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干县第二中学等四校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联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新干县第二中学等四校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联考试题
第I卷选择题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这说明西周宗法制度确立的主要目的是
A. 削弱庶子政治权力B。

区别大宗小宗
C。

规定嫡长子为世子 D. 稳定统治秩序
2.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检察院(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责备亲王府秘书长(长史)权万纪,责怪他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柳范说“房玄龄还不能阻止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

”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砚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嘉勉,这反映出
A。

唐代监察机制完备B。

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
C。

唐代谏议制度形成D。

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
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趋
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B。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D。

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4.1984年通过的《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可同联合王国和其他国家建立互利的经济关系"“可以‘中国香港’名义单独地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关系,并签订有关协定”。

据此,下面表述合理的是
A。

《声明》为英国干涉香港事务埋下了伏笔B。

香港将享有受法律保护的高度自治权
C。

香港获得了独立处理涉外事务的权利D。

香港可根据需要开展独立外交活动
5.《都城纪胜》记载,南宋都城临安”街坊替市,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据此可知,当时( )
A。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

坊市制度开始打破C。

商业经营不受限制 D. 抑商政策有所松动6.禁榷制度是中国古代政府对某些特定商品实行专营的制度。

宋人韦骧评述道:“榷财之制非古也,自汉武始之矣.……晋、魏、隋、唐以来,皆沿而为法,盖后世财用浸阔,不可一日无榷也.”禁榷制度A. 强化君主专制是前提B。

有利于增长国家财政C。

弱化了重农抑商政策D。

是历代王朝采用的经济
政策
7.清末,有外国人描述洋务企业:“每部门都有一些衣服华丽而懒惰的士绅,各处偃息,或专心钻研经书。

我们向英籍经理询问,才知道他们是主管官吏们的朋友;虽然对于工作一无所知……但是他们都领薪水,当监督、稽察和上司……机器没有人看护,坏了没有人管。

”上述现象说明
A。

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极力渗入洋务企业的管理
B。

士人面临读经科考和参与洋务的两难选择
C. “中体西用”思想因士绅抵制而难以落实
D。

官办经营体制导致洋务企业弊病丛生
8.下表是民国时期部分进口商品统计表(单位%),由此可推知当时中国
年份棉






交通
器材


19 1310.3
0。

5
1.80.8
1。

4
19 361。

5
3。

8
0.5 5.6 6.4
A。

轻工业发展迅速B。

经济结构趋于合理C. 重工业发展迅速D。

实现了关税自主9.下表为主要国家人均消费需求情况,该表说明
国家中国美国瑞典加拿

德国日本
时间1887

1936
1889

1948
1882

1948
1870

1930
1851

1931
1889

1938
年均增长率0。

92%
2。

1% 2.3% 1.3%14%1。

5%
A。

主要国家工业化同时起步B。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动力不足
C。

中外经济水平的差距巨大D。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10.“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但是,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材料旨在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 不符合基本国情B。

阻碍了农业现代化
C。

不被民众认可 D.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1.《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
样."文中的“动机”主要指
A。

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

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
C。

消灭异端学说D。

繁荣学术文化
12.“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起来?……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5世纪之间,中国文明在应用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与人类的实际需求方面比西方文明要有效得多?”据此可知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A。

实用技术发达 B.政府是科研的主要组织者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13.法国历史学家高弟说:“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要同时把所有的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他们简单地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胃量和消化力在三个月之内都给吃了,这样它就被扼杀了。

”高弟认为维新变法运动( )
A.没有对中国产生影响B.因操之过急导致变法失败
C.渴望夺取慈禧的权力D.采取的措施不适合中国国情
14.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

这说明A。

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B。

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C。

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D。

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15.英国法律史学家梅因指出:“(罗马法)仪式不但和允约本身有同
样重要性,甚至比允约更为重要".如果一个固定形式被遗漏或误用,法律行为便告失效.相反,如果所有程序和仪式均已正确进行完毕,即具有法律效力,至于法律行为是否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在所不问.这表明罗马法
A。

具有明显的习惯法的痕迹 B. 不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 存在过分注重形式的缺陷D。

缺乏判决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16.1807年《普鲁士王国所有城市规程》规定:国家只保留对各城市的最高监督权和司法权,其余权力归城市所有。

但因反对势力强大,规定成一纸空文。

在法国“二月革命”影响下,德国爆发革命并通过1849年宪法,内容涉及联邦制、议会制等。

但普鲁士国王不合作,宪法流产。

1871年德国宪法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专制色彩。

德国60余年的探索充分体现
A. 法德两国合作源远流长B。

工业革命保障政治发展
C. 政治民主化具有艰难性D。

启蒙运动促进政治变革
17.“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国内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还促使他们纷纷组织起实力雄厚、采用资本主义方式经营、不再具有浓厚的行会传统和平均主义的特性新型的贸易公司。

