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海南省定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安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
历史科试题(文)
考试日期:11月9日(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卷I选择题
(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考生将符合题意的选项选出,将其序号填入答题
卡相应位置。
)
1. “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
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 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 有教无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题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④是错误的;这不是孔子的思想精华。
思想精华指的是对历史有积极影响的思想,而它是消极影响。
通过排除法,所以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儒家思想•孔子思想
2. 《墨子》中说,天帝经常监察人的行动,特别是统治者的行动。
他以祸惩罚那些违反天意的人,以福奖赏那些顺从天意的人。
这主要反映了墨子思想
A. 严厉批评儒家现实主义
B. 体现下层百姓精神诉求
C. 构建中国最早宗教信仰
D. 为统治者营造集权氛围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帝经常监察人的行动,特别是统治者的行动。
他以祸惩罚那些违反天意的人,以福奖赏那些顺从天意的人,这体现了“兼爱”思想;这些表明了下层群众的精神诉求,故B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3. 中国园林追求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下列与中国园林体现
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A. 万物皆备于我
B.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C.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D.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信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大致意思,即虽然是人为的产物,但是好像是天然出现的。
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AB两项都是强调人是世界的中心,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规律,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符合题意,正确。
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概况
4. 有人写道:“先秦诸子百家,儒、墨、道、法究竟谁是谁非?”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 社会现实
B. 人与社会的和谐
C. 人的生命
D. 人与自然的和谐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与理解。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时期。
面对社会的大变革,诸子思想家纷纷对社会现实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展开批驳与争论,希望用自己的思想来改造社会。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分析选项,A项最为恰当,所以应选A。
考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5. 有一说法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C.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天人感应”在于强调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衰存亡,都是上天的意志。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与“天人感应”无直接关系,故可排除;“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人们服从皇帝就是服从上天,反对皇帝就是反对上天。
故正确答案为B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思想;
6. 朱熹和王阳明对“天理”进行了不同的解释,两者相同的本质意图是
A. 否定佛教、道教的教义
B.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 发扬光大儒家学说
D. 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答案】B
【解析】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均是对儒学的的发展,均是把封建伦理纲常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区别仅在于,得到“理”的方法不一样,前者“格物致知”,后者“发明本心”。
二者的根本目的,均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故B项正确;儒家、道教、佛教三教合一成为理学兴起的重要条件,故A项错误;C项是重要目的,不是本质意图;D项是理学的积极作用,不是意图,排除。
7. 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B. 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
C. 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D.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反映了民本思想,并提出要限制君权,对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发展,A项说法正确,但与设问不符。
黄宗羲认为应该限制君权,但并未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 B项说法错误,所以选B。
C项思想主张由顾炎武提出,但与设问不符,排除。
明清进步思想的出现得益于经济的发展, D项说法正确,但与设问不符。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分两步走,一是理解“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二是紧扣设问要求“不正确的是”,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8. 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 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B. 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 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D. 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答案】A
【解析】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传入欧洲,分别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开辟新航路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这系列事件共同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封建社会的衰落,故A项正确;B项是对中国的影响,不符合材料;C项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D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
点睛:材料“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反映了中国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的作用;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个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9. 《九章算术》共收有246个数学问题,分为九章,分别是:方田(田亩面积计算)、粟米(谷物粮食的按比例折换)、衰分(比例分配问题)、少广(已知面积、体积、求其一边长和径长)、商功(土石工程,体积计算)、均输(合理摊派赋税)、盈不足(双设法问题)、方程、勾股。
这反映了其突出特点是
A. 偏重理论
B. 重视实用
C. 内容严密
