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流行语之一:“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运用新改革理念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往往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这样,教师话音一落,教室里立刻就会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

因为小学生阅读课文的特点本来就喜欢大声朗读,加之小学生具有很强的盲目从众心理,因此只要一有人朗读,其他的学生自然就一哄而上了。

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应该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难道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需用了,可以随心所欲了吗?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出要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确实值得我们去深思。

流行语之二:“你学到了什么。


在运用新课改的理论进行教学中,课堂小结或总结时,已经不再提倡教师的归纳总结了,而是提倡由学生自己来归纳。

仔细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自己在一堂课上“学到了什么。

”这看似光面堂皇的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际上绝对是“花架子——中看而不中用。

”因此,一堂课,要反馈学生的学习收获或效果,仅用“你学到了什么”来判断,这种方法是肯定不可行的。

流行语之三:“你真棒。


新课改提倡“鼓励教育”和“赏识教育”,为的是任何时候,不能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这样一来,似乎真是鼓励了学生,表扬了学生,这也很符合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胃口,因为小学生天生就只喜欢听表扬,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没有任何一点益处。

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固然重要。

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百害而无一利。

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一)“自主”变“放任”。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体现“以人为本”,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

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二)合作学习成“八股”。

新课改理念中,特别强调合作学习。

因此“合作学习”是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课堂。

教师一旦下命令,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讨论、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这样,合作学习便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固定格式——就像“八股文”那样。

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真正成了“八股”。

(三)探究学习变“做秀”。

小学语文新课改不但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好提倡“探究学习”。

如果说要学生去探究,就是简单地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观察,真是太肤浅了,而且这仅仅是在课堂教学上的“做秀”,根本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古人学语文,怎么学?那就是朗读,就是背诵。

结果怎么样?——创造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现代人学语文,如此学:既是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又是分析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既是分析作者和历史背景,又是分析理解字、词、句、段落的意思,学习如此详细、学得如此辛苦,结果怎么样?……我相信,大家都有同感。

当今的一个大学生,连一份申请书都可能写不好,连写一篇工作简讯都在网上去抄,这真是令人担忧!值得反思。

小学语文课改中的两点反思
新课改的浪潮滚滚向前,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勿庸讳言,这是语文课程改革取得的可喜成绩。

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改认识不足,匆忙上阵,在一定程度上隔裂了新旧理念的内在连续性,他们为了追求所谓的“新理念”、“新方式”,忽视了文本的重要价值、忽视了语文的学科特点,一味求新、求异,以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综观之,语文课改大致有以下几种矫枉过正的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一、蜻蜓点水,凌乱体验
当前,有些教师视课堂流行语“你最喜欢读哪部分就读哪部分!”“你想用什么方式读就用什么方式读!”为法宝,不分时空,不分对象地乱用、滥用,以为只有这样才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譬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一位教师让学生自选内容谈体验,结果学生们一会儿说自己对“张冠李戴”这个词语的理解,一会儿又说对“救助车夫”这件事的认识,一会儿说文章中心句的意思,一会儿又说对“救助车夫”中的几个动词的体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地胡乱体验,每个地方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且不管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教师都是“你的办法真好!”“你的体会真独特!”地大加赞赏。

二、信口开河,随意创新
有些教师为创新而创新,放着课文优美的语言文字不学习,偏偏要节外生枝,探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

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没有得到培养,而所谓的创新能力也“竹篮打水一场空”。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不引导学生去朗读、感悟、体验课文优美的语言及情感,而把许多时间放在“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上。

一位同学说:“如果你想得到某种东西,就得想办法让对方高兴,让他自动送上门来……”老师却说:“你能用不同的思路思考,真有个性化!”于是,又有一位同学说:“没错,有一次,我向爷爷要钱,爷爷不给,我就说了许多好听的话,还给爷爷捶背,爷爷一高兴,就把钱给我了。

