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专题讲解-记叙文作文 人教新课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4结构(教师)
知识精讲
一、要点梳理
(一)常见结构问题
1.撇开中心,横生枝节。

常常是围绕一个中心写着写着,中途岔出别的话题。

这样的文章,从内容上看,多数表现为离题;从结构上看,则是文章线索分散,笔力分。

2.恣意妄为,逻辑混乱。

事先没有通盘考虑,写一段想一段,写到哪算到哪,不尊重客观事物固有的逻辑(即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导致言之无序,思路缺乏条理性。

3.层次不清,分段失当。

表现为层次和层次之间内容杂糅交错,在某一个段里硬将几层意思塞进来,以致破坏了段意的单一性、内容的完整性和容量的适度感。

4.缺乏过渡,忽视照应。

表现为内容转换过程中不会用过渡性语句,前面提到的问题在后面没有着落,后面出现的内容不见前面有铺垫。

5.剪裁不当,头重脚轻。

表现为主次不分,平均使用力量,或者是开头浓墨重彩,后面无尾而止(主要是因为不善于安排答题时间而没有时间写完留下的遗憾)。

由于详略处理不当,文章的结构不美暂且不说,还对主题的表达带来直接的影响:中心不突出,有偏差。

除此以外,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在文章结构方面还存在着平铺直叙、呆板生硬等问题,这些都是制约考场作文更上一个台阶的重要因素。

(二)记叙文常见结构
1.时序贯穿式
人物的性格成长、事件的发生发展,总是处在一定的时间“线条”上的,所以,一般人在写记叙文时均会自觉不自觉地采用时序贯穿式的结构。

另外,为了增强记叙文形式的美感,有时候也可将贯穿全文的时序特别地“凸显”出来。

如作文《窗外的牵牛花》,采用了时序贯穿式结构,该文先叙述“我”细致观察“爸爸”在“窗外”种的“牵牛花”,再写“我”获得了“努力拼搏,微小的生命也能结出累累硕果”的生活感悟,最后写“我”理解了“爸爸”良苦用心。

像这样的结构安排就使该文在线索上十分明晰,很有特点
窗外的牵牛花
今年二三月,爸爸在我房间窗外的小菜园里种上了一些牵牛花。

前几天的一个清晨,早早起床的我推开窗户,立刻便闻到清新的空气中飘溢着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

朦胧中,几朵粉红色的花儿向我眼前飞来——哦,原来是爸爸种的牵牛花开出了几小朵!
我这才意识到,自从爸爸种上牵牛花以来,忙碌的我实在是忘记了在我房间的窗外,在我家的小菜园里,还有那么些微小的生命,在努力地发芽、生长着!而今天它们竟然就能开出艳丽的花朵!
情不自禁地,我走出房间,来到窗外的小菜园,仔细观察起这一朵朵的小花来。

只见,这些小花朵,一个个都像张扬的小喇叭,朝着天空高喊着自己的豪言
壮语;又像满盛着琼浆玉液的玲珑的高脚杯,等待着凯旋归来的众将士们开怀痛饮。

它们虽然小得可怜,但我此刻却感到它们从来就没有过自贱和自卑,有的只是乐观向上和积极进取。

要不然,细小得可爱的牵牛花茎上怎么能不时地会伸出一根更细的长芽儿,像一只只柔嫩却韧性十足的小手臂,牢牢地抓住旁边的花架,茎头则勇敢而坚决地向着花架最高处攀登!
我能够想象到它们是怎样地从一粒粒微小的种子变得生机盎然,最终在我窗外的小菜园郁郁葱葱起来的。

我也能够想象到它们攀登到花架最高处时在我窗外小菜园更多的喧哗——数不清的小喇叭一定会齐声喊出“努力拼搏,微小的生命也能结出累累硕果”的震撼人心的生命最强音!
于是,在我房间窗外的小菜园,在我观察牵牛花的那一瞬间,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明白了爸爸为什么要在春天种下牵牛花的秘密。

