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课时练17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课时练17
初一语文课时练
第17课《夏》(一)
1.根据拼音写汉字
主zǎi____ zhù____藏bèng____发
遗hàn____ 闲情逸zhì____ 磅bó____
2.填空订正栏
“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这里的“前”指“________”,“后”指
“________”,“生命交替”指________________。

课文最后一节中的“苦涩的汗水”的真正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作者将“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进行________,强调了写夏天的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粗字词的含义
轻飞曼舞细滋慢长
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4.读课文三、四两段回答下面问题。

①“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这里的希望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原文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什么说秋“标志着事物的终极”?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四小节是扣住夏的什么特点来写的?“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在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________》一诗中的诗句。

5.仿照例句的形式,写一个句子,内容自定。

(4分)(北京市东城区2002年)例句: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pú fú)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
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他们早
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
了云。

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1.给下列字组词:
⎧梁()⎧⎧粱()⎧歉()⎧⎧镰()⎧旋()⎧⎧淤()
2.在原文找出体现“五月人倍忙”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文中的拼音,写出汉字:________________
4.模仿文中画线句子,用相同的句式以“夏之色”、“冬之色”开头各写一个
句子。

夏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的横线上,用相同的句式续写两个句子。

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
(pú fú)前进的瓜秧,
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6.“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
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
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pú fú)前进的瓜秧,”运用了什么修辞,作
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2段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夏天紧张的旋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选文,谈谈你对“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句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麦溪中学初一语文课时练
第17课《夏》(二)
备课人:马春芳缪爱霞审核人:钱林辉年月日订正栏
八月的阳光
一进八月,小夏和小秋天天去村前的土路边盼信。

土路上的尘土很厚,八月的阳光煮熟了那层泡沫,赤脚踏上去便会燎起几个水泡。

终于有一天,盼来了信,两封。

小夏一封,小秋一封。

两人急着看了信的封面后,又互看了对方的。

小夏说:“京城的,比我的好。

”小秋道:“上海的,也不差。

”兄弟俩将半个月来的焦躁一起用欢笑发泄出来。

小夏拆信,小秋也拆信,忘了头顶上的烈日,小夏一惊,小秋也一愣。

后来兄弟俩半喜半忧地回家,将通知书念给父母听。

父亲说:“上大学要这么多的钱?”母亲只叹了口气。

八月,棉花还没到上市的季节。

父子仨兵分三路,到晚上才回家,而借的钱还不够费用的十分之一,兄弟俩上学掏空了家底,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

母亲只好把一头正在长膘的猪卖了。

八月的日子越来越少,小夏和小秋的上学费用仍差一大截。

那天,他们去了学校。


长和班主任都非常同情,但也无能为力,只好以学校的名义写了封信给乡政府,请他们想
办法。

在烈日下奔波了三天后,父亲捧着乡政府出面借的2000元贷款回到家里,一下子倒
在地上,昏了过去。

十天来的劳碌和心焦,使这个在太阳地里劳作了半世纪的硬汉子也趴
下了。

上学费用还不够一个人用的,八月的日子所剩无几。

没想到这天邮递员竟送来了一张汇款单,1000元,学校来的。

附言栏里只有几个小字:“祝贺!全体教师捐款。

”父亲从床上爬起,母亲赶紧将汇款单递过去,父亲的嘴唇嚅动着,发不出声音。

费用还只够一个人的,日子不会停留,小屋里的人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峻。

三个人的
目光一起盯着床上的父亲。

父亲忽地一骨碌坐起来,说:“现在只有一条路,你们也都懂
事了,自己决定吧。

要不,抓阄也行。


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

像是经历一个世纪,小夏抬起头说:“小秋,你去吧,你的学校好。


小秋也抬起头:“不,我比你年轻一岁,哥,你去吧。


这时谁也没注意小夏一个微小的动作。

他把手伸进衣袋,摸出那张录取通知书,撕了
个粉碎。

小秋醒悟过来后,一下子抱住小夏:“哥!”泪水夺眶而出。

八月的最后一天,小夏带着200元路费出了门,他去南方打工。

父母欠下了许多债,
小秋在学校还要许多开支。

八月的阳光下,小秋站在村头的土路上,出神地看着泡沫似的尘土上那一行深深的脚印……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长膘()蠕动()
2.根据文中的意思解释下列词语
严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阅读全文,结合小夏的言行,在空格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4.头一段的景物描写,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并说出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夏和小秋顿时像两尊雕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全篇看,标题“八月的阳光”,除了指八月的烈日以外,还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秋站在村头的土路上,出神地看着泡沫似的尘土上那一行深深的脚印……”请
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描写小秋“出神”时的心理活动。

