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同步测试 第3单元 7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薜荔”是古诗文中________的意象。

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中唐诗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写道“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晚唐诗人沈彬亦有诗云“薜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诗中因薜荔而生出凄楚的意味。

有趣的是,薜荔也有另外一面,薜荔不________,在寂寞中生长,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侵,依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

屈原《离骚》中就有“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的诗句,借薜荔这种芳草来表达清高芳洁之意。

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藤条________,坚韧地攀缘吸附于墙壁,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轰击,也不能撕扯分离它们。

( )。

待到挂果时,薜荔藤叶丛里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初唐宋之问“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描写了蔓生浓绿的薜荔、亭亭玉立的桄榔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C )
A.司空见惯同流合污青云直上心驰神往
B.层出不穷随波逐流青云直上爽心悦目
C.司空见惯随波逐流扶摇直上心驰神往
D.层出不穷同流合污扶摇直上爽心悦目
解析: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文中指“薜荔”意象在古诗文中很常见,用“司空见惯”更恰当。

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

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

同流合污:随着坏人一起做坏事。

根据下文“活出自己的精彩”等可知,用“随波逐流”更恰当。

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

青云直上:形容官职升得很快很高。

前者可用于事物也可用于升职,后者只用于升官又快又高。

根据语境,用“扶摇直上”更恰当。

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

爽心悦目:景色美丽,令人心情愉快。

文中是指诗歌描写生动,不是指眼前景色美好,故用“心驰神往”更恰当。

故选C。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古代一些文人仕途不顺,他们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B.古代文人仕途多困惑或怀才不遇,或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C.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他们常常为解心愁而借薛荔抒情。

D.古代文人大多仕途困惑或怀才不遇,他们身处逆境之时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解析:文中画线句子“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语病主要是不合逻辑,修改的关键是把句子的逻辑关系理顺。

A、B两项,“身处逆境”包括了“仕途不顺”及“怀才不遇”的情形,不能并列。

C项,“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的说法绝对,且“仕途不顺”与“怀才不遇”有交叉,不合逻辑。

D项的修改最恰当。

故选D。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若是晴朗的夏日,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B.若是天气晴朗,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
C.远远望去,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简直是一片彩霞
D.远远望去,简直是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解析:仔细阅读文中括号的上下文内容与四个选项,括号前面已经交代“夏天来了”,这里就不要再说“夏日”;上文说了“风雨雷电”,这里就要说“天气晴朗”。

先说阳光照射,后说仿佛彩霞,这样更符合逻辑,故选B。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4~5题。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以声写静,渲染欢乐的氛围。

B.“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深思。

C.“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

D.“余襟良已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

解析:A项,“以声写静”分析不当,这里写的是人的快乐,与寂静没有关系。

5.有人评价此诗“平中见奇”,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分析。

答:①诗歌语言平实,场景普通。

诗人用平淡的语言写了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与友人结伴出游,开颜畅饮的场景。

②思想超脱,见识高迈。

诗人能看破生死,安然享受当下,有超出常人的不平凡的了悟。

(意思相近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①
宋之问
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②。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③,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④。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

②越台: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③裛(yì):同“浥”,沾湿。

④莱(lái):草名,即藜。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

B.“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

“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

C.“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

D.“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

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

解析:D项,“含蓄委婉”错误,从诗中来看,“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意思是“仕进的路已绝,不如返回故乡去剪莱草过日子吧”,这是直接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应是“直抒胸臆”。

7.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答:①联想。

“宿云鹏际落”一句,诗人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

②比喻。

“残月蚌中开”一句,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像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生机。

③动静结合。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

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盎然生趣的画面。

④多角度描写(嗅觉、听觉、视觉相结合)。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描写桂花带露开放,香气袭人,是从嗅觉的角度;流水打击溪石,叮咚有声,是从听觉的角度;回环流转的细流,是从视觉的角度。

多角度描写展现了宁静清新的环境。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客中守岁在柳家庄
白居易
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

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首联开篇点题,点明时间是除夕夜,同时表现作者在外生活窘迫,连酒也没有;因极度思念家乡,泪水把衣襟都沾湿了。

B.颔联写作者知道家里生活也贫困,但是与之相比,在外更加艰辛,因为贫困之外,又加上了刻骨的思念。

C.颈联中“畏老偏惊节”一句,一“惊”字,不仅表现出作者因年老而感觉到时光匆匆,更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D.这首五言律诗用语平淡朴实,但感情真切,侧重表现出流落在外的作者逢佳节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畏老情绪。

解析:D项,“侧重表现出流落在外的作者逢佳节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畏老情绪”错误。

诗句中表现了作者人到老年,思乡之情更重了,其中的“畏老”并不是真正的“畏老”,它是为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服务的。

9.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加以简析。

答:①直抒胸臆。

诗人一开篇就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极度思念家乡,泪水把衣襟都沾湿了,看似平淡,却是平淡处见真情。

②对比。

用在外漂泊的艰辛与家中生活的贫苦作对比,抒发了对家乡的刻骨思念。

③曲笔(答想象或联想亦可)。

最后一联转换抒写角度,不写自己思念家人,而是从家人思念自己的角度来写,不仅表现出一种浓浓的亲情,更强化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写出两种即可)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思想家。

沈德潜说诗“贵在理趣”,__①__。

他的诗不是从抽象的哲理出发,__②__,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

__③__,又有诗人的情趣,隽永厚朴,耐人寻味。

答:①陶诗便是最富于理趣的(或:陶渊明便是最看重理趣的)
②而是从具体的生活出发
③所以他的诗既有哲人的智慧(主语必须是“他的诗”)
11.仿照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子再写两个句子。

对酒当歌,酒,被三滴泉水不停润泽,朦胧中任岁月穿越了时空,依然能看到智者对酒当歌时的潇洒。

酒,让人于热烈、奔放与豪情中,回味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诗人的顾影自怜,回味着“酒酣胸胆尚开张”时官人的豪兴傲气,(回味着“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时文人的多情善感,回味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壮士的悲怀壮行)……
如今,古时的佳酿已无处可寻,而佳酿制成的诗句,倒是历久弥香,愈发芳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