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哀”、“空寂”与“闲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哀”、“空寂”与“闲寂”
“物哀”、“空寂”与“闲寂”是⽇本⽂化中的基本审美理念。

“物哀”中的“哀”除含有感叹的意味外,还具有哀伤、悲悯、赞颂、爱怜、共鸣等因素。

“物哀”的感情是⼀种超越理性的纯粹精神性的美的感情,是⼀种感觉式的美。

“空寂”(⽇语汉字写作“佗”),主要体现在作为⽣活艺术的千利休的茶道精神上,含义是幽闲、孤寂、贫困。

以“幽⽞”作为其基调,充满苦恼之情,更具情绪性,多⽤在⽣活艺术上。

“闲寂”(⽇语汉字写作“寂”),主要体现在作为表现艺术的松尾芭蕉的俳谐趣味上,含义是恬静、寂寥、古雅。

以“风雅”作为其基调,充满寂寥之情,更具情调性,多⽤在表现艺术上。

“物哀”先于其他各种美的形态⽽存在,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属于⽇本固有的美的范畴。

从古代起,“哀”就深深地渗透到并参与了⽇本⽂学的形成,其内容也随着历史的推移⽽不断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物哀”这样⼀种特殊的⽇本艺术美的形态。

“哀”除含有感叹的意味外,还具有哀伤、悲悯、赞颂、爱怜、共鸣等因素。

⼀位⽇本学者在解说“物哀”论时说:“物哀就是善于体味事物的情趣,并感受渗⼊⼼灵的事,这是⼀种和谐的感情之美,也是平安时代的⼈⽣和⽂学的理想。


“物哀美”的特征可以归结为以下⼏点:
(1)“物哀”是客观的对象(物)与主观感情(哀)相⼀致⽽产⽣的,它是对客体抱有⼀种朴素⽽深厚感情。

(2)在这个深厚感情的基础上主体所表露出来的内在⼼绪交杂着哀伤、怜悯、同情、共鸣、爱怜等种种感动的成分。

(3)“物哀”其实不仅仅是针对⾃然物,更主要的是针对⼈,就算是⾃然物,也是与⼈有密切关系的⾃然物,具有⽣命意义的⾃然物。

(4)这种对⾃然物和对⼈的爱怜,是⾯对不同的显⽰、以不同的形式使⼼灵感动,从⽽反映⼈⽣世相。

(5)这种感动或反应是以咏叹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物哀”在其发展过程中,⼜慢慢发展成“空寂”(⽇语汉字写作“佗”)和“闲寂”(⽇语汉字写
作“寂”)。

这三种精神相通的特殊形式的艺术美,⼤⼤拓展了⽇本民族固有的审美意识及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深度。

在⽇本⽂化史上,它成为⽇本歌论、艺术论和美学的基础性概念。

⽇本⼈对这些特殊美的感受和趣味是相当普遍的,不局限于⽂学艺术,⽽是及于⽣活的各个层⾯,成为⽇本⼈独⾃拥有的传统的审美意识。

“空寂”主要通过千利休的茶道精神体现出来。

“闲寂”主要通过松尾芭蕉的俳谐趣味体现出来。

它们同“物哀”的形成⼀样,经历⼀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完善,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和精神,成为两种独特的艺术的审美理念。

虽说“空寂”和“闲寂”主要是茶道和俳句这种⽇本特殊艺术领域中的特异的审美理念,但是它们⼜不局限在这两个领域,⽽是渗透在⽇本艺术⽣活和精神⽣活的各个层⾯。

据权威的⽇语⼤词典《⼴辞苑》解释:“空寂”的含义是幽闲、孤寂、贫困;“闲寂”的含义是恬静、寂寥、古雅。

它们是⾮常近似的感情状态,即⼈由于⽣的欲求和爱的欲求得不到满⾜⽽产⽣苦恼,这苦恼深深地渗透到⼼灵时的感情状态。

到了平安时代,两者的含义有所分离,主要表现在“空寂”是以“幽⽞”作为其基调,充满苦恼之情,更具情绪性,多⽤在⽣活艺术上,⽽“闲寂”是以“风雅”作为其基调,充满寂寥之情,更具情调性,多⽤在表现艺术上。

