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侯集高级中学2017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doc(无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l.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即.使(jí)嫉.恨(jì)寻.常(xún) B.估.量(gū)肤.浅(fū)抹.去(mō)C.芜.杂(wú)诬蔑.(miè)创.立(chuàng) D.领域.(yuè)诅.咒(zǔ)给.予(jǐ)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上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1)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中都有的发现。

(2)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

(3)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

(4)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去。

A.独特探索坚强抹 B.独到探索顽强擦
C.独到摸索顽强抹 D.独到摸索坚强擦
3.依次填入下面空缺处的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语是 ( )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已经是幸福的了。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A.如果则何况即使以至 B.因为就甚至以至何况
C.倘若便然而并且甚至 D.即使也但是甚至而且
4.对下列句中关键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空白”表明是不可弥补的损失,可见马克思贡献之巨大)
B.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豁然开朗”与“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剩余价值规律的指导意义)
C.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的强大和敌人的虚弱)
D.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可能”“未必”都有不确定的意思,显得委婉,比用完全肯定的词要准确)
5.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是一篇悼词,也是一篇演说词。

B.作为悼词,文章开头介绍了马克思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身份。

C.由于听众均是了解马克思的人,所以作者述说马克思生平及贡献时概括而精当。

D.介绍马克思逝世情况和生前的革命实践活动用叙述,对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深远影响用议论,而抒情融于全文。

二、语段精读
(一)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第6~8题。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

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

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

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6.“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中的“这样”是后文“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这一结果的原因。

对“这样”所指代的内容,有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样”指的是“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B.“这样”指的是马克思的两个“发现”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C.“这样”指的是马克思所进行的革命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

D.“这样”指的是马克思“创立了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7.为什么说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马克思的两个发现矛头直接指向资产阶级及其政府。

B.因为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斗争中的英勇无畏。

C.因为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具有划时代意义。

D.因为马克思的两个发现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想认识,从根本上动摇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基础。

8.文中“专制政府”和“共和政府”如何区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以某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

斗争是他得心应手的事情。

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

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是创立
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作为这一切工作的完成——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拿这一成果引以自豪。

9.“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中“首先”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
A.马克思参加革命实践活动,然后才进行科学研究。

B.马克思先成为革命家,然后才成为科学家。

C.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活动方面的贡献比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更大。

D.马克思既是一个科学家,又是一个革命家。

10.“以某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中的“某种”的含义是 ( )
①以武装斗争的方式②以和平演变的方式
③以大会选举的方式④只要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任何一种方式
A.①② B.③④ C.④ D.②③
11.对文中画线的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

B.说明斗争是马克思生命的要素。

C.说明马克思的斗争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

D.说明马克思可以为他的斗争成果而自豪。

12.把这段文字的意思概括成两个句子。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3~16题.
在拿破仑墓前的演说
福煦
只要想一想,1796年,拿破仑年仅27岁已经崭露头角,就不难知道他非凡的天赋。

他把自己的天才不断地用于一生的丰功伟业之中。

由于这种天才,他在人类斗争史上走出了一条光辉的道路。

他高举战无不胜的鹫旗从阿尔卑斯山进军到埃及的金字塔,从塔古斯河之滨到莫斯科河两岸。

在飞舞的军旗下,他建立的赫赫战功超越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大将和凯撒大帝。

这样,他以惊人的天才、不甘守成和好大喜功的本性成为胜过一切其他人的最伟大的领袖人物。

这种本性,有利于战争,但对维持和平的均势却很危险。

他把战争艺术提高到从未有过的高度,而这也把他推到了岌岌可危的边缘。

他把国家的荣耀和他个人的荣耀视为一体,他要以武力控制各国的命运。

他认为一个人能够以惨痛的牺牲为代价得到一系列的胜利,换来本民族的繁荣,以为这个民族可以靠光辉而不是靠劳动获得生存,
以为那些被征服而失去独立的国家不会一朝奋起,列出阵容强大、士气高昂、战无不胜的义师,推翻武力统治,重新赢得独立,以为在文明世界里,道德、公理不应比完全靠武力形成的力量更强大,不管这支武力有多大。

由于这样的企图,拿破仑走了下坡路。

他不是缺乏天才,而是由于他想做那不可能的事。

他想以当时财枯力竭的法国使整个欧洲屈膝,岂知当时欧洲已经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很快就全面武装起来。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

但是,比指挥军队克敌制胜更重要的是,按照祖国的需要为祖国服务,使正义在一切地方受到尊重。

的确,在处理人的问题上,如果只依赖个人的见识与才智,歪曲为尊重个人而制造的社会道德、法律,歪曲作为我们文明基础和基督教本质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那么,即使最有天才的人,也肯定会犯错误。

陛下,请安息吧。

你英灵未泯,你的精神仍然在为法兰西服务。

每次国家危险的时刻,我们的鹫旗依然迎风招展。

如果我们的军队能在你建造的凯旋门下胜利归来,那是因为奥斯特里兹的宝剑为他们指引了方向,教导他们如何团结起来带领军队取得胜利。

你深刻的教诲,你坚毅的努力,永远是我们不可磨灭的榜样。

我们研究你的言行,战争的技艺便日益发展。

只有恭敬地、认真地学习你不朽的光辉思想,我们的后世予孙才能成功地掌握作战的知识和统率的策略,以完成保卫我们祖国的神圣事业。

注:拿破仑(1769—1821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福煦(1852—192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元帅。

这篇演说发表于1921年5月。

13.对“他把国家的荣耀和他个人的荣耀视为一体”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拿破仑认为(不超过15字)
14.“由于这样的企图,拿破仑走了下坡路。

”“这样的企图”可以概括为四点(每点不得超过15字):
(1)
(2)
(3)
(4)
15.“他不是缺乏天才,而是由于他想做那不可能的事。

”“不可能的事”是指什么事?(不超过12字)
答:
16.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拿破仑一方面表现了惊人的天才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好大喜功的致命弱点,这是唯物主义的正确地评价拿破仑的观点。

B.为祖国服务,尊重正义,争取和平,是比取得军事胜利更重要的对祖国的责任。

C.一个人如果刚愎自用,不顾社会道德法律,不尊重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那就必然失败。

D.拿破仑是到他那时为止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

E.当时法国已财枯力竭,这是拿破仑失败的根本原因。

F.拿破仑的军事学说是法兰西宝贵的遗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