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豆工业发展现况及面临困境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大宗农产品中,大豆产业链最长,涉及种植、加工、食用油供应、饲料、养殖、肉类生产、菜篮子工程等方方面面。

我国加入WTO 以来,大豆产业经历了巨大变化。

一是国内大豆生产萎缩,自给率下降至20%以下,且有进一步下降趋势。

2001年—2012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逐渐下降,特别是近年来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以每年1000多万亩的速度缩减,全国大豆产量从1541万吨降至约1300万吨;同期大豆进口量由1394万吨增加到近5800万吨,大豆进口量占国内大豆消费量的比重由48%上升到82%,对进口大豆的依附程度越来越高。

二是大豆加工业被外资垄断。

目前我国大豆实际加工能力都控制在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四大跨国粮商手中。

跨国粮商通过参股并购和独资方式控制了我国近80%的大豆加工能力,基本完成了在我国的战略布局。

从行业构成上看,形成了外资为主,国有和民营为辅的格局。

外资携其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实施了对我国大豆加工业环节的控制。

三是从大豆定价权看,中国企业一直不能参与国际定价。

目前,中国企业只能在CBOT从事期货交易,被动接受CBOT设定的价格。


国已垄断了世界大豆出口市场90%以上的贸易份额,掌握着国际大豆市场的定价话语权。

这些变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我国大豆生产不断萎缩,大豆及相关产品价格波动剧烈,产业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弱。

这些都是在大豆市场高度开放的条件下产生的,但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传统生产方式与国外先进生产方式之间的巨大差距。

面对大豆产业的困境,我们认为,应该重新审视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在国际化开放条件下建立我国大豆现代产业体系及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实现大豆种植生产的现代化和国产大豆加工的国际化。

文章由12BET 提供。

同时,将国产大豆的生产、收储、加工、销售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国产大豆产业尽快形成现代产业链,从而提高中国大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保持大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此,我们建议:一是以提高单产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大豆种植业的现代化水平。

大豆种植业是大豆产业体系的基础,只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大豆种植业的现代化水平,才能缩小与进口大豆的成本差距。

目前大豆种植业需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推进科技攻关,大力加强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在含油率及单产方面的科技研发,注重引进吸收先进技术,改良大豆品种,提高大豆单产;第二,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使之成为引导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第三,提高补贴水平。

美国对大豆的补贴相当于大豆出口价格的30%—40%。

中国提高对大豆的
补贴水平是必要的,要在继续坚持最低保护价制度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良种推广补贴的范围和力度,增加新技术推广及农机深耕补贴。

二是增强大豆加工企业核心竞争力。

现代大豆加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进行全球资源配置和市场营销,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实行贸易加工一体化经营,而这些恰恰是我国大豆加工企业的短处。

目前我国有少数加工企业如中粮、九三油脂等正尝试朝这种经营方式发展。

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国内企业通过联合、收购、兼并等手段,形成以民族大粮商为首,包括中小型大豆压榨企业、大豆贸易商及资本市场投资公司等在内的产业集群,支持民族大豆企业到南美、南亚和东非进行资源开发,并寻找战略性合作伙伴,走国际化道路,参与到国际大豆产业链条中,以增强市场的竞争力,提高品牌收益。

三是建立非转基因大豆定价中心。

当今,全球各国越来越重视绿色生态环保和食品安全,中国可以此为契机在国内外市场上扩大宣传,向全球推广健康非转基因大豆,把非转基因食品作为一个新品类,与转基因产品鲜明区别开来。

同时对我国大豆主产区实施原产地保护。

通过分化新品类,打造新品牌,建立非转基因大豆定价中心。

四是研究制定开放条件下大豆产业政策支持体系。

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对外资强力渗透中国大豆产业的风险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论出台科学的产业发展政策,包括大豆种植业发展政策、技术贸易政策、外资并购政策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