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胰管支架引流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镜下胰管支架引流术
内镜下胰管支架引流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pancreatic drainage ERPD),即内镜下胰管支架置入术。

1983年Segel等率先利用内镜在胰管内放置支架治疗慢性胰腺炎胰管狭窄获得成功。

近四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胰管支架引流术在胰腺疾病内镜介入治疗中广泛应用,并因疗效确切,创伤小且安全而日趋受到人们关注。

适应征与禁忌征
1、适应征
(1)胰管良性狭窄;(2)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的辅助治疗;
(3)胰腺分裂症;(4)胰腺假性囊肿
(5)外伤性胰管破裂形成内瘘;
(6)胰原性腹水
(7)壶股部肿瘤、胰腺癌、胰腺转移肿瘤、胰管乳头状粘蛋白肿瘤等引起的胰管狭窄的保守治疗。

禁忌症:同ENPD
术前准备:同ENPD
器械准备
1、内镜——十二指肠镜,活检孔道3.8mm以上
2、胰管扩张探条
3、胰管扩张气囊
4、引导钢丝:0.46mm(0.018英寸), 0.89mm(0.035英寸),0.97mm(0.036英寸),长
度为400cm。

5、胰管支架:主要有三种
(1)Zimmon胰管支架:(外径5.0F, 7.0F,长1—12cm)
(2)Geenen胰管支架:包括倒钩和双倒钩两种,外径5.0F、7.0F,长3—12cm (3)Sherman胰管支架,外径5.0F、7.0F,长170cm。

操作方法:
1、常规行ERCP,以了解胰管狭窄情况,如狭窄部位,长度。

2、为保证胰管支架置放的成功率,对胰管狭窄明显者,可先行气囊或探条扩张,尔后再置入胰管支架。

3、胰管支架的选择取决于狭窄的严重程度,部位且近端胰管扩张情况,对胰头部狭窄伴胰管扩张者,宜先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再置入支架。

狭窄近端扩张明显者,可置入较粗的支架(8.5F、10.0F),若近端扩张不明显,可选择外径
5.0F、7.0F支架。

支架的长度一般以支架远端超过狭窄部位1.0cm,近端暴露
于十二指肠乳头外少许为宜,不宜暴露在十二指肠腔内过长,以免损伤对侧十二指肠壁,引起粘膜糜烂、出血。

4、单纯性主胰管狭窄支架置
(1)经主乳头插管造影后,确定狭窄部位及长度
(2)置入引导钢丝,越过狭窄段,沿引导钢丝行狭窄段扩张,确定置入支架长度及外径大小。

(3)在X线及内镜直视下按ERBD操作技巧将胰管支架置入。

5、伴有胆管狭窄的支架置入
(1)先行ERCP了解胆管,胰管狭窄部位及长度
(2)分别于胆管及胰管置入两根引导钢丝
(3)确定置入支架,长度及外径大小,再分别置入胆管及胰管支架。

并发症及处理
胰管支架早期并发症有出血,急性胰腺炎,腹痛,胆管炎,假性囊肿感染及胰管破裂,发生率约为20%,径积极的保守治疗多可于48小时内缓解。

胰管支架远期并发症主要为支架移位,堵塞及胰管形态改变。

1.支架移位:较少见,现采用改良的双倒钩,胰管支架较少发生移位。

支架移位后患者常有轻、中度持续腹痛,一旦发生,须经内镜方法取出,失败则须手术治疗。

2,支架阻塞:胰管支架放置后6个月内阻塞的发生率可达50%,阻塞物多为细胞碎屑,钙碳酸盐结晶,钙胆红素盐及细菌等混合物。

一旦支架发生阻塞,患者可表现为反复腹痛,胰腺炎或囊肿感染,大多数患者并无症状。

支架置放后应密切随行,若病人腹痛发作或MRCP显示支架上往胰管扩张往往提高支架堵塞,须取出或更换。

3,胰管形态改变:是胰管支架独有的并发症,发生率约80%。

长期主胰管支架引流可导致胰管不规则变窄,去除支架后多数会恢复正常,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

腹腔内镜诊断
概述
腹腔镜由一套光学仪器组成,物象通过接物镜的棱镜,经一系列的透镜或导光玻璃纤维束传导至接目镜,腹腔镜用以诊断腹腔和盆腔脏器的某些疾病。

常用的腹腔镜检查是在局麻下腹壁作一切口,腹腔镜经切口插入腹腔内,借灯光照明和气体介质以观察腹膜,网膜及内脏器官的病变,并可按需进行摄影或采取活检以助诊断和治疗。

腹腔镜检查术是通过腹腔镜肉眼观察病变,并可应用照相,活检,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或超声扫描等以助诊断。

