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第一课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延续发展的文化传统,包括了中国古代的思想、道德、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在第一课中,我们将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
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孕育了众多的文化瑰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各种思想流派,打下了中国文化的哲学基础。
此外,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诗歌、散文、小说、绘画、书法等多种形式。
中华传统文化还重视家庭伦理道德、礼仪规范、乐曲舞蹈等方面内容,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包容性和开放性。
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吸收了多种民族文化的精华,并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包容性强,尊重他人,尊重不同意见,提倡和谐相处。
同时,中华传统文化又是开放的,吸收外来文化,与外界文化交流互鉴,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和发展。
这种包容性和开放性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原因。
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始终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荣,将其视为民族的瑰宝和文化的根基。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给人们带来文化自信,让人们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为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奋斗。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特点包容开放,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在当今社会,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之树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花朵,为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愿我们共同努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展现新的光彩。
传统文化第一课不无可耻备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二年级第一单元:《自尊自爱》第1课《不可无耻》(总第1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不可无耻》上教学目标:1、理解原典文章1,2篇的内容。
2、读熟文章内容,能背诵文章。
3、树立自尊自爱的良好品质。
4、通过培养学生自尊自爱的良好品质,使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教学重点:1、诵读文本2、树立自尊自爱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世纪初,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碰到一个洋人的寻衅。
那个洋人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一年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数次竞赛,他都得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竟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
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是那个洋人远远不能及的。
提问:从徐悲鸿的身上,你觉得他的成功除了坚实的基本功外,还有什么重要条件呢?(归纳) 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是他成功的重要条件。
拥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我们就会为祖国的繁荣强盛而欢欣鼓舞,为祖国遭人欺凌而奋起抗争;拥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我们才能不卑不亢,不会对任何大国表现丝毫的奴颜媚骨。
那么,对我们个人来说,自尊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表现的,我们又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它呢?二:学习新课(一)《孟子·尽心上》(二)朱熹《朱子语类》1、老师领读2、学生自由读3、展示读4、学生齐读5、结合注释自己翻译6、思考:父母喜欢你,老师欣赏你,你的感受是();反之()。
你是班干部,威信很高,你的感受是();反之()。
你的学习成绩很优秀,你的感受是();反之()。
你自认为长得不好看,同学也因为你的丑嘲笑你,你的感受是();同学鼓励你,你的感受是()学生分析:为什么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扬时我们就会高兴?被别人嘲笑、歧视或侮辱时就会感到沮丧、生气、伤心?师: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并注重维护这一尊严。
中华传统文化第课书法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第一课书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独特之处;2.认识书法艺术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地位;3.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和基本结构;4.掌握书写汉字的基本笔画和规范要求;5.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独特之处;2.书法艺术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地位;3.汉字的演变历史和基本结构;4.书写汉字的基本笔画和规范要求;5.书法艺术的欣赏和创作。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 (10分钟)1.教师利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展示中国书法作品,并引导学生讨论观感和认识;2.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书法的悠久历史和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
第二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独特之处 (15分钟)1.教师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独特之处;2.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步:认识书法艺术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地位 (1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书法艺术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并阐述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书法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并引导学生欣赏书法作品。
第四步: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和基本结构 (20分钟)1.教师给学生讲解汉字的基本演变历史,包括甲骨文、金文、隶书等;2.教师介绍汉字的基本结构和构造规律,如笔画、偏旁部首等;3.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演变和构造规律。
第五步:掌握书写汉字的基本笔画和规范要求 (30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基本笔画的演示视频或图片,并讲解其书写方法和要点;2.教师辅导学生进行基本笔画的模仿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和笔画顺序;3.教师讲解书写汉字的规范要求,包括字体形态、字的间距等;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汉字的书写练习,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
第六步: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30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优秀的书法作品,并注重解读其中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书法作品的欣赏和评价,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和感受;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书法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借鉴传统书法艺术的表现手法,并创作自己的作品;4.教师组织书法作品的展示和评选,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和创作热情。
日本文化 第一课用PPT课件
豚 か つ 丼
31
(八)
居 酒 屋
32
34
鍋ーな べ
35
36
おにぎり定食37
刺 身 の 盛 り 合 わ せ
38
茶碗蒸し
39
(九)デザート
• 日本甜点以精致出名,漂亮的外 形甚至让人不忍心吃下它们呢! 看这些漂亮又好吃的甜点,你能 抵挡它们的诱惑吗?
