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优质课件(共127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起来解读课题吧!
留宿 宿建德江 地点,指新安江流
经建德(今属浙江 省)的一段。
诗题:夜晚留宿在建德江边。
初读古诗 扫清障碍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zhǔ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整体感知 谁来借助注释,说一说诗歌大意?
互动课堂
读通诗句后,我们再来读一遍, 一边读一边想象眼前出现的画面, 说说自己的感受。
移舟泊烟 渚, 日 新暮。客客愁
联系写作背景,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称 自己为“客”?作者心里为什么会涌起 “新愁”?
愁新
诗人漫游吴越,远 离家乡,把自己当做了 异乡的客人。
远离家乡,仕途失意, 暮宿小洲,这样的氛围勾起 了诗人思乡的乡愁。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动:惊鹊、鸣蝉、蛙声
以动写静
静:明月、清风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惊飞,可 见夜间的黄沙道分外幽静。
作者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喜悦
看到的:明月 别枝 惊鹊 稻花 听到的:蝉鸣 鹊啼 蛙声 闻到的:稻花香
朗读指导
让我们一起结合插图和配乐,读出乡村月夜的美 吧!
黑云翻墨未遮山
黑云
比喻
翻墨
白雨跳珠图 雨
写出了暴雨之大, 雨点之急。
白雨跳珠乱入船
形容雨点, 有声有色。
狂风散云图

卷地风来忽吹散
突出风的快
雨后西湖图

望湖楼下水如天
湖水平静
讨论:云、雨、风、水在这四幅画面中有什么特点? 动静之间,一场暴雨戛然而止。
黑云翻墨图

白雨跳珠图

狂风散云图

雨后西湖图
再读第三、四句,一边读一边想,你的 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 空旷
江水清清显得明月和人很近。
置身这样的情景,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孤寂愁苦
人在旅途,漂泊不定,许多诗人都留下了满怀愁绪 的诗句,你能说一句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一起来赏析
拓展延伸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学写字
最后,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首诗中易写错的字吧!

心上有一“横”

课堂演练
一、读下面的诗句,理解加点字词的意思。
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烟渚:雾气笼罩的江中小块陆地。 日暮:傍晚。
2.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默写指导
默写时,要把字写正确,不增、不 漏、不颠倒字词,还要注意标点符号。
结构梳理
西江月·夜 行黄沙道中
上阙 下阙
景美
喜悦
说丰年 陶醉
雨山前
焦急
路转溪桥忽见 惊喜
主题概括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 景: 明月清风 , 疏星稀雨 ,鹊惊蝉鸣 , 稻花飘香 , 蛙声一片 。全词从 视觉 、 听觉 和 嗅觉 三方面抒写 夏夜的山村风光,体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胸。
写作背景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 道时写的一首词。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 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到上 饶居住,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留 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一起来解读课题吧!
词牌名
题目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时间:夜晚
地点:黄沙岭,在今江 西省上饶市西面
孟浩然夜宿建德江时写下了《夜宿德江》 表达愁绪,北宋诗人苏轼登上望湖楼喝酒时 也写下了一首五言绝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 学习——
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资料吧!
苏轼(1037-1101)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自号东 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 表。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 辛”;其散文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有《东坡七集》 《东坡乐府》等。
写作背景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在杭州 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 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登上望湖楼喝 酒,写下了这首五言绝句。
一起来解读课题吧!
作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时间
地点,浙江省杭州 市西湖湖畔。
诗题:六月二十七日登上望湖楼饮醉 时写下的作品。
初读古诗 扫清障碍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背诵指导
学完这首词,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 幅美丽的画面,同时也对词人夜行黄沙道时内 心轻松愉悦的情感有了深刻的体会,让我们一 起来结合画面背诵这首诗吧!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绘的画面好美 呀,一边想象一边默写下来吧。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风吹草低见牛羊
学写字
这首词中的两个会写字你知道怎么写吗?
què
chán
鹊蝉
先读一读, 再观察字形
左右结构
què 左右等宽

