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重庆市七校联盟高三3月“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重庆市七校联盟高三3月“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文化不是一个已经完成、不再变化的凝固体,它本身仍在变化发展。
尽管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但这2000多年还是有变化的:董仲舒时代的正统思想不同于韩愈时代的正统思想,朱熹时代的正统思想不同于王阳明时代的正统思想。
所以,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在新陈代谢。
传统文化在新陈代谢中呈现出自己的复杂性,中华传统文化就蕴含着两种很不相同的精神。
一种是先秦文化的传统,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锤炼出多种文化经典。
另一种是秦汉以后开始形成的传统,并逐渐得到强化,那就是奉儒家一派思想为正统的传统。
这个传统因为延续时间长,而且离我们又很近,所以成为许多人自觉不自觉继续尊奉的传统,其实它并非传统文化的全部。
文化的发展既然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反映在人们的主观意志上,就有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和互动。
在平常时期,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与互动表现得不是那么突出和激烈,但在文化转型的关键时刻就会表现得特别突出和激烈,新文化运动时期便是如此。
今天,我们要正确认识这种争持与互动的辩证关系。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核心问题是如何改造从古代承袭下来的传统文化,使其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的文化,这其实就是文化的开新与守成问题。
从理论上说,开新与守成都是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
开新是为了发展,守成也是为了发展。
传统文化会不断通过新陈代谢丰富自己,发展自己。
所以,守成者并非只守着老祖宗那一点家底,也包括守住后来通过新陈代谢所获得的一切新东西。
就像生物学上讲的遗传与变异的关系一样,某些后天的变异稳定下来,通过遗传传给了下一代,于是新的物种逐渐形成。
如果只有变异而没有遗传,就不可能形成新物种。
文化开新与守成的关系也是如此,只有守成没有开新不行,只有开新没有守成也不行。
在文化开新与守成这一新陈代谢过程中,特别要防止那种自觉不自觉地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外来文化对立起来的倾向。
一种文化越是善于吸收新文化包括外来文化,将其化为自己的营养,越会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相反,若独奉一尊,拒斥新文化,必定自我拘滞、渐趋委顿。
鸦片战争以前,中华传统文化在整体上从未遇到过重大挑战,这种特殊经历曾使许多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完全独立发展起来的,无须借鉴与吸收其他任何文化。
这种故步自封的心态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中国近代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包括对自己文化的生命力有自信,勇于
未来,而不能把文化自信变成自我满足,甚至排斥新文化。
(摘编自耿云志《文化的开新与守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一直在变化发展中,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家思想和前代相比已经面目全非。
B.百家争鸣时代锤炼的文化经典和儒家一派的思想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C.老祖宗留下的家底,属于守成的内容,而通过新陈代谢获得的新东西不包括在内。
D.勇于吸收新文化包括外来文化,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营养,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举例论证,论证了延续2000多年的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在新陈代谢。
B.文章以文化在不断新陈代谢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提出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开新与守成问题。
C.文章运用比喻论证,以生物学上遗传与变异的关系为喻,论述文化一直处于变化更新中。
D.对于文化的开新与守成,文章阐明了二者的内涵,分析了二者的关系,提出了要注意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许多人将儒家思想奉为正统,是因为这个传统延续时间长,而且离我们又很近。
B.因为新文化运动时期是文化转型的关键时刻,所以文化开新与守成之间的争持激烈。
C.只要我们善于吸收新文化包括外来文化,就会使我们的文化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D.只有借鉴与吸收先进的文化,才能避免因故步自封造成的历史悲剧重演。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7月2日报道日本《日经亚洲评论》杂志网站6月29日发表文章《德国铁路集团押注“一带一路”,增加对华列车货运》称,德国国有铁路集团——德国铁路公司货运部计划大幅提高对华运输能力,寄希望于北京“一带一路”互联互通计划继续支持陆路运输。
文章称,德国铁路公司货运部准备明年将中欧班列铁路货运服务增加17.6%,从目前的8.5万个标准集装箱增加到10万个。
虽然铁路在欧中货运总量中所占份额仍然微不足道——仅占1.5%,但交通运输业观察家预测:随着双方企业利用列车运输优势,铁路货运量将出现增长。