感谢窗外的牵牛花!感谢爸爸!
2.空间转移式
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展开都要以一定的空间为背景,所以,人们在写记叙文时也常常会采用空间转移式的结构。

这种结构的记叙文,作者或者处于固定的观察位置,然后由此分别观察处于不同位置的几个事物,或者处于行动之中,按照行动路线,逐个展现观察到的不同事物。

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形,“空间”的不断“转移”使文章条理清楚、内容充实就成了这种结构记叙文的最大优点。

如作文《我梦中的小屋》的片段,下面三段文字在写“我梦中的小屋”时就采用了“空间转移式”的结构:小作者通过不断地“转移”观察“空间”,分别写了“山上”、“屋前”及“远处”的优美景色,大大拓展了“我梦中的小屋”的内涵,而观察思路由上(山上)而下(山下)、由近(屋前)而远(远处),又确实使文章脉络异常分明起来。

《我梦中的小屋》(片段)
山上,飘逸的云朵,婆娑的树木,瑰丽的花朵,奇崛的岩石,每一处都是一幅美丽的风景。

屋前,几株梅,几枝兰幽幽地开花;屋后,挺直的松,苍翠的竹在风中摇曳,地上的青苔也仿佛跟着摇曳了起来。

远处,苍翠的青山蒙着一层淡淡的薄纱,极力想掩饰住自己的那份绿,可是怎么遮挡得住呢?连空气中都似乎可以嗅到“绿色”的味道,苍翠欲滴是它最好的写照啊!
3.时空交互式
“时空交互式”结构顾名思义,是指将时间和空间相互糅合在一起,以此来组织材料和编排内容的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的记叙文,其内容一般都是时间跨度较大,而空间转移又比较频繁的人事等。

采用“时空交互式”,有利于对处于不同时段不同空间的人事等有条理地进行叙述。

如作文《精彩的乡村夜》的片段,限于篇幅原因,下面的几段文字,略去了“傍晚”、“夜深”、“夜更深”等三个不同时段不同空间的人(“小家”的孩子等)物(田野的各种昆虫等)表现情况,但我们从中仍不难“估摸”到“乡村夜”的种种“精彩”之处。

《精彩的乡村夜》(片段)
傍晚的太阳终于顶不住那沉重的夜幕,在昆虫和各种动物的催促下,终于被压下了地平线。

……
这时,……
渐渐地,夜越来越深。

这时,……
……
夜更深了,……
4.逐层深入式
逐层深入的写法符合人物性格形成、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所以,“逐层深入式”的结构也是记叙文常用的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比较容易掌握,因为只要我们能让文章在内容前后上表现出某种“意思”的“递进”便可以了。

如作文《最美丽的苍蝇》的片段,从节选的每一段仅有的一两句话就可以看出它们在内容前后上的“意思”的“递进”。

《最美丽的苍蝇》(片段)
大赛开始了,……
首先出场的是昌昌小姐,……
莹莹小姐姗姗来到台上,……
最后出场的是美美小姐,……美美小姐获得了全蝇界的选美冠军。

之后,评委们和观众边争吵边吃糕点去了。

5.并列组合式
并列组合式的结构就是将有关“意思”相近的内容“并列组合”在一起,以达到充分揭示主旨目的的一种文章结构。

如《感受四季感悟芳香》就采用了这种结构模式,该文将春、夏、秋、冬四季的“感悟”并列在一起,还用“春之颂”、“夏之恋”、“秋之思”及“冬之盼”等四个小标题对其作了高度的概括,而小标题的形式也使全文在结构上显得极为新颖别致。

