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
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孔子在《论语》中对诗的功能进行了高度概括:“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在孔子时代,所谓“诗”通常指的是“诗三百”,即汉代以后所说的《诗经》,而“诗”的涵义要远远大于我们今天的文体概念,与社会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

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首”。

因此,《诗经》称得上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百科全书”。

从总体上看,“兴”“观”“群”“怨”说充分体现了孔子诗学强调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道德伦理相统一的特色。

其中的“兴”和“怨”偏重创作者主体情感意志的抒发。

“兴”是指眼前景物或者人事对主观情感的触动生发,“怨”则是不满情绪的宣泄。

“观”与“群”取自不同的视角,主要关注诗的作用和意义。

“观”是俯视或置身局外的观察;“群”则关涉人与人之间的共处、互动与交流等诸多方面,是社会、心理、伦理及情感等各种关系的多维聚合。

汉代孔安国将其解释为“群居相切磋”。

孔安国注意到了人的社会属性,人若在社会丛林里生存,就一定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磨合、切磋制约的关系。

宋代朱熹则将“群”注为“和而不流”。

朱熹关注到了“群”的另一面,即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又不苛求自己与别人完全一致,从而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与孔子所说的“和而
不同”意义相近。

孔安国和朱熹的阐释道出了“群”的内在辩证关系,那就是既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孔子一生都在宣扬并实践“克己复礼”。

他认为,诗是必须服从于“礼”的,也就是说,人要以“礼”来约束个人的性情,所谓发乎情,止乎礼。

学《诗》可以教人如何处理和对待各种社会关系,从而达到人与我的协调。

这便是“兴于诗,立于礼”。

“礼”是以象征意义的仪式或程序去规范社会各个阶层的关系。

从深层次上看,“群”与“礼”二者在某些方面也有交集,二者在协调个人意志与社会秩序、个人欲望与道德规范中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礼”更偏重人与人之间的砥砺与相处,是一种生存的外在需要,因为无视别人的存在就无法立足于社会之中;也是个体生命精神上的内在需要,即个人在群体中的存在感。

同时,我们不要忽视“群”“和而不流”的一面,即个体生命自主性、独立性的一面。

人就是在自我意志与外在现实间复杂关系的交错扭结中存在的,除了以“礼”为象征的规定性和稳定性之外,还有生生不息、潺潺流动的个体生命意志。

(2015年2月3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孔子诗学强调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道德伦理的统一,如“兴”“怨”偏重作者主体情感意志的抒发,“观”“群”则主要关注诗在社会道德伦理方面的作用意义。

B.在《论语》中,孔子高度概括了诗的功能。

其中,”兴”是指情感的发端,“怨”是不满情绪的宣泄,“观”是观察,“群”是社会、心理等关系的多维聚合。

C.孔子时代所说的“诗”与今天所说的“诗”并不完全相同,前者通常指“诗三百”,即汉代以后所说的《诗经》,其涵义与社会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

D.《诗经》被称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百科全书”,因此要了解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就要研读《诗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对于孔子所说的“群”,孔安国的阐释注意到了人的社会属性,道出了“群”的内在辩证关系,即既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B.“礼”是一种生存的外在需要,即重视周围人的存在;也是个体生命精神上的内在需要,即个人在群体中的存在感。

孔子认为诗必须服从于“礼”。

C.孔子“兴于诗,立于礼”这句话告诉我们:学《诗》可教人如何处理和对待各种社会关系,从而达到人与我的协调;要以“礼”来约束个人性情。

D.“群”与“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深层次上看,二者在某些方面有交集,在协调个人意志与社会秩序、个人欲望与道德规范中都有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既要“群居相切磋”,又要“和而不流”;不仅要有以“礼”为象征的规定性和稳定性,还要有生生不息、潺潺流动的个体生命意志。

B.朱熹所注的“和而不流”,其意义与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相近,是指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中,不苟求与别人的完全一致,从而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

C.我们每个人既不要忽视“群”“群居相切磋”的一面,即个体生命的自主性、独立性;也不要忽视“和而不流”的一面,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磨合、切磋制约。