文章称,由于欧中班列对德国铁路公司投资组合日益重要,2018年年底德国铁路公司成立了欧亚货运公司。
公司董事长卡斯滕•欣内说:“我们预测货运能力增加,依据的是公司成功地扩大了中国与我们欧洲铁路网连接的目的地,我们的铁路网是欧洲最大的铁路网。
”
(节选自《看好“一带一路”前景德铁拟增加对华列车货运》,2019年7月《参考消息》,有删减)
到2018年末,全国铁路拥有机车2.1万台,是1949年的5.3倍;民用汽车保有量2.3亿辆,是1949年的4564.1倍;民用飞机由1985年的404架增至2018年的6134架;水上运输船舶13.7万艘,是1950年的30.3倍。
数量激增的同时,各类运输装备技术不断突破创新。
以高速列车、大功率机车、大型客机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铁路和飞机装备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18年,全国主要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179亿人,旅客周转量34218亿人公里,是1949年的128.5倍和220.8倍,年均分别增长7.3%和8.1%。
完成货运量515亿吨,货物周转量204686亿吨公里,是1949年的275.3倍和793.8倍,年均分别增长8.5%和10.2%。
随着现代化码头建设的加速推进,带动港口货物吞吐量大幅增长。
2018年,全国沿海规模以上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92.2亿吨,是1949年的1390.6倍,年均增长11.1%。
运输服务转型升级,居民出行和货物流转更加高效。
在政策积极推动下,涌现上海虹桥综合客运枢纽、广州南站综合客运枢纽等一批综合客运枢纽,实现高铁、城市客运、轨道交通、民航等交通方式无缝对接,旅客换乘更加便捷。
多式联运、无船承运、无车承运等货运组织形式快速发展,货物运输及时性和延展性大幅提高,逐步形成便捷、高效的货物运输服务体系。
(节选自2019年8月《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六》,有删减)
材料三:
11月1日,5G商用时代正式开启。
随着高速的5G网络投入应用,数字旅游产品、手机动漫视频、云游戏、智慧旅游服务等都将为人们带来更高品质、更多层次的体验,5G技术将逐渐成为数字创意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为数字创意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江西省定南县桃花源景区,视觉工业(赣南)创意基地成为文旅产业与数字创意融合发展的典范。
目前,为活化利用赣南客家文化资源,该县正在制作“客家文化百米长卷VR”,利用数字影像技术呈现赣南客家文化和山川,游客不出景区便能实现“人在画中游”饱览客家美景。
今天,消费者对文化旅游消费的品质需求不断提高,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年轻人成为主要消费群体,他们更注重产品的体验感、科技感、创意感。
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旅游消费者带来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位多层次的全新场景体验。
随着5G技术的兴起,文旅行业聚焦在虚拟现实和产品可视化领域的应用也迎来新的发展。
高速率低延迟的5G技术与VR技术结合,让这些交互式应用迎来更大发展空间,让体验和互动形式更加丰富、更加身临其境。
同时,5G还可以促进智慧旅游的进步,涉及无感购票、智能监控、智慧餐厅、文物保护、景区运营等领域。
(节选自《5G时代,数字创意产业将迎来哪些新机遇》,2019年11月《光明日报》,有删减)
[注] ①旅客周转量,是指反映一定时期内旅客运输工作总量的指标,是运送旅客人数与运送距离的乘积,以人公里(或人海里)为计算单位。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19492018 5.34564.11985404
架增加了6134架。
B.1949年到2018年,我国客货运输年均增长率由低到高分别为:客运量、客运周转量、货运量、货运周转量、港口货物吞吐量。
C.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交通运输设备量质齐升,得到长足发展。
D.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和多元化交通工具,极大满足了居民出行和货物运输需求,带动旅客和货物运输量大幅增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媒体关于德国铁路集团将增加中欧班列铁路货运服务的报道中,使用了“押注”一词,足见日本媒体十分关注中国的“一带一路”互联互通计划。
B.德国铁路公司成立了欧亚货运公司,因为它们预测到德中铁路货运量会出现增长,决定要把德国铁路网打造成欧洲最大的铁路网。
C.5G技术为数字创意和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所以5G商用时代一定会为数字创意产业带来发展机遇。
D.桃花源景区的视觉工业(赣南)创意基地制作“客家文化百米长卷AR”,就是要给旅游消费者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位多层次的全新场景体验。
3.建国70周年,我们已经看到了国家的可喜变化。
请结合材料,分析我国获得不断发展的策略与途径。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年来,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中国故事的来源与路径多种多样,从民间故事中寻找资源是一种有效方式。
许多古老的神话传说、民间童话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脉气象,是能够彰显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中国故事。
但对这样的中国故事,过去大多停留在收集和整理的层面上,缺少有效的改编、重述、传播与推广,使之大众化,回到今天的读者中间。
如果对民间文学中的“好故事”加以改编,变成适合儿童阅读和家庭教育的故事,让中国故事滋养童心、影响童年、引领成长,就更有价值了。
民间童话、神话传说是人类的童年叙事,也是文学艺术的原始叙事。
