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勿以恶小而为之”
——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违法和犯罪行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避免违法犯罪。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在人生的花季健康成长。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认识到如果任其发展容易导致违法犯罪。

【教学过程】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

“小错不断,大错必犯”,一些青少年由于长期养成了诸多不良习惯,比如旷课、喝酒、吸毒、交损友、强拿硬要、贪小便宜、偷拿家中钱财、上网等,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得到及时的矫正,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一般来说,违法犯罪的前兆有如下几种:
1、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脏话不断。

2、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3、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4、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5、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6、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

7、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8、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青少年的不良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2)带管制道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就会导致违法犯罪。

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危害:
1、夜不归宿往往使孩子处于危险的境地
2、旷课是孩子走下坡路的信号
3、强拿硬要是犯罪的开端
4、偷拿家中钱财也是不良行为
5、赌博易使未成年人产生贪欲
6、吸烟、酗酒损害身体健康
7、青春的萌动毁了美好的前程
(二)案例
案例一:
暑假时,某地三名高中男生在一起玩耍,又找了一家小饭馆吃饭喝酒。

等吃完晚饭已经夜里11点多,没有公共汽车了,可他们身上的钱又不够打出租。

怎么办呢?借着酒精的作用,有人提议:“干脆截辆出租车回家,不给司机钱。

”其余两人随声附和,还提出可以跟司机“要点儿钱”。

于是三人打了一辆出租车到僻静处,抢了司机的400元钱。

但却被巡警发现,三人当场被抓。

分析:在未成年人犯罪中,近30%的群殴、抢劫、强奸都与酗酒有关,很多未成年人在犯罪之前还喝酒壮胆。

另外,近50%的未成年人犯罪,是酒精直接诱发的。

案例中的三名男生没有意识到酗酒这种不良行为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危害,放任自己,最终走上了抢劫的不法之路。

案例二:
初中生小强,从小娇生惯养,花钱大手大脚,上初一时,他经常旷课逃学,屡教不改。

升入初二,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为了去网吧上网,花完了零用钱就去偷别人的手机,被治安拘留。

初三结识了一批不良朋友,滋事生非,在帮“哥
们儿”打架时将一人刺成重伤,后被判有期徒刑1年。

分析:小强由于养成了旷课逃学、沉迷网络、结交损友等不良习惯,又没有及时的悬崖勒马,导致走上了偷窃和致人重伤的违法犯罪道路,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青少年要树立科学、健康的上网意识,有节制的上网,科学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不沉溺于游戏。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谨慎结交朋友,保持高度警惕,提高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学会自我保护,以免铸成大错。

案例三:
17岁的赵佳在假期结识了一些社会上的不良分子,并在他们的诱惑下多次参与赌博,还欠下500多元赌债。

为了偿还赌债,赵佳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行劫取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人民币400余元。

人民法院认定赵佳犯了抢劫罪,依法判处有期徒刑。

分析:中学生赌博是百害而无一利。

一方面大量占用学习和休息时间,影响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

另一方面也让未成年人产生贪欲。

同时,赌博一上瘾,一旦形成习惯就难以改正,所以赌博是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

未成年人由于争强好胜的心理比较强烈,在许多事情上喜欢占上风;又由于社会经验少,情绪容易冲动,所以往往容易受到隐忧和怂恿而参加赌博,一旦学会方法尝到刺激就可能形成赌瘾,成为参加赌博活动的常客。

青少年必须认识这一点,不管遇到什么情况的赌局,不管设局者如何说,都不要理睬,要远离他们,不要去看热闹,更不要投身参与。

要知道一靠近就可能掉进他们的陷阱,远离他们才能保住安全。

案例四:
视频《贵州:挖土坑活埋小同学逃犯落网》。

分析:教训是由失去青春的惨重代价换取的,一念之差使人生最宝贵最辉煌灿烂的时代要在高墙电网里度过。

友谊是人生的美酒,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但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时期,一定要慎择友,择良友。

和好的朋友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有利于共同进步。

若是和不良的朋友在一起,反而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

帮助他人、助人为乐是做人的美德。

但是为了哥们义气,头脑发热,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面对他人包括朋友的要求,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以法律和道德为标尺进行衡量,三思而后行,不可随意迁就,否则会铸成大错。

青少年要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我的预防犯罪能力,时刻珍
惜现在所拥有的幸福、自由、快乐。

(三)预防违法犯罪,必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1、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

良好习惯,良好行为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

预防不良行为必须从小抓起。

2、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事抓起。

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小事不抓,就演变成大错。

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习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3、我们要从小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使自己健康成长。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条规定:
未成年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首先,“未成年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

这是对犯罪进行自我预防的基本条件。

其次,应当“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

这是加强对未成年人进行人格培养,提高未成年人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未成年人应当“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这是未成年人对犯罪进行自我防范的重要主观条件。

【活动】
想一想:在自己和同学身上存在哪些不良行为?
议一议:这些行为会带来哪些危害?
做一做:你打算怎样改正自己以及帮助同学?
【课堂小结】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接班人。

青少年应该珍惜学习机会,积极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注重沟通;要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不模仿电视、电影、音像制品和文学作品中的犯罪行为;要谨慎结交朋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切莫虚荣攀比,以免让自己陷入危机;要提高警惕性,增强防范意识;还必须要掌握自救本领,避免不法侵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