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牛”的走遍广州、发现广州——二十四、旧当铺与老碉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上最牛”的走遍广州、发现广州——二十四、旧当铺与老
碉楼
二十四、旧当铺与老碉楼
当铺,最早产生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寺院的一大贡献,时称“寺库”。
收取动产作为抵押,向对方放债的机构。
旧称质库、解库、典铺,亦称质押,又有以小本钱临时经营的称小押。
当铺多由私人独资或合伙经营。
当户大多是贫苦百姓。
当价一般不超过原价的一半。
赎当时须付利息。
期满不赎,由当铺变卖。
新中国成立后取消。
改革开放后,有些地方恢复当铺,其性质和办法同旧时不同。
当铺有一整套有别于其他行当的传统。
古板的从业者,高大的柜台,门外墙上写着巨大的“当”字,总给人一种神秘的隔世之感。
碉楼,是一种特殊的民居建筑特色,因形状似碉堡而得名。
在中国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其形成与发展是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综合地反应了地域居民的传统文化特色。
在中国不同的地方,人们出于战争,防守等不同的目的,其建筑风格,艺术追求是不同的。
其中,最具特色的碉楼有西藏高碉和开平碉楼。
518. 宁远楼
宁远楼,位于增城瓜岭村内。
由于该村侨眷较多,华侨为了村人的治安起见,积极筹款于1930年在村前河涌中间建起了一座全县最高、最坚固、最奇特的近代碉堡楼,定名为宁远楼。
楼内有一碑记,镌刻主办人黄田惠、黄焕森(生于清末),碑的上方还镶嵌有黄田惠的肖像。
碑内铭文叙述村史渊源,筹建宁远楼前后经过以及入楼规则等内
容。
宁远楼,是目前广州地区唯一有吊桥的碉堡楼。
日军与1941年进攻瓜岭村,于是,全村200多名男女老少躲于村中2座碉楼中进行抗击日军。
由于碉堡非常结实并且枪、炮眼多,日军虽武器装备优良,但对坚固无比、建筑奇特、机关重重的碉堡也久攻不下,只得撤退。
碉楼在1954年时,曾有解放军某部一个排的兵力住宿于碉堡中,整整在碉楼里面住了一年多,当时得知是解放军是防空所用。
碉楼的机枪口也架有解放军战士的高射机枪。
探访侧记:探寻的难度系数是★★★。
在凤凰城酒店开会回家的路上顺便去看了看。
GPS上有瓜岭村可找,但无奈这进村的道路被一面积较大的建筑物拦住了,而且指示不清,加之路口众多,又是广园快速的入口,路况较为复杂,一时竟然没有找到路口,继续前行,继而掉头,当时就一点是规避的——不要误入广园快速!终于找到了路口,沿路继续前行就是。
瓜岭村真是安静啊!
519. 王彭楼
王彭楼,在花都花东镇三凤鱼笱庄,为爱国华侨王彭建于1902年的一座碉堡式的楼房,楼高16米,4层。
1927年,农民自卫军以王彭楼为据点,抗击反动地主武装。
王彭楼的业主叫王彭,原名王应彭,花县九湖村人,早年到美国做工谋生,参加了兴中会。
1922年参加了“九湖乡自治会”(后改为农民协会),并为农会的主要领导成员,积极参加农民运动,慷慨充当“米饭主”,负责农军伙食。
1927年广州发生反革命政变后,农军中队长王世根等率领农军,以王彭楼及文省楼为据点,抵御敌人进攻,战斗非常激烈,终因寡不敌众,率队退入鱼笱庄他自己的大楼,继续战斗,坚持达3个多月。
后因弹尽粮绝,水井又被敌人从外面渗进煤油,连水也喝不上,农军乃乘夜雨滂沱之机,逐个从窗口缘绳下滑,
安全撤退。
