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练习:2.4探究世界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十三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点展示]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核心考点一世界的物质性
1.对物质含义的理解
(1)概念
提示(1)物质的内涵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
(2)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
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2)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提示(1)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要明确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
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
(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注意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命题点物质概念
典例1 (2010·海南高考)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
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
和“事物”是( )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③客观与客体的关系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A
解析“物质”和“事物”即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他们都是客观的,③不选;
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是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命题点2 世界是物质的
典例2 (2011·江苏高考)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这句话表明(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答案D
解析题干的意思是天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寒冷就停止冬天的到来,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辽远就缩小它的面积,这说明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A、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的主旨;C错误,客观事物本身没有意志,只有人才有意志。
1.康德在其撰写的《宇宙发展史概论》中指出,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
这一观点( )
A.承认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
B.否认了意识现象的存在,陷入“一元论”的泥潭
C.认为意识能够创造物质,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否认了自然界的物质性,把宇宙看成是意识的产物
答案A
解析“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表明物质是形成宇宙万物的基础,世界统一于物质,属于唯物主义观点,A正确。
B、C、D是对题干中康德观点的错误理解。
2.美国斯坦福大学宣布,他们用金属镝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双极量子费米子气体。
研究人员认为,该费米子气体兼具晶体和超流液二者看似矛盾的特征,是一种全新的量子物质形态。
这一事实说明
( )
A.人能有意识地制造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
B.科技的发展使物质不再具有客观实在性
C.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改变物质的根本属性
D.人们可以改变物质并创造具体的物质形态
答案A
解析美国斯坦福大学制造出双极量子费米子气体,体现了A。
B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C错误,物质的根本属性没有改变;D错误,人们不可以改变或创造物质。
核心考点二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
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提示辩证法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运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相对主义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拓展全面认识相对静止:①是一种不显着的运动、特殊的运动。
②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③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命题点1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典例3 (2011·浙江高考)每天都会有新的盐分进入海水,海水中也会有一些盐分进入海床沉积层。
新注入的盐分数量与海水里跑掉的盐分数量互相抵消,海水的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
这表明
( )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B
解析材料旨在表明海水与海床沉积层之间每天都有盐分流动,但海水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
每天都有盐分流动表明运动的绝对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④当选;
海水平均溶盐度保持稳定即其性质保持不变,这是绝对运动中的相对静止,表明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③当选。
命题点2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典例4 (2012·江苏高考)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
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 )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答案B
解析题干信息主要告诉我们事物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否认相对静止,B 项强调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入选。
A、C两项都是唯心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D 项强调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不符合题目要求。
3.由于潮汐作用的影响,地球的转速正越来越慢,为了调整我们的计时时间和“地球时间”的差异,会有增添闰秒的现象。
2012年的全年时间多了“1秒”。
短短的1秒钟,火箭飞出了8千米,地球绕太阳转了30千米,光跑了近30万千米,但对人的生命无太大的影响。
这些现象说明
( )
A.事物的运动有时会偏离规律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C.人的自然属性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D.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形式
答案B
解析在短短的1秒内,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中,体现B。
A错误,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有规律;C错误,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环境的影响;D错误,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4.明朝诗人钱宰在《拟古》中写道:“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
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下列与诗中哲理相近的是
( )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答案D
解析该诗蕴涵的哲理是物质是永恒运动的,D与此相符。
A、C属于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属于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或诡辩论观点。
核心考点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提醒(1)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2)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3)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规律,它们是主
观的,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具有客观性。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
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为它是不可抗拒的。
(2)规律具有普遍性。
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
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命题点1 规律的客观性
典例5 (2012·安徽高考)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
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
答案D
解析从诗句中“常道”“常数”“常体”我们能够看到材料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原理,D项与其寓意相近。
A项强调了立足点不同,人们的认识和感觉就不同;
B项强调了动与静的对立统一;C项强调了意识能动作用和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A、B、C三项均与题意无关。
命题点2 按客观规律办事
典例6 (2012·江苏高考)下图漫画《破旧立新》启发人们办事情要( )
A.分工协作B.勇于创新
C.尊重规律D.依靠群众
答案C
解析建纪念馆的意义就在于保持旧居原貌,所以漫画中拆除“旧居”改建“纪念馆”的做法是错误的,这启发我们办事情要尊重规律,C项符合题意;A、B、D 三项均与题意无关。
漫画型选择题解法
方法1 透视寓意法。
透过漫画标题、文字说明、注等提炼漫画的寓意,符合这一寓意的题肢就选。
方法2 逆向推断法。
适合这种方法的漫画型试题所选的漫画一般带有很强的讽刺意味,设问是从启示、警示等角度提出来的。
这需要学生从漫画讽刺的现象出发,逆向推断题肢的内容是否符合教材相关知识点、现实生活常识以及党和国家的文件精神,符合的题肢就当选。
5.2012年8月24日,黑龙江省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发生垮塌。
据媒体报道,阳明滩大桥原定的建设周期是3年,但由于施工方通过“昼夜施工”“冬季施工”等方式“赶工期”,最终只用了18个月。
这再次证明,越是违背大桥建设规律,谋求超短工期,其结果越是事与愿违,并将为日后的灾难事故埋下隐患。
这说明( )
①规律的客观性集中体现在其不可抗拒性②规律就是运动中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③不受到惩罚,人们就感觉不到规律的客观性④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D
解析“越是违背大桥建设规律,谋求超短工期,其结果越是事与愿违”体现了
①④。
②错误;③错误,违背客观规律,人们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这时人们往往
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规律的存在和它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受到惩罚,人们就感觉不到规律的客观性。
6.日全食是指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球挡住全部太阳光的天象。
整个日全食的过程分成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和复圆五个阶段。
对地球上的某一具体地点来说,平均大约370年才能出现一次日全食。
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
A.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B.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C.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D.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主观的
答案A
易错点1 不能准确理解物质概念
提醒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物质的内涵是客观实在。
物质不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
矫正训练1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答案B
解析物质不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排除A;C缩小了物质的外延;D扩大了物质的外延。
易错点2 错误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
提醒(1)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依然是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具体的物质形态,但不可以改变和创造物质。
(2)自然规律是客观的。
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自然规律,尊重和保护自然。
人与自然可以和谐相处,不存在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不可解决的矛盾。
改造自然不必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矫正训练2 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纳米技术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分解物质,使物质变成极细的结构,由于结构变化导致物质性质的改变。
这说明
( )
A.物质具有客观性
B.人们可以改变和创造物质
C.物质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具体物质
答案D
解析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具体的物质形态,但不能改变或创造物质,故D正确,B错误。
材料强调人的能动性,A不符合题意;C错误,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易错点3 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提醒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是相对主义或诡辩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
矫正训练3 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 )
A.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
B.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
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
D.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
答案A
解析“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属于辩证法的观点;“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
“飞鸟之景未尝动也”是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故选A。
易错点4 对规律的理解有误
提醒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人们不能发明、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矫正训练4 日本观叶石楠、美国红栌、鸡腿菇……一个个农业新名词日益走进百姓生活。
如皋市近年来引进农业新品种约50个,农艺师结合如皋农业生产的实际,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
农艺师的做法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答案C
解析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A错误;B的观点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排除;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也是客观的,D错误。
故选C。
人工影响天气的思考
20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