纳美人的所思所想神都能感知感应,并在冥冥中指引着纳美人顺应自然的规则。
灵魂树图腾的象征意义不仅仅是一个虚幻的天神,而是不可侵犯、不可征服甚至无法预知而真实存在的自然力,它凝聚着万物的力量,召引着万物在发展中求得永生。
优美的画面,儿时纯净的梦重新出现,是英雄的史诗,是一曲悲壮的歌咏。
一部《阿凡达》把我们带入梦想之境,我们追寻的,我们渴望的,不就是这样一种安静和谐的生活环境?潘多拉星球,可以说是纯粹的生态自然,人与物星星相关,人可以通过自己的神经告诉动物自己的想法,与动物合为一体,既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又不破坏动物的生存。
但是人类呢?用武器毁坏自然,炸掉他们赖以生存的灵魂树,人类的欲望无止境,大肆
破坏生态平衡。
假如说,有什么可以更好的体现生态自然观的,那么《阿凡达》将是首选,在这里,可持续发展与人类肆意占领自然形成鲜明的对比,无需言语,无需解释,用心体会,便心领神会。
“物之自然”“人之自然”,老庄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观念,其“自然”观念中包涵着根源性自然,强调物质本性[6]。
其思想就是自然生态观的具体表现,可持续发展观的实践依据。
可见,自古以来,生态自然观的思想早已存在。
六、结语
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观念和哲学基础。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生态自然观要求将人与人的伦理关系扩展到人与一切生命之间,把自然也作为人类道德的对象,这是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道德基础;生态自然观的价值取向是人们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导向。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
可持续发展充分认识到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可持续发展充分认识到了环境承受能力的有限性;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到了经济发展在量上的有限性。
七、附录
“如果没有从被宇宙操纵的我们祖先那里遗传下来的天性,我们将束手无策;一个否定这种天性的社会,必然要从外部遭到毁灭。
如果这种天性过多,我们将更是束手无策,必然要从内部遭到毁灭。
”
“在每个复杂的结构中,就像在它们最微小的组成部分中一样,都具有一种内在的能量,协同在所有其他部分中的这种能量,不停的工作,来维持其整体的生命,并有效地实现其在自然界体系中应起的作用。
”
参考文献:
[1] 肖纪美. 宏观材料学导论[M].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5-6,59-61.
[2]胡春风. 自然辩证法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54-154.
[3] 赫胥黎. 进化论与伦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9-10.
[4]张瑞.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关系之我见[J]. 科技信息,2010,5:314-315.
[5]李倩. 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J].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1(69):85-87.
[6] 萧无陂. 自然的观念[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24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