王彭不幸跌伤腿部,隐蔽在亲戚家,被民团搜获,惨受铁丝穿掌的酷刑,后遭杀害,终年60岁。
后人缅怀先烈,以既是烈士又是楼主的名字给该楼命名,叫做“王彭楼”。
该楼曾被民团放火焚烧,但因楼固未毁,如今弹痕宛在。
探访侧记:探寻的难度系数是★★★。
从省道转到机场大道,进入了中间的快速道而不能出来,于是掉头,再转至辅道出到了村委会。
问询情况:前面第二路口转右,直走后转左即到。
绕其转一圈,女儿问什么叫“王彭楼”,无言。
至于墙壁残留有的弹痕,我没有留意到。
520. 宝生大押
宝生大押,位于中山七路。
清代广州典当业达到顶峰当时,广州城林立400多家当铺,曾有“当铺多过米铺”之说。
“宝生大押”始建于民国初期,是当时广州第三大当铺,坐北向南,为四层炮楼式建筑。
建筑平面呈方形,外立面青砖砌筑。
现在该建筑已经空置。
房屋外立面基本保存,内部间隔有损坏及改动。
其与中山四路大东门当铺齐名,一东一西坐镇广州横轴线上。
也是当时附近最高的建筑。
抗战时期,日本人将附近的一些高建筑都炸毁了,唯独这幸存下来。
探访侧记:当铺本身不难找,就靠自己的双腿走!从西门口瓮城遗址往西走不远就看到了。
在这还有二个“老外”拿着一张手绘地图问路于我,自己操着已经荒废了的英语,辅之以手势及地图,他们终于明白了如何去到他们的目的地。
521. 东平大押
东平大押,位于中山三路,大东门附近。
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当
铺,大部分的相关的文物资料都已不存在。
在不断的叛乱与革命中,大多数的农民、城市中底层市民破产,因而典当行的生意也就日渐兴旺,为了能保护自己的财产,把自己的典当行修的像如此碉堡般巨大,也就不足为奇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本的建筑还依旧竖立,而它的主人却渐渐的被人们淡忘。
探访侧记:我想很多人都是经过的“东平大押”,其就在中山路与越秀路交界之处!但我想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东西,只是建筑有些特色或奇怪而已,它孤零零地立在马路上。
也懒得找地方停车,就将车停在越秀路边,打开故障灯,下车拍照。
后来又路过一次,连车也没有下,在等绿灯的时间内,摇下车窗,从另外的角度,再补拍摄几张。
再后来又路过几次,仅是多看几眼而已,相机都不拿出来了。
522. 泰成大押
泰成大押,又称太平场当楼。
据市文化局文物处有关负责人介绍,以往地上建筑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般是层层逐级上报,而此次,文物专家们认为白云区均禾墟镇的平和大押和位于从化市太平镇的泰成大押两处当铺遗址的文物价值够得上国家级,拟报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探访侧记:难度是★★★。
网络上对其的介绍倒不少,但是都是千般一律的“在从化市太平镇广从公路旁”。
又没有说在东边还是西边,害得自己一进太平镇境内就放慢车速,打上右转灯,一路找将过去,费神又存在安全隐患!我现发表独家“攻略”:在G105国道与S118省道的交叉处,再往北行100米处,有横坐标与纵坐标就可以唯一确定地点了。
进到里面一看,很乱啊!
523. 平和大押
平和大押,在白云区均禾街均禾墟。
白云区石马村一片古商铺原本已开始拆除,但有老百姓发现后立即向文物普查办报告。
市、区文物普查办获悉后立即与白云区政府联系,果断采取抢救措施,及时保护了这片古商铺。
清末民初的大片商铺,集中反映了南方古墟镇的风貌和当时广州郊区社会经贸发展的状况,是一本本活资料书!