近年,由于B超,核素扫描,CT和磁共振等影象学诊断技术的进步,对有创性的腹腔检查内脏疾病是否必要产生疑问,临床实践证明,一些疑难的内脏病变,虽经多种影像学检查,但毕竟是间接观察,此时做腹腔镜直视观察及活检往往使诊断明确,在某些情况,可以代替不必要的外科剖腹探查,特别对于老年体弱或不宜进行剖腹探查的患者价值大,患者痛苦小,经济花费少。

腹腔镜仍有其实用价值。

适应征与禁忌征
一、适应征
1、肝胆疾病:尤其对肝脏病变有价值,如各种肝炎、肝硬化,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多囊肝、肝脓肿及原因未明的肝脾肿大,腹腔镜对肝病的确诊率达93%。

2、黄疸的鉴别诊断:近年来,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经皮肝胆管造影(PTC),MRCP对来自胆胰疾病所致的黄疸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不能提示有无肝脏病变,而腹腔镜检查能明确是否有肝脏病引起的黄疸。

3、腹腔肿块:腹腔镜对腹腔内能看到的肿块诊断较有帮助,可以对肿块的性质,部位进行观察,直视下活体组织检查有助于诊断。

4、腹膜病变:如结核性腹膜炎,腹膜间皮瘤或腹膜转移癌可以观察并活检。

5、原因未明的腹水:腹腔镜可以观察肝脏,腹膜及盆腔有无病变,这些脏器的病变是腹水的常见原因。

6、原因未明的腹痛:对于某些腹痛的患者,可以通过腹腔镜观察脏器间有无粘连。

7、某些胃肠表面分病变:如胃淋巴瘤、胃平滑肌瘤、胃癌可以通过腹腔镜协助诊断。

8、原因未明的妇科疾患:如子宫纤维瘤,子宫脓肿,卵巢囊肿,输卵管积液。

二、禁忌征
1、心肺功能不全
2、出血性疾病;可造成切口及损伤处出血不止
3、多种疝:尤其是膈疝,可引起突然死亡,是绝对禁忌症。

4、妊娠3个月以上者
5、腹腔广泛粘连:肠管及腹膜粘连,不易建立气腹
6、不能合作者
腹膜的腹腔镜检查
在腹腔镜观察下,上自膈肌前交界处,下至盆腔的腹膜,腹腔内网膜组织,大都可以见到。

一、正常腹膜的腹腔镜下表现
正常腹膜呈粉白色或稍带青色,光滑而亮,由于腹腔脏器和腹壁血红色的反光,有时呈粉红色,前膈肌层呈棕红色,脐区和腹白线部分呈珠白色,在腹上区正中有一园韧带,起自膈肌和上中腹的腹膜与肝脏相连接,韧带光滑呈桔黄色。

盆腔部分的腹膜复盖于膀胱,子宫及左右两侧,输卵管及卵巢,形成园韧带和宽韧带,呈粉红色和浅红色。

网膜组织常复盖于小肠及部分结肠之上,桔黄色光滑,反光强,其上血管分布清楚,且较粗大,可见静脉和动脉的搏动。

二、腹膜肿瘤
腹腔镜是诊断腹膜肿瘤最有用的方法,由于可活检做病理诊断,所以即使在原发部位不清时,也能做出肯定的结论。

1、原发性腹膜间皮瘤:临床少见、起病隐匿。

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水、消瘦、腹壁有压痛和反跳痛,腹水顽固而持续,常呈浆液纤维素性或血
性,腹水中可找到恶性细胞。

腹腔镜下壁层腹膜上有大小不等的结节,孤
立状,串珠状,结节大小不均匀1.5mm—2mm,大的直径可达数厘米,结
节呈黄白色或灰白色,后期腹膜明显增厚,传统性腹水,诊断还要依赖于
病理活检,显微镜下可见恶性间皮瘤细胞。

