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几时开》音乐形态特点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槐花几时开》这首歌曲从诗的角度看短短四句但是感情丰富而又细腻。

本文通过查阅各种文献,收集有关资料并进行汇总的方法,将音乐风格和语言特征方面与土家族民歌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歌曲《槐花几时开》的衬词、习惯性腔调、语言特点等都具有很强的土家音乐风格。

整首歌曲不管是从歌词、旋律还是歌曲的结构上看,都做到了情景交融,将人物性格和情感都表现的淋漓尽致,是诗与乐的完美结合。

一、《槐花几时开》歌曲简介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的兴盛,在其坚韧。

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自信也就是对自己的民族有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家庭中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民歌,它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与影响,民歌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撑,广大劳动者也需要用歌唱的形式反映自己的生活,借此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民歌与人民息息相关。

但是民歌的发展往往都是一传十十传百,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一辈一辈的传递,所以人们往往不知道作者姓甚名谁。

作为四川地区脍炙人口的民歌,在关于《槐花几时开》来源研究的文中曾写道:“1951年著名的作曲家丁善德先生将其改编为钢琴曲,后来众多著名歌手又将其演唱。


《槐花几时开》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悉,但是这首歌曲的作者是谁呢?罗志彦先生在发表的一篇报道中指出:曾经有一首叫做《神歌》的四川民歌被喻祖荣改编成了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槐花几时开》,并最终传唱全国。

歌曲《槐花几时开》继承了民歌优秀的传统,并由人们智慧性的进行改编,这首歌是四川民歌中的经典之作。

喻祖荣所改编的《槐花几时开》保留了《神歌》最突出的艺术特征,如一开始就出
现全曲的最高音“i”,这就抓住了《神歌》与
一般山歌不同的特点。

再如,在该曲的第8
小节,保留了《神歌》从“6”大跳10度到
“i”,这富有个性的旋律跳进在风格上也葆
有《神歌》感情醇厚,表情细腻、自如的特色
等。

这些《神歌》“神韵”的传承,不仅仅是辨
明其“沿革”关系的要点,而且是它富有“生
命力”的因素之一。

同时,喻祖荣在改编时,也注重了对该
民歌进行深层结构的改编,而不是表层结
构的变异。

如第十二小节的一个二分音符
衬腔,是原《神歌》中所没有的,这里添此一
音,结合衬词“嗯”便可看出,它妙如点睛地
把歌中“望郎”的少女,在回答“娘”的盘问
时之寻思、羞涩、机智的神情,生动地表现
了出来,天衣无缝地切合了歌词所表现的
情景。

据宜宾市音乐工作者研究,它的曲调
采自宜宾地区一种被称作“神歌”的山歌歌
腔。

这种歌腔,过去是川南农村大户人家婚
葬、祝寿、敬神时,请一批民间歌手来家里
演唱的。

几经演变,其内容已完全脱离婚
葬、祝寿、敬神的束缚,而常以一些幽默的
词句、腔调来反映农民生活和思想感情。

《槐花几时开》就是在川南“神歌”的基础
上,几经演变,精雕细刻而成的四川民歌珍
品。

这首歌的歌词只有短短的四句:高高
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娘问女儿望
啥子,我望槐花几时开。

寥寥数语,就把一
个坠入爱河、伶俐而羞涩的农村姑娘的形
象,活脱脱地托现在我们眼前,其语言纯
朴、生动,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听起来格外
亲切、甜美。

在歌词里面加进了一些地域性
的衬词并将其自由拖长。

节奏较自由,乐节、
乐句及乐段的尾部经常出现自由延长音,没
有劳动号子对节奏要求得那么严格。

形式
结构规整严谨,由起、承、转、合四个乐句构
成。

这是山歌中最常见的一种曲式,南方各
省的山歌用这种结构的很多。

可以说整首歌曲旋律清新流畅、婉转
优美。

唱起来让人觉得朗朗上口,容易入
调,颇觉亲切自然,因此流传很广。

很多歌
唱家都喜欢演唱这首优秀的民歌,如李双
江、廖昌永等在多种场合都曾唱过该作品。

这首民歌历史悠久,其歌词在清朝光绪年
间时就在四川流行(见清光绪1875—1908,
清代无名氏编辑的《四川刻本》。

短短四句
歌词,除去衬词与标点,仅仅28个汉字,便
给我们勾画出了一幅风光美丽、人物乖巧、
生活祥和的山村风情画面。

它与流行于今
重庆地区的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可
誉为今巴蜀民歌领地的姊妹篇。

