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墓藏有“金头”一说纯属以讹传讹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题)《于成龙》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题)《于成龙》阅读答案及翻译

《于成龙》阅读答案及翻译文言文阅读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练习: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

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年四十五矣。

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瑶、僮犷悍。

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

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

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于上官,谳①实即处决,民安其居。

邻瑶岁来杀掠,成龙集乡兵将捣其巢,瑶惧,誓不敢犯罗山境。

民益得尽力耕耘。

居罗山七年,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迁湖广黄冈同知,驻岐亭。

岐亭故多盗,白昼行劫,莫敢谁何。

成龙抚其渠彭百龄,令捕盗自赎。

尝察知盗所在,伪为丐者,入其巢,与杂处十馀日,尽得其平时行劫状。

乃出呼役械诸盗,他盗皆远窜。

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

十三年,署武昌知府。

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三桂散伪劄②遍湖北州县,麻城、大冶、黄冈、黄安诸盗,皆倚山结寨应三桂。

妖人黄金龙匿兴宁山中,谋内乱。

刘君孚者,尝为成龙役,善捕盗,亦得三桂劄,与金龙等结大盗周铁爪,据曹家河以叛。

朝以成龙旧治得民心,檄往招抚。

成龙诇③知君孚虽反,众未合,犹豫持两端。

兼程趋贼砦,距十里许止宿。

榜示自首者免罪,来者日千计,皆贷之。

先遣乡约谕君孚,降者待以不死。

乃策黑骡往,从者二,张盖鸣钲,迳入贼舍。

呼君孚出见,叩头受抚,降其众数千。

金龙走纸棚河,与其渠邹君申往保山砦,成龙擒斩之。

朝以闻,请复官,即擢黄州知府。

二十三年,江苏巡抚余国柱入为左都御史,安徽巡抚涂国相迁湖广总督,命成龙兼摄两巡抚事。

未几,卒於官。

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綈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

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是年冬,上南巡至江宁,谕知府曰:尔务效前总督于成龙正直洁清,乃为不负。

又谕大学士等曰: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

(节选自《清史稿于成龙传》,有删节)【注】①谳:yn,审判定罪。

②劄:zh,文书。

康熙年间有两位重臣都叫于成龙

康熙年间有两位重臣都叫于成龙

康熙年间有两位重臣都叫于成龙那个治理永定河的于成龙是盖州人1966年拍摄的杨庄于成龙墓地情形。

于成龙墓碑拓片。

核心提示日前,电视连续剧《于成龙》杀青。

这部戏讲述出身山西的于成龙为官清正廉洁的故事,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鲜为人知的是,在康熙年间,还有一位廉吏也叫于成龙,他生于盖州,深受山西于成龙的赏识,并且都担任过直隶巡抚等要职,后世尊称二人为“大小于公”,民间有“前于后于,百姓安居”的说法。

生于盖平县,随养父迁居河北记者在《盖平县志·人物志·乡宦》中,发现了关于于成龙的记载。

县志中除了简单介绍了其为官的履历,还以“大小于公”将他与山西的于成龙进行区别。

大于公(又被称为老于成龙),山西永宁人,字北溟,生于1617年,用兵如神、善于治盗,以清廉著称,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近些年,其故事一度被搬上荧屏,拍成电视剧,因此知者众。

小于公(又被称为小于成龙)则指的是盖州于成龙,字振甲,号如山,比大于公小21岁,虽也才华超群,勤政廉能,颇受康熙皇帝赏识,但后人知之甚少,甚至在盖州市也鲜有人知。

《盖平县志》记载,于成龙于清崇德三年(1638年)出生于奉天府盖平县(今盖州市),幼年时便过继给他的叔父于得水为子。

顺治十年(1653年),于成龙跟随于得水迁至河北固安县南房上村。

营口市博物馆副馆长阎海向记者提供了一条线索,小于成龙虽然很早就离开了盖州,但他死后葬在了北京石景山。

7月27日,记者联系了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委员会研究员苗天娥,她对小于成龙的生平颇有研究。

苗天娥告诉记者,小于成龙死后的确随其父于得水葬于石景山区杨庄村西,但其墓地如今已不复存在。

不过,在1995年,北京市石景山区农委在杨庄村西一带修建楼房时,在地下挖出了一盒青石材料的方形墓志。

墓志非常大,长宽各96厘米,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

苗天娥和另一位老专家将墓志上的文字抄了下来。

经过仔细辨识,他们惊喜地发现,这块墓志上记载的竟然是小于成龙的生平事迹。

于成龙请“鬼”奏乐

于成龙请“鬼”奏乐


于 成 龙 喝 令 拿 下 谋 害亲 夫 的 王 氏

两 人 便 狠 心 杀 害 了刘 温 鸿 并



商 量 着 把 罪 行 推脱 给 小 弟 子 张 伦 李 复知 道 张 伦 痴迷 围 棋 于



是在 于 成龙 前 来 调查 那 日 找 到 张

看看 这 棋 局 有何 评 断 ? 师 爷 奇 怪

就是我家官人所 收 的

且 带 回 官 衙 结案 ! 说 完 于 成龙带


最 小 的弟子 张

伦! 听

着衙 役 离 开 了 雅筝坊

到这 里 于 成 龙 大 喝
于成龙就任 两 江 总督不 久
“ , ,
欲 擒故 纵 有 玄 机

声 : 来人 马上 去传张

就 接 到 了 雅 筝坊 命 案 。


了 书桌 上 有






中秋 节
白布 包 裹着 于 成 龙 拿 眼 睛 瞟 了 瞟

前 我 家官人 曾因为小 弟 子 练筝不 力鞭 笞 了 他
… 一
站在

旁 的李 复 只 见 他 满 脸 悲 伤 正 站 在 书桌 旁 只手搭在 了




顿 可 能是 那 小弟
, ”
书桌 边 沿 上 着


手指来 回不 停地 敲
回 到官府 师爷顿 时 忍 不 住

伦!

