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答题术语归类
高考语文各种题型答题常见术语与套路
高考语文各种题型答题常见术语与套路高考语文答题术语及万能公式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 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一、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高考语文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三、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初中语文2024届中考记叙文常见考点答题术语整理(现代文+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诗歌)
中考语文记叙文常见考点答题术语一、现代文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
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
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
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
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
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
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
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
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
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
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
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
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
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
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
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
语文答题常用术语
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言简意丰 发人深思 意在言外 含手法类
卒章显志 直抒胸臆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缘境生情 象征衬托 烘托渲染
起兴寄托 状物移情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
以小见大 开门见山 对比描写 画龙点睛
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水乳交融(形式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
其它
感情细腻 入木三分
感情真挚 淋漓尽致
语言特点类 粗笔勾勒 诗情画意 浓墨重彩 惟妙惟肖
体物入微
穷形尽态
诗歌风格类
豪放 雄奇 沉郁
作品风格
直率
婉约 含蓄 清新
行云流水 明白如话
风趣
简洁 洗炼 质朴清新
语言风格
文章结构类
自出机杼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 不落俗套
颇具匠心 新颖奇特 浑然天成 层层铺垫
巧埋伏笔 前呼后应 层次分明 曲折有致
语文部分题型答题常用术语及思路
语文部分题型答题常用术语及思路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寓情于景、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欲扬先抑、顺叙、倒叙、插叙、衬托、反衬、烘托、卒章显志、象征、前后照应、托物起兴、渲染、虚实结合、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动静结合、动静相衬、以声(动)衬静、以乐衬哀、以小见大、点面结合、远近、通感、白描、想象、联想、设置悬念、埋伏笔、点题、首尾呼应、讽刺、对比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虚实结合、前后照应、铺陈、铺张、铺垫、伏笔、起承转合景物描写的作用1.对“人物形象”的作用: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或社会背景;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渲染了某种氛围,烘托出人物的感情;暗示人物的命运;展示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形象2.对“情节”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作为情节的线索;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为下文做铺垫,暗示事件的结局或人物命运;象征作用;对比烘托3.对“主旨”的作用:揭示或者深化文章主题标题的作用1.写法: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比喻、一语双关等2.结构:是文章行文的线索;贯穿全文3.内容: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写作对象或写作顺序;暗示文章主题、情感,是全文的“文眼”;4.效果: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新颖别致,吸引读者;激发读者思考标题的含义一般标题有两层含义。
1.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义、常用义。
2.深层含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
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与含义1.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1)在文章的开头:点明主旨,总领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全文渲染某种气氛;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2)在文章的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水到渠成;与开头前后呼应;突出文章主旨,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尾句还会起到深化主题,升华情感3)在文章的中间: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紧凑连贯;照应前文。
阅读题常用的答题术语和答题模板
阅读题常用的答题术语和答题模板编者:浙江慈溪中学孙文辉●古代诗歌阅读一、常用答题术语【情感类】忧国忧时: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反映别离战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等。
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等。
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等。
