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地理 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球和地图选择题
1.下图是我国某地某时段天气预报截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昼长是指日出到日落的时间段,判断当地该日( )
A. 昼短夜长
B. 昼长夜短
C. 昼夜等长
D. 白昼渐长(2)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地所在区域及季节是( )
A. 南方地区夏季
B. 北方地区冬季
C. 青藏地区夏季
D. 西北地区冬季
(3)下列四天中,最适合户外运动的是( )
A. 星期三
B. 星期四
C. 星期五
D. 星期六【答案】(1)B
(2)A
(3)B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当地该日6:06日出,19:38日落,因此该地昼长是13小时32分,白昼时间长,故选B。

(2)读图可知,我国位于北半球,此刻该地昼长夜短,因此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季;根据天气预报截图可知,该地气温高且星期六有台风天气,因此该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

故选A。

(3)该地星期四是多云天气,适合户外活动。

故选B。

【点评】(1)从日出到日落之间的时间长度即为一天的昼长。

昼长= 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12:00—日出时刻)×2 =(12:00+日落时刻)×2 = 24小时—夜长。

(2)通常把接受太阳辐射最多,即最炎热的时段称为夏季,接受太阳辐射最少,即最寒冷的时段称为冬季,它们之间的过渡时段称为春季和秋季。

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一般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

南半球温带地区,则9~11月为春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夏季,3~5月为秋季,6~8月为冬季。

(3)天气符号是代表各种天气现象、云状、天空状况等的专用符号,包括供观测记录使用的天气现象符号和供媒体传播使用的天气图形符号。

掌握常见的天气符号代表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日常的气象状况,以此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2.地球自转形成了()
A. 四季的变化
B. 昼夜长短变化
C. 昼夜的更替
D. 地球上的五带
【答案】 C
【解析】【分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所以太阳同一时间里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方时、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现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

故答案为:C。

【点评】地球围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不断地绕着太阳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

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所示的时刻,最有可能看到日出景象的是()
A.A地
B.B地
C.C地
D.D地
(2)图所示的这一天,下列国家或地区中黑夜时间最长的是()
A.澳大利亚
B.中东地区
C.南极地区
D.巴西
【答案】(1)B
(2)C
【解析】【分析】(1)B点位于晨线上,此刻该点最有可能看到日出。

(2)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这一天为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所以南极地区黑夜时间最长。

【点评】(1)晨昏线是地球上白天和黑夜的分界线,由两部分组成即晨线和昏线。

晨线是由黑夜过渡到白天的分界线,在晨线上的点是正好看到日出的点;昏线是由白天过渡到黑夜的分界线,在昏线上的点是正好看到日落的点。

在判读时需注意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在此基础上辨别晨线和昏线。

(2)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地为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时刻,且越往北昼越
短,夜越长。

二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4.将1:100000的某地图比例尺放大1倍后,制作成一幅新图。

新图与原图相比()A. 新图图幅面积是原图的2倍 B. 新图表示的内容比原图简略
C. 原图上某河流的长度为10厘米,新图上长20厘米
D. 新图比例尺为1:200000
【答案】 C
【解析】【分析】将1:100000的某地图比例尺放大1倍后为1:50000,新图的比例尺大,表示的内容详细;原图比例尺与新图比例尺比较,原图上某河流长度为10厘米,新图上长20厘米,新图图幅面积应是原图的4倍。

故答案为:C。

【点评】比例尺缩放问题: 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则放大以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乘以n;原比例尺放大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乘以(1 + n);原比例尺缩小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乘以(1-1/n);原比例尺缩小到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乘以1/n。

5.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该地区的地形主要是()
A.山地和丘陵
B.高原和平原
C.山地和高原
D.平原和丘陵
(2)M村到N村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两村的实际距离是()
A.2.5千米
B.5千米
C.10千米
D.100千米
【答案】(1)D
(2)C
【解析】【分析】(1)读图可得,图中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下,该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由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可得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若M村到N村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两村的实际距离是2×5=10千米。

【点评】(1)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且地面起伏较小的地形是平原;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起伏较缓和的是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的是山地;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中部明显稀疏的是高原,盆地是中间低,四周高。

(2)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比例尺有三种表达方式,即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