二、《槐花几时开》的艺术特征
(一)地理位置
《槐花几时开》是四川宜宾地区的民
歌,宜宾地处四川盆地的南部,位于著名的
金沙江、岷江和长江的交汇地带,也被人们
叫做“万里长江第一城”,有30多个少数民
族,四面都被大山环绕通过这一独特的地
理位置、人们的生活方式造就了独特的民
族文化,民歌也随之呈现出高亢悠扬、含蓄
婉转的特征。

歌曲《槐花几时开》中体现出
宜宾地区的地形,以高山为主,山里的劳动
人民在大山里以语言表达情感,用歌声为
心爱之人传情。

(二)《槐花几时开》的音乐风格
《槐花几时开》是四川宜宾地区流传很
广的民歌,歌词简单淳朴、曲调优美,富有
艺术感,短短四句,却将少女盼望郎来的迫
切期待、羞涩表达了出来。

该曲为2/4拍,D
羽调式,分为起、承、转、合四个乐句,具有
收拢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这首歌曲起句为:
高高山上(哟呵)一树(喔)槐(哟喂),第一
个音符就是整首歌曲的最高音“1”,四个十
六分音符、高音的“1”到6这样的小三度的
应用,将在高山上的宏伟表现出来。

这一句
交代了地点是发生在有槐花的大山里,可
《槐花几时开》
音乐形态特点研究
王娜
SU ZHI JIAO YU XIN TAN/素质教育新探
101
2018第11期下(总第284期
)
2018第11期下(总第284期)
Z
HONG GUO NONG CUN JIAO YU
见风景秀丽,山与花都是恰到好处的美。

见“谱例1”:谱例
1
承句为:手把栏杆(啥)望郎来(哟),运用纯四度的小跳,“望郎来”
节奏由紧到疏,以及“哟”由“2”到“6”的平缓过渡,通过写女儿在栏杆上期待看到心上人回来时的迫切以及用手把着栏杆伸出头去望,表达女儿的外表的含蓄与内心的迫切期望,第二句的平缓与第一句形成对比。

见“谱例2”:
谱例
这首歌曲的转句体现在:娘问女儿呀你望啥子(哟喂)?(哎)
,由一二句嘹亮的呼喊转到低音“6”到“1”这样低声的问句,“呀”字后面一个十六分休止由低音“6”大跳到高音“1”,回到第二句嘹亮高亢的音调,这一句话的前后形成对比;第三句最后一个“哎”由“3”到“2”大二度的平稳过渡,这个拖腔是一个点睛之笔,女儿的故作镇定、若无其事让歌曲更增添了生机。

见“谱例3”:
谱例
而合句表现为:我望槐花(啥)几时开(哟喂),由“5”开始到低音“6”比较自由的延长音结束,中间运用小三度和四度,
着重表现了女儿的害羞、淳朴,借以“我望槐花”掩饰自己内心的感情来结束全曲。

第一二句与第三四句对比而统一,并且第三四句是第一二句的变化再现,高山上一树槐的自然恬静与女儿望槐花几时开的复杂心理
形成对比。

见“谱例4”:
谱例
《槐花几时开》短短四句,但所蕴含的感情丰富而又细腻,耐人寻味。

母亲询问时所用的大跳,女儿回答问题时故作镇定的
平稳过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用轻松诙谐
的语调,母女一问一答的形式,充分表现少女对爱情的期待、青涩,少女对心爱之人回来的期盼但又害怕被母亲知道自己心事的紧张,这种矛盾的心理渴望通过歌词与旋律表达的淋漓尽致。

(三)《槐花几时开》语言特点
就歌曲的地理位置、歌曲的音乐风格以及从歌词中的衬字“哟喂”“啥”的语言特点可以看出歌曲具有很强的土家音乐风格:采用五声性音阶并且三度音程应用广
泛,偶尔还会有六度大调音程加以运用,而衬词与曲调相结合便有了表情,有了土家族音乐的灵魂。

衬词一般是土家族各地区常用的习惯用语,有时候仅凭一首民歌中独特的衬词便可以确定土家族民歌地域性的特点,从而更加突出了土家族音乐自己独特的风格。

《槐花几时开》从歌词上可以看出:
“高高山上啊一树哟”中“山”发的是平舌“san”的音“树”发的也是平舌“su”的音。

“娘问女儿呀,你望啥子”中的“啥子”是“什么”的意思并且也把“啥”唱为“sa”,“我望槐花啥,几时开”中的“啥”是语气助词“呀”的意思,但是在演唱时发的都是“sa”的音。

