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题目错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题目错因分析
一、心理抵触作用
地理对理性思维要求较强,属于文科中的“理科”,多数文科学生一提数学、地理就害怕,形成心理阴影。

做题时老怕丢分,要么直接不会做,要么就是浪费很多时间去做,尤其是地球运动部分。

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平时做的这部分题目太难,逐渐丧失了自信心,又加上地球运动部分空间思维要求高一点。

主要对策:相信自己,努力攻关,只要方法得当,绝对能够学好地理。

二、基础不扎实
1.地理概念不清
地理概念包括地理名词、地理名称和地理数据三方面,如很多学生不明确地形与地形区的区别。

由于地理概念不清,使学生记忆混乱,出现答题错误。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

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准确无误。

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

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恒星日、太阳日; 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

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二、抓"原理"重"理解"
1.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
地理虽然理性思维要求较强,但记忆的内容也很多,如果只强化理解,弱化记忆,就会出现很大的漏洞。

如本格拉寒流与加那利寒流的名称和位置很多学生含混不清。

2. 分布规律模糊
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是地理学科的教学重点之一。

在自然地理中,主要是地理分布规律。

在人文地理中,主要是地理事物的具体分布规律。

学习时必须抓住其内在的联系,才能举一反三。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

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反气旋型)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在中、低纬度海区,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

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3.区域知识薄弱
区域地理知识是人文地理的载体。

由于区域地理在初一、初二学习,与高中的衔接不好,学生区域地理知识十分薄弱,尤其是在区域定位方面。

这也是造成学生答题错误的重要原因。

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主要采取综合的方法与比较的方法。

综合的方法,即从整体认识和分析该区域地理突出特征。

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形成,故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方面来认识。

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

例如气候酷寒是南极洲区域特征的主导因素,它直接影响到该区的其他自然(地势高,烈风,淡水资源和风能等)和人文(无常住居民)。

比较的方法,就是通过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对照、比较和分析,找出他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

多采取列表法。

例如:
我国秦岭—淮河南北的比较
巩固的目的。

②迁移比较。

对抽象的、有纵向联系的地理概念,运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理解地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三、基本原理不清
地理基本原理包括地理事物特点、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其演变规律。

学生在答题时,由于对地理事物特点、成因及演变规律不求甚解,以偏概全,演变过程混乱而造成的错误不可忽视。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

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

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主要对策:紧跟老师思路,多动脑,多动手,运用图、表等分解难点。

四、读图能力、图图转换、图文转换能力差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图中隐藏着若干有用的信息,很多学生读图只能读出图中的表象,而对图中隐含的信息往往读不出来。

如图中的显性图例学生能够明确,而对一些隐性图例(如等高线)等置之不理,造成思维的疏漏。

1、夯实基础,强化知识的落实,突出能力培养
虽然说如今高考突出能力的考察是大势所趋,但这并不是说可以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

能力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重组与再现,“双基”是能力的基础,缺乏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故再平常教学中,尤其是第一轮中应全面复习,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并在完善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另在复习中还应重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对有些知识点进行相应的拓展和迁移,学会举一反三,把相似、相近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视野得到拓宽,从而不断提升学生整合、分析信息的能力。

2、强调读图细节,穷尽一切条件
其实如今试题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比较充足的,其中每句话、每个数字、每个符号均有可能是解题的关键,但由于学生不良的读图习惯,往往是丢三落四不能完全提取图中所隐含的条件,最终导致误答或答题不全。

故在平常教学中应使学生知道图表中任何一个毫不起眼的数字或图标都有可能是解题的关键,应穷近图中一切条件,并能准确地说出其代表的含意。

3、养成绘图习惯,于实践中提高读析图及转换能力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首先应使学生养成动手绘画简图的习惯,以图为线把各部分知识串联起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最终把所学的知识落实到图上,做到心中有图。

其次还应将教材中出现的各种图表进行分类,再根据各自特点归纳出不同的读图方法,并结合相应的练习加于巩固。

最后,对于同一内容的部分,则通过变换、增加或改变提问角度以及增加图文、图图互换练习加以强化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及转换能力。

4、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留足自修时间
传统的教学过程经常是教师个人的“一言堂”表演,学生则扮演听众的角色。

长期以往结果是老师耗费大量的时间及精力,而学生则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意愿及动力,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更谈不上创新思维习惯的养成。

故老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手段,平常教学中
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消化、理解及记忆,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训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整合、分析信息的能力。

主要对策:学习多数地理知识都要图文结合,做题时形成“读题干——读图——读题目——再读图”的习惯。

五、数学思维应用困难
地理中的若干原理是与数学想通的,如城市化水平、自然增长率等,必须明确其数学含义,才能更好的解答地理题目。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数学的原理、方法,具有思路清析、化繁为简、一目了然的功效,本文介绍几种具体方法。

用数学函数法推导地理公式,进行数值计算
中学地理中有很多计算题,教师在讲清楚地理原理之后,再用数学的方法推导出一些公式,学生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就可直接运用了。

例如:证明北极星的高度等于北半球观测者的地理纬度。

设A为北半球任意一点(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N为北极点,那么OC为赤道平面。

北极星在ON 的延长线上,OB⊥OC,∴δ+β=90°。

(2)过A做球面切线,并与ON延长线相交于B,即AB⊥AO,β+θ=90°。

因为北极星距离地球无限远,从北极星分别射向N、A的光线平行,那么γ
角即是看北极星的仰角。

δ为A地的地理纬度。

因为γ=θ(内错角),而β+θ=90°、δ+β=90°,所以,γ=δ,即某地的地理纬度等于当地观察北极星仰角的度数。

主要对策:明确某地理事项的数学含义,通过数学式思维(定理+例题)的形式进行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