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二 地理环境变迁 专题强化练(四)地表形态的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强化练(四) 地表形态的变化
一、选择题
(2018·广西4月考前模拟)大约5 000多万年前英国北爱尔兰东部火山活动非常活跃,在沿海地区形成一条由3.7万多根六边形、五边形石柱组成的向大海延伸约6 000米长的“巨人之路”。

“巨人之路”是北爱尔兰著名的旅游景点,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自然遗产。

下图示意巨人之路景观。

据此完成1~2题。

1.“巨人之路”的一根根石柱形成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断裂下陷
B.长年海浪的侵蚀拍打作用
C.熔融的岩浆迅速冷却收缩凝固
D.强大海风的吹蚀风化作用
2.构成“巨人之路”的岩石属于( )
A.变质岩B.侵入岩
C.沉积岩D.喷出岩
解析:第1题,读材料可知,由材料第一句“大约5 000多万年前英国北爱尔兰东部火山活动非常活跃”可以推断,组成“巨人之路”的石柱是火山喷出的岩浆遇到冰冷的海水迅速冷却收缩凝固形成。

“巨人之路”由数万根大小均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成一条绵延数千米的堤道。

根据岩石的形成条件,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只能是火山活动岩浆喷出冷凝形成的,故选C。

第2题,由上题可知,“巨人之路”石柱是由火山活动岩浆喷出冷凝形成的构成,石柱组成的岩石是玄武岩,玄武岩属于岩浆岩中的喷出岩。

故选D。

答案:1.C 2.D
(2018·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3~4题。

我国广西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3.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4.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

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A.间歇性抬升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D.持续性沉降
解析:第3题,甲、乙、丙位于同一河谷地带,降水量、地质构造相同,植被覆盖率影响不到基本地貌,ABC错,图中显示,三地地貌形成的基岩不同,石灰岩、页岩、砂岩岩石坚硬程度不同,受侵蚀程度不同,页岩、砂岩沉积岩,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石灰岩易溶于水,形成喀斯特地貌。

选D。

第4题,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的两个古河床沉积物显示乙地为河流阶地中的堆积阶地,沉积物高度不同、形成时期不同,显示其形成不是连续性的,排除BD。

结合图示,该地貌是由于地壳间歇性抬升,河床裸露沉积形成的。

答案:3.D 4.A
(2018·江苏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

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

读图,回答5~6题。

5.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6.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志留系B.石炭系
C.二叠系D.第四系
解析:第5题,首先,确定甲乙一线的海拔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变化可知,由甲到乙,海拔先升高,再下降,排除C、D项。

其次,判断地质构造,甲乙沿线地层变化为C—P—C,新老变化为老—新—老,即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

故A项正确,
B、C、D项错误。

第6题,岩层由地表向下的新老关系是不断变老,丙所在地层为D地层。

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以发现D地层、S2地层、S1地层,即泥盆纪、志留系上段、志留系下段三个地层。

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答案:5.A 6.A
(2018·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猜题)左图为大陆东岸的某河段示意图,右图为左图中EF处河谷剖面图。

读下图,回答7~9题。

7.下列关于河流整体流向的判断,正确的是( )
A.自东向西B.自西向东
C.自北向南D.自南向北
8.下列关于EF所处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河段位于南半球B.地质构造上属于断层
C.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D.该河段河流以下蚀为主
9.关于该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可信的是( )
A.EF所处河段为地上河B.具有凌汛现象
C.流量季节变化小D.河流流速快
解析:第7题,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延伸方向相反,据此结合指向标可以判断河流整体流向为自图左向右,即自南向北,选D。

第8题,结合上题,图中河流整体流向为自南向北,根据右图中E岸堆积(即左岸),F岸侵蚀(即右岸)判断图中地区位于北半球,根据岩层的倾斜状况可以判断该地的地质构造为背斜,河谷属于背斜谷;处于河岸的不同位置,地质作用不同,该河段较为弯曲,以堆积作用为主,选C。

第9题,该地位于北半球,图中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说明该河流流经温带地区,且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度,故可能会发生凌汛;该河段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根据图中信息不能推断该地是否有地上河,但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故该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结合海拔数值及河道弯曲情况可知,该河流速不可能快,选B。

答案:7.D 8.C 9.B
(2018·江西景德镇第一中学等盟校第二次联考)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
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

图1 图2
10.图1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 )
A.风力堆积形成B.流水沉积作用
C.风力侵蚀残留D.地壳运动产生地形抬升
11.图2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 ) A.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B.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C.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D.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解析:第10题,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在极干旱地区的干涸的湖底中,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然后经历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了这种顶部平坦的平顶山状雅丹,故本题选B。

第11题,雅丹地貌分布区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由于高速大风的长期吹拂,导致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另一侧由于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地势相对和缓,故本题选A。