思乡怀人:羁旅思乡之情;对亲友思念之情;边塞思乡之情;闺中怀人之情等。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感伤;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意境类】清丽柔美、凄迷朦胧、莽苍苍凉、幽深绵邈、清淡静谧、悠闲恬静、孤高旷远、雄浑阔大等。
【形象类】忧国忧民心系社稷、历经磨难坚持追求、胸怀宽广豪放洒脱、转战沙场舍身保国、寂寞愁苦身世飘零、孤傲高洁坚持操守、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送别友人思念故乡、反对征伐同情疾苦、重情重义儿女情长、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等。
【风格类】雄浑、悲慨、冲淡、工丽、俊爽、沉郁、自然、清幽、含蓄、直白等。
【语言类】清新明丽、婉约细腻、质朴冲淡、绚美绮丽、明白直截、含蓄委婉、幽默讽刺、沉郁顿挫、雄奇奔放、自然、朴素、雅致、平实、华丽、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流畅、细腻、音乐感、飘逸、浅白、犀利、悠扬等。
【技巧类】表达方式:叙述、描写(白描和工笔/正面和侧面/视听嗅味触觉)、抒情(直接和间接)、议论、说明等。
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拟人和拟物)、排比、设问、反问、用典、化用、对比、双关、互文、叠字、列锦、反语、顶针、反复等。
表现手法:虚实相生、联想、想象、渲染、象征、抑扬、照应、正侧、动静、曲笔、托物言志、赋比兴、乐景衬哀情、以景结情、衬托(正衬和反衬)、以小见大、化抽象为具体、借古讽今、借形象说理、开门见山、总领全篇、铺垫、过渡、卒章显志等。
答题术语
说明顺序
• 时间 • 空间 • 逻辑
• ※※---------凡是皆答:逻辑顺序
论证方法
• • • •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道理论证
• 三要素:论证/论据/论点
• 论证思路:首先~~~其次~~~再次~~~最后~~
• 论据: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记叙文六要素
• • • • • •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经过 结尾
句子含义的解答:
•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 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 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 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 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 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 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 变成……,与事实不符。
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 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 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 说明更有条理性。 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 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 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打比方:将_______比作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 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 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 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 的特征/事理。
答题术语归类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声色结合
常见景物描写的作用:1、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心情 3、衬托人物性格 4、为后文埋伏笔、做铺垫 5、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6、有利于抒发情感
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描写、反面(又叫间接)描写
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万能答题术语
26、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给我们的经验或启示:①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②完善 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③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④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危害严重;⑤应树立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正确观念。
27、对外关系给我们的启示:①开放有利于进步,闭关导致落后;②以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为原则开展外交;③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战略调整的根本出发点;④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国家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俱损;⑤外交政策应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
28、维新变法失败说明的问题: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和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斗争都不能取得成功;②只有在具有先进性和广泛群众基础的阶级的领导下,中国才能得救。
29、辛亥革命的历史启示:①必须要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②反封建必须与反帝有机结合,二者缺一不可;③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正确的革命政党领导;④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以联合和发动农民参加革命;⑤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⑥资产阶级共和方案在中国行不通;⑦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30、中共开辟民主革命道路的启示:①必须从国情出发来确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②要学习外国经验但不能照搬外国经验;③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出路;④毛泽东思想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