比例尺大小看分母,比例尺越大,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大。

6.生活中常常利用地图,请你仔细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农业实验区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A.东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南方向
D.正南方向
(2)小明测得学校到科技园区路线的图上距离约3厘米,他从学校到科技园大约要走()
A.450厘米
B.150厘米
C.450米
D.150米
【答案】(1)C
(2)C
【解析】【分析】(1)地图上的方向有不同的表示方式.有的地图用指向标指示方向,如图指向标箭头的指向一般为北向。

使用这种地图,要根据指向标来确定方向,因此可判定农业实验区在学校的东南方向。

(2)读图可知,图中比例尺为线段式,表示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50米,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可知,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因此,若图上距离为3厘米,实地距离=3÷1/15000=45000厘米=450米。

【点评】(1)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法有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和基本定向法。

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向一般为正北,相反的方向为南方,面向北方,左为西右为东。

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按照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来判定。

没有指向标或经纬网的,参照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定向。

(2)比例尺是表示图上一条线段的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之比,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比例尺有三种表达方式,即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

比例尺大小看分母,比例尺越大,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大。

在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时,需将比例尺单位进行统一,进而根据分母大小进行比较。

7.2019年6月28~29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系列会议在日本大阪市召开。

图1中城市都曾经主办过G20会议。

读下图,回答下列两题。

(1)上图中城市()
A.都在北半球
B.都位于中纬度
C.①纬度最低
D.③在西半球
(2)在上图中,距离宜宾(104°E,28°N)最远的地点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答案】(1)C
(2)A
【解析】【分析】(1)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西经20°和东经160°组成的经线圈为分界线.从西经20°经线上看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从东经160°经线上看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纬度的划分是以赤道(0°纬线)为界,纬度区的划分: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读图可知,图中④点位于南半球,①④点位于低纬度,①点的纬度最低,③点10°E位于东半球;故答案为: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2)读图可知,宜宾位于(104°E,28°N),距离宜宾最远的地点是①点(20°N,115°W);故答案为:A。

【点评】(1)在地球仪上垂直于地轴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所有纬线都互相平行,但长度不等,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即0°纬线。

它是划分南纬和北纬的分界线,是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分界线。

(2)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

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8.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比例缩小后,制作成地球模型——地球仪.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下列关于地球仪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轴与桌面保持着23.5°的夹角
B.地轴穿过了赤道和南、北两极
C.地球仪上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
D.地球仪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观察比较地球仪上的0°经线与0°纬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0°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B.0°纬线和0°经线一样长
C.0°纬线是0°经线长度的2倍
D.0°纬线又叫做本初子年线
【答案】(1)C
(2)C
【解析】【分析】(1)地轴与桌面保持着66.5°的夹角;地轴穿过了南、北两极,没有穿过赤道;地球仪上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地球仪是正球体;C符合题意。

(2)0°经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0°纬线和0°经线不一样长;0°纬线是0°经线长度的2倍;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年线;C符合题意。

【点评】(1)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将地球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并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不同的地理事物。

地轴始终与平面保持66.5°的夹角,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北极,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南极。

(2)在地球仪上垂直于地轴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所有纬线都互相平行,但长度不等,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即0°纬线。

它是划分南纬和北纬的分界线,是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分界线。

连接南北两极的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经线,所有的经线都等长,指示南北方向,最终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9.图①是某地区“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光照示意图,图②是太阳能热水器,结合A、B 和C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所学知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位于A点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最高
B. 位于B点时,该地昼夜平分
C. 位于C点时,北京正值一年中昼最长
D. 为了更好采光,收集热量,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排管最好朝南
【答案】 C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A点太阳高度最高,是太阳在夏至日的位置,故答案A正确;B点太阳高度位于最高和最低之间,春分日和秋分日的太阳位置,昼夜平分,故B正确;C点太阳高度最低,是太阳在冬至日的位置,北京正值一年中昼最短,故C错误;根据题意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一年四季太阳在南方高度最高,所以为了更好采光,收集热量,集热管最好朝向南方,故D正确;所以该题的答案选C。

【点评】每年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一直到9月23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

一直到12月23日(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纬线,过了冬至日太阳直射点折回向北移动,到3月21日(春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一直到6月22日直射点又到达最北界线,如此周而复始。

10.下面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示陡崖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答案】 D
【解析】【分析】解:等高线地形图包括了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五种地形类型,图中四个地方中,④处由多条等高线重合在一起,是陡崖地形。

