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导论-校园文化物化表现形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文化物化表现形式
校园文化物化表现形式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营造的,这种营造过程注重的是校园物质环境中的文化精神,提升校园物质环境的文化价值,丰富校园物质环境的审美功能,并以审美作为切入点,促进学生现代文化精神的养成。

作为学校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校园文化物化表现形式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一、校园文化物化表现形式的审美感知
1.校园文化物化表现形式的诠释
校园文化物化表现形式主要指校园环境及文化设施,这些环境及设施,一方面反映了学校管理者的文化观念,另一方面,也是通过物化的形式将管理者、教育者的文化理念信息传达给学生。

因此,校园中的一切物化形式,无论是人为的雕塑花圃、亭台楼阁,还是天然的山水草木,都会打上鲜明的文化烙印,并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精明的管理者,必然懂得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着力于学校的物化环境建设。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说过,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一个微妙的领域。

①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不仅会有教化的标语、精美的雕塑、还会有平整的草地、缤纷的花圃、茂盛的乔木、幽静的林阴道,或者保存完好的古朴建筑,甚至一块石头、一副篮球架、一个垃圾箱的设置,都蕴含着特定的文化信息。

这些有着形体寓意美感的物化文化载体,会对师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提醒或暗示作用,从而潜移默化地传达着特定的文化信息。

例如洁净的路面或整齐美观的草地旁再配上有提示语或提示图案的垃圾箱,学生就会增加思想的深邃,这也是一个人文化特质的又一个侧面。

2.校园文化物化表现形式是校园文化精神的物质形态
作为一个第一次走进学校的人,校园文化的审美感知首先来自校园文化物化表现形式。

从美学角度分析,对环境美化的过程就是对环境中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各种美的潜在客体进行精神化再造的过程,是对校园文化价值进行再挖掘和再升华的过程。

在按照美的规律对校园文化物化表现形式造型的过程中,积淀下了创造者的审美感受,物化下了构思者的精神体验。

那么,以美学指导思想规划和建设的校园文化物化表现形式,必定是技术和艺术、实用和审美的统一。

校园文化是有形和无形的统一,即使无形的精神,也需要物质的载体来为其传达信息,从而使载体本身也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着眼于文化观念、文化信息的传播。

在物化的、形象化的环境和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尽可能让其承载更多的文化信息,对于形象思维(教化感性认识)占主导地位的中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3.校园文化物化表现形式的价值意义
加强校园文化物化表现形式的美化与建设,从理性上全面认识和把握其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看作是素质教育内在的需求,科学地分析和确定它的固有价值与地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校园文化物化表现形式的美化往往并不仅满足于追逐自然和诗情画意的领悟,其审美领域超出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范围。

通过对校园文化表现形式中的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环境文化的分析,说明校园文化是历史积淀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学校整体面貌、水平、风格、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是学校历久常新的动力和源泉。

同样,校园文化物化表现形式是学校长期形成并为全体人员认同的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外化,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环境科学。

美的校园文化物化表现形式是承载校园文化精神,展现其美的意境的重要客体。

它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条件,使学生通过审美这一与环境沟通的特殊语言,身临其境,耳濡目染,得以解读和体味校园环境中所蕴涵的文化气息,通过校园环境美的可感性、可愉悦性能陶冶自身的情操,升华生命的体验,展示青春的奋斗,传递着校园文化精神的韵律。

美的校园文化物化表现形式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以其强大的熏陶、同化力和感化力,使学生从这面“镜子”中,直观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心灵在潜移默化,个性在完善优化。

使学生健康稳定的思维模式、心理定势、生活哲学和处事方法得以精心培育。

二、校园文化物化表现形式与主体精神内化的关系
1.校园文化物化表现形式的美化和建设是主体精神教育的重要环节
站在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论的立场,从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角度而言,校园文化物化表现形式的美化和建设不是可有可无的或从属的,而是学校教育诸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的。

校园文化物化表现形式的美化和建设不仅要通过物质和生活保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好务,同时还应通过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实实在在地担负起环境育人的责任。

2.校园文化物化表现形式的美化和建设是主体精神由外而内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质
近年来,校园文化物化表现形式的美化和建设所具有的社会美的美学客体价值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日益显现,引导公众意识养成成为环境育人的新内容。

校园公共环境,成为学生步入学习殿堂最好的过渡带,成为检验学生文化素质养成的理想的试验区。

校园公共环境的内容、形式日趋丰富,使其作为校园文化精神载体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日益增强。

从学校校园审美构建的理论角度看,校园公共环境中蕴涵的美的形式主要是教育美,同时又兼容和扩延着科学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等多种其它美的形式。

