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淀粉酶体外酶解三种不同加工处理玉米中淀粉消化性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α-淀粉酶体外酶解三种不同加工处理玉米中淀粉消化性的比
较研究
杨景焘;赵芳;刘振;杨开伦
【摘要】[目的]通过体外酶解实验,研究粉碎、蒸汽压片和膨化加工方式对玉米淀粉消化性的影响.[方法]用α-淀粉酶分别对粉碎、蒸汽压片及膨化加工处理后的玉米进行8h的酶解,测定酶解过程中各时间点,还原糖生成量、每小时净还原糖产生量及玉米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消化量与消化率等指标.[结果]8h内产生还原糖总量,膨化加工方式高于蒸汽压片加工19.8%,高于粉碎加工65.6%;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累积消化量分别高于蒸汽压片加工53.2%和92.2%;高于粉碎加工125.2%和253.7%.[结论]蒸汽压片加工与膨化加工均可以提高玉米淀粉利用率,且膨化加工提高最为显著(P<0.05).
【期刊名称】《新疆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6(053)004
【总页数】8页(P744-751)
【关键词】体外酶解法;α-淀粉酶;粉碎玉米;蒸汽压片玉米;膨化玉米
【作者】杨景焘;赵芳;刘振;杨开伦
【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肉乳用草食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52;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肉乳用草食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52;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肉乳用草食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52;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肉乳用草食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88+.3
【研究意义】玉米是我国畜牧生产中最常用的能量饲料之一。

在玉米籽实中70%
以上为淀粉,其中直链淀粉约占27%,支链淀粉约占73%。

所以,提高玉米中淀粉的利用率是改善玉米营养价值的一个有效途径。

【前人研究进展】玉米淀粉主要以淀粉颗粒形态紧密排列在胚乳中,各淀粉链间以氢键结合,有序排列形成结晶区。

小肠是淀粉主要的消化场所。

在小肠内,淀粉通过被α-淀粉酶酶解,生成还原糖
的形式被消化吸收。

因此,α-淀粉酶的敏感性决定了淀粉的消化性能,而淀粉颗
粒的结晶结构类型又影响α-淀粉酶的敏感性[1-4]。

Wheeler 等[5]研究认为改善
淀粉颗粒的物理结构可以改善淀粉在小肠内的消化。

通过适当的加工处理可以改变淀粉的结构,引起淀粉类型的改变,提高淀粉的利用率。

Hale[6]总结了干处理、
湿处理两大类共18种饲料加工处理方法。

Nocek和Tammiga将谷物饲料的加工手段分为物理方法和物理化学方法,物理方法主要包括对干燥谷物进行裂解、粉碎、滚压和制粒;物理化学方法是指用热水和加热相结合的方法处理谷物使其糊化[7]。

【本研究切入点】每种处理方法在加工手段上的差异都会使饲料淀粉的消化特性发生改变。

目前,玉米的生产加工方式主要有粉碎、制粒、蒸汽压片、水浸处理、焙烧、膨化、挤压、碾压等多种。

粉碎加工在猪、鸡单胃动物的配合饲料中较为常见,蒸汽压片加工在反刍动物中应用较广泛,而膨化加工主要应用于幼龄动物饲料中。

此三种加工方式在畜牧生产中较有代表性,所以试验选用这三种加工方式,即粉碎加工、蒸汽压片加工、膨化加工。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α-淀粉酶体外酶解
试验,研究加工处理方式对玉米淀粉消化性的影响。

1.1 材料
粉碎玉米:新疆乌鲁木齐市地区市面出售的玉米,过60目粉碎后,用球磨仪超微
粉碎处理。

蒸汽压片玉米:由山东省嘉祥县创新牧业饲料有限公司提供,过60目粉碎后,用球磨仪超微粉碎处理。

膨化玉米:由河北省卓磊贸易有限公司藁城市恒宜植物蛋白厂提供,过60目粉碎后,用球磨仪超微粉碎处理。

1.2 方法
1.2 .1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α-淀粉酶一步水解法。

准确称取经超微粉碎的粉碎、蒸汽压片、膨化加工处理的玉米样品各0.6 g,分别按标记好的试验组与对照组顺序加入到三角瓶中(300 mL),每个三角瓶加入0.05M、pH 7.2磷酸盐缓冲液60 mL充分混匀。