他话 音 刚 落 突
, ,

问道

一代清官于成龙

一代清官于成龙

一代清官于成龙作者:彭安玉来源:《唯实》2013年第02期有了国家,就有了官吏;有了官吏,就有了“清官”与“贪官”之别。

在中国历史上,“清官”一词最早出现于宋元的戏剧和小说中,但在二十四史中,为“循吏”、“良吏”、“能吏”立传者,不在少数,这些循吏、良吏、能吏也就是后来通称的清官。

在历史上,中国人对清官的感情至深至厚,对清官的讴歌也是不遗余力,“包青天”、“况青天”、“海青天”的传奇故事家喻户晓。

在清代,出了个大清官于成龙,他劝农励俗,惩恶恤民,勤于政事,为官清廉,志行修洁,爱护百姓,搏击豪强,康熙皇帝褒奖他是“清官第一”。

于成龙有一个生前好友叫熊赐履,他对于成龙清廉不苟的品行有深切了解。

他在于成龙的墓志铭中称他“性善吃苦,诸人所不能堪者,一处之恬如。

为学务敦实行,不屑词章之末。

尝曰:‘学者苟识得道理,埋头做去,不患不到圣贤地位。

’”(《于清端公政书》外集)于成龙,山西永宁(今离石)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死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一生经历了万历、天启、崇祯、顺治、康熙五朝,终年68岁。

于成龙原是明朝诸生,在崇祯年间考取过副榜贡生。

明朝灭亡之后,于成龙面对国破家亡之恨,深感晚明学风空疏,高谈天性,遂至天下鱼烂河决,生灵涂炭。

痛定思痛,他身体力行,“力扶清廉”,以天下为己任,待人律己皆极严峻。

顺治十八年(1661年)被清朝授予广西柳州府罗城县知县,从此踏入仕途,开始了清廉卓越的为官生涯。

一、勇于担当,善理罗城于成龙任罗城知县之时,已经45岁。

罗城偏处山隅,瘴气袭人,北方人不服水土,生还者常常十之一二,人皆视为畏途,亲朋好友多劝他不要赴任。

然于成龙以“古人义不辞难”自勉,变卖部分家产,凑足盘缠一百两,告别父老乡亲。

临别,他叮嘱长子说:“我做官不管你,你治家莫想我。

”时门里门外,哭成一片。

于成龙含泪毅然揽辔登程,并对同窗好友表示:“我此行决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四字。

子素知我于莲池书院者,敢为子质言无隐。

于成龙的故事典故

于成龙的故事典故

于成龙的故事典故
《于成龙的故事典故》
嘿,今天咱来唠唠于成龙的故事哈。

于成龙啊,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话说有一次,于成龙在一个地方当官,那里有个大麻烦事儿。

有个恶霸,仗着自己有点势力,整天欺负老百姓,那叫一个嚣张啊!老百姓们是敢怒不敢言。

于成龙知道这事后,心里那个气呀,“这还了得!必须得管管!”他可不是那种光说不做的人呐。

于是,他就开始暗暗调查这个恶霸的所作所为,把他的那些坏事一桩桩一件件都给查得清清楚楚。

有一天,于成龙瞅准了时机,直接把那恶霸给抓了起来。

那恶霸还嚣张呢,“你敢抓我?你知道我是谁吗?”于成龙冷笑一声,“哼,我管你是谁,犯了法就得受到惩罚!”然后就开始审问他,把他的那些坏事都给抖了出来。

那恶霸这下傻眼了,没想到于成龙这么厉害,自己那些见不得人的事儿全被知道了。

最后,于成龙依法严惩了这个恶霸,老百姓们那叫一个高兴啊,“哎呀呀,可算是有人给我们做主啦!”从那以后,当地的风气都好了很多,大家都对于成龙佩服得五体投地。

于成龙就是这样一个为老百姓着想的好官呐,他不管到哪里当官,都一心想着为老百姓办事儿。

他的故事一直流传下来,让人们记住了这位了不起的人物。

他就像那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老百姓前进的道路,也让我们知道了,只要心中有正义,就一定能为大家带来幸福和安宁。

咱可得好好学学于成龙的这种精神,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呀!这就是于成龙的故事典故,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呀!。

历史趣谈:于成龙又一块墓志铭现身 可考察内容有1400多字

历史趣谈:于成龙又一块墓志铭现身 可考察内容有1400多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于成龙又一块墓志铭现身可考察内容有1400多

导语:经过于成龙文化研究学者武有平精心考证,确认该县峪口镇横泉村出土的一块石刻为于成龙除熊赐履所撰墓志以外的又一块墓志铭,这进一步佐证了
经过于成龙文化研究学者武有平精心考证,确认该县峪口镇横泉村出土的一块石刻为于成龙除熊赐履所撰墓志以外的又一块墓志铭,这进一步佐证了于成龙生于方山县北武当镇来堡村、葬于该县峪口镇横泉村的史实,也为研究于成龙生平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11月18日,在武有平先生手中,记者见到了该墓志铭的拓片。

