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各个小镇的名字来由,你了解多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茂名各个小镇的名字来由,你了解多少?
大坡镇
因镇区大坡墟坐落于镇境北面的大坡岭而取名大坡镇。
民国时期为朗韶乡。
新中国成立初期沿用原名。
1953年先后为茂名县第十三区、大坡区,1958年设大坡公社,1983年改大坡区,1986年12月后为大坡镇。
马贵镇
明代有一李姓人从信宜县钱排迁来此地定居,先派塾师骑马勘察。
因山路崎岖,马到此地跪下,取名“马跪”,后人雅称为“马贵”。
民国时期设马贵东乡、马贵西乡属信宜县。
新中国成立初期沿用原名。
1958年设马贵公社。
1961年从信宜县划入高州县。
1983年改马贵区,1986年12月后为马贵镇。
古丁镇
此地过去曾是“顾”、“古”、“丁”三个姓氏组织的集市,用“顾丁”、“古丁”命名,习惯称“古丁”。
民国时期设古丁乡。
新中国成立初期沿用原名。
1958年设古丁公社。
1961年从原属信宜县划入高州县。
1983年改古丁区,1986年12月后为古丁镇。
深镇镇
1956年为深镇乡,1958年设深镇公社。
1961年从原属信宜县划入高州县,1983年改为深镇区,1986年12月后为深镇镇。
平山镇
因镇区设于平山岭而得名平山镇。
民国时期为黄塘乡。
新中国成立初期沿用原名。
1953年为茂名县第十二区,1957年复黄塘乡。
1958年兴建高州水库时,原镇境内的黄塘墟受浸,故迁建于平山岭并为镇区。
1959年设平山公社,1983年改平山区,1986年12月后为平山镇。
大潮
因镇境地势落差大,每逢下大雨,山洪暴泻如潮,故名大潮。
1961年设大潮公社,1983年改为大潮区,1986年12月改大潮乡,1993年后为大潮镇。
目前已经并入东岸镇。
东岸镇
、
因原镇区位于河流东岸而得此名。
民国时期为东才乡。
1950年先后为茂名县第七区、东岸区,1958年设东岸公社,1983年改东岸区,1986年12月后为东岸镇。
长坡镇
镇区地段原是石狗岭下一片长形荒坡,1958年建高州水库时,原石骨墟受浸迁至现址建墟,故名“长坡”。
民国时期为石骨乡。
1950~1956年先后设为茂名县第八区、十九区、石骨区,1957年复为石骨乡,1958年因建高州水库迁至现址并设长坡公社,1983年改长坡区,1986年12月后为长坡镇。
曹江镇
镇内陆势低洼,雨季江水如潮,漫淹沿江两旁村庄,形成一条数公里长的槽形江水淹没地带,俗称“槽江”,后称“曹江”。
1950年为曹江乡,1953年属茂名县十八区,1959年设曹江公社,1983年改曹江区,1986年12月后为曹江镇。
潭头镇
丹彰河下游有个被水流冲击而形成的深潭,紧靠这个潭的村庄叫潭头村,镇因村而得名。
1953年属茂名县十四区,1957年为潭头乡,1961年设潭头公社,1983年改潭头区,1986年12月后为潭头镇。
大井镇
因古代此地有个口径2米多宽的天然大水井,故而得名“大井”。
民国时期为清井乡。
1950年先后为茂名县第六区、十四区,1957年设大井乡,1958年建大井公社,1983年改大井区,1986年12月后
为大井镇。
荷花镇
古时候陵江河畔传统种藕,盛产莲子。
夏天,山间田里荷花盛开,层层梯田火红一片,故名红花坡。
清同治年间,称贺(贺与荷谐音)花乡。
民国时期沿用原名。
1954年为茂名县十六区,1958年建木头塘公社,1983年改为木头塘区,1986年12月设木头塘镇,1993年后为荷花镇。
石板镇
镇内南部塘基头村的冼太庙旁,耸现着一块数十平方米的天然大石板,此地因此而得名。
