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蔬菜答农民问(37)蕹菜良种繁育技术要点有哪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蕹菜(
Forsk.),又名竹叶菜、
空心菜、藤菜,为我国尤其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主要叶菜类蔬菜之一,栽培利用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

传统上,我国蕹菜品种通常分为籽蕹和藤蕹两大类。

就籽蕹而言,由于受进口种子冲击,地方品种良种繁育工作受到影响,混杂退化严重,甚至存在消失风险;就藤蕹而言,因用种量大、留种操作环节繁琐、育苗周期长等,也存在品种混杂退化和栽培面积减少等现象。

如何根据蕹菜的生长发育
特点,及其栽培技术和产区环境特点,实现轻简、高效、优质的良种繁育,蕹菜研究和生产者应予以重视。

1蕹菜品种混杂退化的主要原因
1.1
籽蕹
一是生物学原因。

主要是其他品种花粉传入,导致品种间杂交,进而通过基因重组形成新的表现型。

另外,理论上,可遗传突变也会导致品种变异。

引种实践发现,同一蕹菜品种,在不同生态环境中连续留种栽培数年后,品种性状与其原产地表现往往有较大差异,比较典型的是叶片大小。

原产华南和西南地区的小叶类型蕹菜品种,引种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连续留种栽培数年后,叶片通常比原产地明显增大。

这一现象可能与蕹菜生态可塑
水生蔬菜答农民问(37):
蕹菜良种繁育技术要点有哪些?
刘义满乐有章
梅泽斌刘红英魏玉翔
刘义满,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武汉市洪山区白沙洲大道173
号,430065,电话:137****8599,
E-mail :******************
乐有章,梅泽斌,刘红英,魏玉翔,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收稿日期:2020-06-01
特约栏目主持:刘义满
男,1963年,现在武汉市农业科学院从事科研与推广,推广研究员(专技二级岗),研究生导师,中国园艺学会水生蔬菜分会副理事长。

主持或主要参加国家及省市科技项目40多项,选育蔬菜品种10余个,赴10多个省市技术讲座近100场,在中央及地方广播电台技术讲座和咨询200多次,主编书籍
6部,副主编或参编书籍22部,发表文章100多篇,译文25万字,负责制修订行业及地方标准50多部,协助申报地理标志产品7个,参与国际交流20余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10余项,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次被湖北省三家省级媒体联合评为“热心公益优秀咨询专家”。

多年来,笔者经常接到莲藕等水生蔬菜种植户的咨询,他们大多是农民,也有企业家。

笔者也经常到全国各产区进行现场调研及技术咨询和讲座,到各级广播电台农业节目中进行咨询和讲座。

在与种植户的交流中,接触到了大量从种植者角度提出来的问题。

最近几年,更是通过电话、彩信、微信、QQ 及电子邮件等方式,接触到大量从事莲藕等水生蔬菜种植的年轻人提出的问题。

为此,笔者对种植者特别是青年种植者提出的部分问题进行整理,并力求进行较为全面的回答。

38--
性(ecological plasticity)有关,但未见深入研究。

二是机械混杂。

指不同品种种子、秧苗混杂一处的现象。

某一品种发生机械混杂后,繁种生产时更容易因生物学原因导致混杂。

1.2藤蕹
我国不同地区
藤蕹品种基本都有
其传统栽培区域。


前,生产上无性繁殖
的藤蕹,混杂退化原
因主要有2个。

一是
生物学原因。

不少藤
蕹品种,都可产生少
量成熟有性种子,如
果有性种子伴随藤
蕹种苗翌年萌发成
株,则易导致混杂。

芽变亦可能成为藤
蕹混杂退化的原因。

对于无性繁殖作物,
基因突变、染色体数
量和结构变异等导
致的芽变可能通过
无性繁殖固定,而芽
变大多是劣变。


外,藤蕹长期无性繁
殖,芽的异质性
(heterology)及留种
技术不规范等原因,
亦可导致退化。

二是
机械混杂。

这一点与
籽蕹的机械混杂是
一样的。

2蕹菜对光周期
的适应性与种子
繁育生产适宜地
区和时期选择
依循植物开花
的光周期理论和相
关研究,蕹菜原产于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其开花、结籽需要高温短日照条件。

