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求之于势不责人,胜于易胜定输赢
![求之于势不责人,胜于易胜定输赢](https://img.taocdn.com/s3/m/3796a1c2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e3.png)
求之于势不责人,胜于易胜定输赢《孙子兵法》特别强调一个字,什么字呀?势,一说到势,顺势啊,借势啊,造势啊,《孙子兵法》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什么意思?善于打仗的人,关键是把势造好,不要去苛责人,只要把势造好了,顺着这个势走下去,就可以成功了。
鬼谷子这个人非常厉害,他带的徒弟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任何一个人都是入将拜相、名垂青史,鬼谷子不愧为一代神人啊,他说,古之善战者,非能战于天上,非能战于地下,其成与败,皆由神势。
这句话说的再清楚不过了,成功的人士并没有上天入地的本事,之所以成功皆在于势,抓住了势就会兴旺发达,失去了势就会走向灭亡,你好好去领悟一下,那些非常成功的人,非常优秀的人,非常卓越的人,都是借势造势的高手。
那么什么是势呢?《孙子兵法》说,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他说呀,善于打胜仗的人所造就的势,就像陡峭的高山上滚下圆圆的石头,来势凶猛,势不可挡。
这就是说成功人士所造的势,犹如高高的山上滚下的石头,其成功的态势挡都挡不住。
所以,我们不要苛求员工,要顺势而为,就能取得胜利。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没有造好势,去要求员工,员工尽力也做不好,为什么呢?因为这就象在斜坡上向上滚石头,想滚也滚不动呀。
所以《孙子兵法》特别强调老板的智慧。
老板造好势,单位发展就比较顺利。
好了,这个势怎么来的呢,《孙子兵法》认为势可以通过排兵布阵而来,而且这个排兵布阵一定要快,快就能出势,比如说水为什么能把石头飘起来,因为水快的时候,势能把石头冲起来,慢了势头就下去了。
另外节奏还要准,就像老鹰冲下来抓小鸡一样,只有节奏准才能抓得住。
所以势靠排兵布阵而来,动作要快,节奏要准,二者缺一不可。
把“势”运用到登峰造极的是风靡全球的投资家、股神巴菲特。
巴菲特曾荣获象征美国最高荣誉的自由勋章、美国“最具影响力CEO”等。
在2008年的《福布斯》排行榜上,巴菲特的财富超过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在1965~2006年间,巴菲特公司资产累计增长3600倍。
企业软实力: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企业软实力:求之于势,不责于人](https://img.taocdn.com/s3/m/25c37b6e33687e21af45a9b3.png)
企业软实力: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企业软实力从哪里来?按照邓正红企业软实力理论,从本质上讲,企业软实力是企业长期积累并在未来能够继续发酵的正确能力和习惯,而正确能力和习惯又在于企业能时时处处对趋势预见和规律把握,所以,邓正红把趋势预见力列为企业第一软实力,处于软实力“金字塔”最下端,是支撑企业软实力系统的基础。
总的来讲,企业软实力取之于“势”,发之于“势”。
前一个“势”讲趋势、形势,后一个“势”讲态势、优势。
正如孙子所说,战争的胜负是由双方对“势”的把握和运用所决定的,因此,“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至于什么是“势”,孙子认为,势“如转圆石于千初之山者”,势是政治、经济、外交、天时、地理等诸因素与主观努力相结合所产生的行动,因此,“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有了势,可事半功倍,“用力至微,而成功甚博也”。
没有势,事倍功半,付出再大的努力也可能失败。
企业生存管理专家、企业未来生存管理思想创立者邓正红先生强调,市场竞争和军事活动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一个“知势”、“造势”、“任势”的过程,既要不断地“以利取势”,又要不断的“以权谋势”。
两者都要认识其所处的外部环境,认清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形势,进而确定自己面临的机会与威胁。
应该说,最高的竞争或战争,实际上双方软实力的博弈。
在广大的非洲大草原上,生活着一种吸血蝙蝠,它虽然身体很小,却是野马的天敌。
每当它确定目标时,就会悄悄接近野马,然后趴在马腿上,用锋利的牙齿慢慢咬破马腿,把尖尖的嘴插进马腿的伤口中,慢慢吸起血来。
当野马感觉到腿部疼痛时,便会用蹄子踢一下,继续垂头吃草。
不久,野马已经感到腿部麻木企业软实力从哪里来?按照邓正红企业软实力理论,从本质上讲,企业软实力是企业长期积累并在未来能够继续发酵的正确能力和习惯,而正确能力和习惯又在于企业能时时处处对趋势预见和规律把握,所以,邓正红把趋势预见力列为企业第一软实力,处于软实力“金字塔”最下端,是支撑企业软实力系统的基础。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https://img.taocdn.com/s3/m/9c50c56eb84ae45c3b358c4d.png)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营销突破的本质思维在于是“公司的高管决定产品的好卖,一线营销人员负责将之卖好!”前者是指公司的高管要决定:公司产品良好的制造质量与创新的设计与研发、营销策略的局部发力点与单项突破点确定,目标竞争对手的分析与己方比较优势选择,营销战术的设计与经理人选用、广告宣传的针对性与客户心智资源的占领等方面的取势、设势、造势。