2、转移性腹膜肿瘤:多直接来自腹腔脏器的癌肿,最多见为胃癌,结肠癌,腹膜转移癌来自淋巴肉瘤,类癌。

腹腔镜下腹膜转移瘤的表现亦是多样,息肉样或斑块样隆起于腹膜,大小不一,小至粟米样,大至结节团块,呈灰白色稍硬,散布在腹膜上,明显充血,使腹腔镜视野局限,有些转移癌呈小结节,稀疏散布在腹壁,很难与结核鉴别,但癌肿的结节颜色比结核红。

3、腹膜假性粘液瘤:这是少见病,在腹腔镜下见到苍白,半透明,胶冻样
的结节附着于腹膜或游离于腹膜,似葡萄状,常可掩盖整个腹腔。

活检可见结节状大小不等腺腔及粘液湖,上皮呈高柱状,胞浆充满粘液样分泌物。

三、腹膜疾病的腹腔镜下表现
(一)感染性疾病
感染引起的腹膜炎分为急性、慢性。

急性腹膜炎一般不做腹腔镜检查,而且在腹腔镜下也很难确诊炎症的原因。

慢性腹膜炎最多见的是结核性腹膜炎,尿毒症所致慢性腹膜炎及脏器炎症后所致的炎症。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腹膜炎症,多继发于其他器官结核,感染途径主要由腹腔内结核灶的直接蔓延,也可由全身血行播散。

腹腔镜下诊断结核性腹膜炎是一种可靠的手段,且具有特征性的改变。

只是腹腔有广泛粘连或完全包裹形成时才不能做腹腔镜检查。

腹腔镜特征有:
(1)腹膜颜色的改变:腹膜较红,有充血、水肿、渗出性改变,当病程长时腹膜反而苍白,局部腹膜粗糙,血管分布不均匀。

(2)在腹膜、网膜及脏器表面均可见黄白色的粟粒样结节,有的结节周围粘膜可见充血的红晕,结节大小均匀,小于5mm直径如粟粒大小,散在弥漫分
布,新鲜的结节如露珠样,有些呈干枯坏死块状,可伴有出血。

(3)多量或局限性的纤维粘连:由结核纤维素渗出物形成粘连带附于腹膜的壁层和脏层之间,或与肠管网膜粘连成块。

粘连带呈多种表现,有粗大的无蒂状粘连,条束状粘连,也可薄如蝉翼样的半透明的粘连带,众多的粘连将腹腔分成房,在粗大的粘连可见血管,生殖系结核可出现盆腔内大片粘连,掩盖盆腔,称为“冰冻盆腔”,严重的粘连使腹腔闭锁,不能形成气腹,以至无法进行检查。

(4)腹水多为渗出液,色泽大多为草黄色,其次有血性,浆液血性,胆固醇性。

(5)长期炎症改变,使腹膜明显增厚,甚至可达1cm,网膜日渐萎缩,呈草莓样改变或块状。

在镜下取活检做病理检查,可发现结核性肉芽肿能帮助确诊。

腹腔内其他病变的腹腔镜检查
一、胆囊癌:腹腔镜下见胆囊壁凸凹不平,表面有大小不等肿瘤结节,胆囊肿大
变形,触之很硬,外观呈灰白色肿块,表面有血管扩张。

二、胰腺:胰腺是一条狭窄的腺体,位于小腹腔内,所以腹腔镜需将左肝掀起,
才有可能透过含脂肪少的小网膜看到胰腺,如网膜脂肪厚,可在胃下面穿破大网膜观察胰腺。

腹腔镜不能直接看到胰头,但由于胰头癌压迫胆总管产生梗阻性黄疸,所以表现肝呈绿色或绿褐色,胆管增大。

三、胃癌及结肠癌
进展期胃癌腹腔镜下可能见到胃浆膜失去光泽,不蠕动,胃壁增厚而僵硬。

结肠癌有时腹腔镜下可见肠壁表面很多息肉样突起,病变范围很快,可达
10cm,与部分网膜相连。

胰腺细针穿刺活检术
由于胰腺的解剖部位和组织性质较特殊,所以对胰腺进行穿刺活检比较困难。

近几年来,因为血管造影,超声进展,CT及纤维胃镜的应用,对于胰腺疾病的诊断有了显著提高,借上述方法也可进行肿瘤定位,并可经皮、胃及肠行胰腺穿刺,从而使手术前即可作出明确的诊断。

临床上以超声断层及纤维胃肠镜比较简单实用。

1974年Smith等报道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胰腺肿块做细胞学检查获满意效果。