答案:10.B 11.A
二、非选择题
12.(2018·四川德阳三诊)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喜马拉雅山脉耸立在青藏高原南缘,长达3 400多千米,平均海拔高度在6 000米以上,拥有8 000米以上高峰14座,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的沟谷地区是该区生物的天然“避难所”,也是本地区生物扩散和交流关键的“生态走廊”。

下图为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坡局卫星影像,图中白色部分为冰川,浅色线状事物为河流。

(1)分析喜马拉雅山脉多高峰的原因。

(2)简析喜马拉雅山脉南坡降水、河流和地形三者之间的关系。

(3)分析喜马拉雅山脉对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喜马拉雅山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挤
压,地壳抬升剧烈,形成高大褶皱山脉,山峰海拔高。

第(2)题,喜马拉雅山南坡高差大,抬升西南季风,降水多;河流众多,水量丰富,流速快,冰川发育广,多冰川侵蚀堆积地貌。

第(3)题,喜马拉雅山地势垂直高差大,气候垂直地域分异显著,物种丰富,喜马拉雅山范围广,南北坡差异明显,自然环境要素及其组合多样,因而导致该地区生物多样性显著。

答案:(1)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抬升剧烈,形成高大褶皱山脉;两侧均为大陆板块,板块厚度大,山峰海拔高。

(2)山脉南坡高差大,抬升西南季风,降水多:河流众多,水量丰富,流速快;(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强烈,形成众多峡谷。

高海拔处,冰川发育广,多冰川侵蚀堆积地貌。

(3)山脉地势垂直高差大,水热(气候)垂直地域分异显著,物种丰富;喜马拉雅山范围广,南北坡差异明显,自然环境要素(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及其组合多样,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地形崎岖,沟谷(峡谷)众多,环境独特,(生物的天然“避难所”较多)利于特有动植物生存;沟谷地势较低,沟通不同生态系统,利于本区生物迁移和扩散。

13.(2018·湖北武汉华大新高考联盟4月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塞拉利昂共和国钻石储量丰富,有“钻石之国”之称,钻石采集业是该国的经济支柱之一,全国约有1/3的人口从事钻石采集,钻石一般形成于地球深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岩浆岩中,但该国的主要钻石采集区却分布在源出这类岩石的河流下游的河滩地带。

目前,塞拉利昂主要以钻石荒料的采集、出口为主,而钻石的切磨、钻石饰品制作业则很落后,多数钻石荒料被出口到比利时安特卫普等地打造成名贵钻石饰品,再以高价销往欧美各地。

(1)分析塞拉利昂钻石采集区主要分布在西部河流下游河滩地带的原因。

(2)指出当地人每年开始大规模采集钻石的月份,并分析其原因。

(3)钻石行业是塞拉利昂出口创汇大户,但其中钻石荒料的出口所占比重较大,对此,有人建议应大力减少钻石荒料的出口,你是支持还是反对?请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钻石采集区的主要分布位置可从富含钻石的岩石遭受的外力作用类型及其对钻石的形成和分布位置变化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

由材料分析可知,钻石一般形成于地球深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岩浆岩中,因此最初的岩浆岩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山地中,山地中富含钻石的岩浆岩由于长期遭受风化、侵蚀而破碎,形成含有钻石的岩石碎块;后被流经该地区的河流搬运到下游的平缓地带,由于流速减缓,比重大的钻石在这些地区沉积下来,从而形成钻石采集区。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采集钻石的时间以及原因。

可结合当地
的气候特点、河流水位的季节变化及其对钻石沉积与河中采集作业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

读图分析可知,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大,雨季主要集中在5到10月份,因此,在11月之前,当地降水多,河流处于汛期,河流从上游带来大量新的沉积物;11月后,河流水位下降,河滩出露,容易采集。

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以表明不同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如若赞同,可从钻石荒料的附加值、对产业链与就业机会的影响、钻石资源属性与资源利用率、钻石加工技术水平等方面来分析;如果反对可从资源优势、对目前的就业与相关产业发展、现有经济技术水平和钻石加工能力、产品竞争能力等要素的不利方面来分析。

答案:(1)东北部的山地中富含钻石的岩浆岩由于长期遭受风化、侵蚀而破碎,形成含有钻石的岩石碎块;被流经该地区的河流搬运到下游的平缓地带,由于流速减缓,比重大的钻石在这些地区沉积下来。

(2)11月。

11月前,当地降水多,河流处于汛期,河流从上游带来大量新的沉积物;11月后,河流水位下降,河滩出露,容易采集。

(3)支持。

钻石荒料的附加值低,出口创汇获得的回报率低;单纯出口钻石荒料不利于延长产业链,创造的就业机会少;钻石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减少钻石荒料的出口有利于钻石资源的持续利用。

反对。

减少钻石荒料出口不利于发挥国内的资源优势;减少就业机会,降低居民收入;目前国内经济技术水平低,钻石加工能力有限,无法在钻石成品市场与其他国家竞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