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释】①民国六年:即1917年。
②伊:她。
(选自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附:创作背景说明
①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这场运动使得知识分子在劳动人民身上找到了革新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因而提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
这个口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工人阶级的新认识。
《一件小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把人力车工人作为正面主人公加以歌颂的作品。
②《一件小事》当作于1919年下半年,首次发表于1919年12月1日出版的《晨报》“周年纪念增刊”上,文末的“1920年7月”可能是收入集子时作者的误记。
这是鲁迅被生活中偶然经历的事情所触动,并被偶然遇见的车夫所感动,然后以此为原型而创作出的一篇作品。
4.下面选项均为在推进故事情节发展时常常运用的好办法,你认为上面的故事运用了哪一种方法?请选择并结合内容说明。
A.设置悬念
B.一波三折
C.结尾出乎意料
5.下列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第③段描写了环境:大风正猛,天气寒冷,路上行人很少。
这环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萧条,能烘托车夫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自觉担当精神。
B.第⑤段画线句写出了“我”对车夫的埋怨和不满,表现“我”内心的冷漠,从侧面突出车夫的敢于担当,也为下文“误了我的路”埋下伏笔。
C.第⑥段“我”说的话,车夫可能真的没听到,因为他当时的注意力都在老女人身上;也可能听到了,但他不认同“我”的观点,所以没理会。
D.《一件小事》写的是真实发生的事件,鲁迅把生活中偶遇的人力车车夫作为正面主人公加以歌颂,他对工人阶级的认识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6.故事的标题是“一件小事”,文中也两次提到了“小事”,这真的只是一件小事吗?为什么?请作出判断,并阐述理由。
7.读完这个故事后,小文也想创作一个故事。
请你以上面《一件小事》为例给他提两条建议。
(温馨提示:可以从情节设置、人物刻画或主题设定等方面给出建议。
)
三、探究唐诗(18分)
①宫体诗渐渐有人觉得腻味了;陈子昂、李白等说这种诗颓靡浅薄,没有价值。
他们不但否定了当时古体诗的题材,也否定了那些诗的形式。
一般作家却只大量地仿作七言的乐府歌行,带着多少的排偶与谐调。
——当时往往就这种歌行里截取谐调的四句入
易二人在政治上都升沉了一番;他们却继承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
他们开始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主张诗要“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情”,“嘲风雪,弄花草”是没有意义的。
他们反对雕琢字句,主张诚实自然。
他们将自己的诗分为“讽谕的”和“非讽谕”的两类。
他们的诗却容易懂,又能道出人人心中的话,所以雅俗共赏,一时风行。
当时最流传的是他们新创的谐调的七言叙事诗,所谓“长庆体”的,还有社会问题诗。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注释】①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两句说,如果自己得到重用的话,可以辅佐皇帝实现超过尧舜的业迹,使已经败坏的社会风俗再恢复到上古那样淳朴敦厚。
这是杜甫一生执着追求的理想。
②《沧浪诗话》说诗“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沈着痛快”。
“优游不迫”就是“温柔敦厚”。
沈着痛快,指诗深厚稳健,直率而无拘泥之态。
“沈”同“沉”。
8.下面诗歌中,不能证明
....第②段画线句子所表达的观点的一项是()
A.《石壕吏》B.《望岳》C.《春望》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9.请从下面所学诗歌中任选一首来阐述“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这一观点。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B.《春夜洛城闻笛》
C.《渡荆门送别》
D.《送友人》
10.第④段“古文家韩愈,跟着他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中的“造奇喻”让你想起《晚春》中的哪些诗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11.请你结合上文的观点,探究《唐诗三首》中将杜甫的《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卖炭翁》选编在一起的原因。
12.“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下面选项中,你认为哪位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受到杜甫的影响?请选择,并联系其诗作说明理由。
A.王安石
B.陆游
四、阅读古诗文(22分)
葡萄①
〔唐〕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
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②,
莫辞添竹引龙须①。
(选自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
【注释】①这首诗是诗人于元和元年五月在江陵写给他的好朋友张署的。
诗人于贞元十九年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亦被贬至临武。
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
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诗与张署共勉。
②马乳:葡萄的一个优良品种。
③龙须: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
马说
〔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龙说
〔唐〕韩愈
龙嘘①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
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②,薄日月,伏光景③,感震电④,神变化,水下土⑤,汩陵谷⑥,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
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⑦也。
《易》曰:“云从龙。
”既曰龙,云从之矣⑧。
(选自《古文观止》)【注释】①嘘:喷吐。
②茫洋穷乎玄间:茫洋,深远广大。
穷,尽,到达。
玄,幽远。
③薄日月,伏光景:薄,靠近,逼近。
伏,遮蔽,隐藏。
景,通“影”。
④感:通“撼”,撼动。
⑤水下土:指云化为雨,润泽大地万物。
⑥汩:本指水流的样子,此处作动词,淹没。
⑦为:造,创造。
⑧既曰龙,云从之矣:既然叫作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
13.下面成语中“策”与“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出谋划策B.策马扬鞭C.束手无策D.挟策读书14.小文对于《龙说》中“信不可欤”的“信”不理解。
请根据《古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帮他为此句中的“信”选择最恰当的解释。
()
A.的确,确实B.信用,守信用C.随意,任凭
15.小文同学在阅读完这三则古诗文后,整理出以下表格,进行梳理与探究,请你一起参与,并将表格补充完整。
参考答案
1.皎销苍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皎洁:明亮而洁白。
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
苍劲:指老练刚劲。
2.白露为霜曲径通幽处鸡犬相闻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篇名句和古诗文的识记理解。
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本题中应注意“露、霜、幽、闻”等字的写法。
3.示例:我喜欢A,因为这本书可以为我阅读一些古籍经典作引导,为我指点阅读门径;同时,这本书娓娓道来,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和特色鉴赏。
根据题干,能够结合名著内容、特色和阅读体验,说明喜欢的理由即可。
示例一:我选择B,因为这本书成功塑造了保尔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他从小在社会底层饱受折磨,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其后还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仍不向命运屈服。