1961年设石板公社,1983年改为石板区,1986年12月后为石板镇。
南塘镇
古时候有户人家定居此地时,生有一男孩而无力抚养。
为养活小男孩而挖塘养鱼为生,故把此鱼塘取名“男塘”。
清代建集镇时改称南塘。
民国时期设南丰乡(南塘、丰垌)。
新中国成立初期沿用原名。
1953年先后改为茂名县第十四区、南塘区,1958年设南塘公社,1983年复为南塘区,1986年12月后为南塘镇。
镇江镇
民国时期,社会动乱。
民国8年(1919年),在此建集市时,欲借助“罡星”以“镇反乱”之意,取名“镇罡墟”,故地名亦称“镇罡”。
1953年为镇罡乡,1959年设镇罡公社,1983年改镇江区,1986年12月后为镇江镇。
沙田镇
因镇境属沉积盆地,土壤以沙质为主,故名“沙田”。
民国时期设祥莲乡。
950年先后为茂名县第五区、第十二区,1957年改为沙田乡,1961年设沙田公社,1983年改为沙田区,1986年12月后为沙田镇。
顿梭
全镇四面环山,形似布梭,故名“顿梭”。
民国时期设沙顿乡,1953年为茂名县十三区,1959年设顿梭公社,1983年改顿梭区,1986年12月后为顿梭镇。
目前已经并入宝光街道办。
泗水镇
因镇境有4条小河汇集而得名“泗水”。
清末为泗水、杨柏乡。
民国时期改为海珊乡。
1950年为泗水乡,1953年改为茂名县第四区,
1959年分设泗水公社,1983年改泗水区,1986年12月后为泗水镇。
祥山
镇境中部有座长山岭,镇因山而名“长山”。
1961年设长山公社,1981年改名祥山公社,1983年设祥山区,1986年12月为祥山乡,1993年后为祥山镇。
目前,并入石鼓镇。
根子镇
相传古代此地有棵大榕树,树根贯结成洞,可容二三十人。
一天下午,突降暴雨夹冰雹,山洪倾泻而下,树下低洼地带顿成汪洋。
在树下玩耍的孩子们躲入树洞里避雨。
大雨下了一天一夜。
父母四处寻找儿子,最后发现孩子们熟睡在洞里,安然无恙。
为纪念树根子保护
了命根子(孩子),便将此地取名为“根子”。
民国时期设根子乡,新中国成立之初期沿用原名,1953改为茂名县第三区,1959年设根子公社,1983年设根子区,1986年12月后为根子镇。
分界镇
唐代开元时期为保安县,并为高州治。
宋代开宝五年(972年)保安县并入电白县。
明代成化三年(1467年),电白县治从旧城迁至神电卫后,原保安县部分地域归属茂名县,并以此地为茂名县和电白县的分界线,故名“分界”。
民国时期称保安乡。
1950年先后为茂名县第二区、第五区,1957年为分界乡,1958年设分界公社,1983年改为分界区,1986年12月后为分界镇。
云潭镇
相传古时候在镇境北部有个大潭,潭中央有块大石坪。
每天早上,石坪上空升起一朵祥云,映入潭中,故名云潭。
民国时期设云潭乡。
新中国成立初期沿用原名,1959年设云潭公社,1983年改云潭区,1986年12月后为云潭镇。
新垌镇
明代成化年间,邓氏祖先在此定居,开出良田200余亩,称新垌。
后于该垌附近兴建一墟,称新垌墟;又在境内设镇,称新垌镇。
民国时期为新垌乡,1950年为茂名县第一区,1953年复称新垌乡,1959年为新垌公社,1983年为新垌区,1986年12月后为新垌镇。
谢鸡镇
相传古代此处“康”姓独富,引起相邻3个姓氏的妒忌,于是三姓联合建三鸡庙制“糠(康)”,使各姓氏得到均衡发展。
为感谢“三鸡”,故而得名“谢鸡”。
新中国成立前后均设谢鸡乡,1956年改为谢鸡区,1957年复为谢鸡乡,1958年9月属超美公社,1983年为谢鸡区,1986年12月后为谢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