“几时”是“何时”的意思,“时”发的是“si”的音,可见歌曲平舌音占据绝大部分,每一句的最
后一个音,如“哟喂”、“哟”、“哎”都是以一个拖腔结束,旋律比较自由。

第一、二句生动的刻画出少女盼望郎归来的殷切期待,第三、四句由母亲和女儿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出女儿不愿被母亲看出自己小心思的紧张与羞涩,这对比的手法把母亲和女儿生活环境和心理、神态都表现了出来。

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把歌曲的旋律部分和语言的独特性与宜宾地区的地域性联系起来,在刘蕾的文中写出“属于山歌中
的晨歌,是中国民歌体载山歌中的一种,
主要在我国重庆和宜宾地区有较多的分布。

”在宜宾地区又将“晨”发的是“sen”的音,所以又将“晨歌”称为“神歌”。

神歌在演唱时速度比较自由、悠长,完全随着演唱者当时的意愿所决定。

音调高亢且富有激情,用轻松自由、幽默诙谐的手法勾勒出生活画面。

三、《槐花几时开》的土家音乐风格(一)土家族的音乐风格
地理环境、生活习俗、
风土人情的不同也会影响音乐的风格和特征,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也是土家族音乐不断繁荣的体现,土家族音乐从各种音乐的旋律、节
奏、演唱中表现出粗犷豪放、
欢快跳跃、风趣诙谐等的艺术特色,
是土家族风土人情、礼仪礼俗、民族风格的体现。

胡茵在
《湘西土家族音乐的特色与价值》一文中有提到“前短后长的节奏形式,并且大多数的节奏比较自由,在旋律中会经常用到波音、倚音或者下滑音。

”可以看出土家族民歌比较自由,反映出当地人们的生活现状,土家族民歌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是人与自然的精神产物。

土家族民歌具有独特的唱腔,由地区话语音调的影响,音乐高亢悠扬构成了独一无二的格调,民歌一般都为起承转合四
个乐段,四川的土家族民歌也不例外,其结构的主要原则和一般民歌相同,语句的表现形式一般为上下句对比且呼应。

田世高
在《论土家族的音乐风格》
中写道:“广泛运用拖腔来表达,其山歌具有高亢悠长的特征,拖腔更能够体现出婉转、悠扬的感情。

具备强烈的地域语言特色。

”由于土家族音乐的节奏、旋律、歌词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之中,歌曲的形成过程体现出了土家人的生活方式。

(二)语言和衬词的运用
《槐花几时开》整首歌曲分为起承转合四个乐段,使歌曲对答如流,前后相呼应。

土家族民歌中衬词的运用具有其独到之处,本是平平无奇的如“嗬”“哎哟”、“也”、“喂哟”、“嘛”,这种土家族人民常用的口语
或习惯用语,但是当与曲调相结合就使民歌增加了活力,也更表现了土家族音乐的独特之处。

《槐花几时开》
每一句的结尾都有一个拖腔,增加了歌曲的流动性,并且每一句都有几处衬词贯穿全曲。


“啊”、“哟喂”、“哎”表达一种感叹的情绪。

土家族民歌大多数为五句子歌,如“高高山上哟”、
“手把栏杆啥”。

歌词的发音一般是舌尖咬字,多数翘舌的音都唱成平舌,符合宜宾地区土家族方言用语的习惯。

在土家族人民的演唱中比较多的使用悠长气息去演唱音域宽广并且起伏较大的旋律,如“高高山上哟”“你望啥子”。

衬词的加入以及尾音的配合,让少女的心事通过看槐花而被藏了起来,丰富了歌曲的艺术性,更准确的表达了歌词的情感。

土家族音乐是土家族人民口口相传的民间艺术。

整首歌曲的语言朴素,没有太多修饰,但就是这样简单朴素的歌词反映出了土家族人民的心灵也是纯粹的。

102
2018第11期下(总第284期
)根据国家购房规定,常先生需要向开发商交付总房价的百分三十,共计21万元,剩下的49万元则需要向银行申请按揭贷款,还款期限为20年。

