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优质武汉市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优质武汉市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试题
一、三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用冰取火
从前,有一个探险队到达了南极洲。
那正是南极洲的夏季,说是夏季,其实也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
南极的夏天没有黑夜、白昼之分,柔和的太阳一直徘徊在天空,把它那几乎使人感觉不到的温暖默默地赐给探险队员们。
南极的天气变化无常,探险队员们顽强地抵抗着无情的大自然带来的寒冷和风暴,进行科学探测。
当他们到达一个孤岛上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要动手生火烧水做饭,打火器却找不到了。
能找的地方都找了,也不见打火器的踪影。
没有火,就不能工作;没有火,就不能生活;没有火,生命就受到威胁。
大家一筹莫展,陷于绝望。
“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无情的死神到来?”一个年轻的队员,望着惨白无力的太阳和茫茫的冰原,久久地思索着。
随后,他取了一块冰,用小刀轻轻地刮,用温暖的双手不断摩挲,慢慢地,做成了一个光洁透明的半球形的“冰透镜”。
他举着“冰透镜”,向着太阳,让太阳光穿过“冰透镜”,形成焦点,射在一团干燥蓬松的火绒上。
一分钟,两分钟……火绒冒出一缕淡淡的青烟。
又过了一会儿,火绒上,出现了一个红点,接着便燃烧起来了!
这团红红的火,驱散了死的威胁,带来了生的欢乐;这团红红的火,恢复了探险队员们的正常生活。
他们欢呼,跳跃,像在欢庆一个重大的节日。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温暖——________ 潮湿——________
(2)探险队到南极洲进行科学探测正是什么季节?()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3)为什么“大家一筹莫展,陷于绝望”?
(4)探险队的队员为什么要用冰取火?()
A.打火器丢失了 B.为了实践创新 C.为了玩放大镜
A. 打火器丢失了
B. 为了实践创新
C. 为了玩放大镜
(5)根据短文内容,排列探险员制作“冰透镜”的步骤。
①用小刀轻轻地刮
②双手不断摩挲,做成了半球形
③取出一块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完这篇文章后,你对这位年轻的探险队员有什么印象?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自然的声音(节选)
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
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
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1)用横线画出选文中的一个拟人句。
(2)这段话主要写________。
当微风拂过,声音是________的,当狂风吹起,声音是________的。
(3)为什么说“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你是怎么理解的?
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班主任
张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趁他顶着春天的风沙,我们可以(仔细详细)观察他一番。
张老师实在太(平凡平常)了。
他今年三十六岁,中等身材,有点发胖。
他的衣裤都明显地旧了,但非常整洁。
每一个纽扣都扣得规规矩矩,连制服外套的风扣,也一丝不苟地扣着。
他脸长圆,头上有三条挺深的抬头纹,眼睛不算大,但能闪闪放光地看人,撒谎的学生最怕他这目光。
不过,更让学生们(敬畏畏惧)的是张老师的那张嘴,张老师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
从这对厚嘴唇里说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
(1)选出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仔细详细)________观察太________(平凡平常)
(敬畏畏惧)________的是
(2)从文中找出和下列词语意思相反的词语。
冷淡——________ 杰出——________ 马马虎虎——________
(3)短文第3自然段主要是对张老师________的描写。
()
A. 外貌
B. 心理
C. 语言
D. 动作(4)默读短文后,我觉得张老师是一个________的人。
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记杨必(节选)
杨锋
我在家时专管阿必睡午觉(jué jiào)。
她表示要好,尽(jìn jǐn)力做乖孩子。
她乖乖地躺在摇篮里,乖乖地闭上眼,一动都不动,让我唱着催眠歌摇她睡。
我把学校里学的催眠歌都唱遍了,以为她已入睡,停止了摇和唱。
她睁开眼,笑嘻嘻地“点戏”说:“再唱《摇篮曲》。
”原来她一直在品评,选中(zhōng zhóng)了她最喜爱的歌。
我火了,沉下脸说:“快睡!”阿必觉(jué jiào)得我太凶了,乖乖地又闭上了眼。
我只好耐心再唱。
她往往假装睡着,过好一会儿才睁眼。
有时大家戏问阿必,某人对她怎么凶。
例如:
“三姐姐怎么凶?”
“这是‘田’字啊!”(三姐教她识字)
“绎姐怎么凶?”
“快睡!”