感受四季感悟芳香
不必慨叹生命的匆匆流逝,融入四季,感悟生命的芬芳。

春之颂
是谁留下了一季的亮丽与一时节的灿烂?是谁抛洒了一地的紫花与一原野的翠绿?
看,春雨过后,如穹庐的天空架起了一座七彩的桥,如同人们脸上的微笑。

春神,你是否就是从这里走过,聆听山泉的回响,淙淙,如同那会自动唱出优美旋律的杜鹃。

瞧,那树上的啾啾合唱团,此起彼伏……
融入春的怀抱,你是否已经感受到春的朝气,春的蓬勃,以及生命包容万物的芬芳。

夏之恋
炎炎夏季,漫步在碧蓝的海边,是一种至高的享受和欢乐。

这千变万化而又变幻莫测的自然奇景,显得异常安静。

金黄色的阳光照在上面,如同一湾镀满金粉的江水。

有时层层海浪中夹杂着朵朵雪白的浪花,如同一只饥饿的猛兽扑向那弱小的羔羊。

黝黑的大海中,那无数海的精灵,是否让你读懂了夏,+让你嗅到了生命坚强不屈的芬芳。

秋之思
曾为《秋之思》而饮泣,但秋真的只是萧瑟的吗?
你曾说过:“友谊如花永不凋谢,如海永不枯竭,如山永不崩塌。

”然而在梦中,又有多少次,你与我一同度过,我将满怀愁思寄予枫叶,用一只水晶似的小船,给你一个水晶似的梦。

片片红叶,你领会生命里友谊的芳香了吗?
冬之盼
高挂在天空的是孤独,坠落在人间的是沉寂。

冬,洒满了一山的柳絮,送来寒瑟的北风。

有人说:“岁月如流成枯枝,日月如梭韶华逝。

”冬,我是该恨你的早临,还是该怨春的迟到。

扬扬风雪,让你明白了生命中磨难的芬芳。

我相信,生命的意义在自然,生命的芳香在四季中,让我们扬起四季的帆,踏上生命的船,去感受四季,感悟生命的芳香。

二、方法点拨
作文的结构可分为纵向和横向。

从纵向看一篇文章的结构涉及到多各方面的要求,从横向看一个作文题下可以写出多种结构形式的文章。

(一)纵向
1.详略
确定材料的主次和详略是结构的重要问题,它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保证作用。

详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大的材料写得具体些、详尽些;略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太大的材料写得概括些、简略些。

(1)开头、结尾、过渡、照应部分要略。

特别是开头过后,第二部分铺垫不要太长,交代清楚人和事件或背景即可。

(2)和中心有关的要详细,无关的要略写。

(3)记叙文要把记叙的部分详写,议论、抒情的部分略写。

①记事为主的文章,故事的情节应该详写,抒情与议论的内容则要略写。

②写人的文章,人物的思想品质、成就是写作的重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性格、思想品质等也要详写。

而夹在其中的景物描写就不能喧宾夺主,应当略写。

③写景状物的文章,对景物的描写应当详写,挥墨如泼,抒情的文字则可简笔勾勒。

例:下面的片段很符合考场上详略得当的原则。

在简单的开头之后,第二部分仅仅交代出了主要事件——穿越八公里的沙漠,同时交代了自己的心情,比较担心。

为后文遇到困难做了铺垫。

第三部分开始对大漠以及大漠中的困难进行详细的描写。

那一天,那片夕阳映照下的广袤大漠,死寂中却也焕发着生机,漫漫黄沙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也留下了我们友谊的见证。

前段时间,学校组织我们前往内蒙古科考。

而其中一个任务便是穿越长达八公里的沙漠,优先到达目的地的将会得到丰厚的奖励,这使得身体素质一向不好的我心中暗暗担心起来……
2.过渡
过渡,就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连贯衔接。

(1)开头与题目过渡
开头与题目过渡的窍门是:使用题目中的字或词,紧扣题目下笔。

开头直接使用题目中的字或词,既可以达到过渡的效果,又可以达到扣题的目的。

绝大多数文章的开头,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写。

例1:《美丽的小兴安岭》开头: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
例2:《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开头:在一片河坡上,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2)第二段与开头过渡
中间部分的要求是“承头顺写”,也就是承接开头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①承接上段意思,续用主要字词。

