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word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两小儿辩日”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历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就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离人近,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而正午时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到了正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离人远的感觉小,而离人近的感觉大吗?”
点拨:正确的认识只能有一个,真理与谬误只有一步之遥
分析说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解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可以出现的,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正确。因为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惟一的,不存在反映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相互矛盾的真理。
如1:黑板是什么颜色的呢?是黑的,它不会说胡锦涛来了,黑板就会变成红色的了。如2:张三这个人要不是男的,要不就是女的,答案只有一个,绝对不会有两个答案同时存在的。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它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是说,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客观真理只有一个,任何人要认识真理和发展真理,都只能采取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而绝不能凭借什么地位和权势;其二是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等)为转移,真理对任何人、任何阶级都一视同仁,谁不尊重真理、违背真理,迟早会受到真理的惩罚。
真理在形式主观,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乃是真理的根本属性。因为: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展示漫画:下雨好不好?
设问:为什么对同一对象有不同的认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吗?
师: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教学内容
教和学反馈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新课
德国诗人莱辛的名言:“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新的学习探究活动。)
(二)进行新课
一、真理是客观的
师:引导学生看书本46页的探究。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错)(认为真理是一种有用的观念,对自己有用的就是真理,是一种实用主义真理观。美国以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获取了巨大的石油利益。“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个命题对美国政府发动战争是“有用”的。但是随着战争的进展,布什不得不承认“在伊拉克没有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时曾经是战争借口的“有用”命题就沦为彻头彻尾的“谎言”,没有任何真实性可言。因要是从真理的内容,也就是其所反映的对象角度来讲的。因此,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那真理在主观上是不是也是客观的呢?——不是的,如果是的话,那就是说黑板都是黑的了,但有的同学却说是白的、红的,这就是因为真理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正是因为形式上是主观的,才会出现真理和谬误之分。
课时
1课时
教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演讲、课堂讨论、讲练结合等。
学法
学习过程中,要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注意知识的迁移,准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加强对所学概念、原理的识记和理解,能及时提出疑难问题,并通过合作学习得到及时解决。做好课堂笔记,认真完成课堂反馈练习,发现并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教学
用具
常规教学工具、多媒体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非常的凉爽,到了正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难道不是近处的感觉热,远处的感觉凉爽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设问:你能帮助他们回答这个问题吗?难道真理不止一个?
初升的太阳看上去比中午的大,是因为早晨阳光进入大气层折射角比较大,我们看到的是被放大了的太阳的像,看上去比中午的太阳大很多。总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中午时比早晨热,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比早晨时热。
1、真理的概念
真理的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人的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真理
人的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符——谬误
2、真理与谬误
举例:屏幕展示出一个椭圆,甲说是长方形,乙说是一个椭圆,究竟谁说对了呢?
提问:真理是一种认识,但为什么说它是客观的呢?
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对)(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规律是真理,在这一真理指导下,人们能够用火箭克服万有引力把卫星送上太空;人们能够用抽水泵做功克服引力把水从低处引往高处。真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获得成功,因此真理是“有用”的。)
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错)
问: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什么样的结论能够被称为真理?
《生活与哲学》教案
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集备组:政治组
执笔:
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1)真理是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3)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过程
与
方法
培养学生具体总是具体分析的能力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引导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认识真理
(2)使学生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
重点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依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并有很强的德育功能)。
难点
真理的客观性(依据:比较抽象,理论层面较高)
教
学
策
略
教学
思路
要点
以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标为指导,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科探究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来组织实施本节课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多元选择,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坚持用教材为主,做到用教材与教教材相结合,对教材的内容做适当的取舍与调整;坚持生活逻辑为主,做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结合,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思路。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历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就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离人近,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而正午时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到了正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离人远的感觉小,而离人近的感觉大吗?”
点拨:正确的认识只能有一个,真理与谬误只有一步之遥
分析说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解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可以出现的,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正确。因为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惟一的,不存在反映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相互矛盾的真理。
如1:黑板是什么颜色的呢?是黑的,它不会说胡锦涛来了,黑板就会变成红色的了。如2:张三这个人要不是男的,要不就是女的,答案只有一个,绝对不会有两个答案同时存在的。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它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是说,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客观真理只有一个,任何人要认识真理和发展真理,都只能采取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而绝不能凭借什么地位和权势;其二是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等)为转移,真理对任何人、任何阶级都一视同仁,谁不尊重真理、违背真理,迟早会受到真理的惩罚。
真理在形式主观,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乃是真理的根本属性。因为: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展示漫画:下雨好不好?
设问:为什么对同一对象有不同的认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吗?
师: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教学内容
教和学反馈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新课
德国诗人莱辛的名言:“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新的学习探究活动。)
(二)进行新课
一、真理是客观的
师:引导学生看书本46页的探究。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错)(认为真理是一种有用的观念,对自己有用的就是真理,是一种实用主义真理观。美国以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获取了巨大的石油利益。“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个命题对美国政府发动战争是“有用”的。但是随着战争的进展,布什不得不承认“在伊拉克没有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时曾经是战争借口的“有用”命题就沦为彻头彻尾的“谎言”,没有任何真实性可言。因要是从真理的内容,也就是其所反映的对象角度来讲的。因此,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那真理在主观上是不是也是客观的呢?——不是的,如果是的话,那就是说黑板都是黑的了,但有的同学却说是白的、红的,这就是因为真理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正是因为形式上是主观的,才会出现真理和谬误之分。
课时
1课时
教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演讲、课堂讨论、讲练结合等。
学法
学习过程中,要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注意知识的迁移,准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加强对所学概念、原理的识记和理解,能及时提出疑难问题,并通过合作学习得到及时解决。做好课堂笔记,认真完成课堂反馈练习,发现并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教学
用具
常规教学工具、多媒体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非常的凉爽,到了正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难道不是近处的感觉热,远处的感觉凉爽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设问:你能帮助他们回答这个问题吗?难道真理不止一个?
初升的太阳看上去比中午的大,是因为早晨阳光进入大气层折射角比较大,我们看到的是被放大了的太阳的像,看上去比中午的太阳大很多。总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中午时比早晨热,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比早晨时热。
1、真理的概念
真理的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人的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真理
人的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符——谬误
2、真理与谬误
举例:屏幕展示出一个椭圆,甲说是长方形,乙说是一个椭圆,究竟谁说对了呢?
提问:真理是一种认识,但为什么说它是客观的呢?
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对)(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规律是真理,在这一真理指导下,人们能够用火箭克服万有引力把卫星送上太空;人们能够用抽水泵做功克服引力把水从低处引往高处。真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获得成功,因此真理是“有用”的。)
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错)
问: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什么样的结论能够被称为真理?
《生活与哲学》教案
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集备组:政治组
执笔:
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1)真理是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3)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过程
与
方法
培养学生具体总是具体分析的能力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引导学生学会在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认识真理
(2)使学生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
重点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依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并有很强的德育功能)。
难点
真理的客观性(依据:比较抽象,理论层面较高)
教
学
策
略
教学
思路
要点
以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标为指导,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科探究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来组织实施本节课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多元选择,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坚持用教材为主,做到用教材与教教材相结合,对教材的内容做适当的取舍与调整;坚持生活逻辑为主,做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结合,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