该石刻高57厘米,宽76厘米,标题为“皇清光禄大夫、总督江南江西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操江、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于老公祖墓志”。

经统计,现可考内容有1400多字。

据武有平介绍,《于成龙墓志铭》一向以熊赐履所撰为众所知,《汾州府志》和《永宁州志》均将其录入。

而新发现的墓志为横泉村出土实物,从行文所看,显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应该还有下文。

或者可以推断此墓志至少应该有两块,这只是其中之一。

从文章来看,一是作者比于成龙官职小,不能和熊赐履相比,这也是本墓志不为人所知的原因;二是作者对于成龙是只闻其名未见其面,但和于成龙长子于廷翼相识;三是作者的名字中也有“履”字。

依此推断,此墓志应该是当时于廷翼请时任汾州府训导的阎履光所作,由于其时有朝中名臣、著名学者熊赐履所作墓志传世,因熊的名声远大于阎履光,所以这篇墓志铭没有流传开来。

生活常识分享。

于成龙墓地在哪里?于成龙后人是谁

于成龙墓地在哪里?于成龙后人是谁

于成龙墓地在哪里?于成龙后人是谁于成龙的故事至今为人们所流传,于成龙的一生为官虽然一直被提拔,但是此人一生清贫。

在江南时,曾被江南民众称之为“于青菜”。

他虽然位居高职,身居显贵,但是为人生活简朴,从未有过奢华的生活。

那么,于成龙墓地在哪里?于成龙后人是谁于成龙雕像于成龙算是大器晚成之人,他早年一直都在为了科举考试而奋斗着。

他在参加一次乡试时,考官公然行贿受贿,这让余成龙非常看不惯,于是在考卷上痛陈时弊,结果没能中举,而是考取了个贡生。

贡生是能直接参加会试,会试之后,于成龙以家父年老为由,回到来堡村。

至顺治八年时,他参加会试后又没有考中,当时他已经是35岁的年龄了。

经过一些事故后,于成龙十年44岁,不顾亲朋好友及家人的劝告,毅然决然的去外地为官。

从此便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也开始了他的抱负。

于成龙不论在哪里为官都保持着两袖清风的风格,而且艰苦朴素。

于成龙为人正直,为官亦是如此。

他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当地百姓办实事,为民做主,凡是他为官的地方总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他也不畏权贵,一向桀骜不驯的地方豪强在于成龙的治下都会“皆奉法唯谨”。

于成龙为官很有一套自己的策略,他在整顿吏治上始终放在工作的首位上。

不仅在吏治上,而且在教育等方面他都很关心。

他在阔别二十年后回乡时,依然是身穿布衣,他还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于成龙家训》,教育后代一定要做,尽善尽孝之人。

从于成龙的故事中我们应该要学会,不论何时何地都应不忘孝与简朴。

于成龙的故事还应警示后人,为官要清廉,这也应该现代社会应该学习的地方。

于成龙墓地在哪里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墓,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来堡村。

于成龙墓地,还流传着许多故事。

他的墓地不仅被重点保护,还建成了于氏墓园。

被损毁的于成龙墓于成龙墓占地面积约有2200平方米,墓园坐东朝西,呈现出正方形的形状。

周围用青砖围成围墙,高2.5米,它的正西面有一座花岗岩之城的牌坊。

于成龙的坟冢位于墓园东部的正中央部分,占地面积大约有50平方米。

于氏先贤——于成龙(振甲)墓地及其家族世系介绍

于氏先贤——于成龙(振甲)墓地及其家族世系介绍

于⽒先贤——于成龙(振甲)墓地及其家族世系介绍清朝初年,任直⾪巡抚之职的有⼆位名叫于成龙的。

⼀字清端,⽣年、官职较前;⼀字振甲,⽣年、官职较后。

⼆位同名,都是“惠政”、“清官”。

当时民间流传谣谚前于后于,百姓安居。

”⼀、于成龙(振甲)墓地于成龙,字振甲,号如⼭,谥“襄勤”,汉军镶红旗⼈,为满族。

祖居辽东盖州(今辽宁盖县),于成龙(振甲)⽣于清朝崇德三年(即明朝崇被11年1638年七⽉五⽇(疑为阴历),属虎。

卒于清朝康熙三⼗九年三⽉癸卯⽇(1700年),享年六⼗三岁。

于成龙墓位于⽯景⼭区杨庄村西,杨庄⼤街东侧,现⽯景⼭区农委⼤院周围。

墓葬⾯向东南。

1966年⽂⾰前,该墓地⾯实物保存较完整,有华表1对,宝顶2座,碑刻7通。

华表⽅座,柱⾝⼋⾓,每⾯均浮雕如意云纹饰,汉⽩⽟制。

华表北有于成龙神道碑。

神道碑螭⾸龟趺,通⾼约3⽶,碑⾝正⾯楷书:皇清诰封光禄⼤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河道提督军务拜他喇布勒哈番加⼗级谥襄勤于公振甲之神道康熙⼆⼗九年孟冬⽉吉⽇⽴。