B超不仅能快速地、准确地找到病变部位,而且可应用电子标记测出穿刺深度及方向,并在穿刺过程观察针尖的走向,超声波易受胃肠气体的干扰,CT检查可克服这一缺陷并引导胰腺的针吸穿刺。

由于CT的检查受设备的限制,并且价格昂贵,故不如B超应用广泛。

一、适应征
1、各种胰腺的实体性肿块,如胰腺癌,胰岛细胞瘤等。

2、胰腺囊性或囊实性占位者
3、弥漫性胰腺肿大,如慢性胰腺炎等
二、禁忌征
1、有出血倾向者
2、有大量腹水或肠胀气及胃肠道梗阻者。

三、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胰腺法
(一)术前准备
1、器械准备:(1)穿刺针:①22G,PTC穿刺针(外径约0.6—0.7mm,内径
0.5mm,针长15-20cm)。

②组织活检针,21G配套抽吸或活检针(外径
0.8mm,内径0.6mm,针长17cm)针芯与针栓(外径0.8mm,内径0.6mm,针长
17cm)针芯与针栓相连,提拉针栓后针腔即形成负压,并使针尖露出切割缘,以便切取组织。

(2)引导针:18G针(外径1.1mm,内径0.9mm,长70mm),只作穿刺腹壁,不进入腹腔,以保证细针进针方面及准确性,(3)穿刺包:包括无菌洞巾,纱布,弯盘,空针。

(4)碘酊,75%酒清,利多卡因,(5)载
玻片,福尔吗啉标本瓶,(6)消毒手套,(7)穿刺用超声探头,针均用福尔吗啉熏蒸消毒。

2、病人准备:(1)术前和患者及家属谈话,签置手术协议书。

(2)查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计数。

(3)提前3天肌肉注射维生素k 10mg 2次/日。

(4)术前禁食12小时,必要时插胃管抽吸胃液,(5)术前1天服缓泻剂,西沙比利10mg3次/日,当日晨排空大便或清洁灌肠。

(二)操作步骤
1、患者取平卧位,用普通B超探头复查病灶部位。

2、选择穿刺点。

注意避开胰腺周围的大血管及扩张胆囊,胆总管及胰管,并且选择自皮肤进入胰腺肿块对正常胰腺组织损伤最小,最短途径。

3、穿刺区域皮肤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

4、挽消毒穿刺探头,再次确定穿刺点,进针角度及深度,使引导线通过胰腺肿块。

5、自皮肤至腹腔做浸润性麻醉
6、将引导针经穿刺探头槽或引导点刺入腹壁达壁层腹膜后停针,然后用细针经引导针做穿刺活检。

(1)细针细胞学活检:B超监视下,将22G PTC针沿引导针道刺入腹腔直接进入胰腺肿块,拔除针芯,接10ml空针抽吸,在保持负压状态下,将针尖在肿块作小幅度提插退针后,将抽吸物推注到载玻片上涂匀送检。

(2)细针组织学活检:目前最常用21G配套吸式活检针,如Sure-Cut针。

其特点是穿刺针,针芯和抽吸用注射器,三者构成一体,当提拉针栓时,针芯同步上移,空出前端约3cm的针腔以备取组织之用。

针栓提拉后可以自动
锁在针筒边缘,所以针腔内始终保持负压,便于切害吸取组织,具体操作
为:细针须经引导针插入,达胰腺肿块边缘停针,B超显示针头清楚后,提拉针栓后将穿刺针刺入肿块2—3cm,同时旋转活检针以便离断组织,最
后拔针。

将组织块推出置于标本瓶内送检。

再将附在针腔壁上的组织碎屑喷至载玻片上达到一针两用的目的,为了取样有足够的代表性,应对肿块的
不同位做活栓3—4针,一般不超过5针。

(三)注意事项
1、穿刺时应避免深呼吸,进针时应暂时屏气
2、癌块本身可以很小,而炎症反应和增生区较大,进针不易过浅,并且取样次数要足够,以减少假阴性率。

3、应避免穿过梗阻或扩张的胃肠道做胰腺活检
4、当细针活检结果为阴性而临床高度怀疑是恶性的,应再次做细针活检复核。

(四)并发症
1、胰腺表面及小网膜少量出血
2、大出血,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四、通过胃肠镜经胃或肠做胰腺穿刺法
1977年Tsuchiya等开始用此法
(一)术前准备:
1、器械准备:(1)胃镜和十二指肠镜;(2)特别穿刺针包括一个外套管和内管。

