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池上》教学设计
《池上》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指名背诵《池上》,齐背。

2、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描写乡村儿童的一首古诗,板书课题《小儿垂钓》。

“垂”字的横画比较多,中间这一横最长;“钓”字这里面是个点儿,指名读,齐读。

3、理解诗题,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小儿垂钓”的意思?(小孩子钓鱼)
4、简介诗人:
(1)请学生说说对诗人的了解。

(2)教师补充介绍:这首古诗是唐朝诗人胡令能写的,别看他没有李白杜甫杜牧白居易有名,他可以半路改行的,据说他原来是个工匠,人称“胡钉铰”。

他为人聪明,勤奋好学,善于吟诗。

多不容易,读读他的名字,读出你的敬意。

教师过渡:很多同学钓过鱼,钓鱼是件很有趣的事,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又别有一番情趣呢!赶快自己读读这首诗
二、初读感知。

1、读上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指名读
4、齐读。

三、理解诗句。

1、再读古诗,结合插图,猜猜古诗可能讲了什么?试着理解诗句。

2、同桌交流。

3、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分句交流)
重点指导理解:
蓬头稚子:古代小孩子都是到“弱冠之年”男子18女子16才束发的,之前都是“垂髫”小儿。

“蓬头稚子”也就是指“小孩子”。

垂纶:钓鱼。

纶:钓鱼用的丝线。

(教师:钓鱼竿上的一样东西,猜猜看是什么?)
莓苔:看图理解“指野草”。

草映身:草长得很茂盛,遮蔽了小孩子的身体。

借问:向人打听。

遥:远远地。

应:应答。

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自己练说—同桌说说,互相补充—指名说说—再指名说说
教师过渡:词语理解了,诗句理解了。

但要真正地体会这首诗的情趣和意境,我们还需要好好地读一读,抓住诗中的词语好好品一品,体会体会,
四、细读品趣
1、默读古诗,把你认为有趣传神的词圈出来。

2、读完了吗,圈画了哪些词,选择一个你认为最有趣的说说你的感受,与同座交流。

3、指名交流:
①蓬头。

你从“蓬头”品出了什么?(小孩子淘气、天真可爱,“蓬头”还给人一种透着野性、纯朴的味道)
小结:一个“蓬头”,真让人忍俊不禁,体会到乡村孩子的纯朴、还带着点野性呢!
②侧坐。

(从“侧坐”中你品出了小儿垂钓的悠闲)
抓住“侧坐”这个细微的动作读出趣味来了,很好!其他同学门?有补充吗?还有谁从“侧坐”中读出了乐趣?
小结:从“侧坐”,大家就读出这么多有意思的画面,是啊,
一个“侧坐”,把小儿垂钓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闲趣中又
透着一丝情趣!你还抓了哪些词语读出了你的感受?
③草映身(可见小孩子身子小)
是啊,如果是大人哪会有“草映身”的趣味呢?
小结:“草映身”可以想象小儿垂钓之处是花红柳绿,生机勃勃,生趣盎然。

④“稚子”,稚嫩,可爱,天真。

⑤“学”非“玩”,似懂非懂,专注认真,趣味无穷。

同学们从一二两行诗中“小儿的摸样→垂钓的姿态→垂钓的环境→”体会出了小儿垂钓的种种乐趣,能把你体会到的“趣”读出来吗?
教你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

4、指导朗读一二行诗句。

5、继续交流:
⑥“遥招手”“不应人”
△让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之上教师小结:是啊,“路人……”那是因为“怕得……”
“怕”写出了小儿垂钓的有趣心理,他在想什么呢?
△指导朗读三四行诗句。