墓区碑刻有:于成龙之⽗于得⽔谕祭碑1通,于成龙渝祭碑2通,于成龙墓碑1通,于成龙元配李⽒、继室周⽒诰封碑各1通。

另⼀通碑实物与拓⽚均⽆存,碑刻内容待査,可能是于得⽔墓碑。

所有碑刻均为汉满⽂合璧。

宝顶2座,于得⽔宝顶在西,于成龙宝顶在东。

原座落于杨庄村的于成龙墓地据杨庄⽼⼈于顺喜(今年76岁)说:于成龙墓占地30亩,其中有槐树林、花园占地12亩,他⼩时槐树就没有了。

他还说,杨庄姓于的现在就他⼀家,他⽗亲叫于贵,他弟兄两个,后来分家。

他原不姓于,因给于家看坟守墓,改姓于。

1945年解放前,于成龙后代有⼀⽼⼈住杨庄,穷了,吃看坟的。

后来杨庄就没有于成龙的后代了。

在1966年之后“⽂⾰”中,于成龙墓遭到严重破坏,地⾯⽯刻全部被砸。

1969年因扩展杨庄⼤街,墓地被夷为平地,残碑碎⽚基本⽆存。

现在杨庄⼤街西侧的特钢家属住宅楼北墙⾓处,存⼀残损龟趺⽯座,在区农委⼤门外西南约50⽶处,存⼀残损的华表柱⾝,残柱长约120公分。

1947年,于成龙墓被村民炸开,墓中财宝被洗劫,换回了800斤棉花

1947年,于成龙墓被村民炸开,墓中财宝被洗劫,换回了800斤棉花

1947年,于成龙墓被村民炸开,墓中财宝被洗劫,换回了
800斤棉花
大家知道谁是大清朝第一大清官吗?相信大家总不会说是纪晓岚吧,那是《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对其的刻画,真实的纪晓岚其实是非常奢侈的,一天要吃好多的肉,老婆也是很多的,至于和和珅的关系那是非常不错的,所以纪晓岚绝对不什么清关。

大清朝真正的大清官是顺治和康熙时期为官的于成龙,影视剧中关于于成龙的也有不少,相信大家都应该看过,于成龙堪称是大清第一大清官,而且于成龙为官23年,爱民如子,刚正不阿,堪称是百官中的典范,从一个七品小县令做到封疆大吏,可是死后的于成龙却非常的寒酸,于成龙家中一点值钱的东西都没,后来还是康熙帝下令将其厚葬的。

因为于成龙是大清官,所以当地老百姓甚至愿意自发为他守墓,所以当时想要盗于成龙的墓确实很难的,就算盗墓贼知道于成龙墓中有宝贝,估计也没辙,而且内心也不忍心,盗墓贼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不愿意盗的墓。

可是没想到于成龙这样的大清官死后几百年却两次被人盗墓,而且一次比一次的狠,让人很是痛心啊!第一次是在1947年的时候,当时国家正处在战争之中,至于为什么当时农民想要挖掘于成龙的墓就不知道了,只知道当时当地百来号村民突然开始对于成龙墓进行挖掘,起初村民都是用锄头、铁铲去挖,但是挖不到,无奈之下有村民想起了用炸药,于是后来于成龙墓就被炸药给炸开了。

很快村民们就开始搜寻宝贝了,的确是发现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甚至连于成龙官帽的顶戴花翎都给拿走了,简直是太造孽了,后来村民将找到的宝贝全部拿去卖了,最后换回来的是800斤棉花,还有一些值钱的东西,都分配给了村民。

于成龙墓第二次被盗是在那个特定时期,这次于成龙墓虽然没有
什么值钱的东西,但是于成龙自己都被拉出来暴晒,一代大清官到了这个地步,确实还是让人很无奈的!。

于成龙个人事迹简介

于成龙个人事迹简介

于成龙个人事迹简介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于成龙参加乡试,省城太原考场考官公然贿赂收人贿赂,徇私作弊。

于成龙在考卷上痛陈时弊,直抒胸臆。

结果正榜无名,勉强考取了个副榜贡生。

副榜贡生相当于备取生,不算中举,但可以直接参加会试。

会试之后,于成龙以父亲年老为借口,辞去做官的时机,回到来堡村。

1647年(清顺治四年)至1651年(清顺治八年),于成龙到太原崇善寺创办的学校了4年,但1651年(清顺治八年)的乡试中,于成龙又落榜了,这年他已经35岁了。

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于成龙兄长于化龙病故,三子于廷元出生,全家生活的担子落在他的肩上。

父亲于时煌年老多病,要人侍候汤药;继母李氏虽健,也已暮年。

长子、次子上学,全家开支很大,家资因此受窘。

于成龙为了养家糊口,供子上学,整日忙于家务,再无工夫参加科举考试了。

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父亲病故。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入国子监学习,结业后准备出仕。

1661年(顺治十八年),已44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心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的抱负,承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

罗城新隶于清统治下不到两年,由于局势未稳,两任知县一死一逃。

于成龙到罗城时,这里遍地荒草,城内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数间,县衙也只是三间破茅房。

他只得寄居于关帝庙中。

在困境中,同来的五名仆从不久或死或逃,而他以坚强的意志,扶病理事,迈开仕宦生涯的第一步。

于成龙在罗成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在罗城为官三年之间,就使罗城摆脱,得到治理,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

于成龙的突出治行受到两广布政使金光祖的重视,罗城被评为全省治理的典范。

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龙被两广总督金光祖推荐为广西省唯一“卓异”,并升任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区)知州。

在合州不到二年,合州人口骤增,田地开拓。

由于招民开荒政绩显著,1669年(清康熙八年),于成龙被擢升为湖广黄州府同知。

于成龙后人到第几代世孙了?于成龙故居在哪里?墓地在哪里?