(5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麦溪中学初一语文课时练
订正栏
古代诗词三首
备课人:马春芳缪爱霞审核人:钱林辉年月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一、默写
二、练习
1、韩愈,代文学家。

字,世称。

谥号“ ”。

与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

2、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
3、这首诗写出了春雨、的特点;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用比喻句“ ”写出了
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4、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把该句
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的后两句议论,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早春的可爱,结合诗的题目,设想一下韩
愈作此诗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烟柳满皇都”所表明的时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早春 B.仲春 C.暮春 D.初夏
10、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色。

B 三、四句把小草悄然冒出与杨柳如烟的晚春作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珍爱之情。

C 诗中的“天街”是指宽阔的街道。

D 这首诗风格清新晓畅,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测试题
1.默写这首词。

(16分)
,。

,。

2.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词中以“ ”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6.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调动的是那些感官?为什么这样写?这句词在文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该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 ”等句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喜悦之情。

10.这首词描写的是季节,从(),看得出,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把黄沙道写得()。

11.其中表明词人畅谈丰收的欢快之情,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的句子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词》同步练习
一、填空:
1、《秋词》的作者是,字朝著名的。

2、这首诗一改传统秋词的赞美了秋天的,反映出诗
人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二、熟读此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人对秋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成对比的句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哪个字道出历代诗人对秋的普遍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借景抒情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对秋的评论是怎样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中与“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意境相反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把该句
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细雨蒙蒙,春草乍生,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走近细看,
却又看不清有什么颜色。

以此景描写早春再恰当不过。

2、赏析“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远胜过
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

这句诗揭示了以下道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
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西江月》•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夏夜图。

上片写晴,下片写雨。

“蛙声一片”已透露出
天将有雨的信息。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明月、清风惊动
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

“惊鹊”和“鸣蝉”两句以动写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给
人印象鲜明而深刻。

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
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

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

诗人一反常情,表达了对秋天的
赞美,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

2、“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秋天天高云淡,爽朗明快,在诗人看来更易激发灵感和激情,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
扬向上的精神气概。

诗中蕴含着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3、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鹤飞冲天”的景观加以描绘,展现出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似乎也载着诗人
的一缕诗情,直冲霄汉。

在诗人看来“鹤”是不
屈的化身,它给予读者的感受,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色彩,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
概和高尚的情操。

(一)1.①栋梁高粱②道歉镰刀③旋涡淤泥 2.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
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3.匍匐蒸腾4.夏之色为黄的暖,如麦浪,如玉米,象征着丰收的稀奇。

冬之色为寒的白,如瑞雪,
如冰块,蕴含了万物的苏醒。

5.那泛着红晕的草莓,那挂在枝头的葡萄。

6.这是一句
带哲理性的话,写出了夏季在一年四季中的地位,这也是作者赞美夏季的原因。

7.拟人,让读者感受到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瓜秧的腰肢抖动,把它
们的“旺盛的”生命力形象地表现出来。

8.一是从白天到夜里,人们的神经都不能松弛:白天劳动时想着快割、快打,半夜里还要担心天气是否有变化。

二是写在整个夏天里,人
们不但忙夏收,还要忙着管理秋收的作物。

9.略
(二)1.biāo rú 2.文中指事情的严肃性。

3.路边盼信撕通知书(意思对即可)。

4.突出天气酷热衬托小夏、小秋盼信的急切心情。

5.比喻形象地描绘出小夏、小秋震
惊的神态。

6.可从两方面理解:“八月的阳光”既暗示生活的艰难(炙烤人),又象征
亲情的温暖、社会的关爱(温暖人)。

7.略
1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唐退之韩昌黎文公柳宗元
2、小雨、小草
3、细小滋润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4、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
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5、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6、将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进行对比,突出早春景色
最可爱。

7、此诗送给张籍,是为了逗好友走出家门,感受一下早春气息。

8、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9、C 10、C 蝉鸣、鹊啼、蛙叫、人声。

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
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
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
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
等的高兴呀!
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明月、清风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

“惊鹊”和“鸣蝉”两句以动写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反衬出夜色之静,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

表现
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喜悦情。

表大了作者欢快的心情,虽被贬官,但作者仍能体会
到乡村之乐,也体现了作者的豁达、乐观的心胸。

.这首词描写的是(夏季)季节,从(鸣蝉、稻花香、蛙声),看得出,作者对这些
景物的描写,把黄沙道写得(充满生机)。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答案:
一、 1、刘禹锡梦得唐朝诗人 2、凄凉开阔明丽乐观
二、1、为了和自己对秋的评价做对比,表现乐观的情绪和昂扬向上的斗志。

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似春朝
3、悲
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似春朝
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似春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