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鸟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珍珠鸟教学反思
珍珠鸟教学反思1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爱之物,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把它呈现给大家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要想把自己的心爱之物介绍给大家,就得掌握一些描述的方法。
现在,老师先给大家做一些提示:
1、它的样子:形状、颜色、数量、光泽、质地
如玩具熊:它是棕色的,胖胖的,两只眼睛圆圆的,好像会说话的样子。
它坐在沙发的角落里,静静地注视着我们,那样子可爱极了。
2、它的特点:
特点就是这件事物不同于其他的地方,每种物品都有自己明显的特点,比如外形、用途等,所以,如果要想让自己的物品与众不同,就一定要抓住它的特点。
3、你和它之间有意义或有趣的事情:
你和心爱之物发生过什么难忘的事?比如,你的小闹钟,有一次,你赖床的时候,它硬是把你叫起来,所以,你上课就没有迟到。
从此以后,你就再也不赖床了。
4、你对它的感情:
选择这件物品,一定是你“心爱”的,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把这种感情写进去。
三、小游戏
一个人说一件物品,另外一个人猜。
四、写作提纲:
第一步:起一个好听的题目。
第二步:点出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
第三步:描写心爱之物的外形、特点等。
第四步:写出你和它之间的趣事或有意义的事。
第五步:结尾,点题。
珍珠鸟教学反思2
珍珠鸟是一篇文旨优美的课文,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文章主旨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所以我的教学重点就放在这两个方面。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就想如何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我”与小珍珠鸟亲近的这一过程,这一过程体会不好,文章主旨的理解会显得生硬。
所以我还是让学生经过反复的朗读,仔细的体会,并仔细观察图,利用这一具体的形象来体会抽象的东西,经过实践,同学们的反应不错,文章主旨水到渠成。
我首先经过检查预习来了解学生的学文情景。
然后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谈谈各自读文的感受。
学生初读后,有的感受到“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小鸟,作者十分喜爱它”,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还有的说“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鸟有种亲近的情意”。
这些感受都是孩子们独特的情感体验,是真实而可贵的,虽然来自直觉,有些粗糙、肤浅,却是理解主题的基础。
有了理解的基础,就能够引导学生深入读书,理解文章的真正内涵。
整堂课教学我都试着根据文章的特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结果效果十分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极高,普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反思以前上的课总是不能彻底的解放思想,经常不敢相信学生,生怕他们不会,说不出来,总喜欢按照自我所设计的问题循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所以教师们,把机会让给学生吧,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珍珠鸟教学反思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课件4)
1、学生默读课文,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正确认读10个生字。
2、浏览课文,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怕人的珍珠鸟后来会一点都不害怕人,而且和作者相处得非常好?这些变化是怎么来的?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品读课文,尝试回答前面3个问题。
(出示课件5)
1、读课文,说一说: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珍珠鸟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2、找出文中重点句子,深入体会“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合作,探究。
(出示课件6)
教师提出参考方向,学生们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探究某一方面,解决文中的难点、疑点。
(1)为什么文章在起始部分用单独一段强调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2)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
(3)为什么写小珍珠鸟啄那些大文豪的名字?这有何用意?