于成龙后人到第几代世孙了?于成龙故居在哪里?墓地在哪里?

于成龙后人到第几代世孙了?于成龙故居在哪里?墓地在哪里?于成龙后人是谁于成龙生卒年为一六一七年九月——一六八四年五月,字北溟号于山曾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清官第一,天下第一廉吏。

清朝时山西永宁州人(今天的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

他的事迹在四库全书中也有记载这实在是难得的。

他为人清正廉明精明神武是一位出色的官员,于成龙后人也是像他那样正直。

于成龙一生艰苦朴素在江南时,整日吃糙米,喝稀粥,食青菜,终年不知肉味,因此江南人们称他为“于青菜”。

为人作风严谨虽然他是大器晚成之人但是一生仕途平坦。

于成龙雕像于氏家族中至今都有家族谱可循,在方山县来堡村,还有70多名于成龙后人,他们勤勤恳恳,淳朴厚道始终不忘祖训。

而且他的后人中也有为官者,而且也是为民做主的清官。

在于成龙后人中,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于廷翼曾经也做过官。

于廷翼为人节俭,周济百姓,身上也有于成龙的遗风。

于廷翼是于成龙的长子自父亲于成龙出仕之后的数十年间,于廷翼悉心奉养祖母和母亲代父抚育两弟,以至成人。

他虽然自奉节俭,但在周济亲友族人,以及筑路、修桥等方面,从不吝惜。

康熙二十五年,于廷翼把自家的五亩土地捐给了收养鳏寡老病无依者的养济院。

康熙三十四年至三十六年,永宁州连续遭受自然灾害,接着又发生瘟疫,米价大涨,于廷翼与族人每月将家中存粮接济乡人,名为借给,事后却将借据付之一炬。

于准画像于成龙之后,长孙于准是于氏家族的又一名吏。

于成龙的孙子于准很好地继承了祖父于成龙的清廉遗风,从山东临清知州,到贵州、江宁巡抚,他为官清廉,大举善政,康熙曾御书额联,赞其“恺泽三吴滋化雨,节旄再世继清风”。

于准不仅自己言行上继承了祖辈清白家风,同时也修订族规家训,为后世确立行为规范。

康熙四十六年,于准在整理编纂《于清端公政书》的基础上,总结汲取于氏先祖的家风家训,历时四年,续修《于氏宗谱》,编订《于氏族规》22条,《于氏家训》41条,使于氏族规家训成为吕梁于氏族人世代践行的行为规范。

廉洁故事八——清代廉吏于成龙

廉洁故事八——清代廉吏于成龙

廉洁故事⼋——清代廉吏于成龙清代廉吏于成龙于成龙(1617-1684年),⼭西永宁⼈,顺治⼗⼋年⼊仕,康熙⼆⼗三年逝于任上。

为官⼆⼗四年,廉名传天下,康熙帝⽈:“咸称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

顺治⼗⼋年,于成龙授罗城知县。

柳州罗城,地处万⼭丛中,偏僻荒凉,少数民族杂居,世代械⽃。

于成龙⾄罗城县时,居民仅六家,县衙草屋三间。

他“插棘为门”,“累⼟为⼏”。

后诸仆死逃殆尽,成龙“万⾥⼀⾝,⽣死莫主。

夜枕⼑卧,床头树⼀枪以⾃防”。

他殚精竭虑,肃清匪盗,数年,罗城⼤治。

罗城民众怜悯于成龙独⾝⼀⼈滞留南疆,晨⼣环集问安,并叹其度⽇过于清苦,间敛些微⾦钱跪进,以供其盐⽶等⽣活费⽤。

成龙微笑答谢:“我⼀⼈何须如许物,可持归易⽢旨奉汝⽗母,如我受也。

”民众皆怏怏持去。

罗城民众得知于成龙家⼈⾃北⽅来探视,⼤喜,“奔哗庭中”,⾔于公家⼈来,“好将物安家去”,⼜馈赠⾦钱。

成龙含笑答谢说:“此去吾家六千⾥,单⼈携货,适为累⽿。

”挥⼿令去,民皆伏地饮泣,成龙亦为之感泣。

于成龙在回顾罗城七载⽣涯时说:“⽇⼆⾷或⼀⾷,读书堂上,坐睡堂上,⾸⾜⾚露、⽆复官长礼。

夜以四钱沽酒⼀壶,⽆下酒物,快读唐诗,痛哭流涕,并不知杯中为酒为泪也!”其苦可知,其情可想。

因成龙治绩斐然,康熙六年晋升为四川合州知府。

于成龙后历任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直⾪巡抚,都是励精图治,竭⼼尽⼒,廉洁奉公,政绩斐然,在为官之地都留下了极佳的⼝碑。