教师:这正是儿童独特的心理,多么有趣呀!能读好这个这两行诗吗?可以借助手势。

指名读—评价—指名读—齐读
4、指导表演。

教师:读得很好,能把这组有趣的镜头表演出来吗?
指导:会钓鱼吗?(那你是真正“学垂纶”哪!别紧张,老师教你,双手紧握鱼竿,随时关注水画上浮漂的动静,一下子就学会
了!好,来,把鱼钩甩到河里,真是有模有样!)快看,一条鱼儿
游过来了……
我就是那个路人了,我就站这儿行吗?那我还得远远的,到哪
边呀?
师自言自语:我离开家乡已经很多年了,家乡都变了模样了,
怎么以前通往村里去的路找不到了呢?(师用手张望)哟,有个小孩,我来问问他?
学生表演“摇招手”
教师:你这手势什么意思,你是怎么想的,想告诉问路人什么?
(别过来,不惊扰了我的鱼)
教师:招手他是这样的,招手(招手)你有不同的表演吗?
指名学生表演不同的“摇招手”
教师:你这手势什么意思,你是怎么想的,想告诉问路人什么?
谢谢你,你在享受钓鱼的乐趣时,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机灵
又可爱的孩子!
五、吟诗诵趣
1、教师:短短四行诗,却给我们勾勒了一位天真烂漫,稚气可
爱的小儿的形象。

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

2、吟诵古诗。

3、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
1、比较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体现乡村孩子的天
真可爱,体现童心童趣的)
2、教师:其实古诗中体现童心、童趣的诗还有很多,你搜集到
了吗,来交流交流。

袁枚的《所见》高鼎的《村居》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3、作业:选一首你最喜欢的,按照刚才学古诗的方法:抓词语、想画面、品意境,好好体会其中的童趣所在。

《池上》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毖山,岜究紊字,正确、端正地书写课后的字。

2闭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寻找中的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童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描述课文内容的挂图(或课件)。

学生:收集诗人白居易的有关资料和关于儿童生活的古诗,彩笔。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毙∨笥衙牵你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弹珠子、拍球、滚
铁环、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抓棋子、打乒乓、捉蚂蚱、养蚕、捕蜻蜓、粘知了、逮天牛、捞螃蟹、挖蚯蚓……)2蹦忝堑耐年生活多么有情趣啊!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孩子们
玩什么吗?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古诗,看有没有写关于那时候小
孩生活的。

(背诵《小儿垂钓》、《村居》,品味诗中的童趣。


3苯裉欤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学习一首写古时候小孩情趣的诗,
它叫——
板书课文题目:《池上》
二、初读全诗,了解大意
1敝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白居易吗?给同学们说一说。

(1)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诗人,与李白、杜甫齐名,一生写了2800多首诗。

(2)白居易与顾况的有趣故事: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了
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

顾况听说他名叫
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

”当读到白居易诗中
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

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3)他每次写成诗后,都要把诗读给老人听,所以他的诗人人
都听得懂,都会读。

1苯淌Γ骸冻厣稀氛馐资也非常容易读,愿意自己把它读通吗?
2鼻胙生自由读古诗,在难读的字下面作上记号。

3苯淌Γ喊涯闳衔难读的字告诉同桌,请他教你读。

4苯淌Γ耗闳衔哪些字难读,能提醒一下同桌吗?(“撑”、“艇”、“萍”都是后鼻韵。


5背槎辽字卡片,读得好的同学教全班读。

6敝该读全诗、互相评价。

7逼攵寥诗。

过渡: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还要读出诗的停顿。

三、再读古诗,读出停顿
1苯淌Ψ抖粒请小朋友用“/”标出诗的停顿。

2庇肜鲜Ρ瓿龅耐6俣员纫幌拢看自己是否标正确。

3毖山自己练习朗读。

4鼻肽苷确读出停顿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5比班齐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诗意,品味情趣
1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谁?在干什么?允
许学生多元解说,只要说得有理就行,说得不对的不要忙于否定,
引导学生在自读古诗中得到答案。