阿必能逼真地模仿我们的声音语调。
“二伯伯(二姑母)怎么凶?”
“着得里一记!”(打一下)
她形容二姑母暴躁地打她一下,也非常得(dé děi)神。
(有删改)(1)给选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睡午觉________(jué jiào)尽________(jìn jǐn)力
选中________(zhōng zhóng)觉________(jué jiào)得
得________(dé děi)神
(2)我会照样子写词语。
笑嘻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到横线上。
A.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和焰 B.形容紧急 C.比喻发怒 D.形容红色
①海娃知道这情报十万火急,得赶快送出去。
________
②我火了,沉下脸说:“快睡!”________
③早晨,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
________
④小女孩在火光中看见了慈爱的奶奶。
________
(4)请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意思正确的句子是()
A. “我”以为阿必睡着了,便停止了摇和唱。
B. “我”一直很有耐心地哄阿必睡午觉。
C. 阿必能逼真地模仿别人的声音语调。
D. 虽然阿必表示要尽力做乖孩子,可是却不听话,“我们”都不喜欢她。
(5)请用横线画出选文中运用语言描写的句子:________。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能体会到阿必是一个________的孩子。
和司马光比起来,我更喜欢________,因为________。
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什么是爱
一位小学生问老师:“什么是爱?”
老师觉得有必要给这个问题一个言简意赅(gāi hài)且生动形象的回答。
由于快到放学时间了,老师没有立即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要求每一位学生第二天带一样能够表达自己爱的东西到学校来。
第二天,老师说:“请同学们展示你们带来的东西。
”
第一位学生说:“我带来了这朵花,你们不觉得它漂亮吗?”
第二位学生说:“我带来了这只蝴蝶。
瞧,它的翅膀五颜六色,多美呀!我非常喜欢它,我要将它制成标本收藏(cáng zàng)起来。
”
第三位学生说:“我带来了这只小鸟,它是从树上的鸟窝里掉下来的。
你们看,它多可爱呀!”
在学生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带来的东西时,老师注意到有一个小女孩始终一声
不吭(kēng kēn)地坐在座位上。
原来她什么也没有带来。
于是,老师走到她的面前,有点生气地问:“你为什么没有带东西来呢?”
小女孩说:“对不起,老师,我看到了花,嗅到了它的香味。
我想摘它,可是我更喜欢它留在那儿,这样花香会持续更长时间,嗅到花香的人也会更多;我也看到了蝴蝶,拍着漂亮的翅膀,飞来飞去,看上去非常快乐,我不愿意打搅(jiǎo jué)它;我还看到了小鸟,它跌落在草丛里,但是当我抬起头看到鸟妈妈注视着我的神情,我决定将小鸟放回鸟窝里。
所以,我只能带来花的香味、蝴蝶自由飞舞的感觉和鸟妈妈的感激。
可是,这些我怎么展示给大家看呢?”
老师眨了眨眼睛,给小女孩记下了一个满分,因为在这么多学生当中,只有这个小女孩意识到:爱不是占有,而是发自内心的关怀和呵护。
(1)给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言简意赅________(gāi hài)收藏________(cáng zàng)
一声不吭________(kēng kēn)打搅________(jiǎo jué)
(2)老师为什么只给小女孩打了个满分?()
A. 因为老师最喜欢小女孩的答案。
B. 因为小女孩说得比其他孩子多。
C. 因为只有小女孩意识到:爱不是占有,而是发自内心的关怀和呵护。
(3)读了短文,我知道“争先恐后”的意思是________。
我也会用“争先恐后”写一句话:________。
(4)用波浪线画出小女孩带来的东西________。
小女孩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__
A.她找不到表示爱的东西。
B.她忘记老师布置的任务了。
C.她知道爱不是占有,而是发自内心的关怀和呵护。
(5)想一想:你会带来什么表达自己爱的东西呢?
我会带来________。
6.课外阅读。
柔软的鸭绒被
刺猬和小鸭子是好朋友,他们天天在一起玩,可开心啦!