后者是指营销工程师要做到:灵活且不折不扣地将公司的战略战术执行到位,以达到将公司销量的快速提升。
孙子在《势篇》中讲道:“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善于指挥打仗的将帅,他的主导思想应放在依靠、运用、把握和创造有利于自己取胜的形势上,而不是去苛求手下的将吏,因此他就能从全局态势的发展变化出发,选择适于担当重任的人才,从而使自己取得决定全局胜利的主动权。
这是孙子对领导艺术所做的一个高度精辟的概括和论述。
深入领略孙子“择人任势”的思想,对今天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家而言,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和教益。
孙子所讲的“势”,是指由一方向另一方发起军事挑战或进攻,由此形成的使双方或多方面临的军事“战势”。
把它引用到企业经营中,企业谋划的某一重大经营战略行动决策或是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所展现的某种(如科技进步、新产品开发、营销策划等)竞争态势,由此会形成各种使经营者面临的“商势”。
但不论是“战势”或是“商势”,都有一个作为“求之于势”的问题。
按着孙子的思想,求势的根本出发点是“取势”,即在充分利用把握势态的发展变化中,以势酿势,实现克敌制胜的战略目的,这从《势篇》的其它论述中可以看出。
而要能够“取势”,则必须先做到“识势”。
所谓“识势”,有两层内含,一方面是对形势的发展和趋向变化,要有超前认识的目光和谋断能力;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是否具有取势的条件和实力(主要是是否拥有可以委任并能担当重任的核心能力人才),要有清醒的认识。
不能“识之于势”,也就难以“取之于势”,因此,“识势”是“求势”的前提条件。
对南海仲裁结果不持立场:美国认怂了?——孙子“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对南海仲裁结果不持立场:美国认怂了?——孙子“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思想给我们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03fa765ad02de80d4d840af.png)
故善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孙子兵法·势篇》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帅,总是能够充分利用有利的作战态势而取得胜利,而不局限于本身的力量,苛求指责部属,他能将自身的力量与巧妙的借势结合起来,选择正确的人去创造有利的作战态势。
能够创造有利的作战态势的将帅,他指挥军队作战,就像滚动圆木和巨石。
木、石的特性是:把它放在平稳的地方它就静止,放在陡峭的地方,它就会滚动,方正的木石放在哪里都不会滚动,圆形的木石放在哪里都会滚动。
所以,那些善于创造有利作战态势、用兵作战的人,就像在极高的山坡推动圆石、圆木往下滚落一样,来势凶猛,势不可挡,这就是所谓的“势”。
这就是孙子的军事战略中的“任势”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自身力量的充分发挥,要靠任势。
孙子非常善用比喻,这里用“木”、“石”的特性来比喻“势”,非常形象也非常生动,高度概括了“势”的特征,扼要阐明了军事战略中的“任势”思想。
要想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胜利,要想比较容易地战胜对手,就必须“任势”,就必须借助各种有利的外部条件,就必须首先形成有利的战场态势之后再用兵决战。
同样的物质,放在不同的地方,产生的效果不一样。
把木石放在平稳的地方或陡险的地方,所产生的“势能”或“动能”就不一样。
同样的物质,构成的形状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不一样,如方的和圆的物质运动效果就不一样。
孙子明确地告诉我们,高明的将帅之所以能轻松地战胜对手,充分发挥自己的战斗力,只有通过改变自己的位置或形状,即通过合理的战场部署和作战编成,占据有利的地形,营造有利的战场态势,才能战而胜之。
第二,选对人才能做对事。
同样的人,放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发挥的才能也不一样。
孙子认为,战胜敌人靠的是“势”而不是人,但“势”是靠人来创造的,所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重要,因此作为将帅,要选对人,才能做对事,这都是属于将帅的职责范围,考验的是将帅的识人眼光,用人水平,管人手段。
捭阖策全文及译文
![捭阖策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cd393d6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37.png)
《捭阖策》是中国古代兵法家孙武所著《孙子兵法》中的一篇,主要论述了在战争中如何运用策略和谋略来达到胜利的目的。
以下是《捭阖策》的全文及其大致译文:
原文:
孙子曰:“捭阖者,道之动也。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转,势也,而人之转之也。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
译文:
孙子说:“捭阖,是战争运动的规律。
因此,善于作战的将领,会寻求利用形势,而不是单纯地责备士兵。
所以,能够选择适当的人来利用形势。
利用形势的人,指挥士兵作战,就像转动木石一样。
木石之所以能转动,是因为形势的作用,而人则是利用这种形势来转动它们。