平和大押保存得相当完整,极具历史价值!远看形似炮楼,据说这座高达20多米的当楼是平和大押所在的均禾墟镇当时和目前的最高点。
建于民国17年左右,从民国的当铺,到土改之后作为粮仓和毛料车间而用,直到前年,出于消防安全的考虑,才停止了使用。
据说当年日军入侵时,前后共花了3天才攻下当铺。
白云区的石马村,曾是一座以当铺为中心的销金窟。
这里不仅有建于上世纪初、广州规模最大的雕楼式当铺,更为令人惊讶的是,当铺并非独立存在,围绕它还存在着一条配套的“生物链”———赌场、烟馆、酒楼、金铺……当时人们嫖、赌、饮、吹用光了钱,就拿东西上当铺去典押。
北京的专家来了,一看,“嘿!这个典型,可以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
探访侧记:难度系数是★★★。
一般而言,资料上对地理位置的描述只是告诉你该建筑在哪里,而具体怎么找却是另外一回事的。
比如这“平和大押”的介绍一般就说在白云区均禾街均禾墟,有的是说在石马村,但这么大一个地方你如何找到这栋具体的建筑则是另外的事情了。
问题还在于这种城乡结合处,你想找一个合适的人问路还是很难的。
几经周折与试验,终于找到。
比较实用的策略是,其在新石路与机场高速的交叉处的西北约400米的地方,或者是在新石路沿均和一街北上约200米即到,在右手边。
524. 文冲碉楼
文冲碉楼,位于东坊大街大巷内,俗称“鹩哥楼”,这座有400多年历史的古碉楼是文冲村最古老的地标性建筑,建于嘉庆四十五年(1566年),楼高19米。
“鹩哥楼”是文冲村最高的建筑物,站在楼顶,可将文冲村内外尽收眼底。
古时候,一旦有外敌入侵,则以锣鼓聚众,村中壮丁闻声登上碉楼,保卫乡党。
古碉楼的建筑规则只有一条——易守难攻。
“鹩哥楼”底部以红砂岩垒成,高达四米,砂岩之上由青砖筑造,二层则是体积硕大的明朝青砖,三层是明砖与清砖混合制造,而四层则是民国后的砖块。
正是陆氏子孙跨越朝代的持续修护和加固,使碉楼坚固无比。
“鹩哥楼”的结构颇具匠心:楼层由四根撑柱托起,与墙体分离,这样一来,即使外墙受损,楼梯结构依然安然无恙;碉楼的射击口也经过精心设计,外宽内窄,易于射击,难于攻克,使“鹩哥楼”成为保护家园最坚固的堡垒。
据说,民国初期,战乱连年,民不聊生,老碉楼一度荒废坍塌,周围杂树丛生,吸引无数“鹩哥”于树上结巢栖息而得的花名。
探访侧记:探访并不太难,只是需要一些时间。
从石化路转广新路西走大约700米到了文冲村的东坊,经保安室继续北上,很快就到了东坊大街,过池塘就到了“大巷”牌门,直走即可。
如有问题就问问篮球场在哪里即可,因为其旁边的空地上也竖起了篮球架,成了村里年轻人打球的地方了。
据说逢年过节村里的舞狮队都是在雕楼前的广场训练,文冲的孩子们都曾登上老碉楼,俯瞰整个村子。
对陆氏子孙而言,老碉楼是文冲最具标志性的回忆。
525. 邓村石屋
邓村石屋,在增城市邓村,为七层四方形风火山青砖碉楼,高约22米,宽约11米,呈四方形。
探访侧记:车直接开到了石屋下面。
邓村其实也是一个有较大规模的客家古村落,绕其主要地方转悠了一下。
村前池塘泥巴被清理出来不少,堆放在岸边,要干又未干的,踩在上面有些弹性的感觉,甚是舒服。
526. 华贵路旧当铺
华贵路旧当铺,位于华贵路 26 号,建于清末民初,新中国成立前一直作当铺使用。
当铺坐东朝西,深三进。
头进建筑高三层,西式建筑风格;二进为两坡硬山顶,青砖砌筑;三进是青砖砌筑的仓库,高三层。
四周墙壁开有宽 10 厘米、高 30 厘米的石框窗口。
当铺外立面保存较好,内部间隔有所改变。
现为民居。
探访侧记:按照门牌号码找过去,很容易找到。
里面好像还住着人,本想进去看看的,但瞄了一眼,里面的结构也都经过修改,已看不到原来高高的柜台了。
如今“旧当铺”已成为普通民居,空空荡荡,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