转眼间,寒冷的冬天又到了,刺猬又要冬眠了。
他刚把门关上,就听见有人敲门。
他把门打开一看,原来是小鸭子。
小鸭子笑着说:“刺猬大哥,为了治好你的关节炎,我把平时蜕下来的鸭绒织在一起,给你缝了一条柔软的鸭绒被。
这样,你整个冬天都能睡得很踏实了。
”
刺猬感激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温暖——________ 坚硬——________
(2)把小鸭子说的话写下来。
(3)文章写了________送给________的故事。
(4)刺猬听了小鸭子的话,他会怎么说?请你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7.阅读乐园。
秋天
①秋天到了。
瞧,那些挺拔翠绿的树木,如今也脱下了_______的衣裳,换上了_______的时装。
远远望去,漫山遍野,一片_______。
②秋风,凉丝丝的,吹拂着花草树木,好像一位温情的母亲,正轻声哼着催(cuī)眠曲,把自己的子女送进甜蜜的梦乡。
③秋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好像巧手的姑娘织着一大片一大片的绸缎。
④秋天,意味着成熟。
一场绵绵秋雨过后,风里带着清新的泥土气息和稻子、水果熟透的香味,在微微干燥的空气里飘荡,让人觉得格外的舒畅。
熟透了的稻谷,像害羞的小姑娘,低着头;高粱像喝醉了酒的大汉,从脸上一直红到脖子;雪白的棉花堆成了一座座小山;红灯笼似的柿子、金灿灿的橘子令人垂涎三尺……望着这丰收的景象,人们的脸上露出了愉快的笑容。
⑤秋高气爽,一群群大雁往南飞去。
空中飘舞着成千上万只“花蝴蝶”。
你也许会奇怪地问:秋天来了,哪来的蝴蝶?不错,秋天没有蝴蝶,可那____________________,不正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吗?树木都换上了秋装,只有青松仍是那么苍翠,那么挺拔!
⑥秋天是美好的,我爱秋天!
(1)把下列词语填到短文第①自然段的横线上。
黄色绿色金黄
(2)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在第⑤自然段的横线上补写恰当的内容。
(3)短文的第④自然段中,作者把“熟透了的稻谷”比作“________”;把“高粱”比作“________”;把“棉花堆”比作“________”;把“柿子”比作“________”,让人回味无穷。
(4)请用文中下划线的“那么……那么……”写一句话。
8.课内阅读。
我走在院墙外的水泥道上。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
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
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要是不怕上课迟到,我会走得很慢很慢的。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当我背着书包上学的时候,我第一次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1)在作者眼中,水泥道像,梧桐树的落叶像,棕红色的小雨靴像。
(2)从哪里可以看出门前的水泥道很美?写出相关句子。
9.课外阅读。
北大荒的秋天
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
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原野热闹非凡。
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
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生活在这里的人,喜欢用“大豆摇铃千里金”来赞美遍地金黄的九月,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1)北大荒的秋天的天空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写出了河水________的特点。
(3)第4自然段一共有句话,是围绕“________”这句话写的。
(4)本文描写了北大荒的秋天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景色,人们用“大豆摇铃千里金”来赞美北大荒________的美丽景色。
10.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蜡烛
看着正在燃烧的蜡烛,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你看,蜡烛通体洁白,不停地燃烧着,在这漆黑的夜晚放射出明亮的光芒。
它的一生是duǎn zàn___________的,却又是高尚的。
它照亮了别人,却牺牲了自己。
老师的品质不也正像蜡烛一样吗?他们从不企求个人的名利和地位,埋头苦干,为培养接班人gòng xiàn___________毕生精力。
一些老师虽然已经到了暮秋之年,但是他们还是如夕阳一样把生命的每一缕光都洒在祖国的繁花嫩叶上。
他们像蜡烛一样,“油不尽,光不灭”,愿在有限的岁月,“燃烧”自己,放出光辉。
我赞美蜡烛,更赞美老师。
(1)看拼音,在文中的横线上写出相应词语。
(2)“蜡烛的高尚”是指________。
(3)文章中“燃烧”打引号是()
A. 表示引用语言
B. 表示专用名词
C. 表示讽刺,嘲笑,说反话
D. 表示特殊含义
(4)文章中“繁花嫩叶”是指________;“油不尽,光不灭”中的“油”指________、“光”指________。
(从文章中找出)
(5)写出短文中的一个反问句,并把它改成陈述句。
1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练习。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
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体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蔓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
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
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
