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 第 11 期
文化与教育— 97 —
作者单位:邱桂林,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措施
邱桂林
摘要:思政课程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占据较大比重。

伴随科学技术发展,新媒体逐渐兴起。

因此,高校思政在新媒体环境下须做出改变,同当前环境相适应。

本文针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措施予以探讨,首先对新媒体定义及特点予以概述,其次针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程展开提出几点建议,如善于利用生活热点话题、建立自有媒体平台等,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水平。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校;思政教育伴随我国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新媒体技术现已同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产生深刻变革。

目前高校应将时代所创造的先机密切把握,对思政教育内容予以优化,对教育教学方式予以创新,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可积极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

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者还应对新媒体所具备教育优势予以充分利用,将思政教育工作贯彻并落实于日常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发展观念,同时也可提升思政教育水平,提高思政课程教育质量。

一、新媒体定义及特点
通常意义上将新媒体被定义为同传统媒体方式相对应的一种新型媒体形态,换言之即为新媒体并非为某类特定形态,而为时代发展背景下针对所兴起新型媒体形态的总称,如民众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手机也为一类新媒体。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较而言,前者具备更强的社会性、主体性及敏捷性,此类特征也为传统媒体所欠缺部分。

新媒体的形成与发展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信息的高速传播,并促使民众具备更高参与度,针对社会发展而言也可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主要群体,在新媒体使用者中也占据较高比重。

但因新媒体所具备的特点具备一定双面性,学生更愿意利用网络平台与人交流,部分学生甚至沉迷网络,严重影响日常学习、生活,“鱼龙混杂”的新媒体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针对学生的意识形态产生一种反作用,此现象的产生无疑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措施分析
(一)善于利用生活热点话题
高校思政工作开展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并适当引入生活热点话题,对思政教育内容予以丰富,可对空间、时间束缚予以摆脱,因高校学生具备较强生活体验,因此,教师也需对新时期所面临严峻挑战予以明确,并对自身教学观念予以转变,加大思政教育力度。

思政教育并非仅为单一的理念传授及原理讲解,而是应同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在生活化教学活动中利用社会热点,借助社会热点引入对思政教育内容予以丰富,引导学生如何在社会热点问题分析过程中科学结合马克思主义精神,并同学生展开交流,活跃课堂气氛,也可对学生学习热情予以调动。

教师借助课堂提问,可对学生信息分辨能力加以培养,通过社会热点话题结合,帮助
学生树立发展观念。

借此,除可避免学生受到新媒体环境下错误言论的诱导外,也可帮助思政教育者巩固自身在学生中所具备的权威地位。

(二)建立自有媒体平台
传统教育模式在时代快速发展环境下,自身所存在教育弊端不断突显,针对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加以改革已为必然趋势。

高校思政教育范围在新媒体环境下也变得越发复杂,因此须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将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予以转变,提升教育者思政修养水平,深化思政观念,以此方可增强课堂操作性。

同时,思政教育者还应同新媒体所具备的教学优势予以结合,加大网络教学应用力度,将思政教育优越性予以强化,确保思政教育可同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活动密切结合。

高校还应加大信息传播力度,积极组织各种思政教育活动,如可借助红色网站创建,提高信息传播速度及信息影响力,可将红色信息及时向学生传达。

高校还应对市场发展规律予以积极掌握,善于利用新型交流平台,提高网站点击率,做好信息宣教工作。

同时,高校还应强化思政教育内容主动性,将思政教育工作予以贯彻落实。

因高校宣传部门教育资源较匮乏,宣传深度、宣传广度均难以切实提升,因此,高校教育内容传播也应结合自身具体情况,不可盲目模仿,须具备一定选择性,可将高校思政教育同社会热点话题相结合,并同学生实际生活予以有效联系,以此方可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予以充分调动。

综上所述,思政课程在高校学生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除可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发展观念外,也可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

针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合理应用新媒体更为必要。

同时,高校也应结合现阶段形态针对教育方式予以改革,积极做出调整,使教学方式具备更强的时代性、科学性,有助于学生构建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

【参考文献】
[1]胡承林.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手段研究[J].智库时代,2019(33):111-112.
[2]范艳香.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2):157-158.
[3]张煜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0):143.
[4]高明,韦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24):113-1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