十二指肠镜用内管长约1790mm,外径0.92mm,内镜0.46mm,内套管前端连接6mm的26号金属针头,胃镜用内管长约1542mm,外径
10.5mm,内径2.8mm内套管前端连接7mm的23号针头,并有标记指明内
套管针尖已伸出外套管。

(3)20ml注射器一付。

(4)载玻片。

(5)消毒手套,75%酒精。

2、患者准备:(1)同胃镜检查,(2)签署手术协议书。

(二)操作步骤:
1、患者取左侧卧位,双腿弯曲,放松腹部,将牙垫放入上、下门齿之间咬住,其下放弯盘、毛巾。

2、持镜进入十二指肠后观察。

3、如发现隆起即可在此处穿刺,经胃穿刺也需发现局部粘膜有异常处穿刺。

4、如无隆起则可在乳头下方3—4cm处进行穿刺,经胃穿刺者如胃粘膜无异常可在胃体后壁穿刺3—4处。

5、穿刺进入胰腺后,用负压吸引,拔针前除去负压固定针芯,吸取物既停留在金属针头内。

取出内套管后将吸取物与盐水一同注入盛有99.5%的酒精的试管内,最后用75%的酒精固定,涂片染色。

(三)临床意义
超声、CT、MRI等现代化影像技术及血管造影术提高了胰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水平,但对其病理性质的确定有时困难,对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的鉴别,影像诊断缺乏特异性。

而胰腺细针组织活检能得到明确的病理,有诊断价值,能确定胰腺癌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及周围的浸润程度,对分化较好的癌肿,细胞学诊断较困难时,组织学则易确诊。

超声引导细针活检为胰腺疾病的确诊开辟一条简便、安全、有效的途径,而配套抽吸式活检,细针,一针两用,提高了细针活检的诊断率。

经胃肠穿刺胰腺法方便、简单、可靠,Tsuchiya报道57例经胃肠穿刺胰腺的结果:发现经肠穿刺胰腺癌的正确诊断率为59.1%,经胃穿刺胰腺癌的正确诊断率为82.1%,两者同时并用正确率诊断率为100%。

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
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EUSFNA),不同于体表超声引导下和CT引导下的穿刺,因Eus 缩短了超声探头与病灶的距离,EUSFNA不仅可以穿刺体表超声不能显示的病灶, 而且穿刺针穿过的正常组织和器官少,大大减少了损伤,所以EUSFNA造成的并发症很少,而且目前尚无因EUSFNA导致肿瘤种植的病例报道。

此外,由于EUS 较高的超声频率,其纵向分辨率明显优于体表超声,拥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就可以对直径小于5mm的病变进行EUSFAN,这是目前任何其它影像技术指导下的经皮穿刺难以做到的。

EUSFNA的目的
1、明确诊断
内镜超声可以发现消化道周围几毫米大小的病变,这种微小病变的性质几乎无法从影像学上确定,需借助于EUSFNA来明确诊断,通过对病变穿刺取得细胞和组织进行病理学的研究,帮助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组织学来源。

2、对肿瘤进行准确的分期
有时肿瘤的性质已确定,为了更准确地进行肿瘤的治疗前分期,需要鉴别淋巴结和其他器官的转移病灶,而应用EUSFNA可区分良恶性淋巴结。

EUSFNA的准确率:
关于EUSFNA的准确率的研究报道较多,但目前EUSFNA的诊断价值和准确率已得到普遍肯定。

影响穿刺准确的因素主要有
1、穿刺针应一次性使用:一方面可以避免针道内残留细胞造成误诊,另一方面多次用过的针,前端一般会有点弯曲,可能会偏离EUS的监视范围。

2、穿刺目标的移动:呼吸会使腹部器官有不同程度的移动,为了减少呼吸对穿刺准确率的影响,应嘱患者平静呼吸,防止器官和病灶的移动,而且患者剧烈的呕吐对FNA的影响较大,所以可靠的局麻和镇静至关重要。

3、针道内的干燥程度:对穿刺针行干燥处理,防止细胞过多的破坏。

4、合适的负压:有研究表明10ml的负压成功率最高。

5、正确熟练的穿刺方法: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是影响EUSFNA的准确率的重要因素。

细针穿刺所需设备
1、纵轴超声内镜:推荐具有彩色多谱勒功能的超声内镜。

2、常用的穿刺针有wilson-cook穿刺针,PENTAX穿刺针,Olympus NA-10J-1穿刺针,国际通用的穿刺针外径大小以GAUGE(G)表示,G号越大针越细,
20G以上的为细针。