D. 世界领先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九章算术》均是研究方田、粟米等均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事情,体现了重视实用的特点,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偏重实用而非理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反映内容是否严密,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世界领先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0. 电视剧《大国医》在央视八套黄金剧场播出后,获得观众好评,这是一部表现中医的正
剧。
被医学家誉为“万世宝典”的是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千金方》
D. 《本草纲目》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被后世誉为“万世宝典”,故B 项正确;A项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排除;C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排除;D项是药物学著作,排除。
11. 明代胡应麟在分析小说盛行的原因时指出:“古今著述,小说家特盛……夫好者弥多,传者弥众,传者日众则作者日繁。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A. 小说成为明代唯一受欢迎的书籍
B. 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市井生活丰富
C. 明代社会精神追求日益下降
D. 明代小说呈现世俗化特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夫好者弥多,传者弥众”小说受欢迎,但不能说成是唯一受欢迎的书籍,故A项错误;小说是市民阶层的产物,“传者日众则作者日繁”仅仅小说繁荣与市井生活丰富不相符,故B项错误;明朝小说繁荣反映了明朝市民阶层的壮大,不同阶层有不同的文化追求,认为小说繁荣是明代社会精神追求日益下降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小说是市民阶层的产物,也说明小说具有世俗化特征,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小说的成就
12.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社会根源是
A. 市民阶层壮大
B. 农民娱乐的需求
C. 文人士大夫的雅好
D. 宫廷贵族的消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题眼是“社会根源”。
题干中的这种艺术形式是词,它产生的社会根源是市民阶层的壮大,故A项正确;B、C、D三项皆不是根源,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3.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列哪种中国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A. 书法
B. 绘画
C. 戏剧
D. 杂技
【答案】C
【解析】从“三五步走遍天下”可知是在运动中,书法和绘画是静态艺术,排除A和B。
“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等描述可知这种艺术极具夸张,这与杂技不符,很明显是在演戏,故C项正确,D项错误。
点睛:住“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这是夸张的虚拟化场景;这符合京剧的特点。
14. 湖南湘西传出令中国考古界兴奋的消息:大批秦朝官方文书档案重见天日,至今已出土数量达36000件。
这批文书属于地方县政府档案,从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之年直至他去世,一年不缺。
请推测这批书写在竹木简上的秦代文书档案的主要文字字体是
A. 甲骨文
B. 小篆
C. 草书
D. 楷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简化的字体小篆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文字,因此,秦代文书档案的主要文字字体是小篆。
A是商朝出现的文字,C、D是魏晋时期出现的字体,故选B。
考点:中国汉字的演变脉络。
点评: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15. 智者学派运动被看作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其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则被视为西方第一
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其核心思想内容是
A. 强调追求真理
B. 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地位
C. 尊崇理性,强调道德作用
D. 提倡人性,强调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反对迷信,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故B项正确;A 项是亚里士多德的主张,排除;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故C项错误;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故D 项错误。
点睛:首先明确普罗泰格拉的主张;然后结合其主张来分析四个选项,从而得出答案。
16. 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实现人所具有的本质,要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进行审查,要随着历史的进展而确立新的观念、新的思想。
这反映出他主张
A. 不断地认识自我
B. 不必遵守法律判决
C. 肯定美德的作用
D. 人人生而自由平等
【答案】A
【解析】苏格拉底的思想观点: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崇尚理性和思想自由,遵从法律判决并誓死捍卫个人自由尊严。
根据题目中可以得出,故A项正确;根据苏格拉底的思想观点,故B项错误;题目中没有提到美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故C项错误;斯多亚学派主张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不属于苏格拉底的观点,故D项错误。
17. 文艺复兴前欧洲人“为了信仰而生活”,文艺复兴后欧洲人“为了生活而信仰”,这句话表明了
A. 文艺复兴前后,人神主导地位的变化
B. 文艺复兴让人们有了真正的现世生活
C. 文艺复兴第一次把人放到世界和社会中心看待
D. 文艺复兴后,人在反对神的存在以及对人的束缚后的人性自由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文艺复兴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使人们从宗教思想的束缚中被解放出来,所以从“为了信仰而生活”到“为了生活而信仰”体现出了人神主导地位的变化,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才让人们有了真正的现世生活,这种说法夸大了文艺复兴运动的作用,故B项错误;最早把人放到世界和社会中心看待,是在古希腊智者运动时期,故C
项错误;文艺复兴后,人在反对神的存在以及对人的束缚后的人性自由,这一说法有误,故D 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18. 马丁·路德说:人人该以《圣经》为独一无二的真理来源。
该观点意在
A. 主张因行称义
B. 否定神学
C. 倡导人性解放
D. 宣扬因信称义
【答案】D
【解析】路德是著名的宗教改革的领导人物,“人人该以《圣经》为独一无二的真理来源。
”说明人们要相信《圣经》,信仰基督教,即“因信称义”,不是主张因行称义,故A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否定神学,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提到人性解放,故C项错误。
【名师点睛】
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即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19. 孟德斯鸠认为民主制腐化,就会产生极端平等的精神,导致“多数人的专制”;贵族制腐化,贵族的权力就会变得专横;君主制腐化,会导致“一个人的专制”。
其观点的核心是
A. 没有完美的政体形式
B. 强调权力的制约平衡
C. 提倡社会契约论思想
D. 主张实行人民的自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孟德斯鸠是主张寻求权力之间的平衡,再联系其三权分立学说可知,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孟德斯鸠不希望出现专制的局面,没有探讨政体的完美性,排除A;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20. 当爆发于18世纪的这场运动使“宗教、自然观、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时,它所产生的重
大政治影响是
A. 促进了欧洲人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B. 根据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