那么,蕹菜受光周期诱导的叶片数为多少?临界日长是多少?也就是说,多大的蕹菜植株在多长日照下才能诱导开花、结籽?为此,有人专
2005年:5月9日播种,6月24日所有品种未见开花2005年:5月9日播种,7月18日部分品种已开花结籽
2006年:5月4日播种,部分品种6月26日已经开花结籽2006年:5月4日播种,7月27日个别品种已有少部分种子开始成熟
2007年:5月14日播种, 7月5日部分品种已开花2007年:5月14日播种,10月11日大多数品种已开花结籽,且种子开始成熟
2008年:5月15日播种, 6月27日所有品种未见开花2008年:5月15日播种,9月26日大多数品种已经开花结籽
图1籽蕹品种在武汉地区的开花结籽情况
39--
门进行了研究。

林峰等[1]认为,蕹菜在一定温度(约25℃)及短日照下才能开花结籽,为典型高温短日照植物。

不同的品种,对短日照要求不同,如福州大管蕹菜,初花期8月20日,日照长度13h ;泰国金斧蕹菜幼苗12片左右叶时感受光周期,初花期9月28日,日照长度12h 。

李美娟等[2]观察发现,蕹菜实生苗始花节位一般为第11~14节,扦插苗(从苗龄近1年的植株上采取插条)始花节位平均为第6~8节。

朴立喜等[3]利用湖南长沙地区传统的地方品种长沙藤蕹的扦插植株(具8片真叶)在人工气候室下,诱导开花临界日照长度为12h ,但日照长度11h 诱导现蕾、开花有很好效果;花芽分化完成后,需要持续短日照处理才能开花(光周期诱导开花需16天),否则已分化的花芽停止发育;长沙藤蕹在4片真叶时即可感受光周期诱导。

试验结果还表明,暗期长度11h 不能诱导长沙藤蕹开花,暗期长度13h 时即便延长光照时间也能开花。

据此认为
,长

藤蕹的临界暗期(critical dark period )可能也为12h 。

可能因为蕹菜向北引种历史比较悠久,所以不同品种光周期适应性差异较大。

在珠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蕹菜一般为一年生。

籽蕹北移栽培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一些品种对北方长日照生态环境已有较强适应性。

笔者在武汉地区进行的蕹菜种质资源露地繁种试验表明,大多数蕹菜品种资源在较长日照条件下能够开花结籽。

譬如:2005年5月9日播种(日照长度13.57h ),6月24日所有品种未见开花(武汉地区6月1日至7月11日日照长度为14.00~
14.13h ),7月18日(日照长度13.88h )部分品种
已开花结籽;2006年5月4日播种(日照长度
13.50h ),6月26日部分品种已开花,7月27日
(日照长度13.72h )已有少部分种子开始成熟;
2007年5月14日播种(日照长度13.68h ),7月6日(日照长度14.05h )已有部分品种开花,10月11日(日照长度11.60h )大多数品种已经开花结籽;2008年5月15日播种,6月27日所有品种未见开花,9月26日(日照长度12.00h )大多数品种已经开花结籽(图1)。

武汉地区2005-2008年观测结果表明,蕹菜从播种到开花、结籽,均处于气温高、长日照时期,而且这一段时期也是武汉地区一年中日照最长的时期。

这一现象说明,多数籽蕹品种的临界日长可能接近14h ,或对日照长度不敏感。

相反,笔者在菲律宾、马拉西亚、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及印度等国家热带地区考察发现,即便日照长度短于12h ,部分水生蕹菜(藤蕹)也极少开花结籽或不开花。

