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安全工程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安全工程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
作者:王亚军,徐锋,刘佳佳,康宇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7年第9期
摘要:安全工程是培养安全技术、管理、监测与检测、教育与培训等方面高级工程技术人
才的综合性学科,近些年安全工程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
为构建科学合理、
符合社会需求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团队开展了以黑龙江科技大学2014 版安全
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为例的调查问卷。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安全工程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研究成果对拓宽安全工程本科教育办学思路、提高人
才培养质量具有科学指导意义。
关键词:安全工程;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对策建议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9.0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9—0037—05
安全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安全工程也是随着经济发展成长起来的培养专门安全人才的学科
专业。
近几年来,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非常迅猛,从1999年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不足30 所院
校迅速发展到2016 年的160 多所院校。
然而,该专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安全工程人才在就业中存在适应力不强、成长较慢、专业知识单一等现象。
这些问题直接反映了目前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也凸显了安全工程人
才培养方式方法转变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招生于2003 年,截至
目前已毕业本科学生600 余人,近几年平均就业率达到98%以上,45%签约于世界500 强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但对已就业学生的回访发现安全专业毕业生存在薪酬增长较慢、跳槽比例较高、从事非本专业人数较多等问题。
由于发现了安全工程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针对安
全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实际问题,在2015 年度黑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校企协同创
新实现共赢的合作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JD1215063)的支持下,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
学院研究团队针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调查问卷构成及调研对象
研究团队经过调查分析,于2016 年10 月到11月期间,向来自安徽理工大学、黑龙江科
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及河南理工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共计40 人发放了调查问卷,对本校安全工程本科层次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研分析。
(一)调研对象的构成
为了对安全工程专业有更全面的认识,对本校2014 版安全人才培养方案有多角度的分析,调研对象主要由四所本科院校的安全专业毕业生组成。
学历层次为本科及研究生,工作年限为
6~13 年,平均10 年左右,工作性质主要为厂矿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包括煤矿、港口、建筑、
化工、石油等行业)、安监局\煤监局的公务员,安全评价人员,科研单位等,大部分为本单位的中高层管理干部及技术人员。
调研对象选取的依据原则是本科专业为安全工程,毕业后从事
本专业,且在本专业学有所长,对本专业的发展关注度较高。
表1 为本次调研对象的群体基本
概况。
本次调研并未像通常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采用专家汇集一堂,运用头脑风暴法对其
进行分析评价,原因如下。
1.通常聘请专家集中分析,聘请专家数量有限,涉及行业也较为有限,很难对安全工程所
面对的行业做出深入全面的分析。
2.在集中分析过程中,专家囿于时间限制很难对培养方案进行仔细深入的分析,往往更集
中于其中几个部分。
3.所聘请的专家往往更集中于高校,对安全工程的发展方向把握更准确,但对于企业的实
际需求可能缺乏更深入的了解。
4.所选取调研的对象均是1999 年设立安全工程专业后入学成长起来的,对安全工程人才
培养方案更熟悉,提出的建议更具有建设性和针对性。
(二)调查问卷的构成
调查问卷的主要部分为整体素质、知识结构、岗位胜任能力和创新能力。
整体素质是指本
科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于其他教育层次学生的总体表现,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反映;知识结构培养主要是学生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培养,更重要的是专业知识的养成,主要体现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理论宽广性;岗位胜任能力主要是指
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重点是安全工程人才的管理组织能力、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养成,以满
足在不同岗位的工作需求;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学生面对新问题新情况的独特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在工作中对新问题的解决能力。
调查问卷由4 个一级指标和6 个二级指标构成,满分为100 分。
由各调研对象独立完成,通过邮件或其他方式送达研究团队。
二、调查问卷反馈结果
在规定时间内,共发放调查问卷40 份,回收有效问卷38 份,表2 为此次调查问卷的评
分反馈汇总表。
在38 份的调查问卷中,毕业于本校的问卷共14份,校外毕业的问卷共24 份。
从调研对象的评分结果来看,2014 版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受到了调研对象的好评,平均得分为82.26分,评价得分较低的是技术能力培养、专业知识培养和动手实践
能力等方面。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校内和校外分组中,对该版培养方案的评价等级有较大差距。
毕业于
本校的几位调查对象平均得分70.71 分,仅达到中等程度;而毕业于外校的几位调查对象所给
评价分数达到89.85 分,基本达到优秀程度。
之所以出现如此差距可能是因为毕业于本校的学
生对之前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印象较深,影响了本次打分;2014 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涉及面还较窄,开设实验的课程也不多,还不能满足现场的需求。
此外,在创新素
质和能力培养方面的具体措施还不足,方案的可操作性还不够强。
这也是本研究开展的主要原
因之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的反馈结果,发现目前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专业整体方向不明,课程繁杂而不系统
目前国内安全工程培养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代表的强化行业特色
的培养模式和以首都经贸大学为代表的通用型安全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黑龙江科技大学2014