C. 动摇了欧洲对罗马教廷的迷信
D. 彻底摧毁了欧洲人的宗教信仰
【答案】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影响
卷II
(本卷共4小题,21题16分,22题16分,23题14分,24题14分,共60分。
考生需在答
题卡上作答)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二为他们的政权合法性寻找某种原则,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最大成就是,使这个从未亲身经历封建时代的新文人阶层相信,孔于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
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材料三惟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适合,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孟子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
景。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儒学为支持中央集权提供的理论主张,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思想:主张施行“仁政”;统治者应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注重教化;民本思想。
背景: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遭破坏,社会动荡,矛盾尖锐;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士阶层兴起;文化环境宽松,百家争鸣。
(2)主张:君权神授;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
从孟子的思想、董仲舒的汉代儒学等方面来分析考查的。
(1)从材料“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中可以分析孟子的主要思想。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分析孟子思想产生的背景。
(2)第一问要注意联系董仲舒的主张,即君权神授、大一统;第二问从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及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于后世历史的影响方面回答。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古希腊哲学繁星般的智慧天空中,其实智者学派也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纵然在哲学争鸣的古希腊时代被苏格拉底的理性论批倒,但其将哲学的思辨注入了古希腊哲学思想的肌体;即使他们在思辨的道路上走到另一个极端,但正如一些学者所言:没有智者学派,就很难设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冉海涛《古希腊智者学派之浅析》材料二文艺复兴在各方面都创造了毫不逊色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成就。
伯鲁乃列斯基的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从古罗马万神庙而来,米开朗琪罗的圣彼得大教堂穹顶更是将恢宏壮阔、庄严崇高发挥到无以复加。
……在理性的建筑构图原则中加入了艺术家的创造激情和审美装饰,建筑史开始了充满人性、向往自然、追求和谐的新篇章。
——《略论文艺复兴建筑的历史成因及历史地位》材料三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持续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即曾为恩格斯所称赞的“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
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创造了法国历史上一个灿烂夺目的时代,因而人们一般把18世纪称作法国的“启蒙世纪”或“哲学家的世纪”。
——黄淳《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及其特点》(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智者学派的历史地位及历史贡献。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世纪”所倡导的主要思想和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答案】(1)历史地位:是古希腊哲学中的重要流派。
历史贡献:以人和人类社会为研究的主题,开始关注“人”本身;特别重视人的价值和思想自由,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教授辩论、演说技巧、参政知识等,促进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
(2)现象:文艺复兴时期建造了许多气势恢宏、充满人文气息的建筑。
主要因素:意大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等。
(3)主要思想:天赋人权说;民主、科学、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学说;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
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成为早期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鼓舞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在古希腊哲学繁星般的智慧天空中,其实智者学派也是一颗璀璨的明星”进行概括;第二小问从智者学派的人文思想及“哲学的思辨”的影响等方面回答。
.....................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天赋人权说;民主、科学、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学说;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
;第二小问结合“行将到来的革命”及所学知识来回答。
23.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人生而是自由的,可是现在他却处处带着镣铐。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材料二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
”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
”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
……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1)归纳材料一中两国思想家主张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不同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欧洲思想家对待中国文化的两种不同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不同观点的相同立场。
【答案】(1)共同主张: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不同影响:法国的启蒙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中国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并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也没能引发一场社会革命。
(2)不同观点:伏尔泰等尊崇中国文化,认为儒学符合道德和理性;孟德斯鸠等批判中国文化,认为儒学维护专制主义统治。
相同立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
【解析】(1)第一问中的相同点:明清时期中国的进步思想家们主要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的君主专制。
专制主义十分强大的法国,在启蒙运动时期进步思想的斗争矛头也是直指专制君主。
也可以通过材料中的相关内容来分析归纳。
明清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卢梭认为人生而平等,也是反对专制主义倡导自由平等。
不同影响可从当时两国的不同的社会环境、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来分析归纳。
(2)根据材料二关键信息“伏尔泰,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孟德斯鸠、卢梭,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等,不难归纳、概括得出欧洲思想家对待中国文化的两种不同观点:伏尔泰等尊崇中国文化,认为儒学符合道德和理性;孟德斯鸠等批判中国文化,认为儒学维护专制主义统治.结合所学知识,伏尔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