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上海市黄浦区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教学质量调研
语文试题
(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5分)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贾谊《过秦论》)
(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毛泽东《·长沙》) (3)君子能够兼得先天之质朴本性与后天之修饰华美,正如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道: , 。
2.按要求做答。
(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我从何知道我存在呢?笛卡尔给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通过我思!,。
,
,,。
笛卡尔想要克服这种逻辑,在他看来,我思不需要任何前提,因为它是自明的。
①后来的研究表明,这一证明有一些薄弱之处
②“我思”才可以推导出“我存在”
③这一答案超过了以前的所有答案
④因为这一形式并非如笛卡尔所认为的那样 6&
⑤完全没有预设
⑥逻辑学家认为,只有当人们接受了“思考者存在”这一大前提
A.①⑤④⑥②③
B.⑥③⑤②①④
C.②③⑥④①⑤
D. ③①⑥⑤④②
(2)下列用课文中的相关内容来阐释《乡土中国》的概念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记念刘和珍君》段祺瑞执政府命令向请愿群众开枪,是横暴权力压制反抗的典型例子。
B.《为了忘却的记念》青年作家进行革命活动,是在实施体现社会合理分工的同意权力。
C.《小二黑结婚》二诸葛绝不允许小二黑婚姻自主,他依仗的是社会继替中的长老权力
D.《包身工》中受东洋厂剥削廉价的包身工,是掌握有横暴权力的支配者压榨的被支配者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
①在现实工作中,谈判专家很难被划归为一种职业,也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具备了这个身份。
很多人的正式身份可能是企业家、首席执行官、人力资源总监、销售总监、采购经理、项目经理、管理咨询顾问、投诉处理专员、经纪人等,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其实都是谈判专家。
他们为了解决问题,每天都在谈判,处理五花八门的冲突。
②请注意,这里没有提到辩护律师和辩论赛冠军,因为这两类人的工作或行为习惯其实和我们所说的谈判并不完全一样。
简单来说,他们的核心技能是辩论而非谈判,那么,辩论和谈判有什么区别呢?谈判高手不都是一些能言善辩者吗?好吧,这里要讲一个重要的概念——什么是谈判,并且把它和辩论区分开来。
③谈判的定义:谈判是冲突各方通过设定立场、提出建议、做出取舍、交换价值,并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
④这个过程需要谈判各方参与,进而综合大家的决定以达成协议。
辩论则通过双方阐述各自立场并给出论据,相互攻击对方的逻辑漏洞,以期达到取胜的目的。
辩论双方往往无法达成共识,谁也说服不了谁,所以需要一个第三方来做出裁决,比如评委、观众、法官、陪审团。