50
一、环境优良
1.自然环境:日本属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 因海边的空气新鲜,又有优质水资源,才能培 育出无污染的动、植物,使人们食用不再受害。
2.社会环境:日本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
51
Q&A
人人思考,大声说出
52
结束语 CONCLUSION
感谢参与本课程,也感激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积极的参与。课程 后会发放课程满意度评估表,如果对我们课程或者工作有什么建议和 意见,也请写在上边,来自于您的声音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帮助, 大家在填写评估表的同时,也预祝各位步步高升,真心期待着再次相 会!
13
(三)佳肴还需美酒配
• 中国:所谓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成礼,无酒 不成欢,无酒不成敬。喝酒即工作,不喝酒 办不了正经事。
• 日本:酒的作用更表现在交易场上,饮酒只 是一种形式和手段,真正目的却在谈生意上。 *不同的饭菜,配不同的酒 (如西餐)
14
15
日本酒种类概况 (お酒)
• 日本酒: 冷酒 、熱かん (13-15 度)
• 焼酎 (25度,不直接喝对冰水,对热水,对茶
水)
• チュウハイ 味)
(碳酸果酒类,有各种口
16
(四)待客方面的差异
第一课中国文化
使用群体:①用于熟人 年龄相仿的人之间;②权 势高的称呼权势低的。 注意:“老+姓”不能用于称呼长辈或者权势高的人。
1.姓名类
4.“姓+老”,例如: 胡老 赵老 刘老 朱老
使用条件:用于德高望重的老知识分子或艺术家等 名人。
1.姓名类
5.“小名”,例如: 毛毛 小红 强强 菲菲
使用群体:①父母、亲属、年长者称呼儿童; ②父母称呼成年子女,长辈亲属也常用来称呼 亲属中的晚辈子女。
面称与叙称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是很复杂的,尽管如此,我 们仍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类,一类是“面称”,一类 是“叙称”。所谓“面称”是指听话人和被称呼人 是同一个人时用的称谓,比如“父亲”、“母亲”, 面称称作“爸爸”、“妈妈”。 所谓“叙称”是指听话人和被称呼人不是同一 个人时的称谓,如“父亲”、“母亲”,叙称可以 称作“爸爸”、“妈妈”,也可以称作“父亲”、 “母亲”。
“老师”的发展变化如下图:
(学校教书的、文艺圈年长者)→(学校教书的、 文艺圈的年长者、学校的工人)→(学校教书的、 文艺圈年长者、学校里的工人、售票员,约有50%左右的年轻人同时使 用“大爷”“大妈”和“叔叔”“阿姨”这两 套亲属称谓称呼比自己父母年龄大或小的上一 辈非亲属熟人。 2.约有20%的青年人只对文化程度较低着(如 居民、农民、小商贩)这样称呼,而对文化程 度较高者,如知识分子、工人、军人则用“伯 伯”“伯父”“阿姨”和“叔叔”这两套新的 称谓。
2.身份类
3.“姓+职业”,例如:
张老师 刘师傅 王大夫
特点:用于称呼的职业比较少,受人尊敬的职业 多用于这种称呼。 注意:“保安”“厨师” “理发员”等职业不能用来称呼
别人,否则是一种歧视。
身份类称呼也存在着泛化的情况,像“老师”, 首先从学校和文艺团体开始。过去学校里,教书 的先生称“老师”,对工人称“师傅”,现在不 管是教书的还是不教书的,都是“老师”。 文艺圈,过去年长的称“老师”, 现在年 轻的、年老的都统称“老师 ”。 有些地方,像山东的济南,发展到见人就 叫“老师”,公共汽车上称售票员为老师,火车 上列车员称顾客为“老师” 真有点像孔子所说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了。
《中华传统文化》第1课 炎黄始 华夏悠远 教案
(章节教案首页)课题:第一章第一课炎黄始华夏悠远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时数:(2)学时,其中理论(2)、实验(0)学时、上机(0)学时、其它(0)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学生可以复述华夏部落统一的意义,以及夏商西周文化兴盛的几个方面。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为什么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列举华夏统一后黄帝开启的多方面文明,以及尧舜时期的德文化,夏商西周的文化兴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了解,让学生们可以爱上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避免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失传。
教学方法设计:讨论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练习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华夏部落统一的意义,尧舜时期的德文化,夏商西周的文化兴盛;教学难点:华夏部落统一后开启的文明之源,夏商西周的文化兴盛。
主要参考资料:《中华传统文化》,百度百科教具使用:黑板;多媒体课后作业:从炎黄,尧舜,夏商周时期任意选择一个神话故事,下节课在课前讲给大家。
教学反思:★Part Ⅰ导言(8 mins):1.问候,向同学们做简单的自我介绍。
2.教师以图片和文字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出本学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展开讨论:1)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2)传统文化要学习什么东西呢?3)为什么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就学生们的讨论结果,来告诉大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Part Ⅱ学习目标(6 mins):知识目标:学生可以复述华夏部落统一的意义,以及夏商西周文化兴盛的几个方面。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为什么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列举华夏统一后黄帝开启的多方面文明,以及尧舜时期的德文化,夏商西周的文化兴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们可以爱上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避免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失传。
★Part Ⅲ前测(15 mins):1.教师给出问题,随机抽取两名学生回答,对回答满意的学生给出加分奖励。
中国人为什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学生们给出了自己所理解的答案,接着老师展示一个视频,详细解释中国人为什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这个问题。
文化生活第一课(2个课时)
第一框 体味文化 第二框 文化与经济、政治
第一框 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1、发展:文化无时不在 2、范围:文化无处不在(丰富多彩) 3、比较:文化各具特色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够保证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 ②国 家要积极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 ③社会主文化建设可以 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④国家需要对国民经济进行经济调 节、市场监管
A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美国为首“巴统”在对中国出口高科技 产品的问题上采取了种种限制措施,以避免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科技 技术和设备流入中国。面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我们应该 A、加速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B、尽快改善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C、努力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 D、立足于自力更生,努力开发所有的高科技技术,以免受制于人
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 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和 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A A、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B、精神能够决定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C、只有先进的思想文化才能反作用于事物 D、错误的思想文化不以一定的经济、政治 为基础