31、从两次国共合作中得出的认识:①国共双方的矛盾斗争有其必然性,但只要从民族和国家利益出发,就能实现合作,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②中国共产党必须掌握领导权和武装力量,坚持以斗争求团结;③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32、三次工业革命的启迪:(1)科学技术是巨大的生产力;(2)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3)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
33、战争的启迪: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语文阅读答题术语最全汇总
语文阅读答题术语最全汇总(一)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经济生活大题答题术语
经济生活大题答题术语1. 供需关系(Supply and Demand),指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供给增加或需求减少会导致价格下降,而供给减少或需求增加则会导致价格上升。
2. 市场结构(Market Structure),指市场中各个参与者的数量和规模,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完全竞争等。
3. 通货膨胀(Inflation),指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可能由货币供应增加、需求增加或供给减少等因素引起。
4.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和稳定物价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是保持通货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5.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通常包括促进就业、稳定物价和实现经济增长等。
6.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被用作衡量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的指标。
7. 劳动力市场(Labor Market),指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会影响工资水平和就业率。
8. 资本市场(Capital Market),指用于融资和投资的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
资本市场的运作对于企业融资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9. 外汇市场(Foreign Exchange Market),指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交易市场。
外汇市场的汇率波动会影响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
10.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产出的长期增加。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增加投资和改善技术等手段实现。
以上只是一些经济生活大题答题术语的例子,经济学领域涉及的术语非常广泛,还有许多其他的概念和术语可以用于解释和分析经济生活中的问题。
高考政治万能答题术语
高考政治万能答题术语是指在高考政治考试中,可以用来回答各种题目的通用术语或关键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高考政治万能答题术语: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
3. 中国梦: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4. 五位一体: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5. 四个全面: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6. 三个代表:指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实践,强调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道路,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9.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指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领导。
10. 人民民主专政: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11. 人民民主专政: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通过各种形式的民主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决策。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基本价值观念,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强调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模式,适应中国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4. 三个代表:指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通用版】高考经济大题答题术语万能模板
【通用版】高考经济大题答题术语万能模
板
一、定义类术语:
1. 定义:{术语定义}
二、特征类术语:
1. 特征一:{术语特征一}
解释:{解释特征一的含义}
2. 特征二:{术语特征二}
解释:{解释特征二的含义}
三、影响类术语:
1. 影响一:{术语影响一}
解释:{解释影响一的含义}
2. 影响二:{术语影响二} 解释:{解释影响二的含义}
四、作用类术语:
1. 作用一:{术语作用一} 解释:{解释作用一的含义}
2. 作用二:{术语作用二} 解释:{解释作用二的含义}
五、执行类术语:
1. 执行一:{术语执行一} 解释:{解释执行一的含义}
2. 执行二:{术语执行二} 解释:{解释执行二的含义}
六、举例类术语:
1. 举例一:{术语举例一}
示例:{举例一的案例或现象}
2. 举例二:{术语举例二}
示例:{举例二的案例或现象}
七、总结:
以上是针对高考经济大题中常见术语的万能模板,记住每个模板中的关键词和解释,可以帮助你明确术语的含义,准确回答相关问题。
Note: This is a general template for answering economic terminology questions in the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You should replace the placeholders with specific terms and their explanations when using this template.。
概括原因理由题答题术语
概括原因理由题答题术语1. 要说概括原因理由啊,就像给东西打包一样,得把关键的都装进去。
比如说为啥小明迟到了,那可能是早上闹铃没响,就像汽车没油跑不动一样,这就是个关键原因。
2. 概括原因理由得抓住重点,像钓鱼似的,一竿子下去就得把大鱼钓上来。
好比小红这次考试没考好,原因是复习的时候光看简单的部分,难点都没碰,这就像建房子只打了半边地基,不稳呐。
3. 找原因理由就像破案,一点线索都不能放过。
就说那部手机为啥突然死机了,可能是运行的程序太多了,这就好比一个人扛了太多东西,累垮了。
4. 概括原因理由,那就是要把事情的源头找出来。