版人才培养方案有工业安全和矿山安全两个方向,但矿山安全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与工业安全
方向基本相同,而专业课有较大差别,导致这两个方向在专业课学习时学生学习吃力,学生只
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一些基本知识如采矿、化工、建筑、机械知识储备不足,学习专业课程时
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安全工程课程建设落后,安全理论有待完善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远低于现场企业的需求,导致培养
的人才达不到市场需求。
部分课程重复内容较多,缺乏系统规划,如安全学原理与安全管理学,安全心理学与安全人机工程均有部分内容重复,且基本概念不一致。
而对一些现场急需的课程
如安全标准化、ISO管理体系、安全文化、应急医学、安全法规、风险识别及控制等没有在我
校安全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课程开发和建设缺少前瞻性和创新性。
(三)知识体系碎片化
在当前国家强调重基础、淡专业、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下,[1]由于安全科学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几乎需要所有的相关知识基础,而教学课时有限,导致专业课程设置受限,学生学习的
知识碎片化、零散化,无法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四)教学实践环节效果欠佳
由于安全工程专业的特殊性,进行实践学习的场所本身的固有危险性比较大,企业安全责
任较大,学生无法深入实习,且实习场所多样性不足,导致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
生动手能力弱,上手较慢,现场普遍反映不佳。
(五)企业对安全人才需求差异化较大
在此次问卷调查中,还发现各行业对安全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的区别。
例如从事安全监督检
查的调查对象要求增加和开发相关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加文字处理、汇报总结方面的
选学课程;从事现场管理的调查对象要求加强对人才的讲演、语言组织方面的培养,这是安全
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之一,还要求对安全法规与标准、安全心理、安全文化建设、应急救援和
应急医学比较熟悉;从事安全评价人员的调查对象则建议加强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对工艺、自
控、消防、机械、化工等相关知识均要有所了解。
由此可见,目前单一的工程技术型安全人才
无法达到各行业的差异化需求。
四、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安全工程高等教育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一)加强理论研究,夯实专业基础
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基础理论薄弱,大多数学校以安全系统工程、安全心理学、安全人机工
程三大课程作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则立足于本校传统行业开设,缺乏广泛认可的
专业基础课。
类似流体力学、防火防爆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则是基于原行业安全特色
的基础课程或公共基础课,而类似安全法规与标准化、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学、风险管理等现
场急需的理论基础课则相对缺乏。
可喜的是,目前以中南大学吴超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这
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近些年安全文化学、物质致灾化学、安全人性学、安全伦理和安全职业
道德等学科体系先后建立。
这些理论的逐步建立为安全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将逐渐成为
安全工程的高等教育基础理论。
研究团队认为应以此为契机,推动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逐渐推动这些基础理论的课程标准化建设,夯实安全工程的专业课程建设。
(二)细分安全工程人才类型,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各个行业对安全专业人才的要求不尽相同,如想各个方面均有涉及,
则学生负担太重,也不现实。
目前对于安全工程高等教育的改革,有部分企业认为应仍然按照
传统的行业安全模式培养,研究团队认为这是不可取的。
对于企业来说,如果采取传统的行业
安全培养模式,毕业生进入角色较快,但学生就业受很大约束,选择面狭小,受企业经济效益
影响较大,不利于学生的多向全面发展。
因此,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新的安全工程人才类型应
划分为工程技术型、安全管理型、安全经济型、安全服务型等,[9]在此基础上凸显行业特色。
目前沈阳航天航空大学安全工程、安全防范、以安全为背景的保险专业等本科专业,首都经贸
大学开设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安全管理工程、公共卫生等硕士专业是
这一类型的代表。
因此,未来的安全工程高等教育应根据技术、管理、经济、社会服务等类型
分别探索其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的模式,培养更具特色的新型安全人才。
(三)提高师资水平,优化课程设置
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往往缺乏现场工作经验。
虽然在教学科
研工作中仍有机会接触现场,但毕竟和现场工作所获有所差别。
因此,山西焦煤霍州煤炭集团
与国内八所煤炭高校的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极具创新性,既解决了企业生产中的一批技术难题,也为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提高了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实现了校企
双方共赢的目的,[10]此外,还应积极鼓励教师获取注册安全工程师等资格证书,了解注册
安全工程师的工作内容、性质、特征,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对于课程的设置,应对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进行创新。
如吴超教授先后开设的《安全科学
方法学》《安全比较学》《安全统计学》,中原工学院王新泉教授等开设的《安全生产标准化
教程》,华北科技学院颜烨教授开设的《安全社会学》等专业课程,是对安全工程课程设置的
极大丰富。
此外,还应系统优化和深化已有课程的教学内容,例如安全评价类课程应增加软件
包的学习和实际操作,增加通风、火灾、爆炸等专业模拟软件的了解和学习,增强学生的动手
能力。
课程的设置应结合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消防工程师、卓越工程师的要求进行改革,以
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
(四)实践基地的多样化和虚拟化
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基地建设难度较大,真正能够让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
解决的方法有
在社会公共层面对愿意接受实习训练的单位给予特殊的经济政策,为实践单位带来看得见的效益,使企业能够愿意、乐意接受实习生;校企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实践过程中除了企业
为校方提供实习机会外,校方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咨询等帮助,实现校企共赢的
格局。
实践基地的建设还应多样化,尽量为学生创造各种实习实践机会,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
提供便利条件。
有条件有能力的院校也可以充分利用现在高度发达的计算机技术,利用流行的VR技术开发仿真系统,满足教学需求。
(五)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一个人的能力体现。