所以,善于作战的将领,会寻求利用形势,而不是单纯地责备士兵,因此能够选择适当的人来利用形势。
”
在这段文本中,孙子强调了利用形势和策略的重要性,而不是单纯依赖士兵的努力。
他比喻说,就像木石的转动是因为形势的作用,人应该学会利用这种形势来达到目的。
这种思想体现了孙子兵法中“以智取胜”的核心理念。
择人而任势——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
![择人而任势——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673a04b8f67c1cfbd6b87d.png)
择人而任势——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择人而任势——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兵势篇: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五篇“兵势篇”的第三部分,择人而任势。
一、兵法解析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意思就是:善于带兵打仗的人,总是努力创造有利的态势,而不对部属求全责备,所以能够选择人才去利用和创造有利的态势。
善于利用态势的人指挥军队作战,就如同滚动木头、石头一般。
木头和石头的特性是,置放在平坦安稳之处是静止的,置放在险峻陡峭之处就滚动。
方的容易静止,圆的滚动灵活。
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像将圆石从万丈高山上推滚下来那样,这就是所谓的“势”。
孙子的这段论述提出了三个问题:势、任势和择人。
什么叫势?孙子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
”也就是说,“善战人之势”,就像把一块圆形的石头置于高高的山顶上,并且再用劲去转动它,由于“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这块置于高山之巅的转动着的随时可能滚下来的圆石产生的能量,就要比方形的石头,或放于半山腰、山脚下,也不转动它要大得多。
可见,势是力量在战场上所处的空间位置的不同所造成的不同态势、气势和冲击力。
什么叫任势?任是运用,任势就是用势,兵家用势指的是用兵作战要能够取得类似“转圆石于千仞之山”那样的效果。
如杜牧所云:“转石于千仞之山不可止遏者,在山不在石也。
战人有百胜之勇,强弱一贯者,在势不在人也。
”用势说到底,就是把存在于将帅及其军队中的指挥、战斗能力借助于客观情况(如天时、地利),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任势的关键还在于择人。
任势要靠人运筹、谋划。
所以孙子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那么怎么做到“择人而任势”呢?第一是选择良将,良将的标准是“智、信、仁、勇、严”全面发展,如汉之韩信、蜀之孔明、南宋之岳飞,这些名将用兵高妙。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https://img.taocdn.com/s3/m/20b26ddb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e4.png)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作者:尚春萍来源:《人力资源》2021年第08期管理是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管理不应把有系统的组织粗暴地拆解和分割开来,再集中精力去关注构成它的各个元素,而应强调各个元素之间的彼此联系,所谓钩挂链环,不能舍此来言彼。
既然管理是一个有系统的组织良性运转的保证,那么,作为管理者,应该做些什么呢?《孙子兵法·势篇》中讲:“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大意是,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情,其实本质不是在于你多强,而是你要顺势而为,于万仞之上推千钧之石。
所以领导者应该做的事就是,找到外部势能,为整个组织赋能。
而势又指什么呢?李世民的大將李靖总结:“兵有三势,一是气势,二是地势,三是因势。
”俗话说,形势比人强,胜负之道,在于怎么造势,这得主帅自己研究,而不求之于下面的人。
工作没干好,领导者不能怪下属没有执行力,或者强迫下属“把错误的决定做正确”。
即便是人不行,也是你自己没选对人。
所以优秀的领导者,求之于势,不责怪下面人,能够造好势,选对人。
气势是什么,首先是你内心强大,然后别人也认为你强大。
李靖说:“将轻敌,士乐战,志励青云,气等飘风,谓之气势。
”这叫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气壮山河,就真有山河一般的力量。
我们平时在工作中、谈判中,都有体会,关键是气势,气势就是权力。
如果别人见你有气势,就会先让你三分,你就先赚了三分。
马克·吐温的小说《百万英镑》,主人公亨利揣着百万英镑的支票,就可以到处白吃白喝,也是气势。
然而,我们在管理中的气势,不是虚张声势,而是靠实力积累出来的。
虚张声势是装不出来的,比如那百万英镑的气势,关键在于支票是真的,如果是假的,那气势就起不来。
《孙子兵法》中写道: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以夺心。
三军可以夺气,是打击敌军的士气,让他气势低落颓丧。
士气没了,力气就没了,战斗力也没了。
美国心理学家迈尔提出了一个“疲劳动机理论”,可以解释士气和战斗力的关系问题。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https://img.taocdn.com/s3/m/6bf104ef0c22590103029d1b.png)