”老师还说:“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真聪明!”
小学语文课改中的两点反思
一、东拉西扯,无效合作
有些教师对合作学习缺乏到位的认识,仅仅是“为合作而合作”,不管哪节课,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来个“圆桌会议”。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一开始就让学生合作学习,围绕“是不是亲人”进行讨论,接着,还把学生分为两派,展开辩论。

由于缺乏个体的感悟体验,缺乏有效的教师引导,结果合作只是“会长”(优秀生)在作报告,或者是会员们东拉西扯地聊上一通。

更由于与文章的整体基调相背离,表面上看起来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学生实则未能入情入境,感受“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深刻内涵,收效甚微。

二、形式多样,脱离文本
有些教师为了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现实生活的联系,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上出所谓的富有特色的“课改课”。

于是,扔掉了课本,扔掉了语言文字训练,把语文课上成了“活动课”、“电脑课”、“实践课”、“科学课”等。

如,一位教师在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初读课文后,便让学生自选方式,有的讨论,有的画画,有的写诗、写歌,有的表演……整堂课,学生个个嘻嘻哈哈,欢呼雀跃,热闹非凡,唯独不见认真读书,专心思考,扎实训练。

试问,这样的语文课如何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
小学语文课改经验交流
一学期来的课改,回顾走过的路子审视留下或深或浅的足迹,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教学的可喜变化,尝到了改革的甜头。

1、初见活泼的、开放性的课堂。

由于教材的开放性,引领课堂教学的方式改变,课改后的课堂充满了激情、关怀,教师将自己融入对话式的课堂,与学生一起走进教材,一起学习语文。

学生不再是可怜的倾听者,而是学习的主人,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课改前的课堂,教师告诉得太多了,学生的体验、探究和感悟太少了,以致老师好心的告诉扼杀了学生的体验、探究、感悟和想象。

课改后,在课程标准思想和苏教版教材的引领下,教师通过组织学生的课堂活动,课外资料的搜索,学生学得灵活,教师教得有趣。

2、自主阅读,搜集信息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使人们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仅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刊,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

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

在教学中,我尝试从几个方面引导他们开展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

在教学中,我尝试从几个方面引导他们开展自主阅读:
1、课内外想联系,开放课堂,开放教材,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去搜集资料,补充课文,使课文的内涵跟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开阔,这样,课文就“只是一个例子”,学生在次基础上深入,探究,获得超文本的信息量,把“课本”读厚了。

这样就为他们自己学会了读书,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学会方法,养成习惯,只有当读书成为一种自主活动,学生才会去粗取精,淘沙见金。

2、书本与生活相联系。

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是知识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要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可以启发自己的想像与创造,开阔心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到时事政治,如十六大会议、申奥活动、足球比赛;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都要学生留心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体味、比较、分析、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因此,生活与大自然是学生更为广阔的课堂。

有首诗写道我们走出去了/在大自然为我们准备好的路上/读小苗/读小草/读着翅膀/读着蜻蜓/读着小鸟/读着想像/读着积雪的梅枝/读着黄绿绿树间的田野/读着无饰的图画/我们走出去了/用我们的眼和脑/在读着大自
然/一本又一本的新书。

3、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经过一年的实验,最直接的体现是学生的变化。

首先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了,对学习语文有了比较高的兴趣。

这不仅体现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方式上,还体现在学生在课外学习上。

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语文学习,把学习当作自己的需要。

不仅学习了课内要求掌握的知识,还引进了许多课外资源,学习
了许多课外的知识。

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也让学生从中得到了许多实惠,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学会了如何自主学习。

反思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所以我们要改革,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但不是说可以无目的地、随意地整合学科。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姓“语”,都应“致力于学生语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融合其他学科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表演、绘画、歌唱“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活泼,使语文学习更快乐、高效。

我们提倡语文与艺术“结合”,以什么方式呈现,仍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

要使语文课改一路走好,并取得实效,就让我们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谨记语文学科特点,不忘学生年龄特征,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我们的课改一定会取得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