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冲刺现代史线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链接
线索1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政治建设成就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确立标志: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成功召开。

(2)组织形式:政治协商会议。

①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②重要地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3)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时间:1954年9月。

(2)标志: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3)法律依据: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②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4)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5)影响: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确立: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3)地位: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意义: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
富裕奠定了基础。

4.“一国两制”
(1)提出: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内涵: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3)关系:坚持“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4)地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

(5)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促成了香港、澳门回归,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线索2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
1.土地革命
(1)概况: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
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⒉第一个五年计划
(1)时间:1953—1957年底。

(2)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且门类不全。

(3)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三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底。

(2)内容:农业和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进行公私合营。

(3)实质: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改革开放
(1)经济体制改革: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对外开放:
①起步: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②扩大: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1992年,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③深化: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线索3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同苏
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意义: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求同存异”的方针:
①提出: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亚非会议)上提出。

②意义: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2.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1)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①史实: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②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积
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中美建交: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改革开放以后的外交
全方位外交: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线索4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工程
(1)“两弹一星”
①史实: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②意义: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载人航天工程
①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

②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③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④2021年6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完
成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⒉杂交水稻
(1)概况: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成功培育出粒型杂交水稻。

(2)作用: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3.青蒿素
(1)概况: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作用: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线索5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变迁
1.日常生活的变化
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饮食改善,讲究营养均衡;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居住环境改善;休闲娱乐方式多样。

2.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1)交通事业:铁路、公路、航运的发展居世界前列;城市道路建设迅速发展;出行和运输方式得到改变。

(2)通信事业: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