D.孔子一生都在宣扬并实践“克己复礼”,“礼”是以象征意义的仪式或程序去规范社会各个阶层的关系,与“群”相比,它更偏重人与人之间的砥砺与相处。

【答案解析】1.D
2.A
3.C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
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此题的选项D因果倒置。

原文是“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首”,“因此,《诗经》称得上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百科全书’”。

另外“就要研读《诗经》”与原文表述也有不同,也可以研读其它资料,不过最好的资料是《诗经》。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选项A以偏概全。

原文是“孔安国和朱熹的阐释道出了‘群’的内在辩证关系,那就是既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所以选A。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
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A项以偏概全。

原文是“孔安国和朱熹的阐释道出了‘群’的内在辩证关系,那就是既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C项张冠李戴。

依据原文,应该是“既不要忽视‘群’‘群居相切磋’的一面,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磨合、切磋制约;也不要忽视‘和而不流’的一面,即个体生命的自主性、独立性”。

所以选C。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
 
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依据原文,应该是“既不要忽视‘群’‘群居相切磋’的一面,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磨合、切磋制约;也不要忽视‘和而不流’的一面,即个体生命的自主性、独立性”,张冠李戴。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16分)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

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

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扬州法曹。

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

”六迁司农少卿。

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

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

”不听。

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

帝诏外详议。

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

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

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

迁将作大匠。

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

’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

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

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

”遂罢。

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

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

”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

及病,遣上医临治。

卒,
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        数:屡次
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         &#xa0 ;  绳:制裁
C.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伏:认罪
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忤:触犯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

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

景云初年,朝廷商议建造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

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

部属罗阳主簿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7.(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5分)(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5分)
8.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4分)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答案解析】4.C
5.B
6.B
7.(1)享受着丰厚的体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
(2)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
8.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根据“远近称伏”的语境判断,应该是“佩服”的意思。

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B项“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说法有误。

原文皇帝把事情交给大臣讨论,另外提到的两个大臣并不支持他。

7.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食”译为享受着,“顾”
译为顾惜,“况”译为何况,“必”译为一定,“死”是死人的意思,反问句式要注意。

(2)“故”译为所以,“以”表示目的,译为来。

“重”译为加重,“辞”译为推辞。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顾”“必”“以”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
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

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

(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主语。

【参考译文】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

永淳初年,出仕任婺州参军事。

调任资巡司兵,观察使房昶认为他有才,上表举荐给朝廷,升任逢巡法曹。

州人孟神爽被罢免仁寿令,蛮横放纵,多次犯法,勾结贵戚,官吏不敢追究,韦凑审讯治罪,杖杀了他,远近佩服。

召入任担至府属官,当时姚崇兼相王府长史,曾说:“韦子见识深远文思周详,我遗憾得到他太晚。

”六次升官后任司农少卿。

冒犯宗楚客,贬任贝州剌史。

睿宗即位,授鸿胪少卿。

徙太府,兼通事舍人。

景云初年,建造金仙等道观,韦凑规劝,认为:“正当农耕之月而兴建,虽然是公主出钱财,然而高价雇人,则农人舍弃耕作而接受雇佣,趋末弃本,恐怕天下有人会因此而受饥饿。

”皇帝不听从。

画涂坚持争谏,认为“万物生育之时,草木昆虫伤害太多,不符合仁君本意”。

皇帝下诏在外朝详议。

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说:“公为何竟敢这样呢?”韦凑说:“享受厚禄,死尚不惜,何况圣世必定不会定死罪呢!”朝廷为此减省费用数以万计。

