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高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
发布时间:2021-05-13T10:16:29.817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4期作者:李艳红
[导读]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李艳红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职教中心 066500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就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平等、民主的对待学生
对于传统的“严师出高徒”,我们应该辩证地处理,我认为绝不能由“严”而造成对学生的一种“高压”态势,现在学生成长环境与我们学生时代完全不同,所以个性特点鲜明,“师道尊严”的思想也不适合当今的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师是师生情感的主导者,有亲和力的老师形象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关键,在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前提下,当教师的情感倾注在数学教学中时,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才能最大激发,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名师才能出高徒。
二、利用数学本身的特征,激发学习兴趣
1、实用性和广泛性:包括和中小学数学内容有关的数学史知识,如古埃及、罗马和中国的数制,二进制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勾股定理的发现等数学史话题,旨在提高学生理解数量和图形的有关概念在人类活动中的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如一卷胶带的内径是5厘米,外径是10厘米,胶带纸厚度是0.01厘米,这卷胶带纸有多长?如何利用数列、指数函数考虑储蓄、分期付款、电话费等问题?这些都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数理考察,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实用性,丰富学生数学的认识方法和思考方法。
2、规律性: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有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和总结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数学教材中例子较多,教师要善于发掘,它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学习兴趣
1、提高观察能力,培养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新知,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的。
在教学中要尽量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运用幻灯、模型、实物等教具,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综合。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2、以新的理念为指导,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展学生兴趣
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地运用教材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各种数学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沮丧、无助,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动手操作,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
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
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
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使设计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学法,持之以恒地结合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引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求知识的钥匙,可以增添学习兴趣。
4、把握教学难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助于成功。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
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梯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巩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教学难度要适中,提出的问题和布置的作业是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
实验表明,当学生学会弄懂所学课题的时候,必定有一种获得成功后的快乐,当学生享受到创造性数学活动成功的喜悦,就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这种快乐就形成了他们对数学感兴趣的内部动力。
5、利用中学生心理特点“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
如:在讲解指数函数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四、改进教学方法和练习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一位厨师每天都为他的同一批客人做同一种饭菜,那么顾客们就会食而无味,不感兴趣。
数学教学也一样。
因此,教师一定要增强改革意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练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占重要位置,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使练习的形式多样化,每次练习要作到重点突出,形式新颖,避免单调、呆板的练习形式。
从形式上可分为:判断题练习、填空题练习、选择性练习、基础解答题练习、综合解答题练习、提高题练习;从内容上可分为:概念性练习、针对性练习、类比性练习、趣味性练习、竞赛性练习、猜想性练习、提高性练习等,设计新颖,有独到之处的练习,对激发兴趣有裨益。
没有兴趣,就没有创造。
惟有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才能提高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内驱力,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它不仅能使学生在艰苦的学习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
力、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更重要的是能够驱使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自觉地把获取知识和获得创造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使其终身得到发展,这正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