美国叙事学家伯格就说过,作为原始叙事的童话的各种因素在经过派生和发挥之后,可以引发出大多数其他通俗文化样式。
他曾以一篇欧洲的民间王子和公主的童话故事为例,来分析其中的叙事元素,认为其中就包括了不同的通俗文学样式的萌芽:怪动物(恐怖小说的元素)、出发去寻找被绑架的公主(侦探小说的叙事元素)、类似于火箭飞船的魔毯(科幻元素)、与怪物搏斗(动作冒险小说的元素)、与公主结婚(浪漫故事元素)。
伯格的这种童话叙事学分析说明,民间童话作为人类童年叙事对后来的叙事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今天,科幻小说、探险故事和侦探小说等很多通俗文学样式,都是有民间故事这个根的。
除此之外,要充分认识民间故事改编的价值和意义。
欧洲儿童文学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经历了一个民间故事的改编期。
它们直接影响了家庭和孩子的成长,也奠定了欧洲人的童年阅读,为后来的儿童文学创作、儿童读物出版及语文教育奠定了广泛的读者基础,甚至直接推动了欧洲现代学校教育与文学经典的接受和传播。
不过,民间故事的改编并不容易。
改编和重述,不是抄写与重复,而是再创造,用新的语言和思维,用现代观念
对我国传统的民间故事、民间童话的改编和重述,但都是按照成年人的理解与接受来改编的,而很少按照《格林童话》的方式来改编。
格林兄弟在改编和重述中将之定位为“儿童与家庭故事”,这是《格林童话》得以广泛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说,民间故事要真正改编成广受欢迎的“中国好故事”,要尽量符合儿童的接受需求,使之儿童文学化,这样才能进入家庭教育和语文教育的通途。
民间故事的改编和重述,需要抓住精神要素,把传统文化中值得传承的元素保留下来。
说白了,改编中国民间故事,就是要留存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中华美德等核心元素。
同时需要善于运用恰当的形式,比如,俄国诗人普希金改编《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将民间童话改编成了童话诗,使之成为经典并广为流传。
值得肯定的是,目前有一些出版社推出了中国神话和民间故事的绘本,受到了少儿读者的喜爱。
这一点,与过去的连环画受到儿童读者喜爱是同样道理。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背景下,民间故事的价值亟待重估。
民间故事可以和创意写作、儿童教育学科有机融合,把民间故事的整理和研究,与创造性改编、重述及儿童教育的需求结合起来,用纯正的中国故事,滋养中国孩子的美好童年。
(摘编自谭旭东《以新语言和新思维唤醒民间故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对许多民间故事大都还只停留在收集和整理的层面上,缺乏有效的改编和重述。
B.欧洲现代学校教育与文学经典的接受和传播与欧洲经历过民间故事改编期密不可分。
C.美国叙事学家伯格认为现代大多数其他通俗文学样式起源于欧洲的民间童话故事。
D.目前一些出版社在形式上做出了改变,推出了中国神话和民间故事的绘本,值得肯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用美国叙事学家伯格的分析充分阐述了必须认识到民间故事价值的观点。
B.文章通过对欧洲儿童文学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分析引出对民间故事如何改编的论述。
C.文章第五段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了对民间故事进行改编和重述的方法。
D.文章对比分析了我国民间故事改编和重述的过去与现状,引导人们认识其价值和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过去缺乏大众化的民间故事是因为对民间故事的改编、重述没有考虑到读者群。
B.再好的民间故事如果不能变成适合儿童阅读和家庭教育的故事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C.民间故事如果能够用新的语言和思维来改编,就可以进入到家庭教育和语文教育中。
D.要做好民间故事的改编和重述,就必须抓住其中所蕴含的值得人们传承的精神要素。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世奇,字君常,无锡人。
世奇幼颖异,嗜学,有文名。
登崇祯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十一年,帝遣词臣分谕诸藩。
世奇使山东、湖广、江西诸王府,所至却馈遗。
还,进左谕德。
父忧归。
久之还朝,进左庶子。
帝数召廷臣问御寇策。
世奇言:“闯、献二贼,除献易,除闯难。
人心畏献而附闯,非附闯也,苦兵也。
今欲收人心,惟敕督抚镇将严束部伍,使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则乱可弭。
”帝善其言,为下诏申饬。
时寇警日亟,每召对,诸大臣无能画一策。
世奇归邸,辄太息泣下,曰:“事不可为矣。
”
十七年三月,城陷。
世奇方早食,投箸起,问帝安在,东宫
..二王安在。
或言帝已出城,或言崩.,或又言东宫二王被执。
世奇曰:“嗟乎,吾不死安之!”其仆曰:“如太夫人何?”世奇曰:“正恐辱太夫人耳。
”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世奇曰:“有是哉!”二妾并自经。
世奇端坐,引帛自力缢乃死。
先是,兵部主事成德将死,贻书世奇,以慷慨从容二义质焉。
世奇曰:“勉哉元升。
吾人见危授命,吾不为其难,谁为其难者!与君携手黄泉,预订斯盟,无忘息壤①矣。
”
世奇修颐广颡,扬眉大耳,砥名行,居馆阁有声,好推奖后进。
为人廉,父死,苏州推官倪长圩以赎锾②三千助
丧。
世奇辞曰:“苏饥,留此可用振。
”周延儒再相,世奇同郡远嫌,除服
..不赴都。
及还朝,延儒已赐死,亲昵者率
避去,世奇经纪其丧。
其好义如此。
赠礼部
..右侍郎,谥文忠。
(节选自《明史·马世奇传》,有刪改)
[注]①息壤:文中指誓言。
②赎锾(huán):罚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B.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C.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D.将自经/二妾盛饰前/世奇讶曰/若以我死将辞/我去耶/对曰/闻主人尽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可以指太子所居之宫,后来又借指太子,这与后宫可以借指妃嫔是同理。