龙源期刊网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作者:
来源:《农经》2017年第04期
——《孙子》
战争中“情势”瞬息万变,谁能制造情势、把握情势、驾驭情势,谁就统领“胜势”。
只有这样,才能“治众如寡”,才会“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择人任势”,是很精辟的管理真经。
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巨大的潜能。
管理者的使命就在于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释放每个人身上的潜能,从而使这个群体成为最具创造力的群体。
一个管理者,无论有多么崇高的理想,多么雄伟的抱负,多么渊博的知识,多么至善、至美、至真的德行,倘若不花心思去理解周边人的喜怒哀乐,不能使群体的潜能得到释放,不肯推究事务发展的究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卓越的管理者。
择人任势,不靠思辨去阐释,而是只能在实践中体悟。
实践当实事求是,千万不能心存侥幸,企业的岗位应该是常新的。
在以客户为本的时代,企业急需建立以客户为本的工作程序和人人参与的管理平台,谁能接近客户,发现问题,谁就是企业中责任的发起者。
一个有活力的企业,岗位一定是能上能下的,一些重要的位置不能只有在现任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时才换人,而是要在当局者不能驾驭企业的趋势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时就应该换人。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意思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0420711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0e.png)
以下是“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的意思:1、《孙子兵法·兵势篇》的译文:孙子说:管理人数众多的军队就像治理小部队一样应付自如,是依靠军队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指挥人数众多的军队作战就像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到位,是依靠明确、高效的号令指挥系统;全军与敌人对抗而不会失败,关键在于“奇正”战术运用正确、巧妙:攻击敌军,如同以石击卵一样容易,关键在于避实就虚。
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
善于运用奇兵,出奇制胜的人,他的战术变化就像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像江海一样永不枯竭。
像日月运行一样,周而复始;像四季更迭一样,去了又来。
宫、商、角、徵、羽不过五个音阶,但五个音阶的组合变化却是无穷无尽;青、赤、黄、白、黑不过五种色,但五种颜色调和绘成的画图之美是观赏不完的;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但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却是品尝不完。
战争中作战的方法不过“奇”、“正”两种,但“奇”、“正”的组合变化,却是无穷无尽。
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比圆环旋绕,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呢。
迅疾的流水之所以能漂动大石,是因为水势强大;猛禽搏击雀鸟,一举可致对手于死地,是因为它掌握了最有利于爆发冲击力的时空位置,节奏迅猛。
所以善于作战的将帅,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发起进攻的节奏是短促有力的。
险峻的态势如同满弓待发的弩,短促的节奏如同触发的弩机。
旌旗纷纷,人马纭纭,双方混战,战场上事态万端,但自己的指挥、组织、阵脚不能乱;浑沌不清,必须把队伍部署得四面八方都能应付自如,使敌人无隙可乘,无法败我。
在一定条件下,“乱”可以由“治”产生,“怯”可以由“勇”产生,“弱”可以由“强”产生。
军队治理有序或者混乱,在于其组织编制;士兵勇敢或者胆怯,在于部队所营造的态势和声势;军力强大或者弱小,在于部队日常训练所造就的内在实力。
善于调动敌军的人将帅,故意向敌军展示一种或真或假的军情,敌军必然据此作出相应的错误举动;给予敌人一点实际利益作为诱饵,敌军必然趋利而来,从而听我调动。
宋志平:善战者求之于势
![宋志平:善战者求之于势](https://img.taocdn.com/s3/m/0940633c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14.png)
宋志平:善战者求之于势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企业犹如人生,机遇是不均匀的,重要的机遇可能只有一两次。
机遇不是等来的,而是需要有心人去发现,需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有时还需要因势利导。
《孙子兵法·势篇》有云:“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意思是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会想方设法寻求有利的作战态势,并且能够选择合适的人才去凭借与创造有利的态势,而不是对下属求全责备。