例1:《一次成功的实验》第一段开头:一位教育家来到一所小学,请校长找来三个学生,让他们做个游戏。

第二段开头:这位教育家从手提包里拿出一个瓶子,又取出三个系着绳子的小铅锤。

(续用上段主要字词)
例2:《七色花》开头:有个小姑娘,叫珍妮。

有一天,妈妈叫她去买面包圈。

第二段开头:珍妮买了七个面包圈……(续用上段主要字词)
②用的表示时间的词。

表示具体时间的词有:清晨、早晨、上午、放学回家、傍晚、夜深了、第二天、生日那天、某月某日、铃声响了、忽然、正在这时候、春天等等。

表示大致时间的词有:很久以前、古时候、夏天来了、洪水退了、坑挖好了、那一年、那天、这天、不久、开始、那是个晴朗的日子、那是一个……的傍晚、不知什么时候、有一次、一会儿等等。

例1:《师生情》第二段开头:这天,三位女同学的心意去看望王老师。

例2:《有趣的发现》第二段开头:有一次,达尔文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去考察……
(3)段间过渡
①段间过渡分类
a.陈述不同的事件时需要过渡举例
如下文《可贵的沉默》片段中,用“不久”这个词起了过渡作用。

请同学们体会一下,如果省去“不久”这个过渡词,这两段就不顺畅、不连贯了。

结束这堂课时,我给孩子们提了饿建议:“为了给父母一份特别的惊喜,你们最好用一种不被父母察觉的方式了解他们的生日,而祝贺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过渡,按时间顺序来写
不久,学校召开家长会,那些爸爸妈妈不约而同地说道:“我那小家伙真懂事了呢!”
b.从不同的方面写一个人时,需要过渡。

如《理想的风筝》一文中,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承上过渡)。

他个子高……(写外貌,用“他……”作承上过渡);他的课讲得极好……(写讲课富有感染力,用“他……”作承上过渡);他不喜欢笔试,却喜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写喜好,用他……作转折过渡);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的风筝。

(这是一个表转折的过渡段,用“然而……”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c.空间变换时,需要过渡。

如《师生情》的片段:
下午一放学,她们就背起书包,打起雨伞,提上一篮子鸡蛋,急匆匆地向医院走去……(按空间发生的变化过渡)
她们来到医院,护士不让他们走进病房,说是正在给王老师输液,不能打搅她。

(这里的“她们来到医院”就是起过渡作用的句子。

如果省去这一句,这两段就连不起来了。


②段间过渡技法
a.接力法
即上段末尾的关键词在下段句首再度出现,上递下接,就像接力赛中传递接力棒一样,这就是段间过渡的“接力法”,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例:工程师批示未来的路要铺在哪里,工人们就往土里埋进排水管。

(《路旁的橡树》)
用“接力法”过渡:
忽然,工人们停了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

b.时空法
即按照人物活动在时间、地点上的变化来写。

这种过渡方法的特点是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清楚明了,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感。

例:下午一放学,她们就背起书包,打起雨伞,提上一篮子鸡蛋,急匆匆地向医院走去……(《师生情》)(上段开头)
用“时空法”过渡:
她们来到医院,护士不让她们走进病房……(下段开头)
c.顺时法
即顺着时间的变化依次来写。

这样写,可起到过渡的作用。

例: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三峡之秋》)
用“顺时法”过渡: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跳跃……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起了一层青色的雾……
夜,终于来了。

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来……
d.开头重复关键词法
每段开头都重复那个关键词,用这个关键词把段落串联起来。

这种过渡法的特点是层次清晰,富有节奏感。

例: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松鼠》)
用“开头重复关键词法”过渡:
松鼠喜欢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机灵……
松鼠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常常把窝搭在树杈儿中间……
松鼠吃东西的时候……
松鼠的肉可以吃
(4)句间过渡
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过渡,简称“句间过渡。