辞别罗城时,⽗⽼遮道呼号:“耶今去,吾侪⽆天矣!”竟追送数百⾥,痛哭⽽返。

离黄州赴福建时,“民遮送⾄九江,凡数万⼈,哭声与江潮相乱”。

得民⼼如此,古史罕见。

康熙⼆⼗年,于成龙受命为两江总督。

成龙受命之⽇,即⾃直⾪启程,直赴江宁,与幼⼦租驴车⼀辆,各袖钱数⼗⽂,⾃投旅舍,从未烦扰沿途府县。

将抵江宁时,官吏畏其严明,出城远迎,⾄黄昏时犹不见⼈影。

正在惊疑打探之际,逻卒来报,新总督早已单车⼊府了。

于成龙到任后,断然拒绝居住为他装修⼀新的府第,拒受礼品,谢绝接风洗尘之宴会,江宁为之震动。

于中丞捕盗文言文翻译

于中丞捕盗文言文翻译

于中丞捕盗文言文翻译《于中丞》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篇目。

本文描写了清朝于成龙破解偷盗案件的两则故事。

【原文】于中丞成龙(1),按部至高邮(2)。

适巨绅家将嫁女,装奁甚富,夜被穿窬席卷而去(3)。

刺史无术(4)。

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5),严搜装载。

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6),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

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7),捉之。

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

公曰:“此真盗也。

”二人诡辨不已。

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8),皆奁中物也。

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又公为宰时(9),至邻邑。

早旦,经郭外,见二人以床舁病人,覆大被;枕上露发,发上簪凤钗一股(10),侧眠床上。

有三四健男夹随之,时更番以手拥被(11),令压身底,似恐风入。

少顷,息肩路侧,又使二人更相为荷(12)。

于公过,遣隶回问之,云是妹子垂危,将送归夫家。

公行二三里,又遣隶回,视其所入何村。

隶尾之,至一村舍,两男子迎之而入。

还以白公。

公谓其邑宰:“城中得无有劫寇否(13)?”宰曰:“无之。

”时功令严(14),上下讳盗,故即被盗贼劫杀,亦隐忍而不敢言(15)。

公就馆舍(16),嘱家人细访之,果有富室被强寇入家,炮烙而死(17)。

公唤其子来,诘其状。

子固不承。

公曰:“我已代捕大盗在此,非有他也。

”子乃顿首哀泣,求为死者雪恨。

公叩关往见邑宰,差健役四鼓出城(18),直至村舍,捕得八人,一鞫而伏。

诘其病妇何人,盗供:“是夜同在勾栏(19),故与妓女合谋,置金床上,令抱卧至窝处始瓜分耳(20)。

”共服于公之神(21)。

或问所以能知之故,公曰:“此甚易解,但人不关心耳。

岂有少妇在床,而容入手衾底者?且易肩而行(22),其势甚重;交手护之,则知其中必有物矣。

若病妇昏愦而至(23),必有妇人倚门而迎;止见男子,并不惊问一言,是以确知其为盗也。

于成龙文言文翻译

于成龙文言文翻译

于成龙文言文翻译于成龙文言文翻译于成龙于中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

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②。

席卷而去。

刺史无术。

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

又出示谕闺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

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

公日:“此真盗也。

”二人诡辩不已。

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

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节选自《聊斋于成龙》)【注】①按:巡视,巡行。

②窬:yú,洞,窟窿。

【试题】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1)适巨绅家将嫁女适:(2)又出示谕阖城户口谕: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l|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b.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c.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d.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3.于成龙如何断定被捉的两人就是“真盗”?4.请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

(1)盗贼:(2)于成龙:【参考答案】1.(1)恰好(2)告知2.c3.因为于成龙已经放出风声,第二天将在全城严加搜查。

在这种情况下,这二人多次出入城门,本该事出有因,而他们出入城门却又不带行装,其实是欲盖弥彰。

所以于成龙推断这两人应该就是铤而走险、急于转移赃物的盗贼。

4.(1)狡诈贪婪(或:利令智昏)(2)破案如神(或:才智过人,机智果断)(2015年广东广州中考语文试题)【于成龙简介】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清山西永宁(今吕梁离石)人。

谥“清端”、赠太子太保。

于成龙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

今古第一廉吏于成龙祖籍柳林考略

今古第一廉吏于成龙祖籍柳林考略

今古第一廉吏于成龙祖籍柳林考略
张生高;张艳梅
【期刊名称】《吕梁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6)001
【摘要】"今古第一廉吏"于成龙先祖为于坦,于坦为永宁州白霜里人,白霜里在清代并于同南都,今同南都于氏均称来自于今柳林镇于家沟村.于家沟属同南都十甲,原有太子太保红灯笼、于氏祖茔,于成龙为真际楼捐赠大铁钟等物证.现仅存"成龙书院",即于成龙设馆授徒处所.而且,于成龙父辈、子辈、重孙等姓名用字均与于家沟字辈完全吻合,况且于成龙与于准祖孙俩在白霜里的活动许多碑记中频频出现.可见,于成龙祖籍无疑在柳林县柳林镇于家沟独立行政村.
【总页数】3页(P39-40,56)
【作者】张生高;张艳梅
【作者单位】柳林县文化局,山西柳林,033300;柳林县教师进修学校,山西柳
林,033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7
【相关文献】
1.今古第一廉吏于成龙祖籍柳林考略 [J], 张生高;张艳梅
2.为"天下廉吏第一"造型——评新编历史京剧《廉吏于成龙》 [J], 戴平
3.清代“第一廉吏”于成龙——评十九集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 [J], 安
裴智;郭丽萍;
4.『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 [J],
5."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遗爱黄州 [J], 王琳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成龙墓藏有“金头”一说纯属以讹传讹
近年来,吕梁市离石区、方山县、柳林县(这三个区、县古称石州)民间盛传:清代廉吏于成龙死后,皇上给他配了一颗金头。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完全是以讹传讹,混淆历史事实。