可以想象一下,在真正的商业博弈或者国际冲突中,比如两国的贸易谈判,一方派出了一名最有实力的辩手,在这位辩手的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精彩演说之后,对方突然说:“嗯,我觉得你说得很对,那就按你们说的办!”显然这种情况很难出现。
⑤谈判更多关注的是如何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谈判者并不会纠结于谁对谁错。
强调是非往往不仅不能帮助自己达成目标,反而会引发双方的情绪问题。
如果由此导致了更大的冲突,那就更加得不偿失了。
如果非要在“认定对方错误”和“达成我的目标”这两者之间做选择的话,我更倾向后者。
⑥当然,这里不是去比较辩论和谈判孰优孰劣,而是在厘清这两种技能所适用的不同场景。
实际上,我非常喜欢看辩论节目,辩论可以让我了解到不同的立场和思想,可以从自己未曾想过的角度看待问题。
这里只是帮大家明确了谈判和辩论的区别。
另外,我还想强调的一点是,这不是一本教人怎么说话的书。
而是一本探讨如何在冲突中解决问题的书。
⑦如果是教你如何打“嘴仗”的话,无论如何我也不敢来写这本书。
从小我就觉得自己的嘴比较笨。
我可能又要抛出一个冒犯大家固有想法的观点了:如果你感觉到自己不太会说话,经常脑子里想得好好的,但话一到嘴上就是表达不出来,那么恭喜你,你可能是一个潜在的谈判高手!因为我们发现那些伶牙俐齿的人往往不适合谈判。
首先,在真正的商业谈判中,你很难通过说服让对方放弃自己的利益,说多了白搭,浪费口舌和时间:其次,说得太多就很难听到对方在说什么,不要忘了对方在谈判中也有决定权,无视对方的诉求可能会导致你也拿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最后,说得太多就难以做到滴水不漏,容易给对方留下把柄,中国有句老话,“言多必失”,也是同样的意思。
⑧无独有偶,西方哲学也印证了这句老话。
二律背反定律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哲学概念,两个公认为正确的命题都是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而两个命题之间却存在矛盾冲突。
康德认为,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物自体,误把宇宙理念当作认识对象,用说明现象的东西法说明它,这就必然产生二律背反。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对同一对象可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两者自相矛盾,但都能自圆其说。
如果在一个逻辑体系当中,你不断地对一个结论进行证明,那么就会导致它的相反结论包同时成立。
打个比方,有人让你帮他的一个朋友介绍对象:“这个小伙儿名校毕业,工作优秀,相貌英俊,身材高大,在北京有车有房,还性格超好……”是不是对方越说你越会产生一种疑惑,既然条件这么好为什么还要找人介绍对象呢?有的时候说得太多反而适得其反,让对方产生疑惑甚至逆反心理?这种表达时的心理距离法则也是我们在谈判时需要注意的,拿捏不好的话,往往越主动就会越被动,
⑨谈判其实是一个动脑的过程,需要冲突双方或多方开放心态,少说话多思考,用智慧去解决问题。
和优秀的演说家不同,优秀的谈判者通常默默无闻,他们关注的不是赢得战斗或辩论,而是专注于解决问题和冲突。
3. 本文节选自《逆势谈判》一书,从以下目录看,最有可能出自的一项是( )。
(2分)
A. 谈判的要素
B.谈判中的沟通
C. 谈判的本质
D. 谈判中的情绪管理
4. 以下不符合第⑨段中“二律背反定律”的一组是( )。
(2分)
A.人性本善人性本恶
B. 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