故答案为:D
【点评】在等高线图中,等高线越密集代表坡度越陡,越稀疏代表坡度越缓。

根据等高线不同的弯曲形态,可以判读出地表形态的一般状况。

等高线呈封闭状时,高度是外低内高,则表示为凸地形,等高线高度是外高内低,则表示的是凹地形。

等高线向高处弯曲的部分表示为山谷;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处为山脊。

等高线重合为陡崖。

11.在我国华北地区某学校内,有一块直立在平地上的宜传牌。

根据当地正午时它的影子方向,判断该宣传牌正面(下图)的朝向是()
A. 正南
B. 东南
C. 西北
D. 正北
【答案】 C
【解析】【分析】太阳直射点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除热带范围内有直射外,其他地区太阳都是斜射,我国华北平原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北温带,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影子朝向正北,由此可确定该宣传牌正面朝向西北方。

故答案为:C。

【点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为: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日后太阳直射点北移,一直到夏至日移动到最北界限,即北回归线;过了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一直经过秋分日再到冬至日,移动到南回归线时,直射点便到达了最南界线,即冬至日。

此日后,直射点又开始北移。

12.首次实现人类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A. 哥伦布
B. 加加林
C. 麦哲伦
D. 郑和【答案】 C
【解析】【分析】解:在1519年9月,航海家麦哲伦率领一支200多人的探险船队,分乘5艘帆船从西班牙出发,向西南穿越大西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的海峡,进入太平洋,1521年3月,船队到达菲律宾,他们向西穿过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终于在1522年9月回到原出发地西班牙。

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故答案为:C
【点评】麦哲伦环球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成就,是葡萄牙航海探险家麦哲伦率领的
探险船队于1519年9月20日出发,至1522年9月6日成功归来,历时1082天。

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不仅开辟了新航线,同时证明了地球是圆的球体。

13.在一间暗室里,将一盏电灯固定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固定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然后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①昼夜更替②四季变化③昼夜长短变化④地方时差异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2)此时图中P地()
A. 可以清晰看到北极星
B. 正是夜幕深沉
C. 处于中午太阳最高时
D. 位于晨昏线上
(3)当图中北极圈全部处于夜半球时,则北半球的节气是()
A. 夏至日
B. 春分日
C. 冬至日
D. 秋分日【答案】(1)C
(2)D
(3)C
【解析】【分析】(1)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太阳在同一时刻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称为昼半球,背太阳光的一面被称为夜半球。

地球不停自转,使地球上的昼半球和夜半球不停的交替,并产生时差.
(2)由图可知,P点位于晨昏线上的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即将迎来新的一天.
(3)当北极圈内全部出现极夜时,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时值北半球的冬至日.
故答案为:(1)C ;(2)D ;(3)C;
【点评】(1)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称为地球自转,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

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

产生原因是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即东边时间总是早于西边。

(2)北半球的季节是以二分二至月为起始月,3月21为春分日,3、4、5月作为春季;6月22日为夏至日,6、7、8月份为夏季;9月23为秋分日,9、10、11份为秋季;12月22为冬至日,12、1、2月份为冬季。

南半球和北半球春秋相反,冬夏相反。

14.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
A. 球体
B. 圆形
C. 椭圆形
D. 天圆地方【答案】 A
【解析】【分析】解: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乘船出海时,港口的灯塔会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世界不同地区,看北极星的仰角不同;月食时,阴影始终是弧形的;麦哲伦环球航行;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人越往山上爬,看到的地平圈就越大(或站在大地上,无论向那个方向走,永远也走不到地平线)等。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地球卫星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确凿的证据。

今天,人们通过从宇宙空间发回的地球卫星照片,就能看清地球的真实形状。

但是,在此之前,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认识过程从天圆地方到麦哲伦环球航行到现在的卫星地球,对地球认识过程不断深入。

地球赤道周长最长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15.读我国某古村落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1)文化古庙所处的地形部位是()
A. 山谷
B. 鞍部
C. 山顶
D. 山脊(2)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文明生态村。

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
A. 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B. 将文化古庙迁到村庄附近
C. 保护森林,发展生态旅游
D. 严禁秸秆、垃圾露天焚烧
【答案】(1)D
(2)B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文化古庙所处的地形部位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应为山脊。

依据题意;故选:D。

(2)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文明生态村,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保护森林,发展生态旅游;严禁秸秆、垃圾露天焚烧。