但是,这些差异是⾮常微妙的。

许多⽇本学者认为“空寂”与“闲寂”⼆词作为⽇本艺术审美理念的语⾔,其意义是⾮常暧昧的,只可神会,不可⾔喻。

“空寂”进⼊茶道,达到了最⾼的幽⽞境界。

以空寂作为茶道基本精神的开⼭始祖是珠光,发展者是邵鸥,最后完成者是千利休。

在千利休之前,⽇本茶道⼀向是贵族书院式茶道,讲究豪华和排场,规格和形式⾮常繁杂。

千利休则反对这种茶道,明确将“空寂”作为茶道的美理念。

他改⾰书院式茶道,提倡草庵式的“空寂”茶,主要以“贫困”为根底,强调去掉⼀切⼈为的装饰,追求简素的情趣。

他改⾰茶道⽤的建筑茶室,将其⼤⼤缩⼩,茶室的建筑结构简素,⾊彩沉静,⾥⾯配以同样简素、沉静的茶具和字画、插花。

茶道仪式按照严格的规范动作,带有⾳乐的节奏感。

主⼈献茶时有规范⽽缓慢的动作,客⼈也要按规范的动作接茶,然后开始静静地品尝。

整个茶道仪式沉浸在静寂低回的氛围中,⼈们就会在情绪上进⼊枯淡之境,引起⼀种难以名状的感动,并且不断升华,产⽣⼀股幽幽的余韵,不是勾起⼀缕⼼荡神驰的美感,同时在观念上⽣发出⼀种美的意义上的余情与幽⽞。

以“闲寂”为中⼼的风雅美,已经不是指⼀般风流⽂雅之意,⽽是指⽇本⼈审美意识中⾃然感的美,即⼴泛地指雪、⽉、花等⾃然风物之情。

芭蕉在俳谐艺术领域将“闲寂”推向极致,使“闲寂的风雅美”成为俳谐的基本审美理念。

芭蕉俳谐的风雅精神,⾸先是摆脱⼀切俗念,采取静观的态度,以⾯对四时雪、⽉、花等⾃然风物,以及与之相关的⼈⽣世相;其次,怀抱孤寂的⼼情,以愉悦为乐。

风雅本⾝就是孤寂。

这样,“闲寂”就达到了风雅之美。

⽇本艺术美还有许多的形态,但是,“物哀”、“空寂”和“闲寂”三种美占据⽇本艺术空间的中⼼位置,三者结合在⼀起,相辅相成,形成⽇本美的特质,概括地表现⽇本艺术观的整体。

⽇本⽂化形成⾃⼰独特的审美理念,与⽇本本⾝的地理、⽓候因素、民族特性、佛教的影响特别是禅宗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本是⼀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狭长弧形岛国,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个⼤岛和近7千个岛屿组成,总⾯积37.78万平⽅公⾥。

⽇本地貌的突出特点是地形散碎、⼭脉横亘、河⾕深邃、狭⼩平原散布其间,多半岛和岛屿。

⽇本号称“⽕⼭地震之邦”,⽕⼭和地震灾害频繁。

⽓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从⽇本的地理位置、⽓候和其他⾃然条件来看,⽇本⼟地⾯积的70%是⼭地,30%是平原,没有荒漠、⼤⼭脉。

河流纵横交错,但河床都很窄浅,没有象中国的长江那样磅礴的⼤河流。

冲积的平原⾯积都很狭窄。

⽇本的⾃然景观⼩巧纤丽,平稳⽽沉静。

⽇本的⽓候温和,⾬量充沛,⽓候湿润,全国三分之⼀的⼟地覆盖着森林,在清爽的空⽓中带上⼏分湿润与⽢美,并且经常闭锁在雾霭中,容易造成朦胧⽽变幻莫测的景象,整个⽇本列岛都融进柔和的⼤⾃然之中。