就像小张为什么和朋友吵架,原来是因为一句不经意的玩笑话被当真了,这就跟不小心踩了猫尾巴一样,让猫炸毛了。
5. 这概括原因理由呀,得像拼图一样,把碎片都拼对了。
像小李为什么辞职,可能是工资低还经常加班,这就像干得多拿得少的老牛,谁乐意啊。
6. 找理由就像是在树林里找兔子窝,要细心才行。
例如小王为什么不参加聚会了,原来是他那天身体不舒服,这就像车子出故障了,没法上路。
7. 概括原因理由可不能马虎,要像医生看病一样精准。
就像小赵为什么没去上课,因为他感冒发烧了,这就好比士兵没了武器,没法上战场。
8. 找原因就像寻宝,得把藏在角落里的真相挖出来。
比如说小孙为什么比赛输了,是因为他比赛前没有好好热身,这就像枪没上膛就去打仗,肯定不行啊。
9. 概括原因理由得像厨师做菜一样,把食材(关键因素)都挑出来。
就像小周为什么总是忘带东西,原来是他晚上没收拾好书包,这就像厨师没准备好食材就想做菜,肯定做不好。
10. 找理由就像探索迷宫,得找到正确的出口。
就像小吴为什么不喜欢那部电影,是因为剧情太拖沓了,这就像走路的时候脚上绑了沙袋,走得费劲。
11. 概括原因理由要一针见血,像射箭射中靶心一样。
例如小郑为什么被老师批评,是因为他作业没做完,这就像工人没完成任务,肯定要挨批。
12. 找原因理由要像探险家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又仔细。
归纳高考答题术语
归纳高考答题术语一、关于措施术语:1.凡是经济学中见到如何经营类题时,应想到:(1)市场: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商品;遵循价值规律,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优化合理配置。
(2)科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技术。
(3)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4)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
(5)效益: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大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6)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信誉,创立品牌,生产优质无公害商品,冲破国际“绿色壁垒”。
(7)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2.运用政治学知识回答如何做,一般会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个角度来回答,但具体的又可以从党、国家机关、公民角度回答:(1)从国家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履行国家职能和坚持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方面回答。
(2)从党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党的建设角度回答。
(3)从公民的角度回答时:要注意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及其关系的处理角度回答。
二、关于我国目前收入差距问题(1)主要表现: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②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异明显,收入向高收入群体集中,两极差距扩大。
③不同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④行业差距继续扩大,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收入差距日益突出。
(2)为什么要努力缩小收入差距?理论依据:①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会导致收入两极分化,需要国家宏观调控。
现实意义:①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②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③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效率和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④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3)怎样缩小收入差距?①根本途径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增加居民收入。
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
五大类规范答题术语资料
劳动力、科技、工业基础等。
常见工业区位因素用语:自然因素:位置、土地、水源等。经济因素: 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资金、地价等。社会因
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
历史条件等。 常见城市区位因素用语: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等。社会经济因
二是把握不准,没有真正理解题意造成漏点。没有考虑到湖水充 沛,供水充足的优势条件。
[规范解答]
湖泊与外流河相连 (2 分 ) ,湖面高于太平洋和加勒比海,湖水能 自流注入水闸(2分);降水丰沛,注入水闸的湖水充足(2分)。
五、地理区位类的答题术语
规范用语
常见农业区位因素用语:自然因素: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 水、昼夜温差)、水源(灌溉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
雪融水”叙述为“冰雪融水”。 (2) 叙述不严密。在洋流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中,将“相对于原
污染海域来说,污染程度会降低”简单地描述为“降低污染程度”。
(3) 口语化严重。将“河川径流的变化”通俗地表达为“河流水 量的变化”。
(4)分析不全面,遗漏答案要点,这是最严重的失分原因。
阅卷评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件。
二是本题未从问题入手结合实际情况组织答案:本题主要考查农 业区位中的自然条件,由于位于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谷地,热量不
足,因而作物在此处生长期较长,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
[规范解答] 年楚河河谷 (位于青藏高原南缘 ) 纬度低,地势高 (2 分 ) ,作物 ( 油
菜 )生长期长 (2 分) ,光照充足 (2 分),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物质的积
阅卷评点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常见答题术语归类
语文术语主要有哪些?怎样运用答:同学,你好!语文方面术语很多,为你归纳如下:常见答题术语归类表达方式: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以小见大、开门见山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
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课外阅读:指课本(教材)之外的阅读内容。
不管是课内读的还是课外读的内容。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中考语文答题常用术语总结