2弊远凉攀,试着理解诗意。

如有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讨论
解决。

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借助图画、实物帮助理解;也鼓励
学生互相帮助。

第一、二句“撑”可先扩词再对照挂图理解:撑——撑伞、撑开、撑船、撑杆跳远……对照挂图不难理解是“撑船,划船”的意思。

“艇”可查字典理解:轻小的船;联系“撑”的'意思也可理解。

3碧致郏捍印巴挡砂琢”你想到了什么?
(1)碧绿的荷叶,映着雪白的荷花,实在太美啦!小孩忍不住
喜爱之情才去偷采白莲。

(2)小孩担心别人不让采,就悄悄地采。

(3)看出小孩很顽皮……
4庇懈星榈乩识恋谝弧⒍句,读出小孩对白莲的喜爱之情,读出小孩的顽皮。

第三、四句“解”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就是“知道、懂得”的意思。

“踪迹”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就是“行动留下的痕迹”。

“浮萍”可借助图片和资料来理解。

“一道开”用想象画画的办法理解。

5碧致郏捍印安唤獠刈偌!蹦阆氲搅耸裁矗
(1)池里这么多白莲,采一些没关系,用不着躲躲藏藏。

(2)采白莲是因为爱白莲,用不着藏踪迹。

(3)小孩采到白莲,高兴得忘了藏足迹,天真无邪,很可爱……
6庇懈星榈乩识恋谌、四句,读出小孩的天真无邪。

五、给诗配图,加深理解
1备诗配图,师生评价。

2备据配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六、背诵古诗,拓展交流
1备据自己所画的图背诵古诗。

2笔ι交流课前收集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七、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泵杳栊葱矗课后第3题)。

观察、交流写好生字的关键点,学生练习时教师巡视评议,相
机激励。

2碧羁眨再读一读(课后第2题)。

3鼻胙生把自己想写的词语或句子写一写(积累好词好句)。

《池上》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按形声字的特点认识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浮萍”两个字。

2、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3、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古诗?
2、诗中的儿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活泼、可爱、天真)
3、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描写儿童的古诗。

板题,读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

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交流学习生字新词:
a.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具有怎样的特点?(都是形声字)
b.复习儿歌:形声字,好识记。

形音义,有联系。

声旁帮着表字音,形旁帮着辨字义。

c.学生根据声旁识记字音。

d.学生根据形旁分析字义。

e.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一人读诗句,一人说
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指名读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你想到了哪些诗句?(江南可
采莲,莲叶何田田。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
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小娃撑小艇
指导学生重读红体字,你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小娃得弱小)
(3)出示:偷采白莲回
由小娃的弱小理解“偷”字,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
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4)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
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配乐朗读。

4、熟读成诵。

5、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行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荷塘图,
一个“偷”字用的极为传神,写出了小娃的顽皮、可爱,接着,笔
锋一转,写了他不懂得隐藏踪迹,于荷塘中露出了一条清晰的水道。

狡黠中流露着顽皮,天真中透露着憨厚,体现着童真童趣。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池上》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
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

(文字、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
《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说到池塘、
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

(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
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
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

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
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

因太想吃那嫩滑、
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

(让学生
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
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
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池上》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古诗意思,想象古诗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池上》,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小池》,导入学习《池上》。

二、初读古诗
“池上”到底有怎样一副情景呢?出示插图。

图上画了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小娃的动作、神情,想象他的心情。

三、学习古诗
当诗人白居易看到这幅情景时,不由自主地写下了这首诗《池上》。

1、初读古诗
读准、读通
2、通过刚才的看图,大家一定不难读懂这首诗,自由读,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不解藏踪迹:不懂得藏匿行踪。

3、读到这儿,你觉得这个小娃怎样?为什么?
天真无邪纯朴可爱(不解藏踪迹)
4、练习朗读,背诵。

四、作业
抄写、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小儿垂钓》,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小池》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去认识一位可爱的小娃。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
3、齐读
三、读懂古诗
1、看看插图,读读诗句,小小组讨论诗句意思。

2、指名交流
蓬头:古时候孩子的一种发型。

稚子:小孩子
纶:钓鱼用的丝线。

垂纶:钓鱼。

侧坐:斜着身子坐着。

莓苔:泛指野草。

草映身:(小孩坐在草丛中)绿草掩映着他的身体。

借问:向人打听。

遥:远远地
应:应答
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说说诗句的意思,让学生感受到这个钓鱼孩子的纯朴可爱。

2、练习朗读
四、拓展古诗
1、阅读练习册的材料,并试着演一演。

2、再次朗读古诗,并练习背诵。

五、作业
抄写并默写古诗
《池上》教学设计6
教学分析:
《池上》是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2古诗二首第一首。