宋志平能够将北新建材带出重重危机,将中国建材集团、中国医药集团两大集团同时带进世界五百强,做中国版的稻盛和夫,其主要思想武器之一在于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能够趋其利、避其害,对形势的观察非常敏锐,并且提前做好各项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不仅如此,宋志平还通过开拓水泥市场新格局,采用联合重组、央企市营等机制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水泥行业的良性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行业态势。
宋志平个人一直是随着企业发展形势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
•1979年9月,宋志平分配到北新建材的时候,主要工作岗位是技术员,从事新产品的研发以及试制工作,他还担任过车间实验室主任,也是车间的技术骨干;•到了1983年秋季的时候,工厂主管销售的副厂长郭一鸣把宋志平调到产品推广科工作,让他到全国各地的设计院做技术推广工作。
就这样,宋志平又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开始了销售工作的奋斗历程。
•1984年,他升任为推广处处长。
当时有两项主要任务,一项是全厂保岩棉,岩棉成了热门货,供不应求,但其他产品卖不出去,厂里的口号为“全厂保岩棉,岩棉为全厂”;另一项是推广石膏板。
他通过在中央电视台的16楼做了8个样板间扩大宣传力度,又经常亲自到包括北京六建、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北京城建集团等重点单位宣传推广新型建材,客户也非常喜欢听宋志平讲建材新故事。
就这样,宋志平带领营销团队拿下了许多大项目。
•1987年,宋志平做了副厂长后,主要负责推广处、联营处和销售处的工作,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产品宣传。
关于势的名言名句
![关于势的名言名句](https://img.taocdn.com/s3/m/4dc6ea09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19.png)
关于势的名言名句
1.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方能成就大事。
2.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3.势如水火,不容小觑。
4.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5.顺势者昌,逆势者亡。
6.得势则昌,失势则亡。
7.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
8.乘势待时,事半功倍。
9.天下之事,因势而变。
10.因势利导,顺水推舟。
11.势不可挡,勇者无敌。
12.乘势追击,一战而胜。
13.势如破竹,锐不可当。
14.借风使舵,借势而为。
15.顺势而为,事半功倍;逆势而动,事倍功半。
16.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
17.乘时乘势,事业可成。
18.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19.顺势而为者易成,逆势而动者难就。
制其兵文言文翻译
![制其兵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2e5d150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1e.png)
原文:制其兵,如制在己。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故能择人而任官,授之器用,使之各尽其能,以成其功。
译文:掌握自己的军队,如同掌握在自己手中。
因此,善于用兵者,追求的是形势的主动,而不苛求于他人。
所以能够挑选人才,任命官职,授予他们适当的武器和工具,使他们各尽所能,从而完成其功业。
解读:1. 制其兵,如制在己:此句强调,对于军队的控制,应当如同控制自己的身体一样自如。
军队是国家之重器,掌握军队就是掌握国家的命运。
2.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善于用兵的人,追求的是形势的主动,而不是对士兵的苛责。
这里的“势”,指的是战争的形势,包括地理、兵力、士气等多个方面。
3. 择人而任官:选拔人才,任命官职。
孙子认为,用兵之道,在于选贤与能。
只有选用合适的人才,才能使军队强大。
4. 授之器用:授予士兵适当的武器和工具。
武器和工具是士兵执行任务的重要保障,因此,要确保士兵具备完成任务的必要条件。
5. 使之各尽其能,以成其功:让士兵各尽所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完成战斗任务。
这里的“功”,指的是战斗的胜利。
在现实生活中,制其兵的理念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以下是对现代社会中制其兵的解读:1. 在企业管理中,制其兵即选拔和培养合适的员工,使他们各尽所能,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2. 在政治领域,制其兵即选拔和培养政治人才,使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作用,推动国家的发展。