在这些地区,湖塘、沟渠水面自然生长的水生蕹菜,往往表现为多年生,即便没有种子也能保持物种延续(图2)。

笔者在武汉地区观测结果如下。

①大多数籽蕹品种能开花结籽,群体开花结籽时期以夏秋季为主。

通常,来自长江流域地区的籽蕹品种能正常开花结籽。

②在与武汉地区纬度和海拔等环境条件类似的地区,籽蕹从播种到开花所需时间一般不少于50天。

蕹菜植株开花结籽是一个持续过程,但9月中旬以后开放的花,所结种子基本不能成熟。

图2在泰国等东南亚地区湖塘、沟渠水面生长的水生蕹菜,有的极少开花结籽或不开花
40--
③在与武汉地区环境条件类似的地区,不开花或开花不结籽的品种主要为泰
国引进的籽蕹品种、国内藤蕹品
种,及我国典型的南方品种(叶
片通常较小,为线形、长披针形、
条形或柳叶形)。

部分年份,诸如
博白水蕹、柳江小叶蕹、广西百色
蕹等典型南方品种,在武汉地区
偶尔开花,但仅极少数甚至只有
个别果实的种子能成熟(图3)。

总之,蕹菜良种繁育时,要
根据品种特性,并选择纬度和海
拔适宜的地区和时期,也就是温
度和日照长度适宜的地区和时
期。

根据籽蕹品种在不同纬度的
表现,南方地区繁育蕹菜,不仅
可借助南方短日照促进开花结
籽,而且可利用南方温暖天气,
延长种子发育时间,提高种子产
量和质量。

如陈巧明等[4]在海南
东方市繁育泰国金斧蕹菜,7月
中下旬至8月上旬播种,采取打
顶、提蔓等措施;生长期喷施3
次多效唑,每次间隔10天,浓度
分别为250、250、300mg/L;现蕾
开花后喷3次0.2%磷酸二氢钾
液,每隔10天喷1次;10月下旬
11月上旬摘除后期分化的花穗
和幼果,每667m2获得种子60kg,
发芽率达85%。

黄文枫等[5]在海南地区繁育泰国飞机牌蕹菜,8月1日播种,9月16日(日照长度12.23h)取插条扦插,结果10月中旬始花(日照长度11.60~11.77h),11月进入盛花初果期,次年1月种子成熟,单株产量达16.92g,分别为9月3日和9月24日扦插植株的2.26倍和1.42倍。

3蕹菜自然异交率与繁种隔离距离确定通常认为蕹菜为异花授粉植物。

不过,笔者认为,尽管蕹菜花具有吸引昆虫传粉的特征,也可见到昆虫传粉(图4),但具有自花授粉的特征特性。

蕹菜雌雄同花,1朵花内有1枚雌蕊,5枚雄蕊紧贴雌蕊四周着生。

蕹菜开花结果能持续较长时间,但单花开花期(花冠展开)只有1天(图5)。

据测量,雌蕊
图3博白水蕹在武汉地区开花,基本为
单花,个别年份个别果实产生成熟种子
出尾虫:武汉地区蕹菜花期常见,量大,成虫群集取食花粉,活动性较弱,通常在
同一朵花、同一花穗、同一植株、同一田块内活动
蜜蜂:蕹菜花期蜜蜂来访数量与邻近养蜂量有关
凤蝶:蕹菜田来访成虫数量极少弄蝶:蕹菜田来访成虫数量很少
图4蕹菜花期昆虫传粉
41--
平均长度(花柱+0.147cm 柱头)为1.54cm ,5枚雄蕊不等长,长度(花丝+0.37cm 花药)依次为0.95、
1.02、1.20、1.50、1.70cm ,该结果与刘政道[6]观测结果类似。

也就是说,蕹菜通常有2枚雄蕊花药与雌蕊柱头直接接触,且有1枚雄蕊花药高于柱头,有利于花粉直接授于柱头(图6)。

实际观测发现,蕹菜雄蕊花药与雌蕊柱头相对高度,受气温影响较大。

2002年9月16日和10月16日分别调查11份蕹菜资源,每份资源调查30~100朵开放状态的花,结果见表1(武汉地区籽蕹能正常结籽的花大多开于9月中旬以前的高温季节。

本调查只是为了说明温度对花药、柱头相对高度的影响)。

高花药和平花药均可自花授粉,其比例高则自花授粉率高。

9月16日调查结果表明,高花药比例0~75.68%,平均值15.88%,高花药和平花药比例平均值之和也仅为25.65%;10月16日调查结果表明,高花药比例
25.64%
~100%,平均值62.36%,高花药和平花药比例平均值之和达70.56%。