文化古庙属于文化遗产,不能随便迁动;故选:B。

【点评】(1)山顶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内高外低(一般图中有黑三角图例标注);盆地等高线数值外高内低;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增大的方向弯曲,山脊等高线向数值减小的方向弯曲,陡崖处有多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鞍部两侧均为闭合的等高线的山顶,中间相对较低。

(2)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

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
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6.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大体经历了下列四个阶段,麦哲伦环球航行属于的阶段是()
A. 直觉认知“天圆地方”
B. 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
C. 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D. 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答案】 B
【解析】【分析】解: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月食、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麦哲伦环球航行最先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属于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的阶段,最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图片;结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认识过程从天圆地方到麦哲伦环球航行到现在的卫星地球,对地球认识过程不断深入。

地球赤道周长最长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因地球是一个球体,因此飞机飞行的路线都是弧线,而且是经过两点和球心的弧线。

17.下列地图中,有助于盲人出行的是()
A. 纸质旅游图
B. 发声电子地图
C. 纸质交通地图
D. 可视游览图
【答案】 B
【解析】【分析】解: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有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有助于盲人出行的是发声电子地图。

故答案为:B
【点评】电子地图就是利用成熟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一种新的地图服务方式。

可以在手机、电脑、笔记本等网络工具上使用。

18.芬兰(见图)位于欧洲北部,约三分之一的国土在北极圈以北。

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为主,南部沿海以平原为主。

芬兰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6%,乳畜产品世界闻名。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芬兰位于五带中的()
A. 热带和北温带
B. 热带和南温带
C. 北温带和北寒带
D. 南温带和南寒带
(2)芬兰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南部,最主要的原因是()
A. 气候较温暖
B. 河湖众多
C. 降水较丰富
D. 交通便利(3)森林工业是芬兰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建立的基础是()
A. 森林资源丰富
B. 技术先进
C. 劳动力素质高
D. 海运发达
【答案】(1)C
(2)A
(3)A
【解析】【分析】(1)根据图可知,北极圈从芬兰的北部穿过所以芬兰位于北温带和北寒带,所以C正确。

(2)根据图可知,由于芬兰的南部纬度相对较低,气温比北部高,气候比较温暖,所以A正确。

(3)根据图可知,芬兰丘陵面积广大,森林覆盖率高,森林资源丰富,而森林工业的基础就是森林资源。

故答案为:(1)C;(2)A;(3)A;
【点评】(1)考查五带的划分,地球上划分五带的主要依据主要是根据地球表面获取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的,分别是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热带为南北回归线之间,温带为回归线到极圈之间,寒带为极圈以内。

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2)当前世界上共有70几亿人口,分布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但有些地方人口密集,有些地方人口稀疏。

人口分布较多的四个地方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西欧和北美洲的东部,这些地方自然经济条件都较为优越。

人口分布较少的四个地方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
于湿热的雨林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地以及纬度较高终年寒冷的高度纬度地区。

19.为提高《地形图的判读》一节的教学效果,邵阳市某中学组织学生对学校附近区域(如图)开展识别地形部位的实地教学活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学生对图中虚线A处山体部位的识别正确的是()
A. 鞍部
B. 山峰
C. 山谷
D. 山脊(2)学生对该区域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登甲山峰,东坡比西坡省力
B. 验证到甲山峰与③地间的高差约为350米
C. 观察到乙河自南向北流
D. 量得②③两地图上距离为2厘米,计算出两地间的实际水平距离为20千米
【答案】(1)D
(2)A
【解析】【分析】(1)从图中可知,A的等高线向低值凸出是山脊,D符合题意。

(2)从图中可知,登甲山峰,东坡(缓坡)比西坡省力;验证到甲山峰与③地间的高差约为400米;观察到乙河自北向南流;量得②③两地图上距离为2厘米,计算出两地间的实际水平距离为2千米;A符合题意。

【点评】(1)山顶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内高外低(一般图中有黑三角图例标注);盆地等高线数值外高内低;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增大的方向弯曲,山脊等高线向数值减小的方向弯曲,陡崖处有多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鞍部两侧均为闭合的等高线的山顶,中间相对较低。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我们可以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来判断坡度的陡缓。

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

海拔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

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即由地势高的地区流向地势低的地区。

20.下图为广州高铁南站到白云机场的百度电子截图示意图,图中提供的信息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