(4)珍珠鸟开始怕人后来不怕人,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5)“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珍珠鸟教学反思4
珍珠鸟是一篇文旨优美的课文,讲作家冯骥才与他养的珍珠鸟之间发生的故事,文章饱含着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尊重、喜爱,也展现了鸟对人的信赖,是一篇很有韵味,读来想象丰富,感觉异常完美的文章。
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文章主旨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所以我的教学重点就放在这两个方面。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就想如何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我”与小珍珠鸟亲近的这一过程,这一过程体会不好,文章主旨的理解会显得生硬
讲授这篇文章我期望同学们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所以我的课堂导入中的两个故事、词句品味中体会作者情感、课后的拓展延伸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
因为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与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处。
同时,学习这篇文章还想教给学生一些写作的方法。
所以教案的设计上也是比较侧重作者写作方法的理解和体会。
比如课文中关于珍珠鸟外形的描述是为了让学生感受不同文体的文章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让学生透过说明性描述和本文描述的比较体会到作者语言的精到和匠心的独特。
能够意识到文章的描述是为文章的中心和主题服务的,是能够充分展示作者内心世界的。
最后是联系文章中出现的那些描述珍珠鸟的动作的词语(跳、蹦、偏等)让学生从自己的手上找动作并做出动作然
后用一个字表示,此时同学们似乎有了热情,这个目的自然也是让同学们有准确运用动词的意识,认真观察生活的意识。
珍珠鸟教学反思5
在本周四的上午,我们语文组进行了第一次的大教研。
我代表高年级上了一节展示课,我讲的是五年级上册第4课《珍珠鸟》。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活动,先是课前铺垫积累词,词语注释,接下来是活动一,我是怎样一步一步得到小珍珠鸟信赖的,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己先在文中找,然后我出示表格来总结,让学生批注上重点的词语。
活动二,我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珍珠鸟可爱的句子,然后指导学生朗读,并体会出珍珠鸟外形的可爱,动作的可爱,神态的可爱。
活动三是写可爱,我让学生在了解完珍珠鸟可爱的基础上,把它写出来,可以用上文章中的一些句子。
在这环节中,由于在第二模块让学生读的比较好,因此学生写起来比较容易。
整节课,思路比较清晰,紧扣教学目标。
自以为在全五年级语文组的指导下,课堂设计还是比较好的,可是在听完老师们和席老师的评课后,才认识到课堂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对文章的分析不深刻,指导朗读不到位,对课外阅读课的重点把握不够,对学生的能力训练不够,通过这节课也让我们了解到今后应该怎样去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教参备学生。
因此我今后一定要注意扬长避短,使自己不断的进步。
珍珠鸟教学反思6
1、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小珍珠鸟对人的情感的变化,从而自然而然地揭示“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主旨,效果较好。
2、在对主旨的把握上,我主要是通过重点句的分析,让学生理解重点句包含的意思,同时,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板书,让学生从情感上受到熏陶。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个别问题我统得过死,导致一些同学没有积极参与到讨论中。
3、本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两个很有创意的环节:一是“给文中插图起名”。
孩子们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起的名字五花八门,但是每一个名字都能够反映出作者是幸福的,小鸟是幸福的。
这是因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家都是幸福快乐的。
二是在理解课文结尾的一句话的基础上自编或者是借用自己的积累说一句和信赖有关的格言。
这样做对自身健康品质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学习中超越自我,不断进步。
珍珠鸟教学反思7
《珍珠鸟》作家冯骥才的.散文创作,描述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珍珠鸟由一开始对人的惧怕,然后一步步转变为和作者人鸟相依的完美境界,使得作者有感而发:信赖往往创造完美的境界。
课文写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样的一篇美文,要在一课时的时间内完成,如何做到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体味那一种情谊,那一种境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必须的思考之后,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让学生紧紧抓住小鸟在和我不一样相处阶段的不一样表现,以及我对小鸟细致、体贴的照顾这条脉络来研读文本,体会小鸟这种变化并不是意味着它改变了自我的鸟性,而是由于信赖,信赖往往创造了完美的境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初读课文,感受“情意”。
我首先经过检查预习来了解学生的学文情景。
然后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谈谈各自读文的感受。
学生初读后,有的感受到“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小鸟,作者十分喜爱它”,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还有的说“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鸟有种亲近的情意”。
这些感受都是孩子们独特的情感体验,是真实而可贵的,虽然来自直觉,有些粗糙、肤浅,却是理解主题的基础。
有了理解的基础,就能够引导学生深入读书,理解文章的真正内涵。
二、细读课文,理解“真爱”。
经过初读,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
但要理解课文的最终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完美的境界”,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
这“完美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完美的境界吗?这时,我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为什么不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我是怎样赢得珍珠鸟信赖的?”进而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爱:
起初,作者为珍珠鸟营造了一个舒适而又温馨的家,鸟儿才传出“笛儿”般的叫声。
之后,小鸟出生了,可作者却不惊动它们,鸟儿才渐渐把“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
作者所做的这一切,是对鸟儿生活习性的充分尊重。
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可作者却“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飞。
那里体现了作者的包容,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对鸟儿的充分理解和宽容。
鸟儿胆子越来越大,时常接近“我”,这浓浓的爱意,是一种沟通,是零距离的接触。
直到有一天,鸟儿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写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完美的境界”。
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人鸟合一的感人情景,是更深层次的爱――“信赖”。
这种“完美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
有了作者对鸟儿的“不一般”的爱,才有了“信赖”,才有了享受那份完美境界的幸运。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以上相关的句段反复品味、交流。