在面对新问题、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情况下,安全工程人才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安全
工程专业也设置了相应的创新创业训练,主要以大学生科研立项、参加省级创业创新大赛等方
式开展,开展方式较为单一。
而实际在整个教学周期内,创新教育无处不在,例如在交互式和
案例教学的课堂中,师生的交流互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放专
业实验室进行创新实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申请专利等。
2015 年9 月,由中国职业健康协会、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委员会主办,华北科技学院承办的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安全科学
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的成功举行,也为全国安全工程专业的创新实践提供
了全国性的创新实践平台。
[11]
(六)学分制下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注重因材施教,要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出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学分制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12]黑龙江科技
大学也即将逐步开展完全学分制。
在此情况下,在学分制下制定的培养方案能否完全执行,执
行是否到位就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例如黑龙江科技大学2014 版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
基础课和专业课达62 门,如果全部开设难度很大,教师数量有限,且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一
名教师一般只能主讲2~3 门课程,很少具备开设新课的能力。
因此,在无法增加教师数量的前
提下,应逐步推进青年教师外出听课学习,拓展知识结构,培育新课程,使教师具备一专多能
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
此外,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习、实践、创新等各环节,应提前
筹划,安排具体实施方案和步骤,使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切实执行。
五、结束语
安全科学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科学,专门的安全
人才应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目前安全工程高等教育还存在着粗放、简单、传统、条块化
的教育模式,本文在针对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2014 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理论研究、细分安全工程人才
类型、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基地的多样化和虚拟化措施,以及创新能力的具体化等具体对
策建议,期望能够对安全工程专业拓宽办学思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蒋永清,李彪,于晓洋.安全工程本科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1(01).
[2]王秉,吴超,杨冕等.安全文化学的基础性问题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08).
[3]石扬,吴超,陈沅江.物质致灾化学的学科构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09).
[4]许洁,吴超.安全人性学的学科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08).
[5]石东平,吴超.安全物质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07).
[6]许铭,吴宗之,罗云等.论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12).
[7]许铭,吴宗之,罗云.安全生产领域安全技术公理[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01).
[8]刘星,唐征友.安全生产责任的制度整合与伦理道德建设[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08).
[9]王凯,李珊,潘侠等.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技技术,2012(05).
[10]王为.煤炭行业校企虚拟创新机制构建及效果评价[J].产业科技与论坛,2011(10).
[11]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预赛在华北科技学院举行[EB/OL].(2015-09-30)./jaoyus.asp?id=91841.
[12]朱雪波.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1).
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for Higher Education ofSafety Engineering Discipline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NG Yajun,XU Feng,LIU Jiajia,KANG Yu
(School of Safety Engineering,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2,China)
Abstract:Safety engineering is a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 to cultivate senior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engineers for safetytechnology, management, monitoring and test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Recently the safety engineering got rapid development,butalso have many problems. To construct a scientific and complied professionals training mode of safety engineering discipline,the researchteam made a questionnaire as an example about 2014 edition of safety engineering training programs i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research.The current problems analysis-ed on the ba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existing in the safety engineering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putted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The paper has scientific guidingsignificance to
broaden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chool-running ideas of safety engineering ,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alscultivation .
Key words:safety engineering;undergraduate education;training programs;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责任编辑:刘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