不同品种的高、平、低花药比例不同,主要是品种间的差异所致。

而9月16日和10月16日调查结果差异巨大,应该与气温有关。

根据蕹菜花芽萌发及开放进程,表2列出了花冠展开日及其前3天
(共4天)的气温数据。

其中,10月花冠展开日及其前3天的日平均气温平均值为23.6℃,日最高气温平均值30.0℃,日最低气温平均值19.1℃,分别比9月调查的对应指标高4.4、
7.3、1.6℃,表明较高气温有利于高花药比例提高,进而有助于提高蕹菜自花授粉率。

有关试验结果表明,蕹菜自然异花授粉率
(自然异交率)为1.29%~6.16%,平均3.47%,表明蕹菜是一种自花授粉率较高而自然异交率较低的植物;不同品种间空间隔离距离20m 时自然异交率低于1%,空间隔离距离200m 左右时自然异交率低于
表1不同蕹菜种质资源雄蕊花药与雌蕊柱头相对高度调查(2002年)%种质资源种植区号及
品种名9月16日10月16日
低平低平高Ⅰ-1枣阳紫花96.88 3.12
21.057.8971.05
Ⅰ-7大冶蕹
52.38
24.76
22.8669.23 5.1325.64Ⅰ-12穗郊白骨37.8024.3937.800
100Ⅰ-13南宁自交
90.48
3.17 6.3546.1519.233
4.62Ⅱ-4半青白(紫)82.93
9.767.3245.10 5.8849.02Ⅱ-11白梗感病
78.8711.279.8614.29
85.71
Ⅱ-148号粒(紫)100
022.589.68
67.74Ⅱ-18海南岛中叶97.78 2.220
33.3318.1848.48Ⅱ-17竹叶青通菜18.92 5.41
75.6820.4511.36
68.18Ⅲ-5潜江竹叶菜
83.548.867.59
41.0312.8245.15Ⅲ-11柳江细叶青梗
78.3114.467.239.68090.32平均74.35
9.77
15.88
29.358.2062.36注:“低”表示花药低于柱头,“平”表示花药与柱头齐平,“高”表示至少1枚花药高于柱头。

高大蕾(第1天)花冠展开(第2天)
花冠凋萎(第3天)
图5蕹菜单花花冠展开期只有1天
图6蕹菜雄蕊花药(长卵形)与雌蕊柱头(近球形)的相对高度
42--
0.5%。

因此,籽蕹良种繁育时,不同品种间不必远距离空间隔离,一般保持50~100m的隔离距离即可[7]。

4蕹菜良种繁育过程中选种及品种纯度评价的依据性状
良种繁育首要目的是保持较高品种纯度。

因此,在整个繁育过程中,都要进行选种工作,也就是植株的选择和淘汰,繁育的种苗则需进行品种纯度评价。

事实上,植株选择淘汰和品种纯度评价的依据性状是一致的,都是所繁育品种具有的典型特征特性。

理论上可作为判定依据的性状很多,但实践中要选择简单可行且容易鉴别的性状。

其中,品种纯度(%)=具有品种特征特性性状的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对于蕹菜这种以茎叶为产品器官的常规蔬菜而言,只要产品器官的主要性状基本一致即可,用于品种纯度评价的性状不宜过多。