3、以共建“信用长三角”为主题的第二届“长三角一体化论 坛”于2004年5月在浙江省湖州市举行,会议发布了被称为中 国第一份区域性政府间“信用宣言”的<<共建信用长三角宣言 >>。长三角16个城市政府之所以要联合建设“信用长三角”, 是因为
经 济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文化生活第一课课件
据悉,《变形金刚》总投资是1.5亿美元 票房从季军到冠军,《变形金刚》只用了一天时间。 周一首日试映的880万为全美票房季军,第二日就达到 2750万,成为史上周二票房冠军,六天捞钱1.52亿美元 。 社会的物质基础, 而除北美当地,《变形金刚》在全球其他地区的票房也 经济、技术实力。 全线飘红。 1、为什么美国能“导演”变形金刚二十多年的传奇生涯?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 家,同时也是伟大的诗人,他一贯主张“诗言 志”,他的大量诗作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 可侵犯、不可欺侮和独立自主,屹立于世界民 族之林的铮铮骨气,体现了中国人民改天换地, 建设祖国的战斗豪情,影响之深,无与伦比, 外国曾有人说毛泽东是“一个诗人赢得了新中 国”。这主要表明: A.思想、理想、信念都是文化的形式 √B.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C.先进的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诗人的气质和风范成就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 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 你问我什么是文化, 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钱钟书
• 文化(culture)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 cultura,原意是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 15世纪以后,逐渐扩展到对人的品德、能 力等方面的培养,具有了“教化”的涵义。 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罗孔仅在《文化: 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所罗列的 从1871年到1951年80年间西方学者关于文 化的定义,就有164种。
• 而一个远离家乡的人看到月亮时,会更有人 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月亮对于农民来说, 中秋圆月代表团圆、丰收和圆满;而天文学 家眼中的月亮,只是一个普通的天体而已。
关山月
• • • • • •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文化生活背书提纲
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1.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P104)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P106)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P107) 4.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关系(P110) 5.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106) 6.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P104) 7.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113) 8.如何不断提高两个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 思想道德目标(P111—112)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文字)及史书 典籍重要性地位(P64)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P66-P70) (1)独特性:(地位作用) (2)区域性: ①形成因素②发展态势 (3)民族性:(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 (原因及重要性意义)(P68)
第七课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P72)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3.爱国主义的地位、作用、特征、主题(P72-75 )
4.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P72、76、80、81)
5.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6点)(P79、80、81)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1.文化市场对文化生活的影响(喜和忧的原因及 表现)(P87) 2.如何解决文化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国家、 企业、个人角度) 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原因和内涵) (P88-89)
注意
教材中多处出现的“科技”、“教育”、 “基石”、“标志”、“-----者”等。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关系(P48-49) 2.文化创新的的意义(作用)、主体(P48-51) 3.文化创新的的途径(6点)(P51-55)(注 意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创新关系) 4.文化创新与文化继承的关系(P53) 5.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P55)
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第一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导论)
文化多指群体意识,即人群中每一个体都具有的是非标 准、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办事方法的主流部分;
文明则多指人类的某一可以用文化、血源或地域来界定 的群体,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实践所创造的政治、经济、文 化及军事等方面的成就,具体表现如典章制度、经济政治措 施与成果、学术思想、军事胜利等。
简单地说,文化常指观念,文明常指受文化支配下所产 生的实践成果。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物质及精 神方面的表现,但非所有的文化都能结出文明之果,而任何 文明都有文化的背景和基础。文化可以决定文明的命运,文 明的程度可以影响文化的改变。
何谓文化
比较
文化作为一个概念,学术界定义很多,但大体上可概括 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种。
一、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 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又称物态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 动及其结果的总和,是构成整个文化的基础。
中国文化起源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来源
学习目的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含义
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 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 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 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二、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文明 内涵具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明”涵义是文化发展积 极成果的总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表明物质文 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达到较高的水平。狭义的文明是指 与野蛮相对的理性的社会体系。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共28张PPT