据笔者考证:墓葬金头一说确有其事,但这颗金头的主人不是于成龙,而是属于明代正德年间在四川剿匪时,被奸臣陷害,遭匪首廖麻子半道劫杀,并割去首级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四川巡抚的高崇熙。

高崇熙,山西石州人,庆隆元年(公元1567年)改为永宁州,明代弘治庚戌科进士,累官四川布政使、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柳林县孟门镇南山灵泉寺院中,现立有一高丈余,宽数尺的巨大石碑,碑文为其所撰,清代光绪《永宁州志》亦有记载。

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初登大宝的武宗皇帝朱厚照昏庸无道,行事怪诞,周围聚集了一批市井之徒,整天沉溺于烟花柳巷,视朝政如儿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河北霸县刘六、刘七,四川兰五等率众起义,反军攻城掠地,铁骑纵横驰骋数省,屡败官军,震撼朝野,极大地动摇了明王朝的统治。

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正月,四川松潘地区反军到处烧杀掠抢,其声势甚为浩大,明军指挥胡宁与战被俘,千户史宽在黄土坡山被杀。

总制洪钟上疏:请都察院副都御史兼四川布政使的高崇熙,提督松潘军务兼理巡抚。

二月,武宗皇帝降旨: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四川布政使高崇熙:“今命尔巡抚四川,兼理松潘、安绵、建昌等处边备,抚安兵民,总理粮饷,修理城池器械,操练兵马。

现今保宁、江津等地残贼复聚为患,尔一面会同总兵杨宏征剿兰五等余党,一面会同副总兵王宪剿杀江津强贼……尔为风宪大臣,受兹委托,须当尽忠竭力,展布猷为,务使威武振扬,地方宁静,以纾朕西顾之尤,毋勿因循苟且及处置乘方,自贻咎戾。

尔惟钦哉。

故谕。

”(光绪《永宁州志》卷二十五敕谕)
五月,高崇熙奉旨移师播州(今贵州遵义市),一边安抚百姓,一边开始备战,准备进剿造反之敌。

十月,反军四千余人,自贵州石阡(今石阡县)越过马脑关,复入四川綦江县。

官军百户柳芸,义官曹腾皆战死,高崇熙急调兵前往围剿。

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高崇熙率部经过数番苦战,蜀中兰廷瑞、鄢本恕等反军虽被剿灭,但汉中的廖麻子、喻思俸等又窜入蜀中,与内江的骆松祥等时而分时而
合,分时不过数千,合时则称十多万,他们四处奔袭,不断骚扰打击官军。

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七月,高崇熙与总制彭泽,以苗族兵勇为主力,攻破廖麻子和内江骆松祥等营寨,除廖麻子逃脱外,其余首领或被生擒或被斩首,大股敌军被剿灭。

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初春,官军讨平喻思俸等反军后移驻汉中。

高崇熙上疏请求班师。

不等皇帝下旨,隐蔽在内江的廖麻子和骆松祥旧部死灰复燃,又开始造反。

五月,高崇熙考虑到连年用兵,官兵厌战,粮草不济等原因,并分析了穷于奔命的敌人多属当地的穷苦百姓,他们迫于生计而投奔敌军,有被招安的条件,遂产生招安的念头,于是派人前往劝降。

敌军首领廖麻子、杨友等亦同意招安。

高崇熙将这一重要情况上疏皇帝,言明播州廖麻子、杨友之敌可予招安抚之,责令他们立功赎罪。

武宗皇帝准奏。

于是高崇熙开始策划招安事宜,准备将开县地区划出地盘,迁出土民,让被招安人员耕种生活。

副使马昊持反对意见,说开县地属襟喉,上达重庆、叙州,下连湖广,土地肥沃,不可轻弃资敌,自遗后患。

高崇熙不从,派副使张敏前往处理,安置他们于临江一带。

张敏奉命到达新宇后,受人挑拨而又多疑的廖麻子等反军首领,以为是高崇熙诱己之计,遂捕捉张敏,屠杀随行数百人,
反叛之。

远离四川战地的皇宫里的众谏官们闻讯后,在未弄清真相的情况下,给高崇熙扣上一顶通匪的罪名,予以弹劾。

昏庸的武宗皇帝轻信了谏官们的谎言,下旨逮捕高崇熙入京。

当押解高崇熙的车队行至河北省正定县时,贼首廖麻子派出的轻骑追赶上来,将押解的官兵尽数斩杀,高祟熙纵然有一身好武艺,但终因困在木笼囚车里而无法施展,眼睁睁被乱刀砍死,匪首为回去交差,临走时将高崇熙首级割去。

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八月,武宗皇帝得知高崇熙被冤杀的真实情况后,亲自给一代忠良高祟熙撰写了祭文:“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人臣以尽职为忠,朝廷以报德为礼。

事有定论,乃追念其前功宠,故都察院御史高崇熙,器识恢宏,性资庄重,一经登第,六察封官,激扬之典,累迁臬府,才猷振乎纪纲,两擢藩司,政克宣夫教化,以蜀寇之未宁,致王师之见讨。