3. 在个人成长中,制其兵即培养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从容应对,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制其兵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
在战争、管理、政治和个人成长等方面,掌握制其兵的精髓,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正如孙子所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制其兵,方能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企业的兴旺发达、个人的成长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孙子兵法: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孙子兵法:求之于势,不责于人](https://img.taocdn.com/s3/m/ba0df223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0f.png)
孙子兵法: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展开全文《孙子兵法》中言:“善战者,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势”者,大局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凡是擅长用兵打仗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努力寻求对自己有利的态势,不可求于下属,并且能够立足于全局态势的发展变化合理的量才用人,选择适合的有用的人才。
那么如何做到根据态势合理的择才、用才呢?从“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众所周知,木石的特点是放置于安稳平坦的地方就静止不动,放置于陡峭险峻的地方就会滚动不止,形状方正就容易静止,形状圆滑就容易移动。
木石之性,代表的也就是“势”,必须要懂得利用各种外条件,不论是否有利于自己,都能一句态势,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将态势转变为有利于自己的方面。
“求之于势”,最重要的是“造势”,意味着竞争优势不是靠消极等待而得来的,而是靠主动创造;“造势”后还要懂得“任势”,即要凭借对自己有利的态势,来以势压敌。
木石沉重,用力搬事倍功半,以势动则事半功倍。
《孙子兵法》认为,战略的最高准则绝对不是以苛责部下、用苦战来取胜,而是要用“势”来取胜。
这就把“势”提到了有关指挥艺术的地位。
孙子并未给“势”下定义,而是巧妙地借助自然现象来说明,“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意思就是,飞流直下的急湍之所以能够冲走石头,都是因为迅猛的水势,成语中有一词“势不可挡”说的也是如此。
只有“识势”“任势”才能做到势不可挡的境界。
“势”不是静止毫无变化的,所以仅仅只是“取之于势”是远远不够的,“取势”的前提是“识之于势”,要对形式的发展和趋向变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大局往往表现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些关键时机、关键问题上,想要把握好大局,需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态势,并利用好态势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从容制胜。
所以说,做到“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就是不管是做什么,不要把问题都归结在他人的身上,更不要随意的责备他人,要在“以利取势”“以权谋势”的过程中学会因势而用,量能而使,以势酿势,最终成功地达到“制敌”的目的。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https://img.taocdn.com/s3/m/715b1b72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3b.png)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孙子在《势篇》中讲道:“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善于指挥打仗的将帅,他的主导思想应放在依靠、运用、把握和创造有利于自己取胜的形势上,而不是去苛求手下的将吏,因此他就能从全局态势的发展变化出发,选择适于担当重任的人才,从而使自己取得决定全局胜利的主动权。
这是孙子对领导艺术所做的一个高度精辟的概括和论述。
深入领略孙子“择人任势”的思想,对今天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家而言,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和教益。
孙子所讲的“势”,是指由一方向另一方发起军事挑战或进攻,由此形成的使双方或多方面临的军事“战势”。
把它引用到企业经营中,企业谋划的某一重大经营战略行动决策或是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所展现的某种(如科技进步、新产品开发、营销策划等)竞争态势,由此会形成各种使经营者面临的“商势”。
但不论是“战势”或是“商势”,都有一个作为“求之于势”的问题。