B.古时对人死的称呼因严格的等级制度而有所区别,帝王或重臣死称为“崩”。
C.除服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也称“除丧”,即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D.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等职事,主管官员称为礼部尚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世奇洁身自好,为人清廉。
他被皇上派遣到各地巡视,拒绝各位藩王的馈赠;当苏州推官倪长圩用罚金帮助他办丧事时,他予以推辞。
B.马世奇建言献策,为国担忧。
他为皇上分析时局,提出抵御贼寇的策略;当形势日益紧急,大臣们无能为力时,他总是叹息流泪,内心忧虑。
C.马世奇忠君爱国,慷慨赴难。
在国家处于危亡之际,他与成德相约为了国家共赴黄泉;京城陷落,皇帝生死未卜,他以自杀来表忠心。
与周延需有嫌隙,为其料理丧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敕督抚镇将严束部伍,使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则乱可弭。
(2)先是,兵部主事成德将死,贻书世奇,以慷慨从容二义质焉。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秦州杂诗①(其七)
杜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②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注)①秦州,唐陇右道州名(今甘肃天水)。
759年,杜甫弃去华州官职,携家远赴秦州,期间创作《秦州杂诗》。
②属国,即典属国,是主管外交事务之官。
这里指汉使苏武出使匈奴归来后,被授予典属国一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莽莽”“万重”写出了秦州四周山岭的绵延和雄奇,突出了秦州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势。
B.地面无风,但高空却风动云移。
虽未入夜,但边城已明月高悬。
这里写出了秦州特有的景象。
C.汉使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始终坚守气节。
作者借此激励唐朝出使各国使节也要像苏武那样。
D.秦州本不属边塞之地,而作者目光所及,仿佛到处战尘弥漫,烽烟滚滚,一片衰败萧索景象。
2.本诗与王昌龄《从军行》“不破楼兰终不还”均提到了“楼兰”,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
请指出其不同。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驽马十驾,__________。
(荀子《劝学》(节选))
(2)苏子愀然,___________,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轼《前赤壁赋》)
(3)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4)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5)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
(6)__________,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7)贤贤易色;事父母,__________;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
(8)寂然凝虑,__________;悄然动容,视通万里。
(刘勰《文心雕龙》)
7
欢歌热舞闹新春。
春晚是几代人的“春节标配”,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是除夕夜人们的共同期盼。
下面是2019年以“奋进新时代,欢度幸福年”为主题的春节联欢晚会的部分节目。
请从下列五个节目中选择两个作为上下节目撰写一段串词,不超过90字。
①《我们都是追梦人》(歌舞)②《妙言趣语》(相声)③《锦锈梨园》(戏曲)
④《可爱的中国》(朗诵)⑤《占位子》(小品)
8、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①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作家都会精心构建人物的社会生活环境。
请从《平凡的世界》《红岩》《呐喊》《边城》中选择一部作品,对作品中的社会生活环境进行赏析。
要求:结合作品内容。
②假如新闻纪录片《武汉战疫纪》分为多个篇章,其中有一个篇章专门用来讴歌抗击疫情中涌现的英雄人物,请你为这个篇章确定一个篇名。
要求:篇名出自文化经典,并陈述理由。
③以“呼吸”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要求:写现代诗,用对比的方法;写抒情文字,用直接抒情的方法。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2017年播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邀请各个领域嘉宾来到现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倾情演绎经典美文,力图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2017年一共播出了12期,每期都有个主题词: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告别、勇气、家、味道、那一天、青春。
这些主题词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选择其中两三个主题词并使之形成有机关联,以此为基础确定与“文化情感”相关的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D
2.C
3.C
【解题分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