【探究导学】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1)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 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 华文明的摇篮。 (2)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 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战国 (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 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社会出现大变革。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 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3)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 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4)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 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题。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 “大一统” 等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 了思想基础。儒学在中华文化中确立了正统地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4.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
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理学产 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孟子说:“天下 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张载概括为“为天 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拓展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核心思想理念:天人之学、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强不息、诚实守信、 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 大同等。 2.中华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礼、精忠爱国、克己奉公、 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3.中华人文精神:以人为本。
初中红色文化第1课教案
初中红色文化第1课教案年级:初中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材:《红色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2. 通过学习红色文化,培养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1. 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 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内涵3. 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红色文化,了解其核心价值和内涵。
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红色文化的重要人物、事件和地点。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红色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红色文化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背后的价值和意义。
2. 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五、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复习成果和疑问。
二、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红色文化的重要人物、事件和地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红色文化。
2. 学生通过听讲,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三、小组活动(10分钟)1. 教师布置小组活动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四、写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写一篇心得体会。
2. 学生现场写作,表达自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堂展示(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理学,抨击专制,倡导个性自由,经世致用。 (四)文化专制和反动
清代康雍乾时期,盛行君主专制、文字狱,禁锢了文化。
(五)中国传统文化收到冲击,转而引进西方文化,儒家思想失去主体地 位 1.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文化潮流。 2.1915-1917年,新文化运动前期,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成为 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六)马列主义文化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复兴,兼收并蓄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追求马克思主义渐成主流,推 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上古时期,多元一体。 (二)奠基
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文化认同,儒家文化核心形成,百家争鸣 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 (三)发展
1.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和文化主流——秦汉:秦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以法
2.文化兼收并蓄 (1)儒学失去主体地位——魏晋至唐时期: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 促进儒学的创新与发展,文化灿烂。 (2)儒学重回主体地位——宋元时期:宋代儒、佛、道教相互渗透,吸收 佛道思想,阐释新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朱熹提出格物致知,丰富了理 论思维,宣扬礼教,宋元时期科技文化繁荣。 3.儒家思想内容和地位转折 (1)明中后期
知识拓展
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 ——《尚书·泰誓上》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雍也》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孟子·尽心章句下》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
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
《传统文化》第一课 亲亲为大课件
1. 在人的各种行为中,孝有什么重要地位? 2. 什么是仁?仁中最伟大的是什么? 3. 哪几句写出了父母对孩子博大无私的爱?怎样
报答他们---用课本上一位古人的话回答。
1、天地之 ,人为贵; 人之 ,
大 孝。 仁者, 也。
为大。 母兮 我。
我 我,长我育我,顾我 出入 我。 昊天 !
我,
天地之 (通“生”,生命,此指万物)人为贵; 人之 ,(行为)
1.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书面翻译; 2. 小组内交流; 3. 小组全班展示。
译文一:天地间的万物,人类是最为高贵的;人类的 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
译文二:仁就是爱他人,亲爱自己的父母双北最伟大 。
译文三:父母双亲啊您生了我、抚养了我,抚慰我、 哺育我、使我成长、教育我。照顾我、关心我,小时出入怀抱着 我。我想要报答您的恩德,而您的恩德就像天一样的浩瀚无边!