再加入1 mL α-淀粉酶溶液(12 mg/mL)。

三角瓶放入恒温水浴摇床内培养,温度为37℃,振荡速率为100 r/min。

分别在反应的第0、0.5、1、2、4、6和8 h时间点吸取样品液,放入沸水浴中灭活5 min后,放入-20℃冰箱冷冻储存,待测定,试验重复3次。

1.2.2 测定指标1.2.2.1 还原糖的测定[8]
采用DNS法测定粉碎玉米、蒸汽压片玉米、膨化玉米加酶组与未加酶组各时间点的还原糖生成量。

DNS的配制:称取91.0 g酒石酸钾钠溶解于500 mL 水中,加入3,5-二硝基水杨酸3.15 g ,NaOH 10.5 g,不断搅拌,并小心加热,温度控制在45℃内,再加入2.5 g苯酚和2.5 g亚硫酸钠搅拌均匀,冷却至室温后定容至1 000 mL,贮于棕色试剂瓶中,放置1周后使用。

还原糖标准曲线的制定:准确称取100 mg分析纯的无水葡萄糖(预先在105℃干燥至恒质量),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后,转移至100 mL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摇匀,浓度为1 mg/mL。

取6支10 mL刻度试管,分别按表1添加试剂。

将各管
混合均匀,在沸水浴中加热5 min,取出后立即冷却到室温,再从每管中吸取0.6 mL溶液于10 mL试管中,加入2.4 mL蒸馏水,混匀后在520 nm波长处测OD 值。

表1
使用TU-1810分光光度计在520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值。

以还原糖含量为横坐标,吸光度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图1
1.2.2.2 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测定[9-12]
采用双波长法测定粉碎玉米、蒸汽压片玉米、膨化玉米加酶组与未加酶组各时间的点的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含量。

直链淀粉标准溶液:准确称取10 mg直链淀粉标准品到10 mL硬质玻璃试管,加入1.5 mol/L NaOH溶液5 mL,置于沸水浴中待其完全溶解后冷却,转移到50 mL容量瓶中,加入1.5 mol/L HCl溶液5 mL后,用0.2 mol/L、pH 3.5乙酸-乙酸钠缓冲液定容。

支链淀粉标准溶液:同直链淀粉标准溶液的配制。

直链淀粉标准曲线的制作:
取7支10 mL试管,分别按表2添加试剂。

混匀后,避光静置15 min后比色。

表2
使用TU-1810分光光度计在测定波长615 nm、参比波长410 nm 下分别测定吸光度值。

以吸光度差值△A=(A615 nm-A410 nm)为横坐标,以直链淀粉含量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图2
支链淀粉标准曲线的制作:同直连淀粉标准曲线的制作。

使用TU-1810分光光度计在测定波长550 nm、参比波长750 nm 下分别测定吸光度值。

以吸光度差值△A=(A550 nm-A750 nm)为横坐标,以支链淀粉含量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图3
1.3 数据统计
试验利用SPSS的ANOVA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处理,各处理的平均数差异采用Duncan法进行比较。