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有删改新华网)(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我国大部分公民都知道什么叫垃圾分类。
②知道各类垃圾的具体分类方法的民众不足三成。
③生活中最常见的是把垃圾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大类。
④大部分民众知道垃圾怎么分类,并能坚持做到垃圾分类、投放。
⑤只有极少部分的民众从未对垃圾进行分类。
(2)据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多少元左右?()
A. 200亿
B. 300百万
C. 300亿
D. 300(3)下列对垃圾分类作用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
B. 垃圾分类处理费时费力且意义不大
C. 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
D. 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
(4)你对垃圾分类怎么看?又会怎么做?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秋雨
看,家家户户的窗户上挂起了丝织成的窗帘;无数的屋檐上泻落着瀑布;门前的积水也像小溪流淌似的,到处是雨——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清凉晶莹,珍珠似的,且是一阵阵的,反倒使人觉得它多情。
它给忙碌了一春一夏的大地洗尘换装。
雨还没停,太阳却从云层中钻出来了。
霎时,天空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太阳给雨滴披上了美丽绚烂的外衣。
红的,黄的,绿的,蓝的……多美啊!抬头望去,天上的雨仿佛是节日的礼花,绚丽缤纷,而这些礼花很快落到了地上,没了。
渐渐地,礼花越来越小,最后终于没有了。
啊,雨停了。
这时候,你就会呼吸到湿润的、沁人肺腑的秋天的空气,吸一口,你就会觉得凉爽异常。
天上的雨停了,路两边白杨树上还在滴答,雨点像一颗颗明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我使劲摇门口的那棵白杨树,“哗哗”,好凉啊!一颗颗明珠,被我摇下,落在脸上、身上、脖子里,倏地一下便不见了。
我多么喜爱这秋天的雨呀!那美丽晶莹的雨滴,那绚烂娇艳的礼花,那璀璨动人的明珠。
(1)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划线词语,并写出它的近义词。
霎时——________ 绚丽缤纷——________
(2)用波浪线画出短文中说明秋天的雨“璀璨动人”的语句。
(3)下列句子中为比喻句的一项是()
A. 门前的积水也像小溪流淌似的。
B. 太阳给雨滴披上了美丽绚烂的外衣。
C. 天上的雨仿佛是节日的礼花。
(4)短文围绕秋雨写了两种时候的景色,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这些语句中,你感到有趣的是:________。
(摘录一句)
13.课外阅读。
春天,桃花盛开。
蜜蜂飞到花丛里,忙碌地采蜜授粉。
桃花们都张着笑脸,欢迎蜜蜂的光临,并且把自己最好的花蜜送给蜜蜂作为对他们授粉的酬谢。
但是有一朵桃花非常自私,她舍不得给蜜蜂一点儿花蜜。
当蜜蜂飞到她的花蕊中来时,她便大叫大骂:“去,去,去!你们这些讨厌的家伙,别想从我这儿得到一点儿好处!” 并且拼命摇动花枝,把蜜蜂赶跑了。
后来,所有的桃花都结出了硕大的桃子,只有这朵花可怜地凋谢了。
自私和吝啬不仅会失去朋友,也会毁掉自己。
(1)这朵花和其它花有什么不同?
(2)划线句中,“朋友”指________,“自己”指________。
(3)这朵桃花是如何失去朋友的?失去朋友的后果是什么?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
14.读封面及书中的文字选段,完成练习。
(一)封面
(二)选文
阳春三月,真美呀,这是一个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季节!
温暖的阳光驱走了严冬的寒气,厚厚的冰雪变得松软了,表层犹如一个大大的蜂窝,渐渐地,白色的雪成了灰色,已经没有了冬天的样子,看来,积雪投降了,它们要融化了!屋檐上的冰挂直垂下来,化成亮晶晶的水珠,滴落在地上,一滴、两滴、三滴……
地上形成了一个个小水洼,麻雀在大街上欢快地扑腾着,洗净翅膀上冬日的污垢,山雀在花园中唱起了动听的歌。
(有删改)(1)这本书的名字叫《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下面关于这本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 这是一份报纸。
B. 这是一部关于大自然的百科全书。
C. 这是一部比故事更精彩,比童话更有吸引力的科普读物。
D. 这是一部能让孩子认识自然,喜欢自然,走进自然,培养浓厚的科学兴趣,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经典之作。
(3)你觉得选文中哪一句写得最好?请摘抄下来,并说说你的理由。
(4)“一滴、两滴、三滴……”能不能换成“一滴滴”,并把省略号去掉?()
A. 可以删去,这里的省略号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
B. 不能删去,省略号在这里表示小水珠很多很多,会不停地滴下来。
(5)选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横线画出来。
这句话与其他内容是什么关系?A.分——总关系 B.总——分关系 C.分——总关系
15.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会唱歌的树叶
阿姐带着我,走进了大山的怀抱。
小鸟在枝头跳来跳去,愉快地唱起歌儿,热热闹闹地欢迎来闯(chuǎng)山的客人。
阿姐乐了,她顺手摘片树叶,放在嘴边,和小鸟对起话来——
“滴沥!滴沥……”那是向黄莺(yīng)问好。
“布谷!布谷……”那是和杜鹃交谈。
“如意!如意……”那是对画眉的祝福。
对完话,阿姐又吹起好听的树叶歌:“呜咿(yī)——咿哟……”
一时,树叶不摇了,小鸟不叫了,野兔不跑了。
大家都在静静地听着,听着悠(yōu)扬的歌声向远山飞去,又从很远的地方飘回来。
我问阿姐:“树叶怎么也会唱歌呀?”