在“尊重――理解――宽容――沟通――欣赏――信赖”的层层深入的情感体味中,学生对课文最终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完美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
三、赏读课文,感悟“信赖”。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对课文深刻意蕴、丰富情感的欣赏本事,经过欣赏,获得情感陶冶、心灵净化。
在串读课文引读到第14自然段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音乐,在优美的旋律中,孩子们陶醉地读着,情不自禁地表达出自我的感受。
教师适时引导:“此时,你是否已经读懂了作者的心声,谁来谈一谈?”在交流中,有的同学谈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信赖来创造”;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满爱,将会创造多少完美的境界”;更有一位同学谈到了对人生的感悟:“‘信赖’是相互的,‘信赖’是要付出的。
如果我们对别人充分信赖,那么就会得到很多朋友,会创造出很多完美的境界”学生的感受多么可贵,从感性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理性的思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咱们的生活中,信赖无处不在。
珍珠鸟教学反思8
《珍珠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一篇优美散文。
这篇散文描述了人鸟相亲的动人历程,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出完美境界的深刻道理。
教学这课时,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效果较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主要从一下两个方面做的: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条为“进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课上,让学生“选择品读自我喜欢的相关句段”,“与自我喜欢的同学分享欢乐”,“说说自我最喜欢的理由”,“讲讲自我最想倾吐的心声”。
这些资料能够按照自我喜好来学习,能够按照自我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能够按照喜欢自我的语言来表达自我学习的收获。
让学生觉得没有强迫意识,没有厌倦感,学生学习兴趣油然而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同时,简便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良好的学习方式的构成,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发展,构成个性。
二、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受到重视。
本课是一篇词美、句美、情美的佳作,故将教学目标定为“用我的心感受完美的感情”,“用我的心抒发自我的心声”,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重视。
学生经过朗读,认识了大自然的朋友,经过自由品读、研读分析,感受到了我对珍珠鸟的尊重、热爱、感激等,这完全是学生自我阅读实践的结果。
教师并没有用自我的思考束缚学生主动进取的思维,没有用统一的标准去统一学生的思想,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妙语连珠,不时有思维火花的闪现。
珍珠鸟教学反思9
今日我们学习了《珍珠鸟》一课,由于课前没有要求学生预习,我也没有做任何准备,所以仅有依靠“灵感”了。
不知怎样了,今日上课没有一点感觉,自我都调动不起自我的热情来,之后才慢慢找回来。
说来还是学生帮了我。
一上课,我就请学生听录音,自学课文。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他,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之后,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红嘴,‘嗒嗒’啄着我正在写字的笔尖。
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的我的手指。
”当学生听到那里时,都笑出声来,可见他们已经有体会了。
从那里我想到,肢离破碎的课文讲解真是要不得,有时,不预习会有更好的效果。
在课堂上,仿照孙建锋教师,我先后提出了这些问题:“这篇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我相信,同学们一能读得正确、流畅,愿意试一试吗?”“为了更好的学习课文,请自由的、大声的再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标出来。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也许,你自我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想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我吗?”“请同学们汇报阅读中的感受,让我们共同分享你收获的欢乐。
”“有声地读书是一种交流,无声的读书是一种思考,最终请同学默默地读读课文,来体会这只美丽聪明的小珍珠鸟可爱与淘气的地主。
”
珍珠鸟教学反思10
《珍珠鸟》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课文写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从以下三点入手设计和组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初读课文,感受“情意”。
新课开始,我先播放课件,让学生认识珍珠鸟,引起兴趣,引出课题。
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初读后,有的感受到“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小鸟,作者非常喜爱它”,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还有的说“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鸟有种亲近的情意”。
这些感受都是孩子们独自的情感体验,是真实而可贵的,虽然来自直觉,有些粗糙、肤浅,却是理解主题的基础。
我们在教学中应珍视这些感受,进而引导学生深入读书,理解作者写作的真谛。
二、细读课文,理解“真爱”。
通过初读,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
但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
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显然,教师这时应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为什么不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进而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爱。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以上相关的句段反复体会、交流。
从中感受到那些描写“我”为鸟儿做了些什么的语段是有层次的,作者对鸟儿“不一般”的爱,体现在他顺乎了鸟的习性和天性,在“尊重――理解――宽容――勾通――欣赏――信赖”的层层深入的情感体味中,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
这种感悟由浅入深,除了对本义、引伸义、深层含义的理解,也有对“不言之义”的领会。
三、赏读课文,欣赏“境界”。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还应培养学生对课文优美形象、深刻意蕴、丰富情感的欣赏能力,通过欣赏,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
在教学课文第14自然段时,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边想象鸟儿伏眠于作者肩头的情景,边配乐朗读。
我适时推波助澜:“在作者眼里,珍珠鸟太可爱了。
小鸟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这多像一幅画啊,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学生的灵感被激发起来,有的说叫“爱”,有的说叫“亲近的情意”,还有的说叫“信赖”,我于是用“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你像个诗人”“你像个哲学家”等充满欣赏和赞美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意。
不足之处:课上的提问过多,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品读,而过多的品读,让学生自读自悟又不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两者如何协调值得深入思考。
总之,这一节课留给自己的反思很多,争取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不断的进步!