C.(宇宙是有限的宇宙是无限的
D.一切都是静止的一切都是运动的
5. 根据文意,作者可能不认同的一项是( )。
(3分)
A.擅长家庭矛盾调解的社工是谈判专家。
B.一个专业的辩手能让对方哑口无言,
C. 谈判能力是开展许多业务必需能力。
D. 优秀谈判者少说多思力求问题解决。
6. 作者是如何辨别“谈判”和“辩论”这两个概念的,请对此加以分析。
(4分)
7.读完本文后,班级组织了一次阅读交流会。
小明发言:“我认为‘那些伶牙俐齿的人往往不适合谈判”这一观点有误,诸葛亮就是反例。
”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
猫城记(节选)①
老舍
①大蝎调了五百名兵来保护迷林,可是兵们全驻扎在二里以外,因为他们要是靠近了迷林,他们使先下手抢劫。
但是不能不调来他们,猫国的风俗以收获迷叶为最重大的事,必须调兵保护。
兵们不替任何
人保护任何东西是人人知道的,可是不调他们来做不负保护责任的保护是公然污母将士,大妈是个漂亮人物,自然不愿被人指摘,所以调兵是当然的事,可是安置在二里以外以免兵馋自乱。
风稍微大一点,而且是往兵营那面刮,大蝎立刻便令后退半里或一里,以免兵们随风而至,抢劫一空。
兵们为何服从他的命令?还是因为有我在那里:没有我,兵早就哗变了。
“外国人咳嗽一声,吓倒猫国五百兵”是个诱语。
②五百名兵之外,真正保护迷林的是大蝎的二十名家将。
这二十位都是深明大义、忠诚可靠的人,但是有时候一高兴,也许把大蝎捆起来,而把迷林抢了。
到底还是因为我在那里,他们因此不敢“高兴”。
所以能保持着忠诚可靠。
③这天大蝎为收获迷叶举办了盛大的敬神仪式。
他请我这个外国人作大神的代表,在迷林中心的高架子上替他保护迷叶。
大蝎告诉猫兵们,摘叶的时候若私藏或偷吃一片,大神的代表便会用张手雷劈了他们。
大蝎一声令下,兵们两人一组上树摘叶。
不大的工夫,我在上面已能看到原来被密叶遮住的树干。
④猫人并不是不能干事,我心中想,假如有个好的领袖,禁止了吃迷叶,这群人也可以很有用的。
假如我把大蝎赶跑,替他做地主、做将领……但这只是空想,我不敢决定什么,我到底还不深知猫人。
我正在这么想,我看见大蝎的木棍照着一个猫兵的头去了。
我知道就是我跳下去不致受伤,也来不及止住他的棍子了,但是我必须跳下去,在我眼中大蝎是比那群兵还可恶的,就是来不及救那个兵,我也得给
大蝎个厉害。
我爬到离地两丈多高的地方,跳了下去。
跑过去,那个兵已躺在地上,大蝎正下令,把他埋在地下。
一个人若不明白他人的心理,便往往会因自己的善意而有害于人。
我这一跳,在猫兵们以为我是下来放张手雷,我跳在地上,只听噼咚噗咚四下里许多兵全掉下树来,大概跌伤的不在少数,因为四面全悲苦地叫着。
我顾不得看他们,便一手捉住大蝎。
他呢,也以为我是看他责罚猫兵而来帮助他,因为我这一早晨处处顺从着他,他自然地想到我完全是他的爪牙了。
我捉住了他,他莫名其妙了,大概他一点也不觉得打死猫兵是不对的事。
⑤我问大蝎:“为什么打死人?”
⑥“因为那个兵偷吃了一个叶梗。
”
⑦“为吃一个叶梗就可以……”我没往下说,我又忘了我是在猫人中,和猫人辩理有什么用呢!我指着四围的兵说:“捆起他来。
”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似乎不明白我的意思。
“把大蝎捆起来!”我更清晰地说。
还是没人上前。
我心中冷了。
设若我真领着这么一群兵,我大概永远不会使他们明白我。
他们不敢上前,并不是出于爱护大蝎,而是完全不了解我的心意——为那死兵报仇,在他们的心中是万难想到的。
这使我为难了:我若放了大蝎,我必定会被他轻视;我若杀了他,以后我用他的地方正多着呢。
无论他怎不好,对于我在火星上——至少是猫国这一部分——所要看的,他一定比这群兵更有用一些。
我假装镇静问大蝎:“你是愿意叫我捆在树上,眼看着兵们把迷叶都抢走呢?还是愿意认罚?”