按着孙子的思想,求势的根本出发点是“取势”,即在充分利用把握势态的发展变化中,以势酿势,实现克敌制胜的战略目的,这从《势篇》的其它论述中可以看出。
而要能够“取势”,则必须先做到“识势”。
所谓“识势”,有两层内含,一方面是对形势的发展和趋向变化,要有超前认识的目光和谋断能力;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是否具有取势的条件和实力(主要是是否拥有可以委任并能担当重任的核心能力人才),要有清醒的认识。
不能“识之于势”,也就难以“取之于势”,因此,“识势”是“求势”的前提条件。
正因为如此,世人把识时务者称为俊杰之才。
但是,一个统帅者他虽有“识势”的战略远见,身边也有能够担任重任的人才,他却不能充分使用,最后还会落入“失势”的惨败境地。
这也是在今天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经营胜败的一个关键问题。
汉相诸葛亮对街亭战略地位的卓识和在抢占天时地利方面都胜过司马懿,只因在最关键处错用了马谡为将,造成了全军溃败,幸亏诸葛亮事先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才避免了全军的灭顶之灾。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https://img.taocdn.com/s3/m/6f42083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06.png)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什么意思,就是善于打仗的人,能够主动地借助于地势,而不是把责任推到士兵身上,一个将领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准确地判断军情,对形势作出精准的判断,然后进行合理的排兵布阵,取得最后的胜利。
02.放到日常的工作中,一个优秀的领导,主要的工作应该是为团队寻找合适的方向,找到优质的资源,然后才能提高团队的士气。
这里的势有很多,可能是市场的势,可能是政治的势,可能是趋势的势,总之对势作出正确的判断,才是领导的核心能力。
03.作为普通人来说,能够判断势,跟对势,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里的物说的层次低一些是工具,说的层次高一些就是势。
趋势才是最好的朋友和最厉害的对手,与趋势为伍,纵使庸庸碌碌,也能富足一生,与趋势为敌,纵使努力奔跑,也没有收益可图。
04.如何判断趋势?从微观角度来说,看看单位里比自己年长十几岁的人,大概是什么状态,未来大概率你也会成为他们,你觉得这种状态是可以接受的吗?不同单位里,那些四五十岁人的收入水平,就代表着趋势,如果你在这个单位混下去,基本上到了那个年纪,你也是那个状态。
从中观角度来说,看看各类资产的表现情况,从发达国家来看,股市、优质地产的收益都很好,这就是值得投入的地方。
从宏观角度来说,人口老龄化、长三角一体化等等都是趋势,但是普通人把握不住,也很难参与进来。
05.所以从小处着手,找到上升空间比较大的企业或者行业去发力,然后依托自己的积累去参与中观的趋势变化,通过资产的增值让自己无后顾之忧,再有余力,再去考虑如何参与宏观的趋势发展吧。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https://img.taocdn.com/s3/m/67850193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71.png)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他的意思是,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努力寻求对自己有利的态势,而不是对下属苛责求全。
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
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势,一个是人。
势,可以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指事物的规律,求势就是寻求事物发展的规律。
还有一种是指事情的态势和形势,这里的求势,就是摸清事情的态势和营造氛围。
而人,主要是指与我们共事的同事或者下属。
举一个例子,人都是怕死的,上了战场的士兵同样怕死。
一个有经验的将军,不会因为自己的士兵可能怕死而担心和抱怨。
他会在战争前,充分地训练和管理好士兵,做好战斗前的准备,塑造必胜氛围,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寻找时机,精准发令,营造我方胜利的态势。
这对我们现代生活很有启发,让我们从个人和企业两个角度逐一解读。
从个人角度来看,当我们正在处理某个问题或矛盾时,应该首先弄懂事物背后的规律和形势,再辅以行动。
而不是一来就将问题归咎于某个人或某个团队。
聪明人做事,首先要明白事物的现有状态,然后研判其未来趋势后再行动,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什么意思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091d0efd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2.png)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什么意思
一、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从自己创造的有利作战态势中去追求胜利,而不苛求部属以苦战取胜。