chán 左窄右宽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试着读懂 每句的意思。
横斜突兀的树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大意: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 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 声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 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
第二课时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词,这首词也写了 月夜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却与《宿建德江》 不同。让我们一起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夜 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资料吧!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
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 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 “济南二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 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指狂风席地卷来。
形容湖面像天空一 般开阔平静。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大意: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 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 映照,碧波如镜。
互动课堂
这首诗的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说说你 “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吧!(课后 第三题)
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翻墨图 云
乌云的浓
拓展延伸 包含“月”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划动小船
诗人自己
大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 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空阔远大。 天幕低垂,好 倒映在水中的月 像和树木相连。 亮好像来靠近人。
大意: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 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 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shì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整体感知 谁来借助注释,说一说诗歌大意?
雨点,形容雨点大, 形容云层很黑。 杂乱无序。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遮盖,遮挡。
大意: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 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 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
孟浩然(689—740) 襄州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
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 他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 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 浩然集》三卷传世。
写作背景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 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 意的悲愤。《宿建德江》即作于作者漫游吴 越时。

朗读指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用比较轻快的节奏, 读出天气骤变时诗人惊奇 的感觉。
语速可放缓,读出雨 后湖面的平静之感。
背诵指导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心醉! 一起结合插图背诵诗句,把画面 留在心间吧!
结构梳理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 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股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后 两句是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 远方的天空好像低压在树木之上,使心情更觉压抑, 只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 带来些许安慰。
朗读指导
诗句体现了淡淡的愁绪,我们在朗读 时可以把节奏稍微放慢,语调轻缓悠长。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3 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灿烂 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 璀璨的明珠。诗词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 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朗朗上口,深 受大家的喜爱。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古诗词 三首》。
宿建德江
第一课时
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资料吧!
诗题:夜里经过黄沙岭时创作的一首词。
初读古诗 扫清障碍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xiàn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通“现”
回忆一下,你还知道“见”在什么地方读“xiàn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 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用茅草盖的小客舍。 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大意: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 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 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
互动课堂
理解了词的大意后,我们再来 读一读这首词的上阙,想象画面: 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 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背诵指导
我们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也 可以边想象画面边背诵。
结构梳理
宿 建 德 江
泊舟烟渚 日落黄昏 旷野无边 江清月明
借景抒写愁思
主题概括
《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 秋江暮色 的诗。 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 往的事情,因而以 舟泊暮宿 作为自己抒发感 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的羁旅之思 。
对比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宿建德江》, 想一想:虽然它们都写了月夜的景色,但 是它们表达的情感一样吗?(课后第二题)
《宿建德江》围绕一个“愁”字,诗 人一人在外地游历时内心的孤苦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惊鹊、鸣

蝉、蛙声、明月、清风等景物,描绘了夏夜的 静谧和活力,表现了词人的喜悦、欢快之情。
·· ··
···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平静。
二、读诗句,展开想象,请简要描绘诗中所呈 现的画面。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 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 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 倒而下。
望 湖 楼 醉 书
六 月 二 十
七 日
黑云翻墨图 白雨跳珠图 狂风散云图 雨后西湖图
望湖楼的 美丽雨景
主题概括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人苏轼先在船中, 后在楼头,迅速捕捉到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 雨泻、风卷、 天晴,写得有远有近 , 有动有静,有声有色 , 有景有情,令人读来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他有没有找到那家茅店呢?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路转溪桥忽见
你从“忽见”这个词中,感 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惊喜
回忆一下,陆游写的哪句诗,表达的 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想象一下,作者看到旧时茅店社林后的神态、 动作和语言。齐读下阙,感受作者的喜悦。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假如你是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想起了从前,想 起了家乡,想到了亲人和朋友,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
在一个火热的夏夜, 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吃西瓜。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 朋友们围坐在火炉旁闲聊。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与好友登高望远,把酒言欢 。 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与家人到田中劳作,收获果实。
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 之上,思绪却早已飞远,他的 心飞到( 家乡 )去了。
点击图片播放音乐
正当诗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 喜悦中时,浑然不觉天气起了变化。 等他猛抬头,发生了什么呢?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作者这时的心情怎样?
意外
焦急
于是,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 避雨的地方,明明记得——
旧时茅店社林边
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茅屋小店哪里去
疑惑
了呢?
诗人因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 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 连早已邻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 没有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