本诗的主题是感悟天道,任性自然,白居易通过描写家中少女
调皮贪玩,偷采白莲一事,歌咏了小娃的天真,赞美了生命的活泼
生机。

教学方法:
1、吟诵教学法的替换式
用读诵和吟咏替换传统的朗读,经过反复读诵和吟咏让学生体
会古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和情感美。

2、传统古诗教学方法
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讲故事,表演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已知,引出诗题
1、由《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吟诵,谈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引出诗人白居易的故事。

2、介绍白居易(顾况戏乐天,西湖修水利,退休修整庭院;代表诗作——热爱生活,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引出《小池》,介绍白莲(唐朝时候白莲在北方十分稀少,白居易从南方移植了一些,因此非常珍爱。

看图说感受,引出“纯净美好”的意思。

(设计意图:联系已知所学内容与本课所学建立联系,用吟咏的方式引入唤起学生的吟诵体验与知识)
二识字正音,字词学习
1、读准字音,教学诗中生字、词语
(1)娃
女:女子。

圭:美玉。

娃:美丽的女子小娃:美丽的少女
(2)采
利用古汉字理解字义
偷采:偷偷地悄悄地采莲。

不是偷窃偷盗的行为
(3)踪迹
联系《雪地里的小画家》理解,在行动中所留下的可察觉的行迹
(4)浮萍
偏旁表义三点水草字头猜测是长在水中的植物;看图认识浮萍
很多很密没有根,不染污泥洁净美丽
2、读诵全诗,说一说诗意。

替换式:用读诵替换朗读便于学生接受,也可以更好地听清楚
平上去入的声调变化。

理解古诗大意和创作背景,再次读诵全文。

小娃是白居易家中的少女,她十分喜爱白莲,瞒着作者偷采白莲,还不知道掩藏自己的踪迹,作者正是被她的天真无邪逗乐了。

从吟咏录音中也可以感受出白居易对小娃的慈爱之情。

三理解诗句,品味诗韵
1、利用吟咏文字谱,读好诗文的高低长短。

听吟咏音频结合理
解感知诗歌意象。

2、押韵学习
让学生找一找本诗的韵是什么,圈出回开两个字,由韵母“ai”引向全诗的基调,即开阔开朗之感
(设计意图:了解感知诗的押韵,了解相关知识,感受押韵所
带来的情感体验。


3、感知小娃的纯净美好
“小心思,顽皮”
“偷采”“不解一道”
表演偷采的画面,并说一说心里在想什么。

悄悄,小心翼翼的动作(喜爱极了)
不解,一道(感知小娃的纯真美好)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积累意象典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地进行读诵或者吟咏)
四吟咏提升,感悟诗情
1、揭示古诗主题
白居易正是看到家中小娃对白莲的喜爱,由此发出了对生命活泼美好本真的赞美与欣赏
利用身体手势边吟咏边展现出自己对诗的理解。

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小娃、白莲、浮萍,同时一部分学生做手势吟咏。

(设计意图:旨在帮助学生借助声音和肢体语言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
2、领悟文化精神,做立德树人教育
由白居易的另一首诗《观游鱼》引出:说一说校园里的小菜园。

你是怎么观察的?当你看到小小昆虫,看到美丽可爱的小花小草,
你会怎么做呢?
作为同样是纯真可爱的小少年对于大自然中美好的事物,我们
都是如此的珍视喜爱,那对于我们身边的人就更应给予同情和关怀,希望我们可以真爱自然中的生命,发现身边的美好用心记录用爱滋养。

教后反思
1、课前引入部分介绍诗人以及作品内容过多,耗时过长。

应当
更简洁些。

可以把《钱塘湖春行》的介绍安排到下课前的总结与拓
展部分,正好把“发现身边的美,热爱生活”的主题进一步发掘出来,生发开去。

2、利用多媒体展现荷花的美,突出白荷花的纯净美好,教学效
果很好。

3、用吟诵的方式,现场表演的方式体会诗歌情感意境。

趣味性强,学生参与度高,入情入境,效果不错。

备注:
这是一节偏重于古诗文基本知识的吟诵教学课。

(特别是格律
诗的声韵知识。


上课前吟诵《中华经典吟诵篇目》三五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