2.1 加工方式对还原糖生成量的影响
淀粉被α-淀粉酶酶解后的主要产物为还原糖,因此产生还原糖的变化,可以在一
定程度上反应出淀粉被酶解的情况。

结果表明,经过α-淀粉酶降解后,这三种加工方式处理的玉米均产生还原糖,且
产生量在采样时间段内,均呈递增趋势。

膨化加工方式上升最明显,其次为蒸汽压片加工方式,最后为粉碎加工方式。

表4
以相邻采样时间点的累积还原糖产生量差值绝对值作为产生的净还原糖,近似认为可被肠道吸收的糖,以提供能量。

表4、图5
膨化加工方式与蒸汽压片加工方式处理玉米8 h内的累积还原糖产生量,都显著高于粉碎方式处理的玉米(P<0.05)。

膨化加工方式处理的玉米,8 h 内产生还原糖总量最多,高于蒸汽压片方式处理玉米19.8%,高于粉碎方式处理玉米65.6%。


汽加工与膨化加工方式,提高了还原糖的生成量,且膨化加工提高效果更显著
(P<0.05)。

表3,图4
在培养0~1 h,每小时净还原糖产生量呈现迅速上升趋势;在1 h采样时间点时,三种加工方式每小时产生的净还原糖量均为培养全程的最大值。

说明0~1 h,玉
米淀粉的酶解效率最高。

在0~4 h,膨化加工方式与蒸汽压片加工方式每小时净
还原糖产生量均显著高于粉碎加工方式(P<0.05)。

膨化加工方式处理玉米,每小
时净还原糖量仍为最高。

虽然在6~8 h,膨化加工方式每小时净还原糖产生量显
著低于蒸汽压片加工方式(P<0.05),与粉碎加工方式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但膨化加工方式培养全程的酶解效率依然为最高,其次为蒸汽压片加工方式,最后为粉碎加工方式。

图5,表4
2.2 加工方式对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的影响
以不加酶组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为总淀粉含量,其与各时间点的淀粉含量的差值为累积消化量。

结果表明,三种加工方式处理玉米,在0~2 h,直链淀粉累积消化量增加迅速,
随后增加缓慢,趋于平稳。

粉碎加工方式处理玉米,其支链淀粉累积消化量在1 h 后,便趋于平稳不增加;蒸汽加工方式与膨化加工方式的玉米,其支链淀粉累积消化量在到达2 h后,才趋于平稳,不增加。

图6,图7
蒸汽压片加工方式与膨化加工方式处理玉米的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累积消化量均显著高于粉碎处理玉米(P<0.05)。

膨化处理玉米的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累积消化量
最高,分别高于蒸汽压片方式处理玉米53.2%和92.2%;高于粉碎方式处理玉米125.2%和253.7%。

蒸汽加工与膨化加工方式,提高了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消
化量,且膨化加工提高效果更明显。

表5
结果表明,三种加工方式处理玉米,在0~2 h时间段内,直链淀粉消化率增加迅速,随后增加缓慢,趋于平稳。

三种加工方式处理玉米,其支链淀粉消化率在1 h 时间点后,便趋于平稳不增加。

说明支链淀粉比直链淀粉更容易被α-淀粉酶酶解。

图8,图9
蒸汽压片方式和膨化加工方式处理玉米的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累积消化率均显著高于粉碎加工方式处理玉米(P<0.05)。

膨化加工方式处理玉米的直链淀粉和支链
淀粉的累积消化率均最高,分别高于蒸汽压片方式处理5.17%和3.62%,高于粉
碎加工方式处理14.38%和20.28%。

这一结果与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消化量的变
化结果相符合。

表6
淀粉在玉米中的含量最高,其消化特性与其组织结构之间密切相关,通过加工处理可以打破其组织间的结构。

试验表明,与粉碎加工处理相比,通过蒸汽压片加工方式和膨化加工方式处理玉米,均显著提高了玉米淀粉的酶解效率、消化量和消化率,且膨化加工方式处理玉米,效果最为显著(P<0.05)。

在王磊等[13]研究报道中,可以知道蒸汽压片玉米的淀粉消化率为98%,高于粉
碎玉米的88%。

在史新鹏等[14]的研究报道中,可知道经过蒸汽压片技术调制的
玉米其淀粉消化道利用率可达99%,普通加工技术玉米消化率仅达70%左右。

而在Zinn等[15]的研究报道中,也提到蒸汽压片技术能够将玉米的淀粉消化率从90%提高到 99%。

在齐利智等[16]研究报道中,又可以知道膨化加工与未经膨化加工
处理玉米相比,膨化加工可以显著提高玉米淀粉在小肠的消化率(P<0.05),且消
化率受膨化温度的影响。

从Oates[17]的研究报道中也可以知道,膨化加工显著增加了玉米淀粉在回肠的消化率。

相对于粉碎加工,蒸汽加工或膨化加工可以提高玉米中淀粉的利用率(P<0.05),
试验结果与报道相符合。

蒸汽压片加工的机理实际是一个淀粉凝胶化的过程。

淀粉在有水的条件下加热,会破坏其结晶结构,形成α-淀粉,这种构形淀粉容易被淀粉酶分解。

发生凝胶化后
的淀粉,其颗粒分子间的氢键被破坏,淀粉颗粒之间有序的排列被打开,使其更容易被酶分解。

另外,在加工过程中,通过两轧辊的压力作用,可以改变玉米中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使淀粉颗粒更容易暴露,大大增加了与酶接触的机会[18-19]。