虽然消费者关注的是产品性状,但为了保证品种纯度,良种繁育者还必须关注留种栽培期间植株的性状(表3)[8]。

5蕹菜良种繁育技术要点
这里所谓“良种”包括原种和生产用种。

我国蕹菜栽培面积大,用种量也大,也曾经大量繁育蕹菜种子,但目前主要依靠进口。

国内蕹菜繁种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成本过高。

不过,通过改良繁育技术、提高种子产量和种子采收率等措施,应该可以增加我国蕹菜自繁种子比重。

5.1籽蕹良种繁育技术要点
①籽蕹适宜的繁育地区蕹菜为短日照植物,留种地区以华南及西南等短日照地区为宜。

在武汉等长江沿线地区,籽蕹种子整体成熟度不高。

不过,历史上武汉等地也曾经进行过规模化蕹菜良种繁育生产,品种为大叶类型。

笔者曾对不同来源的6个蕹菜品种在武汉地区结籽情况进行调查,结果种子
表2相关调查期间的气温数据℃
年/月/日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
2002/9/1321.924.620.4
2002/9/1417.321.317.1
2002/9/1518.020.416.8
2002/9/1619.524.315.5
平均值119.222.717.5
2002/10/1322.229.217.3
2002/10/1423.429.618.9
2002/10/1524.330.818.6
2002/10/1624.330.321.4
平均值223.630.019.1
平均值2-平均值1 4.47.3 1.6
表3蕹菜良种繁育中植株选择淘汰和品种纯度评价主要依据性状
类型时期主要依据性状说明
藤蕹秧苗期(催
芽定植后)
和大田生产
期(消费产
品形成期)
茎色(下胚轴颜色):白、黄白、绿、深绿、品红、紫绿、紫现有品种主要为绿、深绿
茎节间:长度、直径
叶片形状:条形、披针形、箭形、三角形、卵形、阔卵形
叶片大小:叶片长、叶片宽
叶片颜色:浅绿、绿、深绿
大田生产期开花习性:是否开花、花色、开花时期、是否结籽部分藤蕹少量开花结籽
籽蕹
苗期茎色:绿、紫栽培品种多为绿
消费产品形
成期和种子
繁育期
茎色:白、黄白、绿、深绿、品红、紫绿、紫栽培品种多为白、深绿
茎节间:长度、直径
叶片形状:条形、披针形、箭形、三角形、卵形、阔卵形
叶片大小:叶片长、叶片宽
叶片颜色:浅绿、绿、深绿
种子繁育期
花期
花色(冠喉颜色):白色、粉红、浅紫、紫
栽培品种白色为主;粉红花植株嫩梢皮孔褐色,
浅紫色和紫色花植株茎色带紫柱头颜色:白、紫柱头颜色与冠喉颜色、茎色表现一致
种子成熟期
种皮颜色:白、褐栽培品种以褐色为主
43--
成熟度高(种皮黑褐色)、中(种皮褐色)、低(种皮浅褐色)的种子粒数比平均值分别为39.76%
45.00%、15.24%,千粒质量平均值分别为54.62、49.25、40.74g,出苗率分别为56.95%、34.28%、4.12%。

而且,不同成熟度种子萌发而成的幼苗质量,也有显著差异[9]。

②籽蕹原种繁育程序宜采取单株选择、分系比较、混系繁殖方法。

首选是单株选择。

对于长期未曾进行过规范化良种繁育的品种,第1年单株选择前,宜对产区进行细致调查,选定纯度较高的生产大田,作为供选群体。

之后的原种繁育程序中,单株选择则可在原种繁殖田内进行。

单株选择时,依据性状为品种典型性状(表3),入选株数不宜少于50株。

蕹菜产品形成期,从入选单株上选取插条,扦插栽培留种,以入选单株为单位采收种子。

其后,按照“株行圃→株系圃→原种圃”制进行繁种,即:株行圃(分行播种上年入选单株种子,鉴定比对,入选株行种子分别单独采收)→株系圃(分区播种上年入选株行种子,成为株系,鉴定比对,入选株系种子分别单独采收或混合采收)→原种圃(混合播种上年入选株系种子,淘汰不具备品种典型性状的植株,混合采收,即为原种)[10]。

其后,可以该批种子进一步繁育原种一代、原种二代,用于大田用种繁育。

不论入选株行、入选株系,还是原种圃,均要依据品种典型性状进行鉴定比对,及时淘汰不具备品种典型性状的植株。

③籽蕹大田用种繁育技术要点不同地区做法有所不同,综合而言,主要技术要点包括3个。

a.留种株培育。

采用原种种子播种而来的实生苗直接培育留种株,或从原种实生苗选取插条扦插培育留种株。

b.采用旱地栽培留种[6]。

c.加强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植株调整,确保留种株健康生长、发育。

此外,采用机械化作业,特别是种子采收脱粒机械化,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是振兴我国蕹菜种子繁育产业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不过,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这里介绍几个代表地区的做法。

