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评徐文平先生的新作《处州历代书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评徐文平先生的新作《处州历代书法》季三华
【摘要】<处州历代书法>力求客观严谨地反映古处州书法活动的景貌.它是国内
对古代处州全境遗存的书法墨迹、碑刻、匾额等在内的历代书法进行全面考察与研究的第一部著作,能为相关读者提供珍贵的第一手的原始资料,也为社会各界及青少
年爱好者奉献了不可多得的乡土教材.
【期刊名称】《丽水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31)006
【总页数】3页(P122-124)
【关键词】《处州历代书法》;原始资料;乡土教材
【作者】季三华
【作者单位】丽水学院人文学院.浙江,丽水,3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5
2008年5月,浙江古籍出版社隆重推出丽水绿谷文化丛书一套6册。
其中丽水学
院的徐文平先生就三分天下有其二,他认真撰写了其中的《处州摩崖石刻》与《处州历代书法》。
作者于《处州历代书法》的后记中写到:“本书是国内首次对古代处州全境遗存的自晋至民国(1949年止),包括书法墨迹、碑刻、匾额等在内的
处州历代书法进行全面考察与研究,是有史以来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处州历代书法专著,力求考察精辟,查漏补缺,去讹存真”。
综观全书,作者经过多载的不懈努力,付出了许多心血,终将此著呈献给社会和相关的读者。
笔者生长于丽水,大学毕业后亦躬耕家乡的教育园地,走遍了处州的山山水水,对书中的内容亦感同身受。
现将《处州历代书法》的结撰体例和特点作一定的阐述介绍,裨使更多的读者走向它,获得更深入仔细的印象,以惠士林学界,沾溉后代。
《处州历代书法》全书共6章,除却概述与附录,每章之下又各有2节。
作者以
目前所能见到的西晋遗存墓砖文字实物为起点,条分缕析,追根溯源,一直讲述到民国37年沈伊默先生手书的《景宁杂诗》。
共计舻列晋唐以降,历经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101位书法名家。
而对每位书法家的介绍,又分5个方面:(1)籍贯、官衔、留存的墨迹形式;(2)录入书中的代表作品与落墨时间;(3)徐文
平先生自己对具体作品的品评分析及所作的按语;(4)作品文字的释义;(5)
作品实物的翻拍照片。
如此的结构体例显得信而可征,它展示了古处州书法活动的方方面面,令我们体会到作者对处州书法景貌的分布沿革及乡贤名宦的书法成就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作品内容可谓包罗万象。
作者在资料的收集前期投入与成书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自可想见。
古处州的辖区位于仙霞岭山脉与括苍山脉的交汇处。
其中的龙泉山乃江浙二省的最高峰。
天然的山谷峭壁悬崖为文人学士提供了不可多得之展示书学功底的最佳载体。
诚如徐文平先生在书中所述,古处州有珍贵文物价值的石刻文字主要荟萃于4个
区域:(1)丽水市郊位于瓯江南岸的省级风景区南明山的石梁,其中以沈括和米芾为代表;(2)同处于瓯江南岸的青田县石门洞景区的碑刻廊;(3)以唐小篆
名家李阳冰为代表的问渔亭摩崖石刻,位于国家AAAA级风景区的缙云县仙都;(4)以唐代书法家李邕为代表的丽水市郊三岩寺文教区的摩崖石刻文字,其中李邕的手笔“雨崖”二字抗日战争时被敌机从山体上炸落,解放后已经修葺设置于三
岩寺雨潭中,阴刻文字清晰。
徐文平作重点论述的这4处地点,笔者曾多次亲历
涉足,如南明山石梁之后的小亭石壁上,据传东晋的葛洪曾来炼丹于此,在石壁上所镌“灵崇”二字,现仍可摩挲直观。
石壁还存有“炼丹深处”4字。
就是书中所写的周恩来于1939年应邀为青田县东源小学的题词——中华民族新
希望,笔者也在东源亲见。
周恩来的墨迹给人以水泼行地之联想,内敛稳健。
周恩来抗日战争时曾到丽水云和县兵工厂视察,并发表演讲。
惜乎未闻他在云和有墨迹题词流传于世。
通过徐文平先生的讲解,读者可走进历史,一卷在手,美不胜收。
古处州关山阻隔,交通不便,却有不少名见经传的乡贤在传统国粹书法领域内展示自己深厚的学养。
牟牟大观如朱元璋的首辅刘基,其次有宦游来处州任职的书法家,以朝代更迭排,唐代以李阳冰和李邕为代表,宋代以秦观、范成大为代表,明代以任遂昌县令汤显祖为代表,他们皆为中国文化史上可圈可点的著名人士。
秦观和范成大乃宋词大家,范成大不仅在书法上堪称风范,且在1167—1169年的处州知府任上,关心农田
水利建设,重新修复引松阴溪入碧湖产粮区的通济堰。
该堰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范知府在工程竣工之余,挥毫镌刻的《通济堰碑》依然保存在当地,碑文见证了往昔的岁月,亦体现了范成大的勤政爱民与书法才华。