中考语文答题常用术语总结中考网为大家提供中考语文答题常用术语总结,更多中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中考语文答题常用术语总结第一部分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第三部分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第四部分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第五部分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高中语文答题术语
高中语文答题术语一、表达方式:记述、描绘、抒怀、说明、谈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照、衬托、设置悬念、前后响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怀、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等。
(详见上一次发的答题模式资料)三、表达人称1.第一人称:表达和蔼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切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加强文章的抒怀性和和蔼感,便于感情沟通。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显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应现实比较灵巧自由。
四、表达角度: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五、记述次序(又称表达次序、表达手法、表达方式)及作用:1.正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次序写。
如:《最后一课》作用:叙事自始自终,条理清楚,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方发生的事。
如:《背影》《祝愿》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防止表达的平板单一(有时可能存在对照作用),加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止线索,插入有关的另一件事。
如:《故土》作用: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需的铺垫照顾,增补说明,使情节更为完好,构造更为严实,内容更为充分丰满,突出中心。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增补解说,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 (指表达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作用:使眉目清楚,照顾得体。
如何差别倒叙和插叙?所谓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以后发生的某件突出的事情提早到前边来写,而后按正叙的方法表达事件。
所谓插叙,是指在表达过程中,因为某种需要,临时中止本来的表达,而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表达,即在一件事情的表达经过中穿插进另一件事情。
两者的主要差别是:插叙不属于表达线索,插叙的内容一般不过一个片段,不是情节的主要环节;倒叙则属于主要表达线索,内容是事件的构造或骨干情节中某个最突出、最出色的部分。
记述的人称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和蔼感和真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更多方面地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术语主要有哪些?怎样运用答:同学,你好!语文方面术语很多,为你归纳如下:常见答题术语归类表达方式:语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以小见大、开门见山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
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
课外阅读:指课本(教材)之外的阅读内容。
不管是课内读的还是课外读的内容。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写作术语1.构思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包括确定主题,选择材料,设置矛盾冲突,安排文章结构,选取表现角度和表达技巧等。
其中确定深化主题是构思活动的中心环节。
2.思路思考的路线和踪迹,是作者在观察、理解、认识客观事物时根据认识规律、事物发展规律所理出的端绪。
属于文章内结构于要素。
3.主题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所表达的基本意见或中心思想。
4.中心观点议论文中作者对中心问题所持的见解。
5.意蕴写作材料及其成品文章所包含的精神内核。
它与主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篇文章中不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根本对立的主题,而材料中的意蕴却可以对立地存在着。
只有当材料的某种意蕴被提炼成主题的时候,这种意蕴才和主题形成一致性。
6.立意古代写作学用语。
确立文章旨意。
7.审题弄清文题的内涵、范围,命题分意图和写作要求。
8.思维事物的一般属性和事物的内在联系在人脑中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主要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9.抽象思维人们借助概念、判断、推理,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又叫逻辑思维、科学思维或理论思维。
其基本特征是用逻辑的方法进行思维,并用概念表述认识结果。
它是对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抽象的、概括的反映。
10.形象思维从选取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直至完成艺术形象的整个过程中,把表象、情感、理解、感知等多种心理因素有机地统一起来的思维方式。
特点有:整个思维过程始终离不开生活的基本可感的现象形态;思维的结果,不是以抽象的结论,而是以鲜明的艺术形象,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内部规律;情感活动不但作为一种推动力量起作用,而且它们本身也在创作的成果中鲜明生动的表现出来。
11.发散思维运用主体有目的地围绕一点生发,或受外界信息刺激,引起思路多向扩展,提出多种设想和方案。
12.概括把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加以综合并推广到同类其它事物的思维过程。
比较、分析、抽象是概括的基础。
13.归纳从个别特殊事例推论出一般原理分方法。
14.综合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特性,不同方面结合起来的心理过程。
15.分析把人、事、物、理的各个方面进行解剖,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联系。
16.想象以原有表象为基础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7.联想根据两个事物或两个概念之间在形式或意义上的某种联系,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的想象活动。