状语后置 判断 句 判断句 省略句
(3)指出下列词语的特殊用
(3。
为大。
出入 我
性 通假(生) 名词活用做动词 第一个亲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第二个亲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
活动六、虚心涵泳 1、请阅读P3“缇萦救父” 2、请阅读P5《孝经》
作业:切已体察(课本)P5
大 孝。(没有,比) 仁者, 也。(爱他人)
为 。(亲,亲爱;亲,双亲。大,伟大) 母兮 我。(鞠,抚养。)
我 我,长我育我, 我 我,(拊,通“抚”,抚慰。 畜xu,哺育。顾,照顾。复,关心。)
出入 我。(腹,怀抱。) 昊天 极!(无)
(2)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2)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莫大于孝 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 昊天罔极
《亲亲为大》
山东省巨野县凤凰中学孟祥丰
第一课(文化)
文化是什么? 一.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什么
1内涵:(P6) 内涵: 内涵 ――是相对于经济 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 是相对于经济、 人类全部 ――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 其产品。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和非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和 其产品。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和非意识形态 的部分。 的部分。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不是自然的 ③从个人来说: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从个人来说: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需要物质载体。 如奥运会、世博会等) ④文化需要物质载体。 (如奥运会、世博会等)
一、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什么 二、文化的作用 文化与经济、 三、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经济 (1)经济是基础 )经济是 政治是经济的 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 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 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 决定 的文化。 的文化。 政治 决定 反映 文化
什么是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什么是文化
1内涵:(P6) 内涵: 内涵 ――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 ――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 是相对于经济 人类全部 活动及其产品。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 活动及其产品。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意识形态性质 和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的部分 世界观、 世界观、人生观和 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自 然科学和技术等。 然科学和技术等。 价值观等
传统文化第一课时教案
传统文化第一课——君子教案授课人:汝吉迎班级:高一(15、16)时间:10月14 周三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及孔子。
2、理解君子对中国人的人格养成及为人处世方式的深远影响。
3、积累名言警句教学重难点:1、人格养成教育2、名言警句积累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在读《论语》时会发现,这里面经常出现一个词:君子。
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
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呢?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我们把孔子对于君子所有的言语、界定、描述规总在一起,会发现,大概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
做一个善良的人。
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
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二、《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
"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企业文化之价值与价值观
分
注坚哥政史公众号可扫描右侧二维码
坚哥政史出品,未经授权,不得上传
到任何网络平台。 一经发现,追究到
底,绝不妥协。 知识产权,付费使用。仅授权个人教
学研究“个你机使想会用用来。卖改糖变可水世以来界上度?”过公余开生课,还,是但想可抓住能这 对您本人—声—乔誉布不斯好增员。百事可乐总裁:斯卡利 联系小编可以扫描左侧二维码 。 关
注坚哥政史公众号可扫描右侧二维码
坚哥政史出品,未经授权,不得上传
到任何网络平台。 一经发现,追究到
底,绝不妥协。
知识产权,付费使用。仅授权个人教
第
学研究使用。可以上公开课,但可能
三
一份对伟您本大人声的誉不事好。业
部 分
联系--用小正编确可的以价扫值观描践左行侧工二作维码 。 关 注坚哥政史公众号可扫描右侧二维码
学研究使用。可以上公开课,但可能 对您立本下人了声这誉样不的好誓。言: 联“系我小想编建可一以所扫免描费左的侧女二子维高码中。, 关
注坚让哥这政些史山公里众的号女可孩扫们描读右书侧,二维码
让她们走出大山……”
她的事迹也得到了社会 的坚肯哥政定史出品,未经授权,不得上传
到任何网络平台。 一经发现,追究到
对您本人声誉不好。
联系小编可以扫描左侧二维码 。 关
注坚哥政史公众号可扫描右侧二维码
我们能给顾问带去身体健康、财富健康、精神健康,是善举积福; 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增值,让其更有价值和意义。
坚哥政史出品,未经授权,不得上传
到任何网络平台。 一经发现,追究到
底,绝不妥协。
知识产权,付费使用。仅授权个人教
对您本人声誉不好。 假如:我再出100万,买走你的健康,让你从此卧床不起,你愿意吗? 假如:我再出100万,让你去杀人放火,让你失去良知,你愿意吗? 假如:我再出100万,让你家破友联散系,孤小独终编老,可你以愿意扫吗?描左侧二维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文化“万花筒”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பைடு நூலகம்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准确把握文化的涵义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连的,不是纯自然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科任
任教班级
《文化生活》第一课教案
集体备课部分
课题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一、体味文化
中心发言人
备课时间
第一周
上课时间
第一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1)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2)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日常言行中。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9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公交车漫画”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表现出来。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4、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课堂总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重点
文化的涵义
难点
文化的涵义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