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国际化增强传播工程”助力中国学术期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 中国期刊英文论文一站式获取平台AcademicFocus的首页设计
2.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工程(Journal Translation Project)
如图2所示,该平台首页划分为论文检索、期刊浏览、热点话题、期刊展示、特色文章、学术新闻、研究服务、出版服务八个板块。
特色功能包括:中英双语检索、四种全文阅读方式、中英全文句句对照、创新点提炼、知识点注释、正文结构化导航、文内引文链接、前沿学术沙龙、学术新闻发布等开创性特色功能。
通过双语对照全文数据库,用户不仅可以浏览相关电子全文,还可以根据喜好选择中英文对照的多种呈现方式:中/英文全文阅览、左右对照阅读、浮动对照阅读,从全文层面实现中英文双语对照。
还包括JTP新闻、《编译快报》、研究基金国际合作科研招聘仪器设备增值信息服务。
常规功能有:浏览、检索、期刊展示、最新文章推荐、信息服务等。
图2 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工程JTP的首页设计
3.中国英文书刊复合型资源整合平台(AcademicReference)
图3 中国英文书刊复合型资源整合平台AR的首页设计
(三)数字加工
“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国际化增强传播工程”项目基于 XML为核心的复合出版技术构建采编发一体化数字出版平台,支持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的碎片化定制服务和互动传播。
通过该项目的核心技术,我国最新学术成果能够同时面向国内外学术界、教育界和社会公众三个层面的读者进行广泛传播。
1.数字化出版体系建设
中国知网目前拥有一套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生产管理平台,配置几十项专利技术与工具,满足各类出版资源的数字化加工要求,并采用结构化的加工流水线,构建集约化的生产系统,满足精细化加工设计要求。
“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国际化增强传播工程”基于同方知网现有数字生产流水线,为新合作学术期刊等加工建立新的数据加工标准规范,完成英文期刊等资源的全文碎片化加工,包括数据交接、纸质资源扫描、碎片化标引、文字校对、整合发布,保证平台的高
数字出版产品海外传播
112 |
新闻出版对外贸易优秀项目专刊自主品牌的国际化出版平台,“造船出海”应该成为未来中国期刊走向国际的主要方式之一。
首先,中国英文期刊的办刊宗旨是直接面向世界传播中国最新的学术成果。
但就目前形势而言,普遍因为办刊历史短、发表论文少,个刊在海外的知名度非常低。
其次,中国的英文学术刊物只有300余种,其中有200余种曾经或目前正在与国外出版机构以订阅模式或OA(Open Access)模式进行合作出版,但合作费用高昂,新刊经常因经费不足而被拒之门外。
再次,因为出版形式单一、传播渠道有限等不利条件相互制约,个刊存在信息孤岛现象,由于期刊分散,品牌难以显现,严重阻碍了中国主办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同时,中国最优秀的研究成果都发表在国外期刊或平台上,大部分版权和发行渠道掌握在外商手里,这种状况可能会对非常时期的国家科技信息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建设“以我为主、开放合作”的科技信息国际发布平台是现实的需要。
(二)中国学术期刊英文集成出版是建立自主品牌的国际化出版平台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对英文学术期刊发展越来越重视,推出多项办刊扶持政策。
英语是国际学术交流的主要语言,越来越多的非英语国家通过创办优秀的英文学术期刊来提高国际影响力。
英文学术期刊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国际化增强传播工程”通过专业编辑和智能推送为海内外专业读者提供量身定制的期刊与文献推荐,让专业读者从浩如烟海的文献调研中解脱,只读最需要的内容!
(三)双语出版是优秀中文期刊走向国际的有效路径在推动出版“走出去”方面,语言因素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中文期刊翻译成英文必然能扩大这些期刊的对外传播范围。
中英全文对照期刊数据库(JTP)引入国外先进办刊理念,提升中文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水平。
改变我国学术出版业的不利局面,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共赢。
它是推动我国文化科教、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我国文化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最后,中国学术期刊只有在提升自主办刊能力、建设国际传播平台、市场运营机制等方面不断取得进步和突破,才有可能真正地参与到国际上开放竞争的学术出版环境中,实现世界一流的目标。
“中国学术期刊走出去国际化增强传播工程”推动了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对于促进中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具有重大文化和经济意义。
[作者单位系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国际出版与发行部]
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出去”做出更大贡献,希望从国家政府支持角度,继续给予支持。
1.资金支持。
目前国家专项资金普遍要求为一年一申报,申报内容不能与之前雷同,由于“十月作家居住地”是一项长期项目,并且随着“十月作家居住地”的深入建设和发展,资金投入方面需要更多支持,希望该项目能继续申报并获批国家政府的有关专项资金;或能否将“十月作家居住地”作为特殊项目予以立项并给予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支持。
2.政策支持。
在“居住地”实际运作中,除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版权推介、翻译出版等相关费用外,作家往返交通费用及住宿费用也占用了较大比例,但在专项资金审核交通费和住宿费等方面难以操作。
(二)依托独特的国际交流活动,落地“居住地”建设成果
通过每年举办“十月作家居住地论坛”“外国翻译家驻留计划”“十月翻译版权交流计划”等国际交流活动,与外国翻译家、汉学家及各国出版机构密切合作,有效促进北京和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与国际交流合作。
十月作家居住地论坛已成为每年北京十月文学月的重要国际活动之一。
(三)加强高端项目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
除引进专门的翻译人才和版权贸易人才外,建议加大对目前从事该项目具体工作人员的培养力度,提供业务培训、交流提升、信息互通等渠道,为“居住地”不断拓展深入发
展夯实基础。
五、结语
“十月作家居住地”的建设发展,将牢牢把握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和对外工作方针原则,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引领,以塑造国家良好形象、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服务党和国家对外战略为基本任务,将紧紧围绕推动中国文学尤其是北京文学“走出去”这一重要任务,力争在未来,为北京文学创新发展聚拢更多全国优秀作家,力促更多优秀原创作品落户北京,并进一步面向全国和世界推广北京文学优秀成果,努力以日益扩大的影响力和日益丰富的成果,为北京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系北京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接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