这句话出自《孙子兵势》:“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之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二、扩展资料: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武(公元前545-前470),字长卿,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
山东广饶)人,是吴国将领。
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
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今日在山东、江苏苏州等地,尚有祀奉孙武的庙宇,多谓之兵圣庙。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的寓意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的寓意](https://img.taocdn.com/s3/m/e68e2648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00.png)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的寓意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这句话的寓意非常深刻,主要表达了一种关于战争和领导力的智慧。
首先,“求之于势”寓意着善于战争的人懂得如何把握和利用形势。
这里的“势”可以理解为战场上的态势、环境、资源、心理等因素。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或指挥官会全面分析这些因素,从中找到对自己有利的条件和机会,制定出相应的战略和战术。
他们不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还具备深厚的战略眼光,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中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不责于人”寓意着在战争中,领导者应该具备自我反省和自我修正的能力。
当战事不利时,他们不会将责任归咎于下属或部属,而是会先从自身找原因,反思自己的决策和指挥是否有问题。
这种勇于承担责任、不推卸责任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领导者自身的成长和提高,还能够激发团队的凝聚力和士气,共同应对困难和挑战。
综合来看,“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这句话的寓意就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善于把握和利用形势,同时也要具备自我反省和自我修正的能力,勇于承担责任,不推卸责任。
这种领导者的智慧和品质,无论是在战争还是在现代社会的各种竞争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我们应该从全局出发,寻找和利用有利条件,同时也要勇于面对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将责任推给他人。
描写发展诗词佳句
![描写发展诗词佳句](https://img.taocdn.com/s3/m/7d4aa45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da.png)
描写发展诗词佳句1.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出处:近现代·孙中山语。
原句:“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释义:当前世界潮流的发展规律声势浩大,顺应这个规律做事的人,就能成功;逆历史规律而为的人,终将被历史潮流给淹没掉。
用法提示:“天下大势”,也可以说是一种时代潮流。
国家民族需要顺势而为、时代发展需要顺历史潮流而动。
孙中山说的虽然是他当时所处的形势,但这却是一条亘古不变的道理,无论何时何代,都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在公文写作中,普通来说,领导在重要场合的讲话稿中,都会有一段纵论当前形势的文字,或者优或者劣,或者利或者弊,这句话就可以放在段首,引出下面的议论。
2. 得贤者胜,失贤者败;自强者兴,自怠者亡。
出处:明 ·冯梦龙《新列国志》。
原文:“历览往迹,总之得贤者胜,失贤者败;自强者兴,自怠者亡。
胜败兴亡之分,不得不归咎于人事也。
”释义:得到贤能的人材就会胜利,失去贤能的人材就会失败;自强的人会兴旺,懈怠的人会衰败。
强调:胜败兴亡的区别,跟人的作用有很大关系。
用法提示:冯梦龙的《新列国志》是以明代平话《列国志传》为基础改编而成的,后来他又写了《东周列国志》,说的都是“春秋战国那些事儿”。
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人材难得,轻蔑不得,耽误不得,可以结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谈谈如何发现人材、使用人材、配置人材。
比如,“得贤者胜,失贤者败;自强者兴,自怠者亡。
”要想把方方面面优秀人材会萃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需要打开视野、不拘一格,充分盘活干部资源,把干部队伍和各方面人材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出处:春秋 ·孙武《孙子兵法 ·兵势篇》。
原文:“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