⑧兵们听到我说叫他们抢,立刻全精神起来,立刻就有动手的,我一手抓着大蝎,一脚踢翻了两个。
大家又不动了。
大蝎的眼已闭成一道线,我知道他心中怎样的恨我:他请来的大神的代表,反倒当着兵们把他惩治了,极难堪的事,自然他绝不会想到因一节叶梗而杀人是他的过错。
但是他决定不和我较量,他承认了受罚。
我问他,兵们替他收迷叶,有什么报酬。
他说,一人给两片小迷叶。
这时候,四围兵们的耳朵都在脑勺上立起来了,大概是猜想,我将叫大蝎多给他们一些迷叶。
我叫他在迷叶收完之后,给他们一顿饭吃,像我每天吃的晚饭。
兵们的耳朵都落下土了,却由嗓子里出了一点声音,好像是吃东西噎住了似的,不满意我的办法。
对于死去那个兵,我叫大蝎赔偿他的家小一百个国魂②。
大蝎也答应了。
但是我问了半天,谁知道他的家属在哪里?没有一个人出声。
对于别人有益的事,哪怕是说一句话呢,猫人没有帮忙的习惯。
这是我在猫国又住了几个月才晓得的。
大蝎的一百个国魂因此省下了。
(节选自《猫城记》,有删改)
【注】①《猫城记》创作于1932-1933年,老会从英国回国不久。
此时的中国内有军阀割据、国共对峙,外有日本侵占东北,全国上下一片混乱,夏夏可危。
情节概要:因飞机失事,中国人“我”坠落到了火星上的猫国,被一群猫人抓走。
猫国大地主大蝎救了我,但他只是想利用我外国人的身份替他保护能使人上瘾又毒害精神的迷叶。
我随着大蝎看到了猫国社会的种种情状,最终见证了猫国的灭亡。
本文节选自第十三章。
②国魂:猫国的货币。
8.本文语言很有特色,以第②段为例,分析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取得幽默讽刺效果的。
(4分)
9.赏析“一名猫兵被打死”这一突发事件在文中的作用。
(4分)
10. 分析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的意图。
(3分)
11.《猫城记》与《阿Q正传》主题接近,而各具艺术独创性,请结合文本内容辨析。
(4分)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
郊行即事
【宋】程颢①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②莫忘归。
【注】①程颢:宋代理学家、教育家,“理学”奠基人。
②游衍:恣意游逛,纵情游玩。
12.校报编辑部同学拟定该诗所在栏目,不能编入的一项是()。
(1分)
A.宋诗赏读
B.哲理诗选
C. 古体诗揽胜
D. 近体诗精华
13. 对前两联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第一联写春天景象,“碧”描摹遥山绿色,自可纵情游玩。
B.第二联写追逐落花,“坐”透露困境中的闲适、春游之趣。
C.两联既有整体氛围,又有具体内容,多角度地描绘了春天。
D.两联既有写景之词,又有记事之语,彼此独立,各有情趣。
14.宋诗好说理,有人说“此诗无一毫道学气,五、六句情韵俱佳。
”结合诗句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20分)
筠溪翁传
【明】归有光
①余居安亭。
一日,有来告云:“北五六里溪上,草舍三四楹,有筠溪翁居其间,日吟哦,数童子侍侧,足未尝出户外。
”余往省之。
见翁,颀然皆白,延余坐,渝茗以进,举架上书悉以相赠,殆数百卷。
余谢而还。
久之,遂不相闻。
然余逢人辄问筠溪翁所在。
有见之者,皆云翁无恙。
每展所予书,未尝不思翁也。
今年春,张西卿从江上来,言翁居南潮浦,年已七十,神气益清,编摩殆不去手。
侍婢生子,方呱呱。
西卿状翁貌,如余十年前所见加少,亦异矣哉!
②噫!余见翁时,岁慕,天风憭栗①,野草枯黄。
日将脯,余循去径还家。
媪、儿子以余远至,具酒。
见余挟书还,则皆喜。
一二年,余妻儿皆亡。
而翁与余别,每劳人问死生。
余虽不见翁,而独念翁常在宇宙间,视吾家之溘然而尽者,翁殆如千岁人。
③昔东坡先生为《方山子传》,其事多奇。
余以为古之得道者常游行人间不必有异而人自不之见。
若筠溪翁,固在吴淞烟水间,岂方山子之谓哉?或曰:筠溪翁非神仙家者流,抑岩处之高士也欤?