全书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
阅读这部名著,可以让我感受保尔巨大的人格魅力,从中汲取精神养料。
示例二:我选择C,因为这本书是路遥的呕心沥血之作,获得过茅盾文学奖,书中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兄弟虽然只是两个平凡的农民,但都有着一颗不平凡的心,面对生活的磨难,他们勇敢面对,把磨难当做前进的动力。
这本书中描写的个人奋斗和自我精神追求,充满了正能量,让我我明白生活的意义,以及应该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
示例三:我选择D,因为这本书描述了音乐家贝多芬、雕塑家米开朗琪罗、文学家托尔斯泰苦难坎坷的人生历程,这些精神英雄激励着我勇于面对苦难,安慰和鼓励身处逆境的我,使我振作起来,和命运作斗争,以乐观的态度直面人生。
示例四:我选择E,因为这本书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叙述了一个带有神色彩的故事,同时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史,对于不曾接触或不敢接触哲学的人,它无就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镇。
它的出现也说明了哲学不是脱离于现实的。
《苏非的世界》能让我从困惑迷茫中走出来,让我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所在,让我对世界万物强大的生命力感到震撼,让我认识到生命的珍贵。
示例五:我选择F,因为这本书是朱光潜先生专门给中学生写的,以书信的形式,探讨了读书、习俗与改革、爱情与道德等十二个话题。
话题不同,讨论的重点不同,但隐隐有个基本理念贯穿其中,就是希望中学生学会生活。
朱光潜先生如长者劝导似的语重心长,如老友交谈般的诚恳真挚,读来亲切自然,受益颇多,令我获益良多。
4.示例:我选B,这是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我”先是好不容易叫到了车,在途中,车夫不小心碰倒了老人,“我”心里想着车夫可以直接离开,但是,车夫却选择了带老人去巡警分驻所,结果我只能下车。
“我”以为自己给了车夫铜板就可以心安,结果却感到惭愧与不安。
5.D6.示例:知识分子从普通民众身上看到不平凡的品质,从而引发自我反省、自我革新,影响深远。
7.在情节上可以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在刻画人物方面可以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对话等;在主题方面可以设置以小见大、发人深省的主题。
【解析】4.本题考查写作方法。
“设置悬念”“一波三折”“结尾出乎意料”都是推进故事情节
的办法,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此段文字使用了“设置悬念”和“一波三折”的方法,可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示例:我选A,作者使用了“设置悬念”的方法,文章开头“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
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便以这件小事,但令“我”至今记忆为悬念,引发
读者思考:什么样的一件小事能让人记忆至今呢?接着在叙述车把兜住女人,以致摔倒的事件时,又以“没有什么的。
走你的罢”引发第二个悬念:车夫会怎么做呢?最后车夫搀扶女人到巡警分驻所“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引起第三个悬念:车夫的结局会是怎样的呢?文章在不断的设置悬念和解开疑问之中引人入胜。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此篇文章的出处为《呐喊》可知,呐喊是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因此《一件小事》是一篇小说,并非真实发生的事件;由创作背景说明的第②段“这是鲁迅被生活中偶然经历的事情所触动,并被偶然遇见的车夫所感动,然后以此为原型而创作出的一篇作品”可知,所写并非真实发生,是基于生活的一种创作;
故选D。
6.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
从事情本身来看,讲述的是我雇的人力车夫在路上不小心撞到了一位老妇人,“我”不以为意,而车夫坚持送老妇人去巡警分驻所,“我”请巡警转交给车夫一大把铜元之后离开的事情,但结合创作背景第①段“这个口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工人阶级的新认识。
《一件小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把人力车工人作为正面主人公加以歌颂的作品”可知,这件小事背后所彰显的是知识分子对普通民众的全新认识,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宝贵的品质,看到了社会的希望,从而引发了一位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影响深远。
7.本题考查写作建议。
参考第一题可知,情节设置方面,《一件小事》这篇文章善于通过悬念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达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效果,也可以采用一波三折,使得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由文章第④段“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和第⑪段“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可知,作者采用了细节刻画的手法,由⑥—⑨段可知,作者采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由第⑩段“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
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可知,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展现人物形象,因此可借鉴作者用细节、对话和心理描写刻画的人物的方法,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从立意主题上来看,作者题目为“一件小事”,写的也是生活中遇到的一件“小事”,但却从中引发读者的思考,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方法,使得思索、感悟和道理更加真实和深刻。
8.B9.示例:选A,这首诗抒写了听闻好友被贬谪遥远的龙标后将愁心寄予明月,以表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属于抒写自己的生活。
10.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1.示例:①这三首诗都是写实的,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②这三首诗均抒发了诗人对人们的同情。
③这三首诗语言真诚自然。
④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继承了杜甫的诗风。
12.示例:我选B,陆游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有许多表现社会现实的爱国诗篇,这一点和杜甫很像。
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无论是写实上还是抒情上,都与杜甫的“沈着痛快”写实的诗风特别相似。
【解析】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诗歌情感把握。
结合②段中“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
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的内容可知,备选诗歌应是杜甫作于“安史之乱”期间的;
A.《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为“三吏三别”之一。
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练,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
B.《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
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C.《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故选B。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诗歌情感把握。