李邕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二度来处州为官,明代的董其昌认为李邕的书法造诣可与书圣王羲之比肩,有“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的佳评。
现在我们仍可走进丽水市郊的三岩寺,李邕偌大的“雨崖”二字就会映入眼帘。
他的书迹为秀山丽水增辉,真乃丽水的山水之幸。
这二字的问世已将近1 300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徐文平先生不惮辛苦,哪里有先辈墨迹,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在我市松阳县的大东坝镇境内的包氏祠堂,他用相机采集拍摄到了南宋文学家陈亮流传下来的木制匾额,上书“翰墨流芳”4个横书大字。
匾额宽64厘米,长162厘米,乃处州乡邻婺州的陈亮于1194年所书。
徐文平评价该匾的按语为“笔
力苍劲,点画丰腴,行笔流畅,端庄舒展,是为佳笔”。
它是陈亮为包仁所书,包仁是包拯第五代孙,是迁居松阳的包氏始祖,笔者曾骑车穿过大东坝镇,却全然不知此间有陈亮墨宝,失之交臂遗珠之憾自不待言。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是陕西人,他晚年在台湾度过,生前留诗要葬高山之上,望我大陆。
他于青田也有手迹留存,殊为难得,乃“赵公菊庄(赵菊庄是国民党陆军中将赵志荛之父)墓”五个石刻大字。
徐文平目睹之,写下的按语为“书法大度,超凡、豪迈,从容大气的效果非常人所能及,为处州民国书法精品”。
徐文平治处州书法史,对大家的收录品评慎重从事,但并不疏忽书坛成就相对不高者,如收录清代处州丽水人季培的作品有《梅花碑题诗》和行书条屏,均作于1892年,这反映出他对书坛人物的不同层面皆有所留神。
翻开《处州历代书法》,可以检索到处州这一风水宝地曾有许多高官显宦驻足流连。
如明代先后有浙江巡抚张佳胤、萧廪、常居劲、唐冲宇、苏茂相的到来,且皆亲临青田石门洞,留下石刻题咏。
至清代有巡抚大臣觉罗吉庆和苍保的到来,在石门洞有题刻。
此后更有两广总督黄宗汉与阮元的到来。
阮元乃国学大师,他手书的“括苍古道”为小篆体,至今仍保存完好,笔者亲见了这竖排的石刻文字,刻于公路旁山体,可见大山并不寂寞。
值得注意的是,历代到任的官员,不少人文学功底深厚,书法精湛。
如题咏石门洞是他们一展身手的绝佳场所。
安徽宣城的许国忠在明代任处州知府,1596年他与两浙巡抚唐冲宇等联袂游石门洞,皆有题咏。
许国忠有七律二首,兹录其一:
匹练高从绝壁悬,随风散沫有无间。
泠泠清响传空谷,霭霭轻烟淡远山。
岂是避喧寻隐吏,偶因问俗一投闲。
羡君同坐蓬壶上,共挽飞泉洗醉颜。
笔者以为在众多的题咏石门洞的诗篇里,这首是翘楚之作。
郭沫若也是诗人兼书法
家,解放后路过石门洞,也在碑廊留下诗作。
但笔者觉他诗的意境和语言均逊于明代之许国忠。
可见在文学书法领域切不可薄古人。
北宋婉约词人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他因贬官到丽水,他的失意,他的诗词与处州的白云山、万象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秦观在《鹊桥仙》中吟咏爱情的千古佳句也许不是诞生在处州大地。
翻阅徐文平先生的著述,笔者方知秦观于1094年曾投宿青田的栖霞寺,并书题他自己的《千秋岁》词。
殊不知事过境迁800年后,秦观
的后人仍千里追踪,在青田的栖霞寺立《秦淮海留宿处》碑,背面刻《千秋岁》词,且有清代郭钟岳之题咏,并于碑外建了莺花亭。
秦淮海九泉有知,当于愿足矣。
青田的鹤公园及石雕重地山口笔者均到过,却一直未闻秦观之栖霞寺佳话流传。
以上种种,皆说明历代官员乃至普通民众在心目中对民族文化的珍重。
笔者大学毕业后在云和工作多年。
云和的城郊狮山树木葱茏,且留有石刻“喷雪”二字,传为苏轼手书。
笔者有次去《浙江工人日报》社,与编辑谈及此事,他就约笔者回去拍照,寄稿给他。
苏轼曾知杭州,白居易也曾到缙云的仙都游览并题咏鼎湖峰。
古处州不当与苏轼毫无瓜葛,这位北宋大文豪当年治理西湖时,当会与秦观这些处州地方官员有信函来往。
南宋大儒朱熹曾在缙云讲学。
仙都风景区至今仍辟有他的讲学之所独峰书院遗址,其内有他的半身雕像,并有茅盾先生的题匾。
朱子是和陆游等共列南宋四大书法家的。
笔者在岳麓书院和福建省的鼓山都见其石刻大字。
朱子在讲学之余,是否会乘兴挥毫,笔者亦不便臆断。
总而言之朱熹在丽水有墨迹留存的话,以流散缙云的可能性居大.而《处州历代书法》也无朱熹的相关记载。
徐文平先生方过四旬不惑之年,已有二册专著问世,自当可喜可贺。
《处州摩崖石刻》是《处州历代书法》的并蒂花,二者可互文见义,互为补充。
这二本力作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内容丰富充实,读者细品自会见仁见智。
在春华秋实的时令,徐
文平君有如此的才情与勤奋,浸润于金石学孜孜不倦,我们有理由对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抱有美好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