如果采用每月等额还款的方式进行房子还款,那么常先生需要每个月还多少钱给银行?通过对数学实践活动的有效参与,能让学生更好的在生活化发展中学习数学知识,这对于学生自身数学意识的形成也将起到十分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教师的职责主要就是教书育人,由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所以教师更需要在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手段
进行改进和优化,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此环节中,教师更需要树立起良好的形象,通过对自身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提升,更好的实现教学能力的提升。

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因为学生知识能力的不足对学生产生负面情绪,而是应该善于寻找和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这样才能更好的关心与关注学生。

同时,数学教师也需要在教学环节中不断度自身知识结构进行完善,强化对现代教育理论和知识的学习,更有效的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教师专业
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全面提升。

总而言之,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自身传统教学理念和思维,并且在课堂中也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
以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综上所述,在当前时代发展的背景下,
教育行业也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在素质教育的推进下,大众对于数学教育工作也有了更大的关注。

中专教师更需要做到与时俱进,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从而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下对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进行提升,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中出现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总之,当前中专数学教学课程的开展仍然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希望在本文的研究下,教师能正确认识到对学生应用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通联:江阴市南华中等专业学校)《槐花几时开》以其独特的演唱风格和
语言特点,是少数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反映了土家族地区的生活现状、社会现状和人文风俗,用幽默诙谐与矛盾心理相对比的手法,将女儿对待爱情的羞涩和害怕母亲知道的紧张刻画的淋漓尽致,用拖腔和衬词相结合,将土家族独特的音乐风格展现出来,是一首富有土家风格、人文气息浓厚的民族歌曲。

在段丹洁的文章中写出:“只有充分了解民歌的文化以及社会价值,接受熏陶,才能提升民族音乐文化的自信。


(三)旋律特征
土家族民歌的曲调结构都比较简单自由,时而把节奏拉得很宽,自由延长,时而把节奏变得紧凑,几个字就一笔带过。

而土家族民歌在旋律的进行之中,有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旋律音程的跳度较大,有八度式的跳跃,也有六度式的跳跃,有的高亢粗犷、有的婉转流长,土家族民歌是劳动人民对于生活的反映。

而《槐花几时开》运用地域性和独特性的语言和语言化的旋律特色,将歌词所表达的内容和音乐旋律情感均融为了一体。

在音阶调式上采用D 羽调式,这是宜宾地区土家族音乐常用的,节奏为前密后疏作为基础,这样更有利于抒发人物内心的情感,在旋律上,多用小三度和纯四度的小跳,又有六度的大跳贯穿其中,刻画了一位朴素的少女期待自己心爱之人归来但又怕母亲知道自己心事的矛盾与冲突,歌曲《槐花几时开》不仅有衬词贯穿全曲,
并且有多个音例
如:16156、26等等都存在于川江号子、石工号子、土家族民歌《六口茶》等等歌曲之中,整首歌曲的旋律走向和宜宾地区土
家族音乐的本土方言走向相同。

《槐花几时开》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来传达微妙的感情将土家族女子芳心懵懂但又羞涩腼腆的神貌展现的淋漓尽致。

从旋律上看,歌曲均运用了大量的十六分音符和后十六分音符。

第一个音从高音的“1”开始的十六分音符并且之后几个音几乎都是656、高音2到6的纯四度出现较多。

《槐花几时开》能够被流传到如今,不仅仅是因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以及悠久的历史,我觉得更是因为它蕴含民族民间的地域特色,是人民群众的反映。

歌曲在表达情感时婉转含蓄,但内心是不受束缚的。

通过文中对《槐花几时开》
的来源、风格、语言及旋律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槐花几时开》是一代人智慧的体现,整首曲子简约而不简单。

短短四句歌词却能将人们带回那个年代,并且通过歌词反映出当地人民的简单与质朴,通过旋律的加入也是
山里的人民最本质的情感的体现。

四川民歌粗犷豪迈有时却又如小河潺潺,把美好的感觉慢慢的告诉你,
让人既兴奋激昂,又浮想联翩。

淳朴的四川人民用自己地地道道的方言以及自己独有的智慧向中国民歌这支大部队上不断注入新的血
液。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最多的是各种通俗音乐,四川民歌也被赋予了更多的表演内容和技巧,作为新时期的我们,我也期待着四川民歌能够在保持自己独特风格的基础上,能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

我也期待着这首作为自己家乡的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能够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
王娜(1979-),女,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研究方向:声乐学。

(通联:四川省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SU ZHI JIAO YU XIN TAN /素质教育新探
(上接31页)
1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