结构1.起承转合“起”:开头;“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转折,从另一方面生发;“合”:结束上文。
这四字是文章章法的总括,具有一般性和宽松性。
2.题眼标题的构成要素之一,又称“题窍”。
指整个文题的中心和作者的用意所在。
3.文脉亦称“意脉”、“语脉”、“气脉”等,古人以人体血脉来喻指文章内部的组织联系,即“从首至尾语脉连属”。
古人常用“蛇灰蚓线”来形容它。
是一种视之若无,验之则有的内在脉络。
它与章法构成表里。
字面上的起承转合即章法,与意脉共同组成文章结构。
4.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
5.线索叙事性文章或作品中将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是事件发展或情节推进中的“桥梁”和“纽带”,是结构文章、组织材料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
其功能是把一个个彼此相关的人物、事件、场面、环境、细节等联结起来,编织成完整的故事和情节,把情节因素和非情节因素构成一个严谨分系统。
6.抑扬结构章法之一。
抑是按下、收束、贬斥;扬,是振发、放开、褒扬。
抑扬结合的形式有多种,常用有二:其一,欲扬先抑。
即作者要肯定某人某物,先作某些退让,有意贬抑否定,而后着力褒扬,让人景仰。
这是以退为进之法。
其二,欲抑先扬。
即作者为否定和贬低某人某物,预作褒奖,故意始抬高,而后着力贬抑,直到彻底否定。
这是抬高跌重之法。
表达1.表达方式又叫表达方法、表达手法,是由表达目的所决定的使用语言的手段。
一般分为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3.补叙叙述时,事件开端、发展、高潮中任何一个片断的后置。
“叙中所阙,重缀于后,为补叙。
”4.追叙在叙述过程中,对人与事过去了的经历、变迁进行表述。
一般都是作为插叙片断在文中出现。
5.平叙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按照时间划分成相应的若干阶段,然后交替地逐一叙述,即“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6.描写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的描绘出来。
7.细节描写对人物、环境某一细小方面所作一细致描写。
8.白描指不运用修辞手法,而以质朴手法进行的描写。
9.归谬法先假定对方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假定中推理出一个十分荒谬的结果,从而证明对方论点的虚假性。
10.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
文风八股一种呆板陈腐、虚假空洞的文风。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所规定的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后四部分中,每一部分则有两股相互对仗和排比的文字,故称“八股”或“八比”。
这种文章的题目和所论述的内容,主要摘自《四书》和朱熹的《四书集注》,不许作者发挥和创造。
这种内容陈旧、形式僵化的文体,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创作理论1.物象客观存在的各种人、物、景的形象及其发展变化的状态,或各种社会生活的形态。
它是作家、艺术家观察的对象,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础。
2.意象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孕育的、融注着审美情趣的形象。
它是作家、艺术家构思过程中还没有被具体的物质手段(语言、色彩、线条、声音节奏等)表现出来的形象。
这时的意象,具有随意性、瞬息性、可变性等特点。
3.具象头脑中反映出来的可触摸、可感觉的事物的形象。
具有直观性和整体性,是头脑对外界事物整体性的各种外在属性的反映。
是人们五官能直接达到的事物的形态或运动形态,即可触摸、可感觉的物象。
4.意境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包括真景和真情两种因素。
5.有我之境诗歌中较为直接外露地表现鲜明强烈的自我感情的艺术境界。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其特点在于其中的情并非由景物引起,而是诗人把自己强烈的主观情感注入物境的结果,于是景物皆著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
它以抒发诗人的强烈感情为主,往往以情取胜。
如“泪眼看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6.无我之境诗歌中融情于景自我感情不直接扑露的艺术境界。
其特点是“情与景会”,“情中景,景中情”,情景妙合无垠。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含蓄⑴文学审美规范之一,用有限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或蕴藉深远的意境,或包含多层理性的旨意。
⑵风格的一种。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含,衔也,蓄,积也。
含虚而积实。
其特点是不直接显露地表现诗文的题旨,而是运用委婉的手法,简洁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去引导读者的想象、联想,从而体察作品源隐的寓意。
8.蕴藉文学审美规范之一。
内涵丰富而不外露,与“含蓄”同义。
9.传神文学审美规范之一。
活灵活现地表现人物的精神气韵或事物内在的本质特性。
10.朦拢文学审美规范之一。
诗文的意象模糊不清,扑朔迷离,或内涵具有不确定性,是其特质。
11.虚、实本为哲学术语,后用以概括、分析文学艺术中的各种现象,表述审美观点:⑴以“实”概括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特点,主要指按生活原貌描术生活;“虚”概括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和特点,主要指不按生活原貌描术生活。
⑵“实”,指实录或泥于生活事实;“虚”指在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以塑造全新的艺术形象为审美追求的虚构。
⑶生活材料和艺术升华的关系,也指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⑷泛指构思、结构、表现手法诸方面的艺术辩证法。
风格1.风骨⑴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
“文章当自成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
”⑵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
“风”是作品内容的美学要求,“骨”是作品文辞的美要求强调作品要有充沛感人的思想内容,并以精纯的辞句将之表达出来。
2.自然诗文的一种艺术风格。
与造作、雕饰相对,其特点是真淳、质朴、清新。
3.粗犷诗文的一种艺术风格。
野莽不羁,粗放威武谓之粗犷。
粗犷的作品捕捉高大的形象,使用豪迈的语言,具有磅礴的气势。
它擅长写意,常用白描,不精雕细刻,不施浓墨重彩。
如《敕勒歌》等。
4.朦胧诗文的一种艺术风格。
指诗文立意新巧、意象缥缈不定、意蕴具有不确定性。
5.动静诗文中两种对立统一的的风格。
“动中有静”,就是通过对“动”的渲染,从而使静更加突出、具体。
如王维《鹿柴》诗;“静”中涵藏着“动”,比直接表现出来更丰富多彩,更有诗情画意。
如杜甫《春夜喜雨》等。
6.清新飘逸清新,诗文的一种艺术风格。
新鲜清爽之意。
这种风格的作品意境优美,语言淡雅清丽,感情舒缓单纯。
如李白“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诗。
飘逸,文学作品超脱、潇洒的一种艺术风格。
如李白“朝辞白帝”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