江西吉安:吉安大叶空心菜4月上旬播种育苗,7月中旬至8月上旬扦插,10月开始采收[11]。

如果在早稻田套种,则7月上旬扦插,行距45cm、株距25~30cm[12]。

刘毛生等[13]总结,吉安大叶空心菜留种栽培时,宜选育粗壮、节间较密、无病虫害的插条作为留种株;扦插地块采用深沟高畦,畦沟深和宽均为30cm,畦宽120cm,扦插行距60cm、株距
40cm。

有的农户采用实生苗,前期割采,后期利用实生苗原株萌发的再生苗作为留种株。

相对再生苗留种株而言,扦插苗留种株长势更旺,种子产量更高,实际产量达165kg/667m2,比再生苗种子产量高38.12%。

福建延平区:福州大管蕹和建瓯蕹菜等籽蕹品种(泰国蕹菜在延平区不能开花结籽)留种栽培时, 5月中旬播种育苗,7月选择种株移栽,行距65cm、穴距45cm,每穴2株,10月下旬11月上旬种子成熟,一次性采收脱粒或分批采收脱粒[14]。

福建云霄:利用早稻或早甘薯收获后的茬口,繁殖蕹菜品种翠玉龙,667m2产量125~160kg。

前茬作物收获后,耕翻整地,畦面宽1.8~2.0m,畦沟宽30cm。

7月底8月上旬剪取插条,插条长20~ 30cm,扦插行距25cm、株距25cm,每667m2约种植9000株。

扦插后浇定植水,并保持土壤湿润。

获得种子高产的主要措施包括及时追肥,开花现蕾后进行叶面施肥(0.2%磷酸二氢钾液2~3次,间隔10天1次)并适当控肥。

11底12月初,种子开始成熟。

植株结构要求为每株8~9个分蘖,各分蘖长50~110cm、直径0.8~1.0cm,具节12个以上,结果节位8节以上,每个结果节位结蒴果3~5个,每个蒴果结籽2~4粒[15]。

5.2藤蕹良种繁育技术要点
如前所述,藤蕹品种生产种植的区域性较明显,单一品种种植范围相对较小,目前我国藤蕹种植区域在长江中下游仅限于长江以南部分地区,在长江上游的重庆、四川有部分产区在长江以北,主要集中在四川、重庆、湖南、江西、福建、广西、海南等地。

藤蕹留种最大的问题是用种量大、操作繁琐、育苗周期长,优点是提纯复壮相对容易。

部分藤蕹品种具有一定开花结籽能力,或者南移种植开花结籽量更大。

如果能一方面通过南繁等措施提高藤蕹品种开花结籽量,同时又能保持或提高藤蕹品种品质,实行藤蕹有性种子留种,则可采取籽蕹品种一样的留种程序和技术,进而大大提高藤蕹繁种效率,降低越冬留种成本。