与国内针号和针头外径对应如表
国际通用穿刺针规格
国际针号 G 外径(mm)内径(mm)国内针号
18 1.2 1.0 12
19 1.0 0.8 10
20 0.9 0.7 9
21 0.8 0.6 8
22 0.7 0.5 7
23 0.6 0.4 6
一般的操作方法
1、首先对患者行EUS,显示病变,并选择合适的穿刺位置应用彩色多普勒功能检查穿刺区域内的血管,以免误伤血管。

2、将穿刺针缩回外鞘并锁定,将针连同外鞘插入超声内镜钳道,穿刺针手柄固定于内镜工作钳道外口,解除手柄上的锁,推进穿刺针约1cm直至图像上见到抵住消化道壁的针尖。

在声象图上针尖显示为先状强回声,并可有金属产生的“慧星尾”。

3、将针芯后退几毫米,使针尖锐利。

在超声的指引下将穿刺针刺入目标,当经过的组织较硬时要适当将穿刺针做提插运动。

4、观察当针尖进入目标内,将针芯插回原来的位置,将针道内混入的不需要组织排除,然后彻底拔除针芯连接负压注射器,抽10ml负压。

在EUS监视下,保持针尖在病灶中,来回提插数次。

5、缓慢释放负压,向消化道内注入少量气体,以减少穿刺部位的液体,然后快速收回针尖,并拔针。

6、针尖对准玻片,针芯缓慢插入针道,将流出的有形的组织,用福尔马林固定,蜡块切片后行组织学检查。

剩余的不成形的抽取物注入干燥玻片,涂片送细胞学检查。

观察取材量,原则上应重复2—3次操作。

EUSFNA的应用范围和效果
1、消化道粘膜下肿瘤取材
很多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目前可经内镜切除治疗,可以在治疗前明确粘膜下肿瘤的性质非常重要。

粘膜下肿瘤种类繁多,鉴别困难,有时虽然确定了粘膜下肿瘤的来源,但性质仍无法确定,尤其是微小的恶性病变与良性病变在声象图上几乎没有区别,而早期发现这些病变,将大大改善预后。

传统的取材方法很难取到粘膜层以下的组织,而盲目进行这样的操作很容易造成穿孔和大出血,而且粘膜过大的损伤也不利于外科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行局部挖除。

对于囊性粘膜下病变盲目取活检是极其危险的,应属禁忌。

而行诊断性细针穿刺则很安全,并对许多囊性病变有临床作用。

Zargar等较早报告了EUSFNA对粘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FNA对粘膜下肿瘤诊断的准确率高达92.9%,较高的检出率是由于FNA可以取出普通活检无法取出的深层组织。

在内镜超声指导下对粘膜下肿瘤行细针穿刺几乎没有风险,目前尚无EUS引发相关并发症的报道。

2、胰腺病变
胰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是EUS的诊断学难点,单纯依靠影象学特点鉴别这两
类疾病的特异性差,Rosch等报道内镜超声对胰腺恶性疾病和炎性疾病的总体准确率分别为76%和46%,而FNA取得的组织进行细胞检查和组织学检查将有助于确定诊断。

由于内镜超声排除了腹壁脂肪,肠腔气体等对图像质量的影响,采用较高的超声频率以最近的距离对胰腺组织进行扫描,从而使其对胰腺病的显示效果明显优于体表超声。

胰腺细针穿刺的风险不大,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大量出血,如果我们在行EUS 时仔细检查并避开血管结构,大量出血完全可以避免。

所以在穿刺之前应用彩色多普勒功能检查进针路线中的血管是必要的。

应用EUSFNA的其他严重并发症(如胰腺炎、腹膜炎、腹水和胰漏等)的发生率极低。

对于EUSFNA能否引起肿瘤播散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目前普遍认为这种风险很小,至今尚无EUSFNA引发肿瘤播散的报告,况且胰头癌行EUSFNA 时,穿刺针仅通过十二指肠壁,即使发生了针道种植转移,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时,种植部位一般也在切除范围内。

3、其他部位
很多上消化道周围的不明性质的肿块,与上消化道之间没有阻碍,一般都可以行EUSFNA。

例如腹腔内不明原因的肿瘤,淋巴结,肝左叶病变和肾上腺肿瘤,胆管癌,壶腹部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