膨化加工的机理实际是淀粉在水分、热、机械剪切及压力差等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糊化过程。

迅速升高的温度及螺旋叶片的揉搓使网袋状淀粉颗粒加速吸水,晶体结构解体,氢键断裂,淀粉颗粒膨胀崩解。

高温、高压及机械剪切使淀粉糊化度升高,淀粉链变短[20-21]。

此两种加工方式均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淀粉的组织结构,但蒸汽压片玉米与膨化玉米相比较的研究报道较少,暂未见有单一比较说明二者玉米淀粉利用率的报道。

试验单一通过α-淀粉酶针对不同加工方式玉米在特定条件下体外酶解,可以简单、快速的反应出、酶与底物的作用关系,可以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但试验存在许多问题未解决,如:体外酶解时间、消化参数等与实际动物机体内情况存在差异;
试验所用的玉米因来源不同,可能存在差异等。

因此,还需进一步完善方法,在动物消化生理的水平上进一步研究,才能为实际生产应用提供更合理的数据支持。

与粉碎加工相比,研究通过膨化加工方式与蒸汽压片加工方式处理玉米,显著增加了还原糖的生成量和淀粉的消化量,提高了玉米淀粉的酶解效率和消化率,且膨化加工方式处理玉米,效果最为显著(P<0.05)。