”材料中的这一现象
A. 促进了价格革命的发生
B. 直接推动重商主义的
产生
C. 表明欧洲出现商业革命
D. 表明西欧贸易中心的转移
18.加州大学教授彭慕兰认为:英国及欧洲的工业化即“欧洲奇迹”,几乎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偶然",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新大陆的关系这两项“根本性的突破”,才使西欧胜出。

由此可见西欧得以胜出的主要原因是
A。

新航路开辟 B. 资产阶级革命C。

工业革命 D. 中国社会制度落后
19。

伯恩斯在《世界文明史》中认为:从1770年到1870年左右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盛时期……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理被残酷无情地应用于工人阶级,对那些靠占有过日子的人不一定有用.罢工和集体谈判几乎受到普遍的谴责。

工会的数目很少,而且反抗资本主义力量很脆弱.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

材料旨在说明
A。

社会普遍存在不平等 B. 当时市场经济的弊端
C。

弱势群体缺乏社会保障D。

工人缺少政治诉求的渠道
20.到1920年末,苏维埃俄国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危机中,谷物产量只能达到战前的54%,经济作物更糟糕,棉花仅有6%,甜
菜不到7%。

工业情况更糟糕,工业产品仅达到1913年的1/7。

人民陷入饥饿和生活困苦中。

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由于
A。

政策调整迟滞对经济的负面效应B。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严重
C。

协约国的武装干涉破坏经济发展 D.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恶果
21.苏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曾规定:“1933—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

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

1%降低为14.5%”。

这说明当时A. 苏联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B。

苏联重视调整经济结构
C。

苏联更加重视轻工业发展D。

苏联否定斯大林模式
22.历史学家钱乘旦曾写道:“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

”这里修补的“两个方向”具体指
A. 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和西欧国家建立共同体
B.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 推行计划经济发展模式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推行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政策和西欧国家一体化23.“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
一种新的殖民主义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下列对这一观点的评述中,正确的是
①阐述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其观点是正确的
②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但其结论是错误的
③折射出了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影响
④反映了当前一部分国家和人民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A。

②③④B。

①③ C. ①③④D。

②④
24.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材料中说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
A. 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B。

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C。

加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D. 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25.“对大多数人来讲,现实社会完全缺乏理想和希望,它沉溺于过时的自满,陶醉于物质与消费,”……精神空虚迷茫,处在异化的非人性发展状态”,其在艺术上突出表现为
A。

古典主义 B. 浪漫生义C。

现实主义D。

现代主义
第II卷
本卷共4大题,共50分
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总统大选刚刚尘埃落定,美国的发展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其政治、经济、外交等历史进程均有很强的国家特色。

材料一(美国)国会拥有国家意义上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可以制裁以州为基础的派别活动,防止州与州之间的恶性竞争,并将为各州的民主政体提供有力的保障。

同时宪法也让各州以种种方式保留了自己的主权,……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院和众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美国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

1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同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财产税法》,规定对盈利超过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5万美元以上的收入者征收超累进税,使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稍显公平.
--马克斯。

韦伯《世界经济通史》
材料三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终止了美元兑换黄金,从而使世界货币体系由美元—黄金本位制转变为纯美元本位制,破坏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支柱.从此以后,美国一方面可以不受黄金储备的限制合法地通过大量印刷纸币进行美元贬值,赖掉以前的债务,另一方面又不断扩大国际收支逆差,让外国新流入黄金为政府企业和个人债务继续融资。

——刘自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历史影响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国会的权利有哪些? (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措施的特点.(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3分)
(3)综合上述材料,美国发展的历程对中国崛起的启示.(4分)
27。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选自白海军《2049―相信中
国》
依据图示任选一角度,分析近现代我国政治文明演变的特点并进行论述(要求:主题明确,论从史出,史实充分,逻辑严密)。

2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中国没有经历产业革命,但不能抹煞封建政权内部所发动的近代企业的运动中为争取中国现代化而献身的人的动人事迹。

中国人自制轮船的试探,在福州船政局开办不及十载的1875年便已开始发动。

--摘引自《詹天佑文选》、汪敬虞《论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等
材料二: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

抗日战
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

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

具体表现在:
时间电力工业煤炭工业生铁钢
1920年772百万千

14.2百万
公吨
436815

30000吨
1936年1724百万
千瓦
26.2百万
公吨
958683

556347

增长率9﹒4%7%9%40%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摘编)
材料三: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

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所提示的角度并联系所学,指出近代民族工业最初产生的时、空范围。

(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2分)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

(4分)
29. (10分)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樊树志《国史概要》(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体现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相关主张。

(4分)
材料二……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2)根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主张,(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主张产生的背景。

(2分)
材料三古今万国,政体不齐,治乱各别。

其拨乱为治者,罔不舍旧谋新,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由个人政治,趋于国民政治;由官僚政治,趋于自治政治。