①接力法
句间过渡也可以采用“上句末尾的关键词在下句开头再度出现”这样的接力法。

这样写,显得自然连贯。

例:在我们学校前面,有一块大约三十步见方的空地,这块空地后来成了我们的小操场。

在这个操场的东边,有一棵很高很大的皂荚树。

(《高大的皂荚树》)用“接力法”过渡:
皂荚树的叶片是小小的,有点像愧树的叶子。

小小的叶子一串串,一层层,长得密密麻麻,结成了一顶巨大的绿色的帐篷。

②总分法
先总述后分述,或先分述后总述。

例:小城的街道也美。

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琴键上。

(《海滨小城》)先总述街道美,随后具体写它的美丽。

用“总分法”过渡:
在沙滩上一样。

人们把街道打扫十分干净,甚至一片落叶都没有。

③关联词法
这种方法是采用关联词语来衔接手段的。

例:他们与其欺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还不如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和时间赛跑》)
用“关联词法“过渡:
时间过得飞快,使我的小心眼里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

那几步虽然小,用途却很大很大。

……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5)叙述向联想过渡
联想过渡词,通常抖擞选用“像”、“仿佛”、“犹如”、“好似”、“如同”、“想起”、“就在这里”这些表示联想的词。

凡是联想要用“想起”“如同”“像”“好似”这类的词。

例:雨越下越大。

我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去,天地间,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迷蒙蒙的一片……雨水顺着房詹流下来,断了线的珠子连成一条线……我看到雨水流进地里,流进圆里,流进人们的心窝里。

读了之后是不是觉得既不顺畅,又犯糊涂?这就是因为缺少了过渡词“像”、“仿佛”。

改后:
雨越下越大。

我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去,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迷蒙蒙的一片……(用“联想词”过渡)雨水顺着房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地连成一条线……(用“联想词”过渡)我仿佛看到雨水流进地里,流进圆里,流进人们的心窝里。

3.照应
开头要求扣题,中间要求承头顺写,结尾要求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深化主题。

(1)首尾照应
结尾与开头照应得好,能够“首尾圆合”,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开头: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

结尾: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开头和结尾都围绕“美丽的小兴安岭”展开,首尾作了很好的呼应,既概括了全文,在结构上又给人以整体感。

(2)文中照应
俗话说的“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文中前后文字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前边先交代一下,后边或换一个说法,或说明结局。

这样可使内容深入,结构严密,前后连贯,浑然一体。

例:鲁迅的《藤野先生》,前边写到: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结尾处又说: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前边先介绍外貌及声调,后边说它们对自己的鞭策,照应周密。

(3)文题照应
指行文中的各个部分、全部内容都与文题相呼应。

行文与标题的照应,使文章的主旨得到有力的表现,清楚明了地表达出文章的主题。

例:下面的《这不是一颗流星》作文片段
[开头]从未提及流星;
[结尾]直到结尾时,才揭示其含义,点题:“我原以为孩子天真纯朴的念头像流星一样会转瞬即逝,现在我明白,这绝不是流星,而是一颗心,这颗心比大人们更真诚,更纯洁。


(二)横向
1.镜头式结构(片断式或串珠式)
这种结构的文章是由一系列有关联的独立画面并立连接而成,有一条主题的线索贯穿其中。

利用这种结构有许多好处:一能快速成文,二使结构清晰,三能内容明晰,从而出奇制胜。

常用的横向拟小标题方法有:
(1)时间连接片段
①浓缩于一日
例:
晨曲
“丁零……”突如其来的铃声,划破了星空,平静了一夜的“湖面”上,“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描绘我们起床,奔食堂,自己边吃边展开了无穷无尽的遐想的情况。


午唱
烈日当头,知了齐鸣。

一声召唤,万马奔腾齐上阵。

(在人山人海的食堂,姗姗来迟的我被拒绝在汹涌的“人浪”之后,最后虽一鼓作气插进“人浪”,却被洒了一身菜汤,成了大家的“笑星”。


暮歌
吃饱、喝足、玩够了的小鸟,都唧唧喳喳地飞回爱巢。

(到小卖部买方便面颇费了一番周折,回到宿舍,方便面味充溢了整个寝室。


结构点评:本文用“晨曲”“午唱”“暮歌”作小标题,将几则材料浓缩于“晨”“午”“暮”这一日之中,并用比喻的方法将一日三餐的就餐行为比作交响曲,写出了一日三餐的喜和忧,表现了作者时“吃”的独特感受。