韦凑出任陕、汝、岐三州剌史。

开元初年,要在靖陵建碑,韦凑认为古代园陵不立碑,又正值大旱不可兴工,谏阻而停止。

升任将作大匠。

下诏恢复孝敬皇帝庙号为义宗,韦凑上谏说:“经传说:‘必须辨正名分。

’根据礼:祖有功,宗有德,宗庙百世不毁。

直有三宗,周宗武王,汉文帝为太宗,武帝为世宗。

历代称宗的,无不是统治天下,德化恩泽值得尊崇,列于宗庙的昭穆之中,因此说宗庙不毁。

皇敬皇帝不曾即位,况且别立寝庙,没有称宗之义。

”于是停止。

韦凑升任右卫大将军,玄宗对他说:“依照旧制,诸卫大将军与尚书交替任职,近来这一职位不被重视,因此任用卿以重视此官,你不要推辞!”不久调任河南尹,封彭城郡公。

正逢洛阳主簿王钧因贿赂判处死罪,下诏说:“两台御史、河南尹放纵属吏侵夺,《春秋》之义重在责罚主帅,应贬任韦凑为曹州剌史,侍御史张洽为通州司马。

”很久,升任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防严整,下诏赐予时服慰劳勉励他。

患病后,派遗御医登门治疗。

去世,终年六十五岁。

3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文后各题。

(8分)
武侯庙
杨慎
剑江春水绿沄沄①,五丈原头日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慙②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注释①沄沄:水流淌的样子②慙cán,同“惭”。

9.“南阳祠宇空秋草”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含义一样吗?你认为哪一句写得好?(4分)
10.“莫将成败论三分”一句与《蜀相》中哪一句意思较为接近?哪一句内涵更为丰富?请简析(4分)
【答案解析】9.前为“空剩”,后为“空有”,杜诗所营造的意境更为丰富。

“隔叶黄鹂”与“映阶碧草”呈现了一幅盎然春意,但作者感受独特: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满怀,而好音无人来听,更具有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其哀的效果,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较“南阳祠宇空秋草”更胜一筹。

10.“出师未捷身先死”,一般来说,杜诗这句更加丰富。

因为除了交代史实外。

还含有惋惜、痛心之感,而“莫将成败论三分”更侧重客观的评述。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常规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含义。

解释含义除了说明该字或词在句中的具体意思而外,还应当考虑语法现象和修辞手法,如活用,拟人,比喻,通感,化动为静等。

第二步: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想像,再现诗句表现的图景。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本题是两者的比较,需要分别分析,比较出不同。

“隔叶黄鹂”与“映阶碧草”呈现了一幅盎然春意,有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其哀的效果,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较“南阳祠宇空秋草”更胜一筹。

10.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

“莫将成败论三分”,“出师未捷身先死”,一般来说,杜诗这句更加丰富。

但是要结合诗句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莫将成败论三分”,首先理解句意,三分天下并不代表他的全部功绩。

意思相
近的诗句,考查平时的识记,平时要注意积累。

一般来说,杜诗这句更加丰富。

因为除了交代史实外。

还含有惋惜、痛心之感,而“莫将成败论三分”更侧重客观的评述。

4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2分)
(1)袅袅兮秋风,。

(屈原《湘夫人》)
(2)酌酒以自宽,。

(鲍照《拟行路难》)
(3)诸葛亮是后世许多诗人在作品中赞颂与敬仰的对象:杜甫曾在《蜀相》写道“,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更是给予诸葛亮极高的颂扬,写下了“,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的诗句。

(4)古代诗人创作时常借用古人逸事,例如孟浩然在《夜归鹿门歌》中写过“,忽到庞公栖隐处”,诗仙李白在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提到过“谢公宿处今尚在,。


(5),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
 
(6),画船听雨眠。

(韦庄《菩萨蛮》)
(7),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8)庄子《逍遥游》中举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9)李密在《陈情表》中说自己家门衰微、福分浅薄的一句是“”。

【答案解析】(1)洞庭波兮木叶下(2)举杯断绝歌路难(3)三顾频烦天下计出师一表真名世(4)鹿门月照开烟树渌水荡漾清猿啼(5)吴楚东南坼(6)春水碧于天(7)悟已往之不谏(8)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9)门衰祚薄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

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如本题“门衰祚薄”的“祚”是福分、福气的意思,“三顾频烦天下计”的“频烦”错误率很高,需要注意。

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5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8分)
(1)可怜光彩生门户(2)时不可兮骤得(3)吞声踯躅不敢言(4)滟滟随波千万里(5)势拔五岳掩赤城(6)迷花倚石忽已暝(7)莫之夭阏者(8)形影相吊
【答案解析】(1)可爱,可羡(2)轻易、一下子(3)徘徊不前(4)波光荡漾的样子(5)超出(6)天黑、夜晚(7)阻塞(8)安慰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如“时不可兮骤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