乃从佥议,晋陟中丞,彰国典以励人心,饬兵机而鼓士气,群芳渐息,蔼歌颂之,三捷交驰,丕风声之益振。

朕心嘉悦宠,注殊隆命不压于屡褒,禄乃赠二品,顾其推诚待物,竭力保民,岂期釜内之魂。

复有柙中之变,虽势难再振,而功未全收,爰召北还,遂致中殒,实切悼伤,当颁一奠之思未足慰九泉之痛,追怀往绩,雪乃幽冤,赠以前秩列风纪之元僚,荫及后昆衍缨冠之世业,思有永流惠泽于两川,延赏方来
播休光于三晋。

尔灵如在,尚克钦承。

”(《汾州府志》卷八赠都御史高崇熙诰)。

读此祭文,可知高崇熙遇害后,武宗皇帝对高祟熙一生功绩的高度评价,追封右都御史,禄乃赠二品,荫世袭锦衣卫千户(《汾州府志》卷七)
高崇熙遇害后,其子高都宪扶灵柩回到老家石州,下葬于城东沙会则村东,下葬前,即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四月七日,武宗皇帝派遣山西布政使王辄,专程赴石州吊唁,一是带来了武宗皇帝又一次谕祭都察院右都御史高崇熙的祭文。

祭文曰:“尔性资敏达,器宇魁梧,发迹贤科,擢司风纪,历官藩臬,卓著能声,晋佐都台,往抚西蜀,时因盗起,受命临戎,捷报既闻,贼氛复炽,事出不意,遂致人言。

方在申诬,胡遽沦没。

讣音忽至,良可悼叹,宜加恤恩赐以谕祭。

九泉不昧,尚克承之。

”(光绪《永宁州志》卷二十五);二是带来了武宗皇帝御赐给高祟熙的金头。

可惜史书上没有丝毫记载,其原因大概是担心日后引发盗墓,故从保密的角度考虑的吧!高氏族人是这样说的:武宗皇帝对高崇熙的被杀深感愧疚,于是亲自撰写了祭文。

对于御赐高崇熙一颗金头,这是很正常不过的事,因为,一是高崇熙是为国捐躯失去首级的;二是朝廷不缺那个钱;三是对世人和高崇熙后人也是一个交待。

据说下葬时,为防止日后盗墓贼挖掘,出殡时一下子
抬出了十几座灵柩,面对这眼花缭乱的出殡阵势,别说盗墓贼不知哪座坟的真伪了,就连其家人大概也弄不清楚了。

高祟熙死时是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随着时间的消逝,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已完全被湮没,别说族外人了,就是现居住在柳林县孟门镇高家塔、离石区上水西村、方山县庄上、隰县蓬门村等十多处青门都二甲的族人,也不完全知道先祖高崇熙墓葬藏有金头这一说了!
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按照当地习俗,死者没头是不能安葬的,怎么办?有钱的人家可以按上个金头或银头以代之,没钱的人家只能是捏个面头来代之。

高崇熙身为朝廷二品大员,况且是为国而捐驱并失去首级的,由武宗皇帝御赐个金头是完全可能的,即使皇帝不给配个金头,山西布政使王辄也会给这个山西老乡配,退一步说:如果这两者都不给配,其家里人也会给配的,否则,就不合情理,不合俗理。

我们还可以这样分析:据《汾州府志》、《永宁州志》记载,自明代以来,永宁州在朝为官者甚多,但为国捐躯并失去首级者,仅高崇熙一人而已。

而于成龙的死属正常死亡,即便是坊间流传的吞金而死,那也是一个全尸。

一个全尸下葬时再配上一个金头,那不成了画蛇添足
多此一举了嘛?再有权、再有势和再有钱的人家,大概也不会傻到这个份上!
笔者是高祟熙的后人,曾与高家塔村族人高庆林先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多次赴沙会则考察,遗憾的是先祖的墓地早已被毁坏,代之的是上边建起了一栋栋新房屋,墓地里原有的石碑、石人、石柱、石马、石羊等有着永久纪念意义的古文物,全都荡然无存,有几只疑似有生命的石羊命大虽然没有被掩埋,但像没有了家似的,孤单地立在路旁的草丛里,等候着主人的呼唤!村中有位刘姓居民,院子里残存一块关于记载高崇熙之子高豸的石碑,热心的高庆林先生如获至宝,后来将它运回了老家高家塔村。

据村子里的老人们说,高崇熙的墓地规模庞大、十分气派,在当地可谓首屈一指无与伦比。

高崇熙父高岱,景泰丙午科举人,山东观城县知县,赠御史。

膝下有五子:长子崇辉,义官;次子崇熙,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三子崇省,弘治己酉举人;四子崇庆,义官;五子崇明,大名府知府,膝下有四子,其中高金,嘉靖丙戌科进士,累官行人、兵科给事中,山东按察司副使,苏州兵备副使,皇封孟门先生,因敢于直谏,铁面无私,处理国戚牛氏后,嘉靖帝闻曰:“此天下直臣,朕所畏惮!”(光绪《永宁州志》卷十九)
注:以上有关史料出自《高家塔仁寿堂家谱》、《永宁州志》、《汾州府志》、《二十五史通鉴》、《明史》、《正德皇帝》,以及高家塔村高庆林先生口述、及家族先祖口碑。

撰稿人:高探清、高飞、高翔
二〇一五年七月一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