②凝聚于四季
例:
我学会了许多,但也失去了许多。

失去,使我陷入了深深的苦恼。

它是什么?它在哪里?我还不知道,但我总要去寻找,寻找失去的世界。

沉思之春
我总认为春天是沉思的季节,反省的季节。

(写我数学考好了一次竟沾沾自喜时,回家看到数学考了97分的妹妹竟然落泪,我感到了羞耻。

)我隐隐约约意识到我失去了一种东西,只是隐隐约约。

灼热之夏
我觉得这个夏天很热很热。

(写自己买冰糕丢掉了5分硬币不屑捡拾,一个纯真小男孩替我捡回,我却一手将硬币打飞。


“你把它丢掉了。

”一个声音说。

它是什么?我不知道。

苦闷之秋
我去看电影,但母亲并不知道。

(写我因看电影,很晚回家又撒了谎,心里
异常难受,我似乎知道我失去了什么,我要寻找什么。


忏悔之冬
冬天常下雪,冬天路很滑。

(写我将一位老太太撞倒地上,仓皇而狼狈地逃离了现场。

晚上我失眠了,邪恶与善良冲突得很厉害。


我梦见了上帝,他没有惩罚我,也没有让我下地狱,因为他回答:“你不算太坏,因为你知道自已失落了很重要的东西!”
结构点评:文章用“沉思之春”“灼热之夏”“苦闷之秋”“忏悔之冬”作小标题.将事件和自己的反思分散在“春”“夏”“秋”“冬”四季之中,展现了主人公逐渐懂事、成熟的过程。

③用日记形式拟标
例:
这是从一个已经被判死刑的贪官家中搜出的四篇日记——
升官日天气:晴朗
秉承父母师长的叮嘱和教育,勤奋扎实地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情。

(描写自己一心只为人民服务,从没有想到过回报,却得到了人民的信任,于是,获得了升迁的机会。

)
怀疑日天气:阴晦
今天,有人约我在某星级宾馆见面。

(描写面对只要我点一点头就可拥有一大箱子钱的诱惑,虽然我拒绝了,但失眠的我开始怀疑起当初的选择来。

)
腐败日天气:明媚
一个个黑提包在我眼前晃来晃去,我一次次的拒绝,就一次次的后悔。

终于有一天,在人家盛情的赠予下,我第一次用颤栗的手接了过来。

(刻画出贪欲之心战胜了正义和良知,一次又一次接过大大小小的提包后,我终于明白,有“权”真好!)
案发日天气:阴暗
这一天终于来了,这条路的尽头是深渊!
其实,路就是在那么一瞬间选择的,但是选择的对与错将会决定你的一生。

结构点评:四篇日记贯穿全文,作者没有沿用常规的“X月X日星期X”的格式,而是别出心裁地分别设计成“升官日”“怀疑日”“腐败日”“案发日”,各“日”相衔依次递进。

四种天气映衬情节,暗示主题。

真心“为人民服务”,自然天气“晴朗”;一旦对自己的信仰产生怀疑,怎会不天气“阴晦”;而腐败的“明媚”,就如丧失良知的疯狂;一旦东窗事发,“阴暗”到底理所当然。

文章标题设计颇富新意。

(2)空间排列片段
例:
随着“悠长”的音乐铃声响起,同学们似乎不再等待老师的那声“下课”,身子已随着心飞到教室之外了,我则从书桌里拿出相机,拍摄21世纪六年级学生的课间生活片段。

请大家跟随我的镜头,一起去定格这些快乐的时刻吧。

教室乐园
“下节是语文课,请大家做好课前准备。

”瞧,语文科代表“发话”了。

(描写帅哥发表演说,靓妹研究试题,无所事事者“悠闲”“游荡”,野马肆无忌惮狂奔的场景。

)
广场游戏
此时该书广场,一群女生正在玩最流行的游戏——“一步猫”。

(描写游戏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