从备选诗歌中任选一首进行分析即可。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B.《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C.《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创作的律诗。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
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D.《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
示例:选B。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这属于抒写自己的生活。
10.本题考查名篇默写。
“造奇喻”就是运用新奇的比喻,韩愈的《晚春》中“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一句意思是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此句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1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主题。
《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为“三吏三别”之一。
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
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
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结合②段中“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
他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④段中“后来有元稹、白居易二人在政治上都升沉了一番;他们却继承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以及三首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进行分析可得:将杜甫的《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居易的《卖炭翁》选编在一起,是因为它们都反映了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具有强烈的写实性和社会意义。
1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特点。
结合②段中“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
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等可知,杜甫的诗歌反映了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具有强烈的写实性和社会意义。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饰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而王安石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
所以受到杜甫影响的诗人是陆游。
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无论是写实上还是抒情上,都与杜甫的“沈着痛快”写实的诗风特别相似。
13.B14.A15.(1)想要发展却缺少援引的人才(自己)
(2)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3)能赋予云神力,也需要云的帮助才能显示自己的神异。
(4)明君与贤臣相互依存,表达了韩愈盼望朝廷能够尊重人才,选贤任能的心情。
(5)均用了象征的手法,将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寄托在某样合适的事物上。
16.示例:选B。
因为B选项中的文章均用一个美好的所在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在黑暗动荡年代铸造了“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桃源之梦,激励后人为了美好不
断的追求(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在永州的十年,是他人生最失意的时候,他借幽美、静寂的小石潭,抒发自己被贬谪后的失意孤独之情(怀才不遇)。
【解析】1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意思:鞭打。
A.策略;
B.鞭打;
C.计策;
D.竹简;
故选B。
14.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句意:实在是不行的啊。
信,的确,确实。
故选A。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如果要想秋天餐盘中堆满美味的马乳葡萄,就不要推辞,应该增加竹杆扎牢架子牵引龙须。
强调了葡萄的生长需要有人为他牵引枝条。
由物及人,人如果要想有所发展,同样需要有人给以援引。
故葡萄象征着想要发展却缺少援引的人才,联系写作背景“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
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诗与张署共勉”可知,葡萄也象征着诗人自己。
(2)联系写作背景“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
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诗与张署共勉”,结合诗句“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可知,表现了作者仕途坎坷,希望有人给以援引和帮助的心情。
(3)根据《龙说》中的“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可知,龙能赋予云神力,也需要云的帮助才能显示自己的神异。
(4)这三篇文本都运用了象征手法,无论是葡萄、千里马还是龙,都有自己特定的象征意义。
并通过象征手法,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某种思想感情寄托在这种象征物之中。
故三篇诗文的共同点是均用了象征的手法,将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寄托在某样合适的事物上。
16.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A.鲁迅《社戏》是一篇小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
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刘成章《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两文没有相似之处,故不适合用这样的表格进行梳理探究。
B.陶渊明《桃花源记》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宁静和睦的社会生活图景——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这个理想中的美好社会,与当时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柳宗元《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寄托了作者凄切抑郁的情感。
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折射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感情。
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风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也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反映。
文章写“乐”。
听到“如鸣珮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似与游者相乐”。
但好景不长,很快便感到这些“青树翠蔓”、“凄神寒骨”了,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
一乐一忧,正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两文都用一个美好的所在还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或思想。
故可用这样的表格进行梳理探究。
【点睛】参考译文:
《葡萄》:葡萄新抽的芽尚未长全一半还如枯木,高高葡萄架子松散歪斜倒了又被扶起。
如果要想秋天餐盘中堆满美味的马乳葡萄,就不要推辞,应该增加竹杆扎牢架子牵引龙须。
《马说》: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