【注】①憭栗:哀怆凄凉。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西卿状翁貌( )(2)具酒()
16.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分)
(1)每劳人问死生()
A.每次
B.每当
C.常常
D. 每逢
(2)视吾家之溘然而尽者( )
A.早早
B. 突然
C.意外
D. 令人伤心
17.把第①段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见翁,颀然皙白,延余坐,渝茗以进,举架上书悉以相赠,殆数百卷。
18.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3分)
古之得道者常游行人间不必有异而人自不之见。
19.史传著作具有巧于构思、精于剪裁、长于表达等特点,请结合第①段内容,自选角度,写一则不超过150字的文学短评。
(4分)
20.作者始将筠溪翁视为“异”“仙”之人,终借他人之口,称其为“高士”。
请结合文章内容,辨析这两类人的差异。
(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3题。
(11分)
桃溪记
【明】徐一變
①自余遭乱,流寓无常处,恒郁郁不乐。
思得幽夐①之地,营半亩之室以宁厥居。
环视无有也。
②客或进曰:“世岂无有哉?顾先生未之即☐。
太湖之南二十里许,有溪焉。
水泉清远,左盘右纡,势若篆箱。
《郡志》言:‘越大夫蠢扁舟出五湖时常过其处。
’后人思之,构桥溪上曰‘范蠡’以志。
溪两岸宜桃,投核土中,不培而茂,望之蓊然。
方春始阳,群葩竞发,嫣红腻白,酣阳额雨,蒸为旦气。
烂若赖霞。
居人因字溪曰‘桃’。
茅屋三四福、在桃树中,则吾家也。
附屋有田二十亩,勤力耕作,足以具缠粥。
聚落相凑,皆务农业。
官租有程,每相率先期而输,不俟征迫,终岁无骨吏扣门,时虽争战,过兵不及,妻子皆不识兵。
有自城府来者,言兵暴状,辄相惊讶。
其地若此,可以言幽复矣。
顾先生未之即☐。
”
③嘻!吾尝观陶靖节记“桃花源”事,疑其地实在世外,非人间有。
如客所称,不出吴江、乌程二邑之交,非桃花源比也,而不知有乱世,亦异矣哉?然后知天壤间,未尝无绝境,第吾驽薄,弗获至尔。
客吴姓,姿朴茂,间至城府,从士大夫游。
以余志幽复,招余卜筑其处,因记之云。
【注】①幽夐(xiòng):幽深,深邃。
21.针对作者的“郁郁不乐”,客人进行了一番说解;请结合文本具体情境,各选一个合适的语气词,填入第②段方框处,并简述理由。
(4分)
(1)世岂无有哉?顾先生未之即☐。
(2)其地若此,可以言幽复矣。
顾先生未之即☐。
A.也
B.耳
C.焉
D.乎
(1)选项理由:
(2)选项理由:
22.赏析第②段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3分)
23.结合作者对寻觅“幽夐之地”态度的变化,探究“桃花源”这一意象的现代价值。
(4分)
三、写作70分
24.生活中面对事情的结果,人们往往以“我很努力了”来肯定自己;但这句话似乎还隐含着更多的意味。
对此,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5分)(1)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浪遏飞舟沁园春
(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1)(2分)D (2)(3分)B
3.(2分)C
4.(2分)B
5.(3分)B
6.(4分)答案示例:作者先对这两个概念做了明确的定义。
(1分)再辨析两者在过程和目标上的区别,“辩论”的目的是取胜,且由第三方裁决,所以过程是互相指出对方的错漏;而“谈判”的目的是双方达成协议,且没有第三方裁决,如果过分强调对方错误,反而不利于解决冲突、达成协议。
(2分)作者还假设了生动的情境,让
读者更容易理解。
(1分)最后补充澄清,两者只是适应场景不同,没有优劣之分,使论述更严谨。
论述语言严谨准确(1分)
7.(5分)答案示例一:诸葛亮舌战群儒确实是一个有力的反例,我很欣赏小明同学阅读时的独立思考。
(1分)但“这一观点”并不绝对,“往往”指情况发生概率较高,并不代表所有情况,因此能举出反例并不能证明它是错误的。