它呈现出的是校园文化精神所倡导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是以主体为本位的教育。

素质的最高层次的外在表现形式的最高层面,就是主体所内含的沉淀于主体内在心理结构中的稳定的教育文化
精神,即文化素质。

这种教育文化精神因主体及其所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差异而有所区别。

它敏锐地折射着环境的变化和教育的影响,并且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因此,我们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有目的地将优秀的教育文化精神稳定地内化到学生这一主体的内心结构中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校园文化物化表现形式的美化和建设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

3.校园文化物化表现形式的审美是主体精神内化的重要方式
教育审美活动并不能完全归结为学生的生理活动,从根本上讲,审美是主体的一种文化精神活动。

虽然审美活动是在物理与心理之间展开的,也的确离不开刺激——反应的生理过程,但在学生接受刺激与反应的过程中,都有文化因素的参与。

校园物化环境中的审美客体具有多样性,校园建筑园林环境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的校园建筑园林,会融会多种艺术为一体,利用其独特的语言空间,将各门类艺术各自固有的审美特征不断渗透、交汇、同化,构筑成具有综合效果的美的校园建筑环境。

一方面,它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真实、集中地创造出山水风景、建筑厅堂,为学生的休闲、学习提供清静、幽雅的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景物,运用适当的艺术手段含蓄地表现出校园文化精神来,在抽象的艺术形式中注入具体的象征内容,引起学生的共鸣,赋予有限的形象以无限的意境。

尽管美的形式具有多样性,承载文化精神的客体也同样具有多样性,但在审美的本质问题上,无论是哲学家,还是美学家、艺术学家,在长期深刻地关注和思索之后,都用各自的语言阐释了同一个理解,那就是:教育审美活动是作为主体的学生与蕴涵在客体中的文化进行沟通的过程,是学生与环境沟通的桥梁,是学生解读环境的语言。

三、校园文化“倒推法”的建设策略
1.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一般学者认为,校园文化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物质层面的是表象,制度层面的是中介,观念(精神文化)层面的文化才是本质。

因此他们认为,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物化形态文化的建设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制度文化的建设只是途径也非目的,根本的目的是实现观念层面的文化建设。

后两句的表述我是赞同的,但“物化形态文化的建设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我认为不全面,“物化形态文化的建设是手段又是目的”,因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是统一的,没有物质文化,就不会有精神文化。

物质的东西因精神而改变,优秀的校园文化不是与生俱来、自然形成的,而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其形成包含了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学校每个地方、每个人身上具体的自然体现。

因此,全面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

2.“倒推法”就是要优先抓好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具有外显性和感观性,它是校园文化的载体。

它的表象往往给人们对学校的直觉判断,即第一印象的判断。

学校的建设管理大到校园的布局规划、人文景观,小到一室、一梯,乃至一厕的净化香化等等,
都是物质文化内涵的具体表象。

而这种表象是否代表了先进的校园物质文化内涵,则完全取决于管理者的管理措施与管理水平。

因此建设好的物质文化环境,关键在于要落实好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

通过管理,促使全体师生养成好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在校园环境建设上,要打破常规的一成不变的、静止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在熟知的领域里挖掘出了新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

比如,抓好校园内的各种建筑设施如教学设施、文化设施、生活设施的建设和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和亮化。

要建立固定的宣传阵地和文化设施,精心策划好宣传栏,阅报窗、宣传牌、黑板报、校报校刊、广播站等文化设施的建设。

校园内各种名人名言、格言警句、雕塑、文化长廊等要蕴含办学理念,注重人文关怀,体现时代精神,突出教育功能,营造育人氛围。

3.建立规范的校园文化机制
首先,要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如成立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并就校园文化阵地、环境卫生、绿化美化、校园保卫等进行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加强常规管理,进一步修订完善一系列校园管理制度,如德育工作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学生常规管理制度、课外活动制度、公物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师生操行考核评定制度、治安管理制度等,把校园文化建设任务纳入分级目标管理体系,与教学科研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进展。

其次,要整合校内外各种文化形态。

随着学校组织的日益开放,学校日益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与冲击。

为此,学校要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并在文化的批判与借鉴中增强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

就校内文化而言,主要有群体层面的教师文化、学生文化、领导者文化,组织层面上的班级文化、团队文化,其它层面上的课程文化、活动文化等。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化中,要注重对学生文化、社区和家庭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充分吸收与整合,通过对这些文化进行整合,使之能补充、丰富校园主文化,从而构成多彩生动的校园文化。

最后,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由学校的法律形态和组织管理形态构成的显性文化,通过她可以把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谨规范、实用有效的规章制度,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合格的管理人员是保证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

不同学校的制度文化不尽相同,可以有各自的特点。

学校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制订通常是以不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社会公众的道德意识为前提的;而制度实施的组织管理机构则可以有各自的个性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