阿姐说:“它们是听着小鸟的歌声长大的。
每片叶子里,都藏着好多好多的歌哩!”听她这么一说,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奇异的图画:满山大大小小的树上,都挂着一串串绿色的歌。
(1)照样子写词语。
例:大大小小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例:跳来跳去________来________去________来________去________来________去
(2)树叶为什么会唱歌?
(3)阿姐都对小鸟说了哪些话?
(4)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1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岔路失羊
扬子的邻居跑丢了一只羊。
这个邻居把他的亲友都找来,又请扬子家里的人一起去追羊。
扬子说:“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这么多人去追?”
邻居说:“因为岔路多。
”说完,他也急忙追羊去了。
过了一会儿,那些追羊的人都回来了,扬子问他们:“追着羊了吗?”
邻居说:“岔路本来就多,每条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们不知从哪条路上去追,所以就都回来了。
”
扬子听到这个情况,闷闷不乐,整天不说一句话。
他的学生很奇怪,就问他:“一只羊不值几个钱,又不是老师您的,为什么您这么不高兴呢?”
扬子说:“我哪里是为了这只羊啊!我是因为这件事想到了我们求学。
如果我们求学的人不肯专一,老是东一榔,西一棒槌(chuí)的,不也像岔路上找不到羊一样么?”
(1)结合句子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老:A、陈旧的 B、年岁大 C、经历长,有经验 D、跟“嫩”相反
E、长久
F、经常,总是
G、极,很
H、加在称呼上
①又不是老师您的。
________
②老是东一?头,西一棒槌的。
________
③革命老干部是国家的财富。
________
④这是一座老房子了。
________
⑤他老远就和熟人打招呼。
________
(2)找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并把它改为陈述句。
(意思不变)
(3)读句子,回答问题。
扬子听到这个情况,闷闷不乐。
(“闷闷不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闷闷不乐”?)
(4)“如果我们求学的人不肯专一,老是东一?头,西一棒槌(chuí)的,不也像在岔路上找不到羊一样么?”结合学习实际,谈谈读了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斗鹅
列宁从小就特别喜欢读书,不到五岁就识字了。
上学前,他就成了图书馆的小读者啦!因为家里的书和杂志已经不够他读了。
有一天,列宁正兴冲冲地捧着刚借来的新书回家,快到门口了,遇到邻居养的一群大鹅。
大鹅不知道他手里拿的什么东西,就跑着叫着,朝着他扑了过来……
跑,已经来不及了。
如果把书扔掉,随便抓起一根棍子,就可以抵挡了。
可是,不能!那样会把书弄坏的。
于是,列宁把书紧紧地抱在胸前。
大鹅一步步向他走近了。
这时,列宁急得躺倒在地上,脸朝天,用两只脚抵挡这群大鹅的进攻。
姐姐听到叫喊声,赶来了,扶起了他。
幼小的列宁,衣服虽然弄脏了,可看到手中的书被保护得好好的,一本也没有弄坏,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1)照样子,仿写词语。
兴冲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列宁抵挡鹅的句子,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3)列宁的衣服弄脏了,为什么脸上还露出“胜利的微笑”?
(4)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A. 列宁勇敢斗鹅。
B. 列宁即使弄脏衣服,也要保护书。
C. 列宁从小就特别喜欢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