通过膨化加工与蒸汽压片加工可以改善玉米的利用价值,改善效果膨化加工优于蒸汽压片加工,蒸汽压片加工优于粉碎加工。

Fund project:Supported by "Twelfth Five-year Plan"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in Rural Areas (2012BAD45B01)
【相关文献】
[1]赵凯, 谷广烨. 淀粉消化性分析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07, 28(9):586-590.
ZHAO Kai, GU Guang-ye. (2007). Research Advances in Starch Digestibility Analysis [J]. Food Science, 28(9):586-590. (in Chinese)
[2] 罗永发. 淀粉营养及淀粉酶的研究与应用[C]//. 第六届饲料安全与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大会暨第三届全国酶制剂在饲料工业中应用学术与技术研讨会,2009.
LUO Yong-fa. (2009). Research and applicastion of starch nutrition and amylase [C]//. The sixth session of the general assembly of feed safety and bio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ommittee and the third national enzyme preparation in feed industry applied academic and technical seminar.
[3] 李湘, 张石蕊, 戴求仲. 鸡的淀粉营养研究进展[J]. 饲料工业, 2006, 27(5):17-19.
LI Xiang, ZHANG Shi-rui, DAI Qiu-zhong. (2006). Research progress in starch nutrition in chicken [J]. Feed Industry, 27(5):17-19. (in Chinese)
[4] Gallant, D. J., Bouchet, B., & Baldwin, P. M. (1997). Microscopy of starch: evidence of a new level of granule organization.. Carbohydrate Polymers, 32(97):177-191.
[5] Wheeler, J. G., Amos, H. E., Froetschel, M. A., Coomer, J. C., Maddox, T. ,., & Fernandez, J. M. (1995). Responses of early lactation cows fed winter and summer annual forages and undegradable intake protein..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78(12):2,767-2,781.
[6] Hale, W. H. (1973). Influence of processing on the utilization of grains (starch) by ruminants.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37):1,075- 1,080.
[7] Clark‐Soles, & Jaime. (1991). Site of digestion of starch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of dairy cows and its effect on milk yield and composition.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18(74):3,598-3,629.
[8] 师昆景, 张召佐, 张铁鹰,等. DNS法快速评定非淀粉多糖酶体外酶解饲料原料效果的研究[J]. 饲料广角, 2011, (10):40-43.
SHI Kun-jing, ZHANG Zhao-zuo, ZHANG Tie-ying, et al. (2011). DNS method for rapid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non starch polysaccharides enzyme in vitro enzymatic hydrolysis of feed ingredients [J]. Feed China, (10):40-43. (in Chinese)
[9] 金玉红, 张开利, 张兴春,等. 双波长法测定小麦及小麦芽中直链、支链淀粉含量[J]. 中国粮油学报, 2009, 24(1):137-140.
JIN Yu-hong, ZHANG Kai-li, ZHANG Xing-chun, et al. (2009). Determination of amylose and amylopectin in wheat and wheat malt by dual-wavelength spectrophotometry [J].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eals and Oils Association, 24(1):137-140. (in Chinese)
[10] 何照范. 谷物中直、支链及总淀粉的双波长测定法 [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1981, (1):
70- 72
[11] 刘向农, 余碧钰.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银杏果仁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J]. 光谱实验室, 2000, 17(5):506-509.
LIU Xiang-nong, YU Bi-yu. (2000). Determination of amylose and amylopectin in Ginkgo biloba by dual-wavelength spectrophotometry [J]. Chinese Journal of Spectroscopy Laboratory,17(5):506-509. (in Chinese)
[12] 王春霞, 孙领霞, 刘满英.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河北省多种粮豆作物中直、支链淀粉含量[J]. 光谱实验室, 1999, 16(3):259-261.
WANG Chun-xia, SUN Ling-xia, LIU Man-ying. (1999). Double-wavelength spectrophotometetry determination of amylase and amylopectin in many grain and bean of Hebei Provice [J]. Chinese Journal of Spectroscopy Laboratory,16(3):259-261. (in Chinese)
[13] 王磊, 刘凤菊, 呙于明. 蒸汽压片对玉米在肉仔鸡的养分生物学效价的影响[J]. 中国饲料, 2011, (5):9-13.
WANG Lei, LIU Fen-ju, WAI Yu-ming, (2011). Effect of steam flaking on nutrient availability of corn for broilers [J]. China Feed, (5):9-13. (in Chinese)
[14] 史新鹏, 王志美, 贾兰芳. 蒸汽压片玉米及其推广意义[J]. 中国供销商情:乳业导刊, 2006, (3):59-60.
SHI Xin-peng, WABG Zhi-mei, JIA Lan-fang. (2006). Steam pressed corn and its extension significance [J]. Dairy Guide, (3):59-60. (in Chinese)
[15] Zinn, R. A., Adam, C. F., & Tamayo, M. S. (1995). Interaction of feed intake level on comparative ruminal and total tract digestion of dry-rolled and steam-flaked cor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73(5):1,239-1,245.
[16] 齐智利, 嘎尔迪, 陈慧君,等. 体外酶解法研究玉米的不同加工处理方式对过瘤胃淀粉小肠消化率的影响[J]. 动物营养学报, 2006, 18(4):283-286.
QI ZHI-li, GA Er-di, CHEN Hui-jun, et al. (2006). Effects of processed corns on intestinal starch digestibility by enzyme hydrolysis in vitro [J]. 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Nutrition, 18(4):283-286. (in Chinese)
[17] Cui, R., & Oates, C. G. (1997). The effect of retrogradation on enzyme susceptibility of sago starch. Carbohydrate Polymers, 32(1):65-72.
[18] 周佳萍, 杨在宾. 饲料加工处理与营养物质利用率关系研究和应用技术进展[C]//.山东饲料科学技术交流大会,2007.
ZHOU Jia-ping, YANG Zai-bin. (2007).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technology of feed processing and nutrient utilization [C]//. Proceeding of the Shandong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cange Conference. (in Chinese)
[19] 刘梅英, 熊先安, 宗力. 饲料加工对营养影响的研究[J].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00, (1):24-26.
LIU Mei-ying, XIONG Xian-an, ZONG Li. (2000). Research progress in starch nutrition [J]. Cereal & Feed Industry, (1):24-26. (in Chinese)
[20] 李敬, 田亚东, 康相涛. 饲粮淀粉消化与代谢机制研究进展[J].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1, (7):52-54. LI Jing, TIAN Ya-dong, KANG Xiang-tao. (2011).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dietary starch digestion and metabolism [J]. Modern Animal Husbandry, (7):52-54. (in Chinese)
[21] 汪丽华,王统石,石满仓.淀粉营养研究进展[J].饲料广角,2007,(4):30-32,43.
WANG Li-hua, WANG Tong-shi, SHI Man-cang. (2007). Research progress in starch nutrition [J]. Feed China, (4):30-32,43. (in Chine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