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该急则急,该缓则缓”,张仲景治病运斤成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该急则急,该缓则缓”,张仲景治病运斤成风
甘草附子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方剂,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的功效。
《伤寒论》说:“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其方剂组成只有四味药,甘草(灸)二两,附子(炮,去皮,破)二枚,白术二两,桂枝(去皮)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的微汗则解;能食。
汗止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风湿相搏”,即风寒与湿邪共同为患。
骨节疼烦,即骨头关节疼痛较剧烈,它与身体痛烦不同,身体痛烦是指全身性疼痛,说不清具体的位置,骨节痛烦,其疼痛位置比较明确,主要是骨节疼痛。
“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说的是胳膊腿不敢伸不敢蜷,甚至不敢摸不敢碰,若屈伸或摸碰,则疼痛更严重。
“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是风湿之邪袭表,表现出汗出而恶风,湿气内搏,充斥胸膈,压迫于胃,则短气。
“小便不利”,体内湿气太盛,不得排出而蓄积于内,湿盛则小便不行。
“身微肿”是湿气外达,充斥肌表的表现。
反映出患者既有风寒在表,又有湿气充斥内外,风湿互搏,因此疼痛剧烈。
故《内台方议》说:“风则伤卫,湿留关节,风湿相搏,两邪乱经,故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
风胜则卫气不固,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为风在表也。
湿盛则水气不行,小便不利,或身微肿,为湿气内搏也”。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得微汗则解”,因为方中有桂枝,可以解表,是要发汗的,但因有白术,所以一般不会大汗。
而微汗去风,去湿都是恰到好处,效果更佳。
“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能食,也不出汗了,但还烦,再吃五合。
“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开始的时候用一升太重,可服六七合最好,可逐渐增加。
其服用方法,也有缓治的意思。
此证属于风湿重症,疼痛较剧烈,其病理为人体阳气不足,腠理空虚,或体内水湿留滞,或久居湿地,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肌表经脉,
从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体关节疼痛的证候。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风寒湿邪痹阻经络,经气不通,不通则痛,严重者可累及脏腑。
寒湿为阴邪,最易伤及人体的阳气,对于此证的治疗,宜扶阳驱寒,宜温不宜补,温则气血流通,补则寒湿易滞。
风为阳邪,其性清扬开泄,容易从肌表而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很难迅速驱除,宜缓除。
张仲景此方,包括服用方法正是如此。
故《金匮玉函经二注》说:“此条风湿半入里,里者妙在缓攻”。
本方是由甘草,附子,白术,桂枝四味药组成。
方中附子趋于下焦,辛热温经,助阳散寒定痛;白术苦温至于中焦,健脾祛湿,以治风寒湿痹;桂枝辛温,可达上焦,与白术,附子同用,既能温表阳而固卫气,又能祛风湿,通经络,寒湿得去则痛烦自止,卫气得固,则恶风汗出可愈。
附子,桂枝,白术同用,更能增温阳化气之力,气化通畅,则小便自利、气短、身肿得消;甘草甘温,能和缓诸药,使猛烈的桂附缓缓发挥作用,以尽祛风湿之邪。
甘草的使用也体现了风寒湿不宜速攻之意。
四药合用,既能祛风,又长于祛湿,既能温经解表调营卫,又能温阳补中化风湿。
中医学:“久病必有瘀”,如何来正确理解
张仲景的一个方剂究竟有什么秘密,令历代医家探讨不停
本方的附子、白术用量也较轻,每次的服用量也不大,其用意在于缓行。
风湿之邪为病,风邪易去,而湿邪难除,故用峻药缓行之法,可使风湿之邪并去而不得残留。
故《古方选注》说:“甘草附子汤,两解表里之偶方,风淫于表,湿流关节,阳衰阴盛,治宜两顾。
白术,附子顾里渗湿,桂枝,甘草顾表化风,独以甘草冠其名者,病深关节,义在缓而行之,徐徐解救也”。
总之,本方治疗风湿两盛,以骨节疼痛剧烈,兼见汗出恶风,小便不利为辨证要点,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各种风湿疼痛疾病的急性发作,痛风等等,凡符合本方证者,都可以应用,并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