……此所谓世界系之轨道也。

吾国既不克闭关自守,即万无越此轨道逆此潮流之理。

进化公例,适者生存。

凡不能应四周情况之需求而自处于适宜之境者,当然不免于灭亡。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3)依据材料三,请用一句话概括陈独秀的观点,(1分)并指出其论证的理论依据。

(1分)
2018届9月高三联考历史答案
1.D【解析】惧其散而无“统"也等字眼意在强调西周宗法制度确立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稳定稳定统治秩序,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削弱庶子政治权力不是主要的目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区别大宗小宗也不是主要的目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规定嫡长子为大宗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

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知道,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用,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休养生息,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取得了“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由此可以知道,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故B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唐代监察机制完备,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李世民善于纳谏,故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

3。

C【解析】根据题干中“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可知,费正清主张以近代化史观来解读鸦片战争。

根据近代化史观的观点,鸦片战争的性质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故C项正确。

A项没有体现近代化史观,排除。

以近代化史观解读,鸦片战争实际上间接地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历程,故B项错误.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所涉及的内容涵盖宽泛,与材料没有直接的联系,故D项错误。

4.B【解析】从材料“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单独地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关系,并签订有关协定。

”可知该声明表明香港特别行政区具有高度的自治权,体现不出英国干涉香港的内部事务,故A错误.题干中声明表明香港特别行政区具有
法律保护下的高度自治权,故B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独立处理涉外事务的权力。

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不享有独立处理涉外事务的权力,故C错误。

材料表明香港只能同各国保持经济、文化关系,没有说明香港有外交权力。

香港没有外交权力,不能进行外交活动,故D错误。

5。

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宋代打破坊市制度、商业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说明政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项正确.题干体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没有体现经济重心的变化,排除A。

B项是对题干的片面反映,不是全面反映题干的内容,排除。

C项商业经营不受限制的说法不正确,仍然受政府控制,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6。

B【解析】从“是中国古代政府对某些特定商品实行专营的制度”可以看出这一制度主要涉及的是经济方面的问题,没有强调他对政治的影响,所以A选项排除。

B选项说法正确,正是这一制度为国家财政提供很多资金来源;C选项说法错误,这一政策是对重农抑商的一种巩固;D选项错误,从“自汉武始之矣.……晋、魏、隋、唐以来,皆沿而为法”可以看出.
7。

D【解析:本题据材料“每部门都有一些衣服华丽而懒惰的士绅,……虽然对于工作一无所知……但是他们都领薪水,当监督、稽察和上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洋务运动官办经营体制导致洋务企业弊病丛生,故D正确。

材料主旨不在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极力渗入洋务企业的管理,故A排除。

材料反映士子对于工作一无所知却参与洋务,没有两难选择,故B排除。

材料也无法体现“中体西用”思想因士绅抵制而难以落实,故C排除.
8。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国时期的经济。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来看以面粉、纺织为主,即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轻工业发展迅速,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轻工业发展迅速而重工业仍很落后足以证明经济结构是不合理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重工业发展缓慢而不是迅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民国时期的关税仍然不是自主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9. B【解析】题干中的表格信息可以体现出,中国的人均消费需求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需求代表的就是一个国家的市场需求,所以可以得出中国的市场需求不足,所以中国没有和欧美发达国家那样迅速的进行工业化,故选B.
10。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论证问题能力.材料的关键是“……但是,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符合中国国情,故AC错误,D项正确,选D。

材料强调的是“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不是阻碍农业现代化,不选B.
11。

A【解析】把“动机"放在材料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分析,主要指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项说法与题意有关,但不完全符合,可排除;C、D项与题意较远,可排除.正确答案选择A项. 12。

A【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中国文明在应用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与人类的实际需求方面比西方文明要有效得多”的信息说明中国传统的科技注重实用技术,故选择A 项.
13。

B【解析】据材料“维新派的重大错误就是想在太短的一个时期内使中国全然改观,要同时把所有的政权机构都抓在手里,……这样它就被扼杀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高弟认为维新变法运动因操之过急导致变法失败,故B项正确。

维新变法运动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故A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主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采取的措施不适合中国国情,故D项错误.
14.A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思想问题。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7年两个凡是思想仍然强大,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当时尚未开展过度的拨乱反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尚未改革,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正确,但材料未体现此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5。

C 【解析】根据材料中“(罗马法)仪式和允约本身有同样重要性,甚至比允约更为重要"、“如果所有程序和仪式均已正确进行完毕,即具有法律效力,至于法律行为是否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在所不问"等信息可知,罗马法有个突出的特点是过于注重形式,以致于会出现不能反映当事人真实意思的情况,故C项正确。

讲究形式程序并不就是习惯法的痕迹,排除A;B项材料没体现;D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
16。

C 【解析】题干材料仅有“在法国‘二月革命’影响下,德国爆发革命并通过1849年宪法,内容涉及联邦制、议会制等",不能充分说明法德两国合作源远流长,故A项错误。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