珍珠鸟教学反思11
小学语文课文《珍珠鸟》是著名作家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精心结撰的优美散文。
这篇散文描写了人鸟相亲的动人历程,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道理,情文并茂,寓理于事,值得玩味鉴赏。
由于小动物一向是孩子们喜爱的并愿意了解的,备课之初我就认为这一课一定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可没想到第二课时的教学并不顺利,学生们没见过珍珠鸟,一点儿不感冒。
说实话,那种小鸟我也没见过,只知道它长得很小,是否美丽可爱可真不知晓,而我的手边偏又没有有关的图片。
为难之际,同年级的郑老师推荐了一篇教案,看了很受启发。
于是,第二课时上课时,我设计了几处口语训练。
首先,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小珍珠鸟的外形,叙述清晰者奖励给小珍珠鸟起名的权利。
顿时,课堂活跃起来,大家纷纷品读课文,以求能把小珍珠鸟的外形说清楚。
最后,经过大家评议,给小珍珠鸟起名的光荣被班长获得,她亲切地称小珍珠鸟为“小珍珠”。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孩子们对这个由他们的伙伴起名的小鸟投入了更多地关注。
在了解小珍珠和作者嬉戏的过程时,我趁机让他们揣摩小鸟的心理。
我让他们把自己当成“小珍珠”,把我当成作者,于是藏在文本描述后面的心语被课堂上师生间的对话所揭露。
就在这样贴近文本,品悟角色内心的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我和孩子们在想象的现场解读着作者的写作动机,感受着文本所营造的和谐。
而这种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的朗读、理解都相当到位,他们对这一课的学习也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后,我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认为及时地调整教学,将学生带入文本所设定的环境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新课改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对话,当学生对谈话的主题没有兴趣时,教师的教学就已丧失了意义。
这时,如何抓住学生的目光就必须是教师思考的问题了。
有些课文所描述的事物可能给学生陌生感,那么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去体悟,去感受,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展开教学活动。
就像我们可以忽略小珍珠鸟具体是什么样,有多大,但我们可以以一个童真的视角去体察鸟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而这不真是文本所要显露的内涵吗?
珍珠鸟教学反思12
《珍珠鸟》一文主要写了由于冯骥才对珍珠鸟的悉心照顾和真切关爱,让小珍珠鸟由怕人到不怕,最后到与人融为一体的经过,从而谱写了一曲鸟与人之间爱与美的颂歌。
作者因此由衷地发出了“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赞叹。
文章从对“人与鸟”的关系叙述中,启发学生在“人与动物”、“人与人”、“人与自然”等等和谐共处方面的深入思考。
我挖掘教材,深化主题,以“读书,要从字字词词句句入手”的指导思想,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力求授之以“渔”,去垂钓文本中的“鱼”。
在教学中,分为两条线展开,一条是小珍珠鸟如何由害怕到不怕的;另一条是我又是如何关爱小珍珠鸟的。
两条线的交融点就是“信赖”。
整个教学活动据此展开,深入地诠释“信赖”二字的真正含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情与境的和谐与动人。
一、落实读书方法,注重情感熏陶
感悟文本的思想精髓,一直是我们追寻的。
那么,切入文本,切入作家灵魂的入口,到底在哪里?或许就是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
因此,在教学中,以出示名言的方式,引导学生知道要“读好一篇文章就要从字字词词句句入手”的方法。
并在整个教学中,就围绕此理念展开,通过一些语言的提醒与实际的操作,不断地强化此读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