①藤蕹良种繁育程序藤蕹良种繁育程序重点是1年内的2次选种,即秧苗田选种和生产大田选种,选种依据性状为品种典型性状,具体依据性状见表3。

重庆万州大藤蕹为当地传统、特色、优良
44--
地方藤蕹品种,其良种繁育过程中,保持和提升品种纯度的程序是“秧苗田选种→生产大田选种”(1年内2次选种)。

这里,特地用重庆万州大蕹菜操作实例说明藤蕹良种繁育程序。

不同地区参照采用该程序时,要结合当地环境特点,确定各环节具体操作日期。

第1次选种:秧苗田选种。

2月初,从种藤贮藏越冬窖中取出越冬种藤催芽,将催芽后的种藤带幼苗定植于秧苗田。

3~4月在秧苗田选种,依据品种典型性状,去除杂株、劣株及病株,保留特征典型、整齐的植株作为种株,培育种苗。

第2次选种:生产大田选种。

从秧苗田采取种苗,定植生产大田。

6月,在生产大田选取性状典型、生长一致、高产优质植株,挂牌标记,用作越冬种藤培育。

8~11月,在种藤田内,采用埋藤等措施培育越冬种藤,入窖贮藏越冬。

针对万州大藤蕹品种退化问题,为了恢复品种种性,邹瑞昌等[16]曾通过重庆万州藤蕹产区调查,选择数户农民自行留种栽培的藤蕹田块作为种源田,进行生产大田选种。

②藤蕹留种越冬技术要点在藤蕹种藤留种生产操作上,不同地区基本大同小异,近些年一些单位也进行过创新探索。

前面介绍的程序,主要目的是保障品种纯度,而藤蕹留种栽培则主要是为了保障种藤健康且有活力。

这里,主要依据文献,介绍一些代表性地区的做法。

江西抚州临川:6月中下旬,于生产大田剪取健壮茎蔓上部50cm,摆排于畦面平槽(深3cm)内,回填原土,各节叶片外露,并留梢端7~10cm,浇水保湿。

7天后施稀薄氮肥液1次,过20天藤蔓伸长50cm时,再开槽深3cm埋藤、回填原土,以露出各节叶片。

如此随着茎蔓伸长,分段埋藤。

霜降(10月23~24日)前15天(10月上旬),将藤蔓全部埋入槽,并控水禁氮。

霜降前后(10月下旬),种藤入窖贮藏。

种藤入窖前要对种藤和地窖消毒,贮藏期间避免雨水流入地窖[17](图7)。

江西南昌地区藤
蕹种苗主要引种
自抚州,每年引种成
本很大。

为此,闵跃
中等[18,19]曾在南昌地
区采用塑料大棚进
行藤蕹种植越冬试
验。

其技术要点包括,种藤培育过程中控水控肥,使
植株茎变粗,茎壁增厚、韧性增强,茎内空腔变小,
茎蔓不易破裂。

越冬前作深沟高畦,8月下旬9月上
旬移栽,10月下旬大棚覆膜,11月中旬割除植株上
的嫩茎叶并喷杀菌剂消毒,至11月底前培干细土2
次,每次10cm厚。

12月加盖塑料拱棚及地膜,增强
保温效果,保持棚内地表温度不低于5℃。

翌年3月
初,随着气温上升,分次扒除覆盖土,培育生产用秧
苗。

龚明辉等[20]则专门选育出能开花结籽的赣蕹3
号水蕹品种,也是采取藤蕹有性种子留种的一种尝
试。

赣西地区藤蕹种藤培育与抚州地区方法基本一
致,同时亦有人将种藤在塑料大棚+塑料中棚+塑料
小拱棚覆盖设施下假植越冬[21]。

随着农业上冬季覆
盖和保温增温设施、材料的不断改进,冬季利用设
施保温增温,使藤蕹种苗处于持续生长状态,也不
失为一种有效的越冬留种方法。

不过,对于具备一
定开花结籽能力的藤蕹品种,要及时摘除花、果,防
止种子成熟萌发导致品种混杂退化。

重庆万州:5月底6月上旬扦插,水肥管理采取
前促后控,蔓长50cm时提藤3~4次,防止茎蔓节
部生根,促使形成粗壮、老健、长80~90cm的茎蔓。

8月上旬至11月中旬,连根掘起假植。

假植地块选
择瘠薄土壤,作深沟高畦,茎蔓平排摆放,覆土7cm,
只露梢端。

假植埋藤后浇透底水1次,至成活前浇
水1~2次,假植成活后禁肥水。

11月上中旬,于晴
天,连根掘起种藤,剔除病、嫩藤,用50%多菌灵可
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淋消毒,晾2~3天后入地窖贮
藏越冬[22]。

湖南长沙:郑明福等[23]介绍,藤蕹在长沙地区不
开花结籽,传统窖藏留种的主要技术环节包括:7月
下旬选择粗壮、健康茎蔓扦插,控肥保水,使种藤健
壮、充实。

初霜前挖取茎蔓,稍许晾晒,捆成把,入地图7江西抚州藤蕹越冬种藤及越冬窖设施(hxylzm照片,来自网络)
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