⽇本特有的风⼟,成为孕育⽇本⽂化的基础之⼀,直接影响着⽇本⼈的基本性格。

在这样的地理因素影响之下,⽇本⼈的审美观不太可能是⽓势恢弘、对⽐强烈,⽽是与之相适应地具有纤细、幽雅与柔和的特征。

⽇本⼈⽣息的世界⾮常狭⼩,⼏乎没有⼤陆国家那种宏⼤严峻的⾃然景观。

他们只接触到⼩规模的景物,并处在温和的⾃然环境的包围之中,由此养成了⽇本⼈纤细的感觉和纤细的感情。

他们乐于追求⼩巧玲珑的东西,⽽不象⼤陆国家的⼈们那样强调宏⼤。

⽇本⼈的这种纤细的性格以及由此形成的审美意识,不仅表现在外观形式上,⽽且表现在思想感情上。

⽇本⽂学对⾃然季节的感受之纤细和洗练⽆与伦⽐,⽇本绘画蕴涵纤细风趣的诗韵,这都是⽇本独有的艺术表现。

⽇本是⼀个岛国,在⼆⼗世纪以前全世界的海运还不发达,使⽇本在同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较薄弱。

再加上岛国的资源相对匮乏,迫使⽇本⼈形成简约淡泊的民族特性。

在⾐⾷住⾏⽅⾯,⽇本和服包括妇⼥的和服⼀般⾊彩雅素,在线条上也是直线。

⾮常简洁。

⽇本的传统烹调讲究清淡,喜爱吃⽣的⾷物,⽇本式宴席也⽐较单调,常常只有⼏盘清淡的菜和⼏个紫菜饭团。

⽇本⼈的酒、咖啡和⾹烟都⽐较淡。

⽇本式建筑⼤多⾮对称性的不匀整的造型,⽽不爱⽤⼏何式的整齐、对称的造型。

⽇本绘画注重线条的单纯和⾊彩的淡雅,充满了恬淡的韵味。

⽇本⾳乐的旋律单调,却蕴涵⽆穷的韵味。

⽇本的诗歌⽐较简短,⽽且⾏数也不匀整,但却可以准确捕捉到眼前的景⾊及瞬间的现象,更具有⽆穷的趣味和深邃的意境。

⽇本在宗教上是宽容的,这构成⽇本宗教⽂化的基本特征。

⽇本原始的宗教信仰是神道教,但⾃552年佛教传⼊⽇本后,⽇本并没有采取激烈的抗拒态度。

可以说⽇本古代⽂化的进步⼤都依靠东⽅⽂化尤其是中国⽂化的推动,⽽佛教⽂化的推动则是最重要的⼀⽅⾯。

⽇本著名的佛学家⾼楠顺次郎曾说过:“⽇本特殊的⽂明,开花结果于明治维新之前,多半有赖于佛教的余泽。


佛教禅宗⾃12世纪传⼊⽇本后,获得了巨⼤的发展,深⼊⽇本⼈的⽇常⽣活和社会⽂化的⽅⽅⾯⾯,它不仅对⽇本⼈的⼼理结构、⼈⽣态度,⽽且对⽇本⼈的审美情趣、⽂艺创作都带来深刻的影响,例如不重形式重精神、不重⼈⼯重⾃然、不重现实重想象、不重理性重悟性、不重繁杂重简素、不重热烈重闲寂等,形成⽇本⽂化的核⼼。

⽇本⽂化和⽇本⼈的性格与禅的⾃然性格并存融为⼀体。

例如,⽇本⼈的客厅或茶室的壁龛上⼀般只挂⼀幅画或字,花瓶⾥只插⼀枝花,据说是为了体现禅⼼,因为禅宗主张“⽆即是有,⼀即是多”,这还与⽇本⼈简约淡泊的民族特性有关。

总之,⽇本的艺术从总体上说,以柔和简约作为代表,⽇本特有的“物哀”、“空寂”、“闲寂”、“幽⽞”等审美理念,都是与⽇本特有的地理与民族特性等紧密相连、不可区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