(2分)结合作者之后阐述的理由来看,提出这一观点的目的是强调在谈判中,相较于说话,思考更重要。
我推测作者所谓“伶牙俐齿的人”是只耍嘴皮子不思考的人,不包括诸葛亮。
(2分)
答案示例二:我赞同小明的观点。
诸葛亮能舌战群儒,劝服孙权联盟抗曹,他确实有伶牙俐齿的口才,又有高明的谈判技巧。
(1分)从作者阐述的理由来看,他把“伶牙俐齿”等同于“无视对方诉求”和“说话不严谨”,但其实没有必然联系,推论不成立。
(2分)类似的反例还有周恩来总理,他是拥有丰富谈判经验和卓越谈判才能的外交家,他的口才和气度都让对手折服。
(2分)
(二)(15分)
8.(4分)答案示例:作者在无法直接、正面言说的情况下,运用反语来表达态度,增强语言的讽刺性,所谓“家将”却随时可能抢了大蝎的迷林,颠覆了读者对“深明大义、忠诚可靠”的既定认知(2分);选用“高兴”一词美化叛变,褒词贬用,产生反差,生成幽默;(1分)两次重复使用“忠诚可靠”,在词语反复中取得反讽效果。
(1分)
9.(4分)答案示例:小说中的突发事件往往促成了情节的发展或转折。
(1分)“我”原本看到猫兵的能干,以为猫人、猫国还有救,但猫兵被打死一事却打破了“我”的幻想(1分),“我”有意跳下高架子为那个猫兵报仇,反而又害不少猫兵因害怕而跌伤;“我”以为自己是替他们出头,必能得到其响应,谁知又得到心灰意冷的结果。
(1分)这不能不说是“我”的悲哀,更是猫人和猫国的悲哀。
正是这一情节,更彰显了小说对现实批评的意旨,使小说揭露病症、疗救社会的主题更加深刻。
(1分)
10.(3分)答案示例:“我”作为猫国的外来者,天然地与猫人保持着心理和文化的距离,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述能够更好地对猫人的劣根性进行冷静审视;(2分)同时,我又不是一个彻底的旁观者,我逐渐深入猫国社会后,产生了拯救猫人的想法,作者借“我”之口抒发自身对当时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态度;第一人称增强小说艺术真实感和批判的力度。
(2分)
11.(4分)答案示例:《猫城记》与《阿Q正传》主题接近,都揭示国民劣根性和民族衰败根源,但创作手法却不同。
(1分)《阿Q 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用近乎漫画的夸张手法,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人物,特别是他的“精神胜利法”,暴露了旧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揭示了民族衰败的根源,也揭示了普遍的人性弱点,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启蒙思想。
(2分)《猫城记》则借助科幻外壳,寓言形式,用荒诞手法,描绘了猫人这一群像,创造了“猫国”这一典型社会,预言了如果不改造国民性,将面临的灭国后果。
虽然
没有聚焦于某一角色的深入刻画,但猫国上上下下可谓人人都是阿Q。
(2分)
(三)(8分)
12.(1分)C
13.(2分)D(2分)
14.(5分)答案示例:所谓“道学气”是指宋诗好发议论,喜谈道理。
此诗描写郊野景物及春游之乐,借以说理,自然流畅,无道学气。
(1分)尤其是颈联,“莫辞”和“只恐”表达了诗人劝勉人们珍惜美好时光,情感亲切而真挚。
(2分)“盏酒”和“风花”的意象,选取寻常之物,却让人思之而有味。
(2分)真情与韵味彼此交融,故曰“情韵俱佳”。
(1分)
(四)(20分)
15.(2分)(1)描绘、描述(2)准备
16.(2分)(1)C
17.(5分)(我)见到了筠溪翁,他身材修长、皮肤白皙,他邀请我坐下,煮茶来让我喝,拿来架子上的书都送给我,大概有几百卷。
评分说明:①补出主语②颀然③延④瀹(yuè)茗⑤悉⑥殆
18.(3分)古之得道者/常游行人间/不必有异/而人自不之见。
19.(3分)答案示例一作者巧于剪裁,先写自己听闻他人介绍,便专程拜访筠溪翁;(1分)见面后,写其外貌、动作,暗含对其人品之欣赏;(1分)接着写分别之后,又常常打探其近况,在听闻张西卿介绍